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_社区建设论文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_社区建设论文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城市“要以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在农村“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寻和实践运作,对于落实这一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社区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课题,目的就是通过社区的全面建设,来改善社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状况,以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根据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的定义,“社区发展是一个提升社会意识的过程,以集体参与鼓励居民识别和表达本身需要,并因而采取适当行动。这种社区导向性的社会工作方法,内容包括一系列经过计划的行动,最终目标是谋取社会正义和改良社区生活的质素”。(注: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社区发展立场书1986 》,参见《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1期,第45页)可见在社区发展概念中,突出和包含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或者说它是以社区的人文精神为底蕴。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之中,由于我国的国情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与方法,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国的现代化是以改革开放为先导,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充分发挥社区整合功能的客观要求。我国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小政府,大社会”,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过去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整合功能逐渐向社会转移,其中主要是向基层社区转移。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改变企业、学校、机关办社会状况,广大职工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原来主要依赖“单位”的部分社会整合功能,也逐渐转移到基层社区。随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员的大流动,基层社区的“无单位归属人员”日益增多。这些都客观上要求把社区建设成实现社会整合的基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发挥社区对居民的行为调控、思想教育、组织管理等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满足广大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居民全面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前乃至80年代初期的人们主要是为温饱而奔波,如今大多数城市居民的生活已经或者即将步入小康,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自身多方面价值的实现。如周五工作制的实行,使人们呆在家庭的时间更长,拥有更多的娱乐休闲时间,具有更高的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人际关系的淡化,人们渴望交往,盼望亲情回归,希望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为社会作一些奉献和回报。只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这种多层次,宽领域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三,只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顺应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把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两个文明”一起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使人们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社会各方协同配合,才能产生整体效应。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落到实处。社区是连结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是一个具体直观的社会实体,社区虽小,但它同样包容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同样存在着企业、学校等各种社会单位,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要求。同时社区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生活基地和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由于管理范围相对较小,易于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能够开展各种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富有成效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

以社区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受社区性质、特点的影响和制约,遵循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就是为了反映和体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要求,以充分发挥它在精神文明建设园地中的优势与作用。

1.分类把握的原则。社区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人员构成不同、文化氛围的差异,社区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区位上看,社区有地理位置、发达与不发达之分,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别。从功能结构上看,社区有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之分。从人员组成上看,由于不同社区的成员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不同的人群个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在制订发展规划时,首先应对本社区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尽可能考虑社区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求,以此为依据制订发展目标。

2.主体性原则。人群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发展的实质,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和改善社区的人文环境,使之更符合人发展的需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以社区发展的这一本质要求为实践的直接任务。从目标上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社区思想文化建设,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需求,促使社区成员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从途径上看,它是以群众的广泛参与为基础,以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社区成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3.社会化原则。社区是一个小型社会,它要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同社区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以社区发展为基础,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社区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实现功能的社会化。同时,由于社区内存在着各种社会单位和社会资源,又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社会化工作方式的有利条件。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应充分了解各社会单位的职能作用,利用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有利条件和各种文化资源,组织、协调各方社会力量,形成共谋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化的工作格局。

4.实践性原则。作为基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它具有具体性、动态性、过程性特点,它注重和强调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主要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有以情感投入为契机来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经验。如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的“友情工程”。也有通过先进人物的示范效应来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事例。如天津市和平区通过“十佳公仆”的评选,极大的激励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因此,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善于从实际出发研究社区内群众的各种需求,并及时把它们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同时,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实践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形式,并及时的把它们普及推广开来,以满足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性要求。

三、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与特点

从广义上讲,中国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的时间较早,早在本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就开始出现了中国的社区教育。2、 30年代,晏阳初、李景汉等教育家和社会学家,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改造乡村社区,其中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方案,为改造当时农村贫、愚、弱、私四种病,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对联合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工作计划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注:《社会工作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载《亚太地区社会工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23—24页)

