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化管理的思考_教学技能论文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化管理的思考_教学技能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化经营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等职业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学校的市场化经营,就是用市场的观点审视教育问题,用市场的方法思考教育问题,把市场经营理念引入教育,使价值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机地整合。坚持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把学校发展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用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思考职业教育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确定一个思路、瞄准两个市场、搞好三个服务、实施四项措施、转变五种观念。

一个思路

调整培养目标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思路。新形势下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应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实现由专业技术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二是实现由学科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为此必须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为学生进入社会和市场就业或准备创业的教育。因此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层面上,立足于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新型农民及普通操作工人。只有培养目标的与时俱进,中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市场,学校才能在服务中得到发展。

两个市场

一是就业市场。企业和用人单位是职业学校的客户,职业学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意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校就业机构应与外界建立广泛联系,其主要职责:首先是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毕业生就业指导。面向学生及家长定期举办就业形势讲座、报告,提供就业信息咨询,开展创业精神教育,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创业信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开放型择业、就业观念,使家长及学生克服“铁饭碗”、终身制、乡土观等陈腐的不利于生存和就业的过时观念。其次是研究分析市场信息,进行市场策划。定期到各实习单位、劳动力市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信息调查,与用人单位及企业建立合作双盈的互惠互利关系,优化毕业生就业的外部环境。一方面为学校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更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扩展毕业生市场。只有打开了产品(毕业生)的销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出引进”的办学良性循环。只有出口畅,才能入口旺。第三是瞄准中小企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二是生源市场。应关注生源市场,挖掘生源潜力,调整专业规模及学制类型。除承担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工人外,对个人创业、在职人员转岗、转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转移培训等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应不断矫正办学方向和重点,办学上向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教学发展,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长线与短线结合,避免办学的盲目性。

三个服务

首先是为学生服务。职业学校应强化服务意识,将学生视为服务的对象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管理对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也是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学校把学生作为服务对象,就应当努力适应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和愿望。具体做法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自由选择专业,在就学初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变动专业;二是逐步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对今后职业发展和提升的要求;三是积极实施赏识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学,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四是教会学生做一个身体与心理都健康的人,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倡导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在招收新生的过程中,把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硬件要求、软环境要求列入对学生的常规服务和管理中,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管理,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五是教师要确立与学生同向的思想,教师是在某一个学科领域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获得某项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地。

其次为企业服务。学校的人才培养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有效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提供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人才,这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根据行业或产业岗位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设定专业培养方向、能力素质标准、课程教材内容、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再次为经济服务。教育为经济服务,应该有两层含义:其一,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其二,将教育融入经济建设之中,作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链节投入区域经济市场和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之中。职业教育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不但要为当地经济服务,而且要为跨区域、跨国界的劳动力流动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

四项措施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优胜劣汰的竞争,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联系,较之于普通教育更为密切,所以应当引入竞争机制。职业学校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上的竞争。学校应以竞争促生机,以竞争求发展,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内部广泛引入竞争机制。在人事制度上,积极推行教职工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结构工资制,摒弃平均主义做法,拉开收入差距,实现多劳多得,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学校始终拥有不竭的动力。

二是实施改革创新。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也是职业学校生机与活力所在。首先是学校应实行目标管理,引入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体制,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其次是后勤服务的改革,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既利于办学资金的积累,又能集中精力办教育。再次是办学形式的创新,即实施校企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我们应与更多的企业联合办学,利用各自优势,共同解决招生、教学、就业及经费等诸多问题,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职教发展质量为本,质量保证教师为本,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职业技术工人,优质的师资是前提,我们应努力打造一支懂理论、会操作、强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从群体上说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队伍,能够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从个体来说,多数教师应既有教学能力又有该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广泛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单位、工矿企业、生产经营单位优秀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以校外具有真才实学、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资源带动和促进校内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进可在更大范围内选聘,退则学校不会背上过重的人员负担,再者还有利于专业设置变更时对人员的不同需求。二是选派部分校内专职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亲自参加生产实践,积极依托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要求广大教师学历、专业技能考核双达标。在职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支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是坚持多元化发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办好农业类职业教育的同时,努力开办非农类专业,拓展办学范围,突破农业行业求发展。积极探索,注重发挥自身优势,走“上挂、下联、横辐射”的路子,实行多形式、多渠道、多规格联合办学,把办学的触角伸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主动出击多方联系开办提高学历层次的大专班;开展多种形式的短训班;利用教学资源面对暑期中、小学生开办升学辅导和专长辅导;企事业单位职工电脑操作应用短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重大项目、全局性项目人员培训。在学校增收的同时扩大社会影响、增强办学活力和吸引力,在办学形式和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五种观念

