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集约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通常称为经济体制的“转轨”;另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它可称为经济方式或生产方式的“转型”。这两个转变都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因此,都必须完成。这两大转变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它们又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可以分别进行考察。关于前一个转变,即经济体制的转轨问题,学术界已多有探讨;而另一个转变,即经济方式“转型”问题,虽早已提出,并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研究尚嫌不够。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外国的经验教训,谈一些看法。
一、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和集约型,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或生产方式。粗放型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但产出相对较小,产出与投入之比不高。具体地说,就是大量投入资金,大量使用劳动力,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但创造的附加价值相对不大。这种生产方式,由于不断大量追加投入,产值的增长也可能较快,但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不高。所以这种类型的经济,也可说是速度型的或数量型的,这种类型的再生产,也称为“外延式”再生产。集约型经济方式与此不同,其特点是投入较少,而产出相对较大,产出投入比率较高,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也较高。这种类型的再生产是“内涵式”再生产。
当然,这两种经济方式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粗放型经济,在数量增长的同时,通常也有效益的提高,但从总体上和基本特征上看,它是粗放的;同样,集约型经济,在效益提高的同时,也必然有一定数量的增长,但它基本上是集约型的。
从生产发展的历史看,有一个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大致可以确定,它们在工业化时期,经济基本上是粗放型的。那时,它们都进行大规模投资,大量开采和消费各种原材料,生产数量不断增长,生产在广度上不断扩大。但到19世纪末期,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化后,就开始向集约型经济转变。20世纪前半期,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的严重破坏,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向集约型转变的进程也不能不受到严重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这些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新的科技革命兴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完成了向集约化的转变。战后半个世纪内,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总的说来并不太高,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却大大提高,在经济的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估计目前在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中,有70%或更高的比重归于科学技术。至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它们尚处于工业化过程之中。一般说来,经济是粗放型的。
我们很难找出一个简单而又确切的方法,来对经济的粗放程度或集约程度加以衡量;也很难找到一种适当的科学的标志,对二者加以区分。但大致可以采用单位产值所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或反过来,单位资金、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所创造的产值)这样的指标体系,对各个国家加以对比。这种指标比较简明,也有可比性。
首先,让我们看一些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方面看,它是一年内全国每人平均分摊的各种支出(个人消费开支、企业投资支出、政府财政支出)、从生产方面看,则是一年内全国每人平均所创造的产值,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劳动生产率指标。
人均GNP(1993年)(美元)
国别
人均GNP
国别
人均GNP
中国 490法国 22490
印度 300德国 23560
巴西 2930美国 24740
韩国 7660日本 31490
英国1806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5年发展报告》。
再看:一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所消耗的能源之比的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耗能源的对比(1990年)
国别 GDP(亿美元) 能源消费量(亿吨标准燃料) 二者之比(美元/1吨标准燃料)
中国3649.0 9.22
395.8
美国
53922.0 24.82 2172.8
日本
29428.9 5.12 5747.8
德国* 14882.2 3.42 4351.5
法国
11907.8 2.23 5339.8
英国9751.5 2.87 3397.7
印度2545.4 1.78 1430.0
全世界222988.5102.85 2167.0
*联帮德国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和联合国《能源统计年鉴》计算。
除上述指标外,还可以对一些国家消耗每吨钢所生产的产值,使用每一单位投资所生产的产值等等指标加以对比。为节省篇幅,暂且从略。仅从以上二表,就可清楚地看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分别属于不同类型。发展中国家每人平均产值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它们每消耗1吨能源所生产的产值也比发达国家低得多。当然, 每一种经济类型,都有程度的不同。因此,不妨把每种类型再分为两组。如同是粗放型经济,又可分为最粗放和较粗放的;同是集约型经济,又可分为较集约的和高度集约的。
应该说明,采用这类指标虽然简便,但并不十分准确,只能作为参考。问题在于这些指标的计算中,都使用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而各国的这一指标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更重要的是,把各国的这一指标用同一货币单位(如美元)来表示,换算时使用的汇率不同,结果必然与实际情况有相当出入。但无论如何,也不致于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互相混淆。如中国经济无论如何都是粗放型的。虽然,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各省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提高,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经济无疑还是粗放型的。
二、粗放型经济的问题
如上所说,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有一个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过程。为什么是必然的呢?为什么在经济发展的前期,它是粗放的,而后,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才转变为集约型的?这并不难理解。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科学技术基础,拥有必要的劳动力,取得一定的原材料和能源,此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如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般说来,拥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它们只能凭借劳动力和原材料在生产中的投入,发展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或能源密集型的产业,而且只能使用传统的或初级的技术从事生产。资金不够,则靠借贷或从国外引进资本。这样的生产,自然是粗放型的。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落后,它们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步伐,一般都实行“追赶战略”。这样,就不断尽量增加投入,一味追求产值和产量,提高增长率,粗放型经济也就延续下来。可见,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其经济的粗放性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必要的。因为落后国家的发展,当然需要经济有较快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否则,它们也只能停留在原地,不能前进。实际上,经济的粗放发展,是发展中国家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化经济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我们只能要求发展中国家在粗放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效益,为经济向集约型转变准备条件,而不能要求它们超越这个阶段,“一步登天”。