建国以来,我国基层单位的群团组织,如工会、妇联、共青团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其中主要是基层群众的思想文化建设,特别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城镇的居委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在抓青少年教育,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调解家庭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际上担负着基层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

严格意义上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起步于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职能开始转变,企业机制开始转化,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服务工作由政府、企业剥离给了社会,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基层政府和社会提供公共福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质量和安全防范等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的服务,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组织在我国大中城市广泛开展起来。

我国的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是在政府的倡导和帮助下开展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因此一开始就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紧密相联,有着明确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随着社区发展的实践,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如天津市和平区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群众评选“十佳公仆”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为龙头,以办好区、街两级教育中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和创建文明小区为基础,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努力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工作格局。上海市普陀区在“创文明小区,建文明城市”中,以社区建设为依托,结合小区管理,把创建文明小区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在狠抓基础建设,推进科学化管理,提高社区参与意识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以管理和建设为主体的同创共建的新路子。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1995年3月实施以“手牵手、邻帮邻、共建和睦大家庭”为主题, 以邻里互助、协保联防、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友情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等等。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开展,大大的调节和改善了社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密切了干群关系,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社区各项工作的热情,社会治安、青少年教育、社区各项文化事业、以及社区内的公德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经济、政治、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综观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总体上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以社区环境建设为基础,努力改善社区生活环境质量。

社区环境是社区文明的直观体现,良好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居民的强烈要求,各地在实践中纷纷把营造一个安全、有序、整洁的社区环境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

天津市和平区多年来一直把加强社区综合治理。维护社区治安秩序作为社区环境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他们坚持专群结合中,标本兼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建设小环境与治理大环境结合起来。他们以“人、家、楼、片”为切入点,广泛开展家庭自防、户院联防、社区群防活动。同时还建立各类群众自治组织和警、企、民协作联防网络,确保社区各项治安任务的落实。

各地区还把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和绿化、美化环境作为环境建设中的又一重点工作。目前上海已建成600余个市级和区级文明小区, 这些小区在绿化、环境卫生和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均达到相当水准,有一百万居民生活在这些小区里。

良好的治安秩序,优美整洁的社区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安全的需求,提高了社区的生活质量。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培育文明、健康的社区氛围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满足社区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发展于广泛兴起于我国的社区服务。1986年,我国民政部第一次正式提出要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的号召以来,城市社区服务的热潮层层迭起。

社区服务不仅包括提供满足物质需求的服务,同时包括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石家庄长安区社区服务中心包括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下属各街道办事处自建的社区服务中心,具有融安老、助残、康复、青少年教育等项目,街道办事处与“厂街”“校街”“军街”联建的社区服务中心,具有社区文化中心、康复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中学生服务等设施和项目,社区服务涵盖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满足社区居民教育文化方面的需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近出现的大城市社区服务的经验中又有许多新的形式和内容,社区服务发展至今,已包括社区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相应的服务;社区教育、培训设施及服务;社区医疗卫生、康健设施及服务;社区心理卫生、婚姻咨询和就业辅导等服务。

社区服务具有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一体,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与趋势。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第三产业还不够发达,社区服务中还不能不包括那些本应由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项目,今后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社区服务将以精神、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内容为主,可见社区服务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将发挥长期、深远的作用。

3.以自愿为目标,构建社区新的道德基础。

道德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社区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唤起社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内各项公益活动。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人民群众自发创造的志愿服务,正成为这一道德要求基本的实践形式。

