袁俊秀, 杨芳萍, 杨文雄, 刘小平, 刘效华[1]2010年在《基因型与地点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选择13个春小麦新品种(系)种植于河西灌区7个不同生态点,以研究小麦子粒蛋白质、湿面筋、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地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测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地点及基因型×地点互作效应的影响达极显着水平。13个品种品质性状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民勤点和武威点小麦蛋白质、湿面筋、形成时间和延伸性等主要品质性状值均较高,而黄羊点和民乐点的品质性状值相对较低。基因型影响表明,瑞春1号、1486和宁春4号的蛋白质、湿面筋形成时间、延伸性在7个地点平均值较高。
徐建伟[2]2003年在《基因型、环境对河西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认为2002年,选择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中、西部不同海拔高度的7个试验点,以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数值、白度、P(面团弹性)、L(面团延展性)、W(烘焙筋力)、Prmax(面团最大压力)、TPr(面团形成时间)、Tol(面团稳定时间)、D250(250秒时面团最大压力的跌落值)等12个品质性状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筋力的14个小麦品种在该地区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了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小麦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面团流变学特性中,除L值与其它面团流变学特性间无显着相关外,其余面团流变学特性间均为显着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沉淀值、P、W、Tpr、Prmax间分别呈显着正相关,与面粉的白度呈极显着负相关;沉淀值与Tpr、Tol、P之间分别呈极显着正相关,与W、Prmax、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其中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和沉淀值,沉淀值与湿面筋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稳定,较少受环境的影响。 2.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的较高温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30℃的天数增加时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下降,说明,温度过高也不利蛋白质的合成。日照总时数对P和Tpr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其中对L、Tpr、湿面筋含量影响较大。日照百分率与W、Tpr、Tol呈显着正相关而与降落数值呈显着负相关。总降水量与P、Tpr、Prmax、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与L、D250呈显着正相关。 3.P、W、Tpr、Tol、D250、白度的变异主要由基因型的差异引起。按照基因型方差对12个品质性状排序结果为:W>P>白度>D250>Tpr>Tol>Prmax>L>沉淀值>降落数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总方差中环境方差的比例较大,其次为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方差、基因型所占比例较小,说明主要受环境的影响。按照环境方差对12个品质性状排序结果为: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Prmax>沉淀值>降落数值>L>Tpr>Tol>W>白度>D250>P。按照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对12个主要品质性状排序结果为:L>Tpr>D250>湿面筋含量>Prmax>降落数值>蛋白质含量>Tol>白度>P>W>沉淀值。
辛培尧[3]2002年在《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河西走廊春小麦品质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2001年在甘肃省河西地区东、中、西端不同海拔高度的7个试验点上,种植了9个不同筋力的代表品种,测定了它们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降落数值、P(面团弹性)、L(面团延展性)、W(面团烘焙力)、Prmax(面团最大压力)、Tpr(面团形成时间)、Tol(面团稳定时间)、D250(250秒时面团最大压力的跌落值)、D450(450秒时面团最大压力的跌落值)和产量共13个性状,用来研究该地区主栽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地点和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品质性状间的相关,主要环境因子、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小麦品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河西地区主栽小麦的品质性状中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Prmax的变异较小,比较稳定,而L、W、产量等性状的变异较大,不太稳定。总体上,高台和永昌点的小麦品质表现较优,而民乐和张掖点的较差。河西地区主栽品种中甘春20号表现最好,蛋白质含量和筋力较高。武春2号和2014的综合表现也较好。P33-1、甘春18号和武春121蛋白质含量和筋力较低。 2.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可以很好地反应湿面筋含量的大小。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高的品种,Prmax、P和W大。面团的筋力强,其稳定性就好。Tpr大的品种,其Tol也大。面团的稳定时间(Tol)延长,其D250和D450会变小。L与其它品质性状间均未出现显着相关,可以通过环境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产量的提高不利于小麦形成较好的品质。 3.灌浆至成熟期总蒸发量的增多和总云量的减少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增 大有利。该时期总云量和日照时数的减少使L变得更好。灌浆至成熟期的降 水过多使 W和 Tpr减小,而使产量增加。较高的温度和日照百分率使面团的 稳定性明显增强。最高温度330℃的天数对D450的负向作用明显。9个环境 因子中,海拔综合反应了一个地点的气象情况,海拔是通过温度、降雨和水 分蒸发量等气象因于来实现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降落止 数值受海拔的负向作用较大,而海拔的增高使D250增大。 4.蛋白质含量、沉淀值、P、Prmax、W、Tpr、Tol和D250主要受基因 型的影响。育种工作中,早代应加强对这些品质性状的选择。湿面筋含量主 要受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产量主要受环境的影响。L受基因 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大。
