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办学模式的国民意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向论文,国民论文,高中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国民教育意向”是指社会各阶层人士在教育方面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在教育问题选择上的倾向性。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一种主观需求和选择。认真研究不同社会阶层国民的教育意向,对于科学地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教育改革,促进人才的合理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94年以来, 我们选择了不同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的5省份11个县(市)(山东寿光、湖南宁乡、酃县、浙江宁波、嘉兴、河南宜阳、湖北潜江、钟祥、麻城、通山、五峰),就国民教育意向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本文是关于国民对高中办学模式选择的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问卷分析方法。共发放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6份,回收率72.25%。在被调查的各阶层人士中, 按从事的职业划分:工人占22.95%;农民占20.71%;干部占25.63%;教师占10.27%;专业人员占6.21%;军人占1.12%;个体户占7.51%;其他人员占5.52%。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共占比例近80%。
一、国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意向
1.高中办学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我国现实中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八种模式:第一类是普教为主兼顾职教模式,即三年制普通高中,学生三年主要学习文化课,兼学一点职业课;第二类是班级分流模式,学生一人学即分为普通班与职业班;第三类是课程分流模式,学校统一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必修的普教课程与职教课程,学生另外自选若干职教课程;第四类是阶段分流模式,包括五种模式。一是“1+2”模式,学生进校第一年学习普通文化课,在高二分为普通班与职业班;二是“2+1”模式,高一、高二年级学习普通文化课,高三分为普通班与职业班;三是“2.5+0.5”模式,即高三下学期分为普通班与职业班;四是“3+短”模式,即三年主要学习文化课,毕业后不能升学者再接受短期职业培训;五是“3+1”模式,即三年主要学习文化课,毕业后不能升学者再接受1 年职业培训。
2.国民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数据分析表明(见表1),在八种模式中, 社会各界人士赞同人数超过10%的五个模式依次为三年普通高中(27.19%)、 课程分流模式(21.63%)、“3+1”模式(15.73%)、班级分流模式(11.99 %)和“3+短”模式(11.64%)。其它三种属于阶段分流类型的模式的选择人数较少。
数据分析表明(表1), 社会各界人士在选择高中办学模式上存在共同趋势,即对三年制普通高中极为青睐,其中干部、教师的比例最大,占34—35%。根本原因在于对上大学、当干部、有地位等目标的强烈追求。工人、农民中选择此模式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各界人士对课程分流模式也较为关注,其中以专业人员选择的比例最高(35%),这些人的观点是课程分流模式既能保证学生修完必修的普通教育课程,又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选修一些职业技术课程。这样,能更好地把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对不同职业进行前五名模式的差异检验,结果为:卡方值=58.63,自由度=24,P<0.01,差异极为显著。这说明,社会各界人士的职业与其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极为关联。
表1 不同阶层人士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 %
模式1 23 45
三年普高 班级分流 课程分流
"1+2""2+1"
职业
平均 27.19 11.99 21.63 2.61 5.36
工人 20.22 15.36 22.10 3.37 7.12
农民 24.15 11.44 25.85 2.54 7.20
干部 34.92
8.81 14.24 4.07 4.07
教师 35.04 17.09 18.80 0.00 0.85
专业人员 23.94 14.08 35.21 0.00 9.86
个 体 户 25.29 10.34 21.84 1.15 5.75
其他人员 28.12
6.25 25.00 3.12 1.56
模式6 7 8
2.5+0.5 "3+短""3+1"
职业
平均
3.82 11.64 15.73
工人
4.12 14.23 13.48
农民
2.97 10.59 15.25
干部
3.73 12.20 17.97
教师
2.56 10.26 15.38
专业人员
1.41
4.23 11.27
个 体 户
3.45 13.79 18.39
其他人员
7.81 12.50 15.63
根据我们对初中毕业班学生家长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对高中办学模式的看法,既有共同点,即较多的人赞同三年普高模式、课程分流模式、“3+1”、“3+短”模式, 但差异也十分明显:一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家长,赞同三年普高模式的人数比其他文化程度的家长少得多。二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赞同“3+1”模式的人数居第二位,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赞同“3 +短”模式的人数居第二位。三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赞同课程分流模式的人数居第三位,而高中文化程度的家长则是赞同“3 +短”模式的人数居第三位。卡方检验结果表明( 卡方值=34.69,自由度=21,P<0.05)差异显著, 即家长的文化程度影响家长对高中分流模式的选择。