天津市和平区是天津乃至全国志愿者服务的发源地,“十佳公仆”的评选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群众奉献社会的精神,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13名居民自发组织起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此后很快得到全区群众的响应,普及到全区范围内。同时广泛兴起于我国青少年中的志愿者活动,也纷纷以社区为实践基地,有力地推动着社区志愿活动的开展,志愿者活动,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志愿服务和过去的学雷锋活动,同属群众性的道德实践形式,不同的是,他不是有组织的、动员的方式,而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出于内心的自觉奉献的愿望和行动,从这点看,它具有更积极的社会道德意义,必然成为社区道德建设的基础。江泽民总书记在为社区服务自愿者活动的题词中写到:“提倡社会互助,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分析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内容,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但在中国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它又具有全新的含义和运作方式。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社会实际,目前要进一步开展这项工作,我们认为主要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社区建设为基础。这区精神文明建设属社区建设的范畴,它是社区建设较高阶段的要求和表现。一方面社区建设不能没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否则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希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社区多方面建设的配合和支持。如我国在社区建设中形成的社区管理机构、社区服务设施、各种活动场所,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必要的物质条件,否则就可能因为缺乏一定的基础面陷于一种应时性举措难以为继。目前我国社区建设还普遍的比较薄弱,加强社区建设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

2.在组织形式上要依托“两级政府,三级组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两级政府指区、街道办事处。区级政府在整个城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决策、制订全面的中、长期规划、保证资金投入等重要作用。街道一级政府,在组织实施本辖区各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任务、和统一协调辖区内各单位部门间的关系方面发挥着直接的作用,三级组织,指区、街道、居委会。当前主要的问题是,要在各级组织中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或者配备专、兼职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要有专人直接抓,以强化这方面的工作职能。居委会是具体的组织者,和直接承担着开展各项工作的任务,上级组织要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加强对他们工作的指导。

3.在内容形态上充分体现社区型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同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社区居民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和由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都应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重点。如目前社区中广泛存在的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技术培训问题,对社区内不良文化的抵制问题,对外来民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都应该及时的、有计划的纳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4.工作方法上要突出社区的优势和特点。首先,要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挖掘社区内各种文化资源,以解决文化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动员社会单位的文化设施向公众开放,引导、支持社会单位和个人出资兴办社区文化项目,利用社区内文化、教育等部门力量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和各类文体活动,形成社会各方共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局面。当前应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条为主为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格局,为此应强化街道的统一协调功能,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组织牵头作用。其次要处理好教化与法制的关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是具体的社区成员,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发展,法律制度已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标志,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要善于运用法律制度去规范、引导社区成员,以逐步形成符合制度要求的社会文明行为和习惯。如通过社区立法保障社区内的环境建设,制订居民文明公约,对社区成员行为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规范加强对社区文化站、文化室、青少年活动场地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和执法措施,制止社区内不健康甚至反动的文化产品。当然这方面工作要从社区实际出发,必须有计划、有重点的进行。

5.构建良性的社区文化运营机制。社区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靠政府的投入,但在现有条件下,政府的投入常常具有不确定性。一些文化设施投入后,往往由于缺乏连速的资金保障难以为继。因此在现阶段文化建设中,要注意顺应市场化发展趋势,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改变文化设施建设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如在文化设施建设上,既要照顾广大群众的需要,大力发展群众性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文化,又要适当发展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对某些文化设施,可根据群众的承受能力,实行合理的收费,做到以文养文。这样把无偿与有偿、低偿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文化建设自身的造血功能。

6.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社区发展正式作为一种发展实践的方法来运用,首先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施,时至今日,社区发展除了因社区结构及当地需要不同,而使工作内容有不同之处外,已基本没有城乡之间的差距。80年代以来,我国社区建设主要以大、中城市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村、镇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当前,首先要依托乡(镇)、村两级组织,有步骤地开展这方面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如在新村建设中,要有计划地加强文化基地建设、文化设施配备、工作队伍的训练,加强这方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要与农村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要把革除农村陋习、破除封建迷信、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同时也要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加强文化培训、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第三,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渠道和形式。如有计划的把城市自愿者活动引入农村,发动各社团组织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对农村各种方式的文化扶贫,鼓励、支持各社会单位、慈善机构对农村人、财、物的援助,进一步规范正在进行的“三下乡”活动,为农民送去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等等。从而实现城乡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

可以预见,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化,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运作方式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而它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凸现和确认。

标签:;  ;  ;  ;  ;  ;  ;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_社区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