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域论文,价值论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3)03-0005-04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做出了新的论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正确理解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逻辑起点,对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上述新论述进行阐释和解读。
一、从价值的主体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世界。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据、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价值的主体性是指客体的价值依主体而定,主体性是一切价值的根本特性。即由于主体尺度的根本作用,使得现实的价值具有主体间的个体性或多元性,基于同一主体的多维性或全面性,基于同一主体方面的时效性或历时性等。这是价值现象最突出、最典型、最重要的特性。②因此,凡涉及价值观问题,包含着两个主体性的问题:一是价值观念的主体,即“谁的价值观念”的问题;二是价值观念中的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即“一切为了什么人”的问题,这一点决定着价值观的阶级属性。
价值主体分为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群体主体包括民族、国家、政党、阶级、各种社会组织等等。不同的价值主体,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形成各自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系,相应地表现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政党的宗旨,阶级的奋斗目标,社会组织的文化理念等。
国家,作为群体性的价值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种不可替代性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方向引领作用,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③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双重指向与引领作用。一方面它直指现实问题,“它以评价社会现象为内容”,④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引领社会沿着社会主体预设的道路和方向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它指向未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家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顶层设计,表达的是国家权力拥有者的核心治国理念,它规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引领社会发展的道路,并最终对国家的发展方向起着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从“谁的价值观”这个价值主体性的第一个层面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价值主体均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006年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基本道德规范),主要是从社会主义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出的,旨在解决中国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消解各种价值冲突的国家意识形态策略。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凝练和丰富。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浓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价值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表达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全社会公民、所有行业的道德要求。比较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侧重于解决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前者的浓缩,更侧重于未来;它把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的利益需求和未来完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从“一切为了什么人”这个价值主体性的第二个层面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主体性”的根本价值尺度和原则。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所谓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最高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实践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观念体系。人民主体价值观凝聚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实质和价值取向,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彻底的科学的实践观和社会发展动力的辩证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唯一的宗旨;邓小平将“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价值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建设主体地位,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和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字里行间无处不凝结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对和谐幸福生活的追求。关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以及建设幸福中国的价值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具象化,生动再现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作为价值主体,在本质上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那么,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人民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价值观。如此,关于价值主体的“谁的价值观”,“为了什么人”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实现了高度统一,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二、从价值的实践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的实践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一切价值观和价值关系均源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对象性物质性活动,为价值观的产生、价值目标的选择和价值评价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离开社会实践,不可能产生价值和价值观。二是指价值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真理性和符合社会实践主体的目的性,必须以实践作为检验标准。
从价值实践性的第一个层面看: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求,具有非常鲜明的实践性。它凸显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改革开放宏大的实践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利益需求,是社会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富强的梦想、国家的发展目标、社会的价值导向、公民的道德行为规范,无疑都是来自于改革开放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推动。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经过九十多年艰苦奋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对党和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和人民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⑤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设定,是对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的总结。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价值导向。这是党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作出的引领政治、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按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求有序推进。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毫不隐讳地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实践迫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引领。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必然伴随着“精神内核”的裂变。要应对“精神内核”的裂变,平稳过渡,需要一个核心价值观统一国民的意志,采取共同的行动。在国内,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成为当下中国的迫切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结构巨大变迁,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变幻。这种社会状况,急需一个核心价值观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国际上,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从价值实践性第二方面的内容看,要求在实践中检验价值观的真理性和目的性。实践既是唯一的真理标准形式,又是唯一的价值标准形式。实践检验价值观的真理性和目的性是一致的,是指验证客体对主体、现实对需要是否相符合。人的价值认识、判断和评价,同样具有真理与谬误之分。它们是否符合价值事实,评价所遵循的评价标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主体的客观价值标准,主体的价值标准是否同客体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这些都是价值评价中的真理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它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反复验证,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需要的集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实践不会允许违背真理的东西长久地保持其价值,实践发展的唯一方向和结果,是通过证明和充实真理,同时检验和校正价值目标,促进并保障价值与真理走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从价值的具体历史性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的具体历史性,是指一定的价值主体的价值目标以及价值评价等依据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动发展。价值的具体性,是由实践的具体条件造成的,并且表现于实践的具体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实践,价值不会产生。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价值观总是具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水平和特征。人类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全部的、永恒的价值。⑥
党的十八大报告凝练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具体历史性。这种具体历史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性、阶段性、时代性等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社会形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在当代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它不仅表达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如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同时,又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富强、和谐、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均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党的十八大报告非常清晰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实际的基础上,指明了政治、经济、社会管理、道德等领域的发展方向。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主要表现为应对全球范围内各种文明与基本价值观的冲突。从全球视野来看,由于多元化、多极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文化和文明模式越来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和文明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基本价值观念的冲突。因此,对人类基本价值观念的反思和变革,成为当今时代性的重大议题。就国内情况看,处于重大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同样面临着多种价值冲突。从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通过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等表现出来。诸如,在社会经济秩序的调整中,涉及国家和公民的价值选择深层定位的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涉及经济和政治到底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问题;在道德领域,涉及“为什么讲道德”、“讲什么样的道德”、“道德究竟是什么”、“道德本身应该怎么样”、“该由谁来讲”等更为根本的问题;在思想文化领域,信仰的迷失和困惑,给人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痛苦与精神裂变;在全球化价值导向问题上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则触及了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等等。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正是面对上述各种层面的问题所做出的深切观察和回应。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当下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所有价值诉求,具有鲜明的具体历史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的主体性、价值的实践性、价值的具体历史性三个方面确实体现了其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同时,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它也很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描述的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因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南,在理论上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一脉相承;它把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结合,把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体化、本土化、民族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①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8页。
②⑥李德顺著:《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188页。
④B.H.图加林诺夫著,王霁、安启念译:《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⑤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党的十八大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