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不能满足于粗放型经济,不能长久不变地停在原有的粗放水平上,年复一年地只追求数量的增长和只进行外延式再生产,而必须逐步提高效益,把产值的量的增长放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并适时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因为粗放型经济在较高的产值、产量、增长率(有的国家增长率也不高)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消极后果和多方面负面效应,它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从长远看,它也是没有前途的。这些消极后果和负面效应如下:
1.由于粗放型生产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即使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那些绝大多数非再生性资源也会逐渐减少,且不说在粗放型生产中,难以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破坏,这就更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枯竭。仅从这一点来说,粗放式生产总有一天会走到山穷水尽、难以为继的地步。我国是个大国,自然资源总量是不小的。但由于人口众多,每人平均的资源很有限,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绝大多数国家的后面。最近世界银行创造出一种衡量国家财产净值新方法,把一国的财富,看作是人力资源、生产出来的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再除以该国人口总数,得到的数字就是该国人均财富。以这样的方法计算,那些自然资源多而人口少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人均财富就多;其次,那些自然资源并不多,但生产出的资产多的国家,如日本、瑞典等,人均财富也名列前茅。我国人均自然资产少,生产出的资产也少,只有人力资源多。总计我国人均财富仅6600美元(1990年),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62名。在这6600美元中,自然资源只占3%,而世界平均为20%。这种财富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否十分科学合理,尚待研究。但不管怎样,我国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很少,而我国的生产规模很大,并正在迅速扩大,这二者之间的巨大不平衡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解决的方法只有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舍此没有其他途径。
2.粗放型经济,由于消耗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产品未经深加工,这就必然加重对交通、运输、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原材料供应的压力,造成基础设施和基础部门的长期紧张,成为制约生产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
3.粗放型经济中,由于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唯有依靠大量投资,大量增加劳动力。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易于失去平衡,在追求高增长率的同时,易于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紧张,甚至发生经济的大起大落。
4.在粗放型经济结构中,以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产品附加价值一般不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不是靠产品质量高,而是靠劳动力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出口量虽然可能不小,但相对来说,出口实际收入不一定高。
5.目前发达国家高科技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管理不断改进,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加强。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的粗放性经济,尽管其产值增长可能比发达国家为快,但经济质量、效益、劳动生产率、竞争力等,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可能扩大,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难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6.粗放型经济,由于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劳动者的收入也不会有较快增加,劳动人民的生活难以大有改善。
总之,由于粗放型经济的特点是大量投入,而产出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因而产生了上述那些弱点和负面效果。虽然这种经济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可能相当高,但从长期的战略观点看,是十分不利的,必须适时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如若不然,到一定限度,这些负面效应必将日益严重和表面化,经济发展就可能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由于长期保持粗放型经济不能改变而大吃苦头的实例不是没有的。最突出的就是前苏联。前苏联的经济长期内基本上是粗放型的,虽然它也掌握某些高精尖技术,但主要用于军工生产,民用生产技术落后,再加上经济体制僵化,管理不善,妨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浪费极大,产品档次不高。这些严重弊病早已存在。对此,前苏联领导者并非没有觉察。还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前苏联就提出了改变粗放经济为集约化经济的任务,并曾为此作出一系列决议和决定,但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这个经济转型,直到苏联解体,仍然未能实现。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论者提到最多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但除此之外,经济转型的不成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二者结合在一起,对前苏联的经济起了“促退”作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愈益扩大,人民生活也得不到应有改善,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社会的不稳,终至发生政治剧变和联盟解体。苏联的教训值得深刻记取。
三、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必然是粗放型的,这是由它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这个道理上面已作了阐述。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不能进行努力,采取适当的、有力的战略措施,缩短粗放性生产延续的时间,促使经济尽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实现经济的转型,最根本的是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我国,则是从旧体制转变为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企业管理走上科学化轨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经济才能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本来,改革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所以离开体制改革就谈不到经济的转型。试看那些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比较成功的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莫不是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但是,经济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制体的转轨,毕竟是两件事,它们要解决的矛盾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不能认为只要进行体制改革,就自然会实现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为了实现“转型”,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还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特殊的努力。
