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与特征_精神文明论文

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与特征_精神文明论文

略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及其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论文,主体论文,我国社会主义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分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大的方面。那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是什么?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保证,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神文明建设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显然,马克思主义只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航标而不是轮船。

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国家制度,表明我们的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性质的东西,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

文化也是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识的沉淀,是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和主要依托。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认识水平,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思维方式。离开一定的文化作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有着丰富内涵的中国文化,精神文明才能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国度里,在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领域,放射出绚烂的异彩。应该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就是根植在中国优秀文化土壤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积极吸收外国先进文化,并在革命和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当代中国文化。因此,认识和研究当代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无疑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助益。

(一)民族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世界上许多民族随着经济的衰退和民族文化的衰落而逐渐消亡。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支撑点,明显存在着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能够支配整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从而构成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反映中华民族脚踏实地、崇尚务实的求实精神。二是强烈的“家国”观念。群体至上、国家至上是人们思想行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三是“和为贵”的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已成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原则,也是群体观念得以贯彻的基本途径。三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正是这些具有强烈生存意识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常盛不衰;使中国文化饱经沧桑却如薪传火,连绵不绝,乃至今天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中国文化的热潮。

中国文化的民族性长期规范着人们的言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要发扬其民族性特色。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对其辩证继承、合理吸收,使之发挥新的作用。这不但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生产力,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开放性。

中国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是一种开放的系统。

这种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文化的融合。如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客观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二是世界文化的交流。如汉朝的丝绸之路,唐朝的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凡是发展鼎盛时期,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最好时期。尽管近代以来由于闭关锁国,中国文化不再领先于世界。但不甘落后的有识之士积极向西方学习,从各国文化新思潮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孜孜以求的中国人才看到新的曙光。

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显示出海纳百川的宏伟气魄,并形成自己的开放特征:①兼容性。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把各种外来文明消化吸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变成中国式的宗教(禅宗)并吸纳于宋明理学之中。②主体性。引进外来文化,不是全面移植,机械搬抄,而是服从于中国的客观实际,以我为主,合理吸收,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③主动性。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

在当前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代,中国文化再次表现出鲜明的兼容并包的特性。它不但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吸收进来,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把西方的竞争意识、风险观念也吸纳进来,以期打破中华民族安于现状,崇尚均衡的思维定式,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三)规范性。

有人把西方文化概括为“智性文化”,把中国文化称之为“德性文化”。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个人要敢于对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强调法制的制约作用,具有滞后性和一定强制性;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强调道德的约束力,重视人们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的改造,把人们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在未付诸行动之前,通过道德的约束力及时加以抑制和纠正,因而,具有超前性和防范性。它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种是有形的监督力量,即通过社会的舆论,从已经形成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出发,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评价,施加影响;另一种是无形的约束力量,即通过个人从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自己将要做出的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了比较成熟的道德规范体系。例如:家庭伦理上,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人际关系上,强调“仁”和“信”;职业道德上,强调士农工商都要以诚信为本;物质利益上,强调“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文化将不断地更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继承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赋予崭新的内容。例如:在家庭方面,不再注重辈分之别,而强调成员之间的平等、民主;人际关系方面,不再是片面单向的“仁”和“信”,落入虚无,而是强调双向负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职业道德方面,不把“诚”和“信”的要求局限在“士农工商”方面,而是推广到更大的范围;物质利益方面,强调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存在。充分利用中国文化中道德的规范性特点,对于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非常有益。

(四)逆变性。

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力长期发达,许多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主要是以传播为主。如唐代鼎盛时期,都城长安曾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到了近代,当西方开始进入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农业文化开始失去其往昔的历史地位,由传播阶段转向大量吸收、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文化阶段。前后两个阶段的鲜明对比,使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很大的逆变性特点。

目前,中国文化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化变得更加必要而又紧迫。首先,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避免了资本主义发展方向,却无法在短期内从生产力上超越资本主义阶段。文化作为生产力水平的一种反映,也必然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一些先进国家。其次,我国经济是一种后发性外向性经济,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尽可能吸收国外资金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管理经验。再次,现今世界,科学技术瞬息万变。当我们在进行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同时,西方国家已开始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中国稍有疏忽就会被落得更远。要想紧跟世界潮流,迎头赶上西方国家,中国就必须以极大的开放性,时刻注意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华。

(五)复杂性。

在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儒家、道家、法家、农家、兵家等不同派别,以及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多元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宣告其他派别文化的结束;相反,它们从来没有泯灭过,而是在与儒家思想的斗争中继续生存和发展着。另外,不同区域文化各自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现阶段,我国一面坚持对外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同时,一面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艰巨的历史任务使中国文化建设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复杂局面,面临许多亟须解决的难题:

从内容上看,既要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如何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摈弃与吸收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又要反对闭关自守的复古主义。

从地理环境看,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种文化从来就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有不平衡性,同一地域的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也有不平衡性。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又是文化落后的地区。切实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才是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从生产关系上看,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成分和分配制度的多样性,决定人们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道德水平各有差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个体意识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适应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以及如何在转轨阶段使人们的文化心理健康发展,也是摆在中国文化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时代性。

任何社会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体。受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各自打上时代的烙印。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围绕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中国文化处于这样的一个历史大变化的环境中,必须服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承担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一要创造出先进的、健康的社会主义的崭新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要形成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念、精神面貌和文化条件,振奋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三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文化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我们的文化建设有助于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助于人们冲破一切愚昧落后的思想文化束缚,抵制和战胜各种剥削阶级的思想文化侵蚀,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文化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中国文化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才能正确进行各项文化体制改革,建设各种文化设施,才能在建设和实践中使中国文化不断创新,显示勃勃的生命力。

标签:;  ;  ;  ;  

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与特征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