慕军鹏[4]2005年在《不同播期对春小麦品质性状及其贮藏蛋白合成和积累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分期播种条件下,对甘肃河西灌区主栽的10 个小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及其贮藏蛋白合成和积累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 播期对小麦生育期、籽粒发育天数和千粒重均有影响。从播期间平均数变化看,这叁个指标均以4月8日播种的最低,3月23日播种的最高,两个播期间生育期平均相差15d, 籽粒发育天数平均相差12d , 千粒重平均相差3.29g。3 月23 日与3 月31 日播种相比,这叁个指标相对来说差异不明显,说明晚播对小麦生育期、籽粒发育天数、千粒重影响程度较大。2.播期对小麦蛋白质含量影响很大。从播期间平均数变化看,籽粒蛋白质含量均以3 月23 日播种的最高,其中,与4 月8 日播种的相比,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42 个百分点,但与3 月31 日播种的相比,差别不大,仅为0.45 百分点,说明晚播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一步分析表明,播期间引起的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差异是主要是由于灌浆期遭遇的温度条件不同造成的,籽粒在灌浆期间遇到适宜的高温,有利于小麦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但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0℃时,不利于籽粒蛋白质的合成和积累,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3. 晚播使籽粒容重有降低的趋势,从平均数看,3 月23 号播种的小麦容重最高,比晚播小麦(4 月8 号)平均高出16g/l,但与3 月31 号播种的小麦相比,相对来说差异不大,为5g/l。4. 不同播期条件下,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变化也很大,叁个指标以3 月23日播种的最高, 比4 月8 日播种平均高3.43、10.42、7.8 个百分点;4 月8 日播种与3 月31 日相比, 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分别降低1.37、7.4、7.0 个百分点,说明随播期的延迟,干、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降低。从平均数看面筋指数受播期影响的程度小于面筋含量,但品种之间的差异也很大,甘春20 号叁个播期间面筋指数的变异小于永良4 号、张春17 号和张春11 号。反映出甘春20 号品质稳定性受环境影响较小,其他参试材料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5. 播期对面团流变学特性也有显着影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L 值、W 值的变化很大,与3 月31 日、4 月8 日播种的相比,3 月23 日播种的小麦L 值平均高出15.7、52.6 个单位,W 值平均高出70.3、154 个单位,但对P 值来说变幅不是很明显。6. 不同播期条件下种植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与正常栽培相似,也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所不同的是经历的灌浆天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出现最小值的时间存在
袁俊秀[5]2007年在《播期对武威灌区春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境因子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期播种能够使同一品种的同一生育期处于不同的光热条件下,从而研究光热条件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播种期的选择来达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高产优质小麦的目的。本研究选用了适宜河西灌溉区种植的10个春小麦品种(系),在同一生态地区(武威黄羊镇)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分Ⅰ(3月23日)、Ⅱ(3月30日)、Ⅲ(4月6日)及Ⅳ(4月13日)4个播期,测定了不同播期春小麦的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及面团弹性(P)、延伸性(L)、变形功(W),分析播期对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灌浆期气候因子与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适期早播能显着提高春小麦产量和千粒重。10个春小麦品种(系)产量及千粒重Ⅰ播期显着(P<0.05)高于其他播期,平均亩产Ⅰ播期较Ⅱ、Ⅲ、Ⅳ播期分别高出27.86%、42.75%和45.51%,千粒重分别高出2.38%、6.0%和12.79%。2、不同品质性状受播期影响各异。蛋白质含量及沉降值以Ⅱ播期最高,且蛋白质含量Ⅱ播期显着高于Ⅰ播期,沉降值Ⅱ播期显着高于Ⅲ、Ⅳ播期;而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面团弹性、延伸性及变形功在播期间无显着差异。3、播期对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综合变异系数分析结果,10个春小麦品种(系)中,高原602、永良15及甘春18号受播期影响相对较小,陇春23、05-8104及05-8107受播期影响相对较大,武春2号品质稳定性受播期影响较小。4、适期早播能达到春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协同提高。产量与大部分品质性状虽呈负相关,但早播(Ⅰ播期)时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筋指数、P及W均有一定程度正相关;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变形功等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但只有在Ⅰ播期时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5、灌浆期温度是影响春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主要因素之一。武威地区春小麦灌浆期的日均温和日最高平均气温均与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面团延伸性(L)、变形功(W)呈负相关,与此期高温或持续高温有关。因此,在河西灌区春小麦生产中应选择适期早播或耐热早熟品种,避免灌浆后期高温和干热风的影响,达到春小麦的高产优质目的。6、总日照时数与春小麦产量、千粒重有显着正相关,与品质性状也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武威地区灌浆期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春小麦的高产优质。
