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_县域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_县域经济论文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01)06-0040-02

我国现有2200多个县(市),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县域GDP达5.2万亿元,占全国GDP8.2万亿元的63.4%。这些县历来都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单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十分密切,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形象地称县级行政官员为“父母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研讨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途径,是新世纪之初面临的战略课题。

一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县域经济与区域经济并非同一概念。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学中所研究的“区域”不是一个“纯自然区域”,也非“行政区域”,而是具有某种显著的标识性特征(经济或非经济的)的“经济地理区域”。而县域经济是在县的行政区划内经济活动的集合。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有某种交叉甚至重合。

1.县域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与多重约束。在县域产业结构中,现代化产业与传统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并存,并且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县域经济由于规模较小,比较封闭、内部市场较为狭窄,受资源、市场、信息、资金、科技、管理水平、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约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比较困难。

2.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完整性。一方面,县域经济结构中存在资源结构与生产投入结构的不对称断口以及产业结构与县域市场需求结构不对称断口;另一方面,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所必须的各种资源量与县域内可提供的资源量之间存在缺口。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县域经济结构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因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不足以支撑,难以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3.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历史、区位、资源等种种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我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不平衡,差距逐渐扩大。统计资料显示,东中西部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由1997年的2.2:1.3:1扩大到1999年的2.4:1.3:1,不仅东西部的差距在扩大,东中部的差距也在扩大。即使在同一县域之内的不同地区也有较大的发展差。

4.县域经济发展的不趋同性。经济结构趋同是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给县域经济留下的顽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创新就灭亡”,不趋同才有希望。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不趋同现象,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县域经济要在发展特色和培植名优产品上下功夫。

5.县域经济发展道路的非范式结构。由于历史、区位和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各国在发展县域经济时,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有时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没有现存的发展理论和模式可以直接套用,而必须根据各国国情,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 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选择

在一定时期,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有少数产业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其他产业快得多,而这少数产业往往会决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此,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这一部分产业,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据此界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并且能够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上的飞跃的产业。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县域经济支柱产业集中在经济增长率高的某几个行业;第二,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增长快速的行业;第三,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产业要快;第四,作为实现县域经济突破的支柱产业,必须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县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选择的依据

在选择、评价支柱产业时,可通过采取县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县域经济比较优势分析,能够弄清楚每个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产业结构现状,从而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比较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县域内各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投入产出的效果又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资源量即定的条件下,为保证各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技术就不可能平均投放,应发挥比较优势,有重点地进行投放,实行重点开发战略,这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促进自身发展而普遍采取的做法。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此项分析应在对县域经济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资源优势等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

2.县域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是通过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来分析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投资、消费、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可以采用弹性系数测算方法,即用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与其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进行分析与预测,分析哪些因素目前对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预测哪些因素未来对经济增长贡献具有较大的潜力,这些将作为选择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依据。

3.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经济发展并不呈直线上升,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水平、就业结构水平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轨迹,以期为找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供依据。这种分析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水平分析。综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生活水平不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仍以农业为主,所以三次产业结构必然呈现出“一、二、三”的总体格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产值比转为“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随之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又取代了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所以,到工业化的后期,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对照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各县域产业的产值构成比重,从而分析评价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判断各产业的发展是否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步伐,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最终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二是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水平分析。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收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移动的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对照国外经济发展阶段,依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各个县域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构成,判断其产业成长阶段,分析其劳动力就业结构水平、劳动力转移速度、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是否同步。从而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转变的关键在于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不同选择,决定着产业结构转变的不同方向。根据我国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即选择利用优势资源的产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如:某些县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完全可以充当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县域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以矿业开采、加工为主的矿业经济成为该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有的县域水能资源储量丰富,以水力发电为主的流域开发成为其主要支柱产业。在具体选择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区际间的比较优势,使市场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资源优势;二是在考虑数量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资源的质量优势;三是主导产业选择的直接依据不是潜在的资源优势,而是由此转化成的现实资源优势。潜在的资源优势向现实的资源优势转化需要两个条件:资源是可利用的;资源具有市场需求。

2.产业关联原则。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从产业关联度角度分析,农产品加工业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和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它的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贮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3.市场容量原则。县域经济发展所选择的主导产业应遵循市场容量原则,要对主导产业的市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选择目标市场,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导致他们之间争能源、争资金、争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应运用创新的眼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4.需求收入弹性原则。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具有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种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而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地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因此,为迅速发展县域经济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应选择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5.技术进步原则。世界经济的角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先进水平,本质上是技术进步的角逐和技术进步的过程,在现代世界经济赶超中,技术进步已成为后来居上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以技术进步为原则。技术进步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迅速的产业,可以节省能源、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1-09-03

标签:;  ;  ;  ;  ;  ;  ;  ;  ;  

关于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