1.大力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注重先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是生产现代化的关键。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很快,在某些重要领域已接近或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先进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当然,我们可以也应当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但如果本国的科技力量薄弱,对外国技术也难以很好地加以利用、消化和创新。总之,不大力发展本国的科技事业,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的集约化是谈不到的。
2.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和其他专家。因为生产是人来进行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也是要人来进行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现代化的生产需要的是具有现代化的意识和才能的人。同样的工作,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承担,其效果与只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自然大不相同。更何况现代生产过程中,有些工作岗位绝不是普通的工人所能胜任的。我国的教育事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距客观形势要求还相差很远,劳动者素质也并不高,如美国成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约占45%,日本大致也是这个水平,而我国只占3—4%。相差甚远。我国的科学家和各类专家人数也远远不敷需要。而我国每年用于教育的开支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这个比重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低的。这种情况如不改变,经济转型也是不可能的。
3.注重提高经济管理水平。这里既包括各级政府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也包括企业经济人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除了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外,就是提高管理水平。现代化经济和现代化生产的管理是专门的科学,要求掌握这门科学的有才干的专家来担任。我国的近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在各级政府以及国营企业、乡镇企业和其他企业中,涌现了一批新的、专家型的经济工作干部和企业家,他们是我国经济从粗放向集约转型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但是,这还很不够,还必须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进一步扩大合格的管理人员队伍。这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条件之一。
4.要制订和实行适当的产业政策,在促进各类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目前发达国家正在掀起新的科技革命高潮,正在高科技的研究、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展开激烈的竞赛。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航空航天领域的开拓,生物工程的发展,新材料的发现,都在促进全新产业的形成。我国也应努力建立和发展这些新产业,使我们既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有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又有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产业结构既多样化,多层次化,又不断升级。这是我国生产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经济从粗放向集约转型的要求。
5.在全国实行产业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同时,各地区还必须按照各自的实际条件,逐步实行生产的相对专业化。地区生产专业化分工,是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不同条件,都应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结构,以与其他地区进行分工合作。只有这样,无论从全国看,或从各地区看,生产效益才都能提高,从而逐步改变生产的粗放性,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情况差别极大,如果不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只是盲目地“上项目”,别的地区生产什么,自己也跟着生产什么,结果,既无规模效益,也无质量效益,产品只能是成本高,质量低,这不仅是粗放型生产,而且是极大的浪费。
6.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国内经济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让企业不仅面向本地区市场,也不仅面向国内市场,而且面向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去经风雨,见世面。另一方面,继续大力引进外资,特别是吸引那些能带来高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给予外商以“国民待遇”,让本国企业与它们进行平等竞争。这些,对我国当然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甚至有很大的风险,但它却能促使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加倍努力,锐意进取,奋发图强,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加强竞争力,从而加快经济从粗放向集约的转型。
为了促进经济的转型,除以上几方面的努力外,最重要的是必须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有一个大转变。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中,粗放性生产仿佛有一种“惯性”,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也似乎有一种“惯性”,认为把产值、产量搞上去,保持高增长速度,才是最重要的。而进行这种粗放性生产,也比较容易取得成绩。而要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则要困难得多。不仅如此,有些人与实行集约型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或者不具备实行集约型经济的条件,他们思想保守不知道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行科学管理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懂得必须在提高效益和质量的基础上求发展,这些人对长期保持粗放性生产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后果,也没有深切的理解和感受。所有这一切,无形中就形成了对经济转型的巨大阻力。克服这种阻力,就必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步深入,就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同样,从粗放到集约的转型,也需要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经济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目前,则应以效益和质量的提高为中心,并对效益和质量要求,提出一套科学的、明确的指标,把它放在数量指标的前面。检查和评定经济工作成绩,首先要看这些效益和质量指标的完成情况。总之,要从走惯了的老路转上新路,必然会有不小的困难,需要花大力气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