车升国[6]2015年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叁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袁俊秀, 尚勋武, 杨文雄, 王化俊, 马小乐[7]2008年在《播期对春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用强、中筋10个春小麦品种(系)分四期播种,研究不同筋力类型、不同播期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产量与面粉筋力可同步提高,中筋小麦则相反;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延伸性间呈负相关,中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呈显着负相关,与面团延伸性呈极显着正相关。Ⅰ播期时,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呈正相关,其余播期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在四个播期均为负相关,与面团延伸性均为正相关。随灌浆期日均温的升高,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千粒重与面团变形功的相关系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随灌浆期日照时数的增加,千粒重与面团变形功的相关系数逐步升高,但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的相关系数则先上升后下降。因此,在春小麦品质育种和优化栽培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温光条件对品质性状的影响。
慕军鹏, 尚勋武, 杨芳, 李昌盛[8]2005年在《播期对春小麦籽粒性状和面粉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期播种条件下,对河西灌区主栽的10个小麦品种(系)的籽粒性状和面粉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晚播条件下,各个品种(系)的千粒重、容重、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均降低,生育期、灌浆期明显缩短,面粉筋力(W)和延伸性(L)均变差,但面团弹性(P)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从平均数看面筋指数受播期的影响小于面筋含量。从播期对10个供试材料品质影响程度看,甘春20号品质受播期影响不大,适合在河西麦区大面积推广。此外,在河西灌区种植小麦,最适宜的播期为每年的3月下旬。
马艳青[9]2006年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4个制干辣椒品种(山鹰椒、望城黄辣椒、广西白皮椒、黄色朝天椒)作亲本,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F1、F2和BC1、BC2杂交组合,采用朱军的二倍体种子遗传模型和统计方法,全面系统研究了制干辣椒果实品质性状二倍体胚、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的遗传效应,果实品质性状之间及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并对果实品质性状遗传效应预测和杂种优势预测进行了研究:采用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6个菜椒自交系(伏地尖、矮杆早、河西牛角椒、湘潭迟班椒、小矮秧、上海甜椒)作亲本,按半双列杂交配制的15个杂种一代组合,研究了杂交菜椒营养成份与农艺性状、抗病性、净光合速率的灰色关联,并研究了主要营养成分的配合力。结果如下。 1.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辣椒素含量、胎座重、单果种子数、果实横径、单果重受遗传主效应影响较大。在不同的遗传体系中,、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单果重、胎座重、单果种子数、果实横径以加性效应或加性效应和细胞质应为主,通过早代选择可望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Vc、可溶性糖、辣椒素显性效应所占比重较大,提高它们的含量可利用杂种优势途径。 果实横径、单果重、蛋白质含量的总狭义遗传率较高,对这些性状进行早代选择可取得良好的改良效果。 2.辣椒素、可溶性糖和脂肪含量相互之间,可溶性糖、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相互之间,辣椒素、干物质和脂肪含量相互之间,可溶性糖、脂肪、干物质含量相互之间均呈遗传正相关:辣椒素与可溶性糖、Vc之间,脂肪与干物质含量间、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间呈胚显性或胚显性和母体显性正相关为主。这些成对品质性状在育种的选择过程中可以得到同时改良。 Vc含量与胎座重间,可溶性糖与果实横径间、脂肪含量与果实纵径间,干物质与胎座重间,蛋白质含量与单果种子数之间的基因型协方差和表现型协方差均达到显着正值水平,且这些成对性状的加性或细胞质协方差均为正值,故在早期世代选择可以同步提高果实商品性状和与之相关的营养品质。
陈娟[10]2016年在《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氮是制约甘肃河西灌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两个因子。随着农业水资源的日益亏缺和盲目增施氮肥造成面源污染范围的扩大,引进并推广新的节水耕作方式及氮肥减量化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途径,对实现河西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凡。为此本试验采用固定道垄作栽培,通过2015年春小麦不同水氮处理田间试验,以低水1200(W1)、中水2400(W2)、高水3600 m3·hm-2(W3)为主处理,0(N0)、低氮90(N1)、中氮180(N2)、高氮270 kg·hm-2(N3)为副处理,采用裂区设计,对不同水氮处理下春小麦地上部与根系生长、产量、耗水规律、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植株氮素积累及转运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为目标,确定了水、氮优化投入量,以期实现小麦高产高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互作显着影响小麦生长。适宜的水氮供应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籽粒干物质累积及分配存在显着的互作优势,水氮供应量过高或者过低,互作优势减弱。相同施氮量下,干物质、叶绿素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W3>W2>W1),旗叶叶片胞间CO2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W1>W2>W3),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随灌水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2>W3>W1)。小麦生长对施氮量的响应取决于灌水量。W1处理下,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N2>N3>N1>N0),W2处理下,拔节至灌浆期,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不变(N2、N3>N1>N0),成熟期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3>N2>N1>N0);W3处理下,SPAD值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N3>N2>N1>N0)。