表2 家长文化程度与高中办学模式意向 %
模式12
3 4 5 6
三年制
班级分 课程分
1+2
2+1 2.5+0.5
普高流模式 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1大专以上 42.1 4.8 7.14.0 5.61.6
2高中中专 40.9 5.411.71.4 6.33.5
3初中 42.0 4.414.62.7 6.12.3
4小学 34.0 7.915.85.0 6.93.6
模式78
3+短 3+1
合计
模式模式
1大专以上 18.3 16.7100
2高中中专 14.2 16.6100
3初中 11.0 16.9100
4小学 9.6 17.2100
二、国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意向与其它教育意向的关联
在分析国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意向时,应当同时研究与此相关联的一些背景意向,例如国民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方式、高中阶段分流形式、高中课程模式的选择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我们对国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意向的分析。
1.关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方式
(1)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方式:一是分流式, 即让学生一部分接受普通教育,另一部分接受职业教育。二是渗透式,即把职业课程渗透在普通文化课的学习中。调查结果表明,赞同分流式的人数大约占51.57%,赞同渗透式的人占48.43%,两种看法的人数大体相等。
(2 )国民的职业教育方式意向与高中办学模式意向的关联:数据分析表明(表3),对于职业教育方式选择分流式的人士, 对高中办学模式中的班级分流模式、“3+1”模式的选择人数明显多于选择渗透式的人数。而对职业教育方式选择渗透式的人士,选择三年普通高中的人数则比选择分流式的人数高出13个百分点。卡方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卡方值=30.76,自由度=7,P<0.01 )差异极为显著。说明对职业教育方式的选择与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有极为显著的关联。
表3 国民的职业教育方式意向与高中办学模式意向的关联 %
模式12
3
4 5 6
三年制
班级分 课程分
1+2
2+1 2.5+0.5
普高流模式 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分流式 20.9 14.322.4 3.1
6.64.4
渗透式 33.9
9.721.1 2.2
4.03.1
模式7 8
3+短 3+1合计
模式 模式
分流式11.0 17.3 100
渗透式11.9 14.2 100
2.关于高中阶段分流的形式
(1)高中阶段分流形式:一种是外分流, 即在初中毕业后就让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中,一部分进入职业高中。另外一种是内分流,即初中毕业生首先进入普通高中,然后根据情况进行分流。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高中分流的形式,赞同外流的人比例略高,占51%,赞同内分流的人数约占49%,相对差异不大(见表4)。
表4 各界人士对高中阶段分流形式的选择 %
职业
工人农民 干部 教师 专业人员 个体户 其他人员 平均
外分流 45.83 38.03 60.07 69.30 56.52 49.43 45.90 51.37
内分流 53.41 61.97 39.59 30.70 43.48 48.28 54.10 48.63
卡方值=44.9,自由度=6,P<0.01,差异极为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人士, 对两种分流形式看法差异极为显著。工人、农民和其他人员中赞同内分流的人数较多。他们认为,内分流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相当高中的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一定的职业技能,升学或就业都有一定基础。而干部、教师和专业人员中则有较多的人赞同外分流。他们认为,外分流有利于普高和职高培养目标明确化、办学规模合理化;普高可用较多时间去拓宽知识,加强基础;职高可根据社会需要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术专长。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输送合格新生的水平,也有利于保证劳动后备军的质量。
为了与高中分流形式选择对照,我们同时对初中分流形式进行了意向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分流形式,大多数人赞同内分流(占62.11%)。而对于高中分流模式,同意外分流的人略占多数(51.37%)。原因在于多数人认为初中仍属于打基础阶段,学生的兴趣分化也不十分明显,故不宜通过单设职业初中与普通初中分流。
(2)国民的高中分流形式意向与高中办学模式意向的关联:
表5 高中分流形式与高中办学模式的关联 %
模式 123
45 6
三年制
班级分
课程分1+2 2+1 2.5+0.5
普高流模式
流模式模式模式
模式
外分流 30.4 13.5 20.1 1.4 5.5 4.0
内分流 23.4 10.7 23.2 4.0 5.1 3.3
模式 7 8
3+短 3+1
合计
模式 模式
外分流
9.7
15.4
100
内分流
13.8 16.5
100
卡方值=20.29,自由度=7,P<0.01 差异极为显著.