一是质量第一的观念。企业的质量体现在产品上,学校的质量反映在学生上。质量是市场经济永恒的主题,也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命脉。职业教育的危机从表象上看是生源和毕业生就业问题,其实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问题。不注重质量,企业无法生存,学校也难以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多渠道、多方面进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具有较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在突出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坚决压缩必修课程课时,尽可能增加选修课程和时数,灵活地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或讲座。如计算机操作技能、文书写作(并非文学写作)、现代会计基础、机动车驾驶、现代声像设备应用常识、实用美学等,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承认的资格考试,使学生不只满足于双证,力求多证,以适应社会发展。在课程安排上,正确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特别在“活”和“新”上下功夫,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课程计划,开发特色课程,保证教学内容贴紧企业发展的需要,力求人才“适销”对路。在教学方法上尽量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特别是应注重学生亲自参加、亲身经历真实环境下的操作、管理经营。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体现市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紧跟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了能用,学了管用。在评价机制上,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社会课程为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智能、生理、心理、审美等方面做出整体评价,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对技能的考核应逐人进行,督促学生正确和熟练掌握所学职业要求的必备技能,缩短就业适应期。

二是成本和效益观念。职业学校不仅面临着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也面临着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问题,这也是职业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之一。职业学校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要把职业学校作为企业来经营,通过结构布局调整和资源重组,设备共享,盘活现有教育资源,提高经费投资收益率,以求在人力资源开发、增强劳动力素质和资源输出等方面获得最大回报。专业设置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应考虑投资收益比,尽可能开设成本低见效快的专业,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应倡导成本核算。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杜绝资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内部各职能部门应职责明确,工作协调,讲究效益,防止扯皮和推诿。降低人力成本,采取定编设岗,倡导人尽其责,才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教职工的潜能,减少人力投资,节约教育成本。

三是特色和品牌观念。特色和品牌是市场经济中成功企业的制胜之道,也是职业学校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必须注重发挥自己的特色,以特色立校,以品牌取胜。应培育扶植学校的品牌专业、名牌教师,以自身的优势打开市场,创出声誉。

四是以人为本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应倡导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教改和研究推广应用活动,切实关心和努力解决教师在职称、生活方面的困难,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教师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导到教学和提高自身素质上来,凝聚到学校改革和发展上来。

要注重和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在教学管理上采用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在传授课程内容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着力改革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青年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求知的欲望引导到正确道路上来。

五是职业教育新观念。终身教育的观念 不要指望一个阶段的学习就终身够用,而将教师认为“有用”的知识一古脑儿地传授给学生。应强化现代文化基础教育,给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适度,专业技能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标准。我们从事的是职业教育不是纯粹的专业教育,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在给学生面包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交给学生猎枪,使他们获得继续提高的能力。

真才实学的观念。实践出真知,重复成技能。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切实建立产教结合的培养途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各种真才实学。

现代化的观念。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了解本职业及相关学科高新技术的发展态势,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建立现代观念,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现代劳动组织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从传统意义上看不属于本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从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人文科学、社会知识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培养和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普通话、计算机应用技术、机动车驾驶技能、公共关系、礼貌礼仪、应聘常识等预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树立新的择业、创业观念,提高谋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标签:;  ;  ;  ;  ;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化管理的思考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