W1、W2处理下随施氮量增加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先增大后减小(N2>N3>N1>N0),W3处理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3>N2>N1>N0)。各处理旗叶叶片胞间CO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灌水与施氮均能增加小麦营养器官的干物质,W2N2处理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最高。2、灌水量及施氮量在一定阈值,水、氮对春小麦根系生长(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及根系活力)呈正效应,过高水氮投入量对春小麦根系生长呈报酬递减效应。施氮与灌水显着影响根系生长,表现为灌水>氮肥>水氮互作。根系特征参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2>W3>W1),根系特征参数对氮肥的响应取决于灌水量,W1处理下,根系特征参数N1处理下最大;W2处理下,根系特征参数N2处理下最大;W3处理下,根系特征参数N3处理下最大,适宜增加灌水量与施肥量(W2N2)有益于根系特征参数(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及根系活力)的提高;85%以上的小麦根系分布于0~40 cm土层,90%以上的根干重密度与85%以上的根长密度集中在0~40cm土层,W2N2处理能增加40~60cm小麦根系分布比例、提高根系活力、显着提高春小麦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边行优势,促进根系对下层及侧向水分和养分的截获和吸收;小麦根长密度垂直分布满足以e为底数的指数函数y=Ae-Bx;通过对小麦根系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以W2N2处理促根效果最好。3、灌水量及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具有互作效应,适宜的施氮量及灌水量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呈正效应,过量灌水、施氮对小麦籽粒氮素积累量呈负效应。W2N2处理能够增加小麦花前氮素转运量及花后氮素同化量,提高小麦籽粒氮素的分配比例,进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氮素积累量、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利用率。春小麦收获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垂直分布在表层(0~20cm)最高,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随施氮量增加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均有所增加,随着灌水量的增加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减小,其中0~8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减小,8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4、相同施氮量下,小麦籽粒产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不变(W3、W2>W1),W3与W2处理差异不显着;W1处理下,春小麦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N2>N1>N3>N0),W2处理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不变(N3、N2>N1>N0),W3处理下,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小(N2>N3>N1>N0)。籽粒产量边行及次边行的边行优势随灌水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W2N2处理下,小麦单株籽粒产量边行及次边行的边行优势最大。W2N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3.71kg.hm-2.mm-1);产量与0~2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系活力呈显着抛物线回归关系,与20~6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系活力呈显着线性正回归关系,与60~80 cm土层根长密度、根系活力无相关性。产量与0~40 cm土层根干重密度呈显着抛物线回归关系,与40~60 cm土层根干重密度呈显着线性正回归关系,与60~80 cm土层根干重密度无相关性。从节约水资源、降低过量施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等方面考虑,固定道垄作栽培下,施肥量与灌水量控制在N2(180 kg·hm-2)与W2(2400 m3·hm-2)条件下有利于促进春小麦籽粒干物质及氮素累积与分配、春小麦根系生长,减小0~1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进而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是河西灌区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适宜的水氮组合。
参考文献:
[1]. 基因型与地点对河西灌区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 袁俊秀, 杨芳萍, 杨文雄, 刘小平, 刘效华. 中国种业. 2010
[2]. 基因型、环境对河西春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D]. 徐建伟. 甘肃农业大学. 2003
[3].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河西走廊春小麦品质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D]. 辛培尧. 甘肃农业大学. 2002
[4]. 不同播期对春小麦品质性状及其贮藏蛋白合成和积累的影响[D]. 慕军鹏. 甘肃农业大学. 2005
[5]. 播期对武威灌区春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D]. 袁俊秀. 甘肃农业大学. 2007
[6].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
[7]. 播期对春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的影响[J]. 袁俊秀, 尚勋武, 杨文雄, 王化俊, 马小乐.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8
[8]. 播期对春小麦籽粒性状和面粉品质的影响[J]. 慕军鹏, 尚勋武, 杨芳, 李昌盛.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5
[9]. 辣椒(Capsicum annuum L.)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D]. 马艳青.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10]. 水氮互作对固定道垄作春小麦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D]. 陈娟. 甘肃农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