表5的数据表明,赞同高中外分流的人士, 对班级分流模式和三年普通高中的选择人数明显高于赞同内分流的人数,分别高出3—7个百分点。赞同内分流的人士,选择课程分流模式和“3 +短”模式的人数明显高于赞同外分流的人数(3—4个百分点)。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的差异极为显著。说明选择高中分流形式与选择高中办学模式极为关联。
3.关于高中课程模式
(1)高中课程模式的类型:一种是单一文化型, 另外一种是渗透职教型。对各界人士的意向调查结果显示:82.91 %的人认为应当渗透一定的职业教育,只有17.09%的人赞同单一文化型。 不同职业的人士,对此问题的看法也有差异。例如个体户赞同单一文化型的人数比例较高,比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多10来自百分点,比专业人员和其他人员多近20个百分点。卡方统计检验表明,差异显著。
(2)国民的高中课程模式意向与高中办学模式意向的关联:
表6 高中办学模式与普通高中课程模式的关联 %
课程 12
3
4 5 6
三年制
班级分 课程分1+2
2+1 2.5+0.5
普高流模式 流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单一文化型 32.0 11.312.9 1.0 2.62.6
渗透职教型 26.4 12.023.5 2.9 5.94.0
课程7 8
3+短 3+1
合计
模式 模式
单一文化型16.0 21.6 100
渗透职教型10.7 14.6 100
卡方值=25.57,自由度=7,P<0.01 差异极为显著.
数据分析表明,在普通高中课程模式中选择“渗透职教型”比选择“单一文化型”的人士,更注重“课程分流模式”(高出11%)。但是在“三年普高”、“3+短”、“3+1”模式的选择上, 选择“职教渗透型”人士的比例均少于选择“单一文化型”的人士。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极为显著。说明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与普通高中的课程模式的选择也极为关联。
三、讨论
1.多样化的高中办学模式已经逐步得到国民的认可,但不同阶层国民对各种模式的选择存在差异。从不同职业人士的选择特点看,干部、教师对三年制普通高中极为青睐,占的比例达到34—35%。而工人、农民中选择此模式的比例相对比较小。专业人员选择课程分流模式的比例最高(35%),不同职业人士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差异十分显著。此外,家长的文化程度也影响家长对高中分流模式的选择。因此,应当针对不同地区的居住人群的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选择不同的高中办学模式,否则将会影响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
2.教育决策部门在确定高中办学模式时,应当注重对国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意向及其相关意向的研究。国民的高中办学模式意向与一系列的教育意向有密切关联。例如,对职业教育方式选择分流式的人士,对高中办学模式中的班级分流模式、“3+1”模式的选择人数明显多于选择渗透式的人数。而对职业教育方式选择渗透式的人士,选择三年普通高中的人数则比选择分流式的人数高出13个百分点。这说明国民对职业教育方式的教育方式的选择与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有极为显著的关联。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国民各种教育意向,以便因地制宜地选择高中办学模式,使之更为符合国民意向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3.人们的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影响国民对高中办学模式的选择,有待我们加以引导。研究表明,对于供选择的八种模式,比较受到欢迎的模式都是教育年限达到或超过3年的高中办学模式, 而文化教育没有满三年的阶段分流模式不太受欢迎。说明国民是以应试教育看待普通高中的。对于这种传统的观念,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宣传,加以纠正和引导,以利于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