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问题及政策取向_经济论文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问题与政策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创下这一轮增长周期的新高。同时,国民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新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将会进行适度调整,以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出口—工业—能源”已形成增长链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并带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而工业增长又带动能源消耗增长。

据海关初步统计,2007年1~6月全国出口5467.3亿美元,增长27.6%,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机电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九成以上。在出口的带动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比去年加快0.8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增速都在20%以上。工业能耗一直占我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工业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能源消耗的增长。1~5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2422.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83%。其中,占总用电量75%的工业电耗同比增长了17.59%。

可以看出,“出口增长——工业增长——能耗增长”三者已形成新的增长链,并将对今后的经济走势产生重要影响。

2.居民消费保持快速增长

自2005年以来,我国消费一直保持了温和上涨的态势。今年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速创下1997年以来的新高。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速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消费的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居民收入显著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4.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3.3%,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幅最高的。此外,今年以来,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资金不断增多,据调查,在居民拥有最主要金融资产中,“基金”占比由去年四季度的10%跃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6.7%,刷新历史纪录,“股票”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而资本市场行情高涨,个人投资者收益颇丰,居民实际收入和预期收入均高速增长,推动了消费的增长。

在城镇居民收入提高较快的同时,分配差距出现了微弱下降变化。央行一季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分配差距基尼系数从2006年1季度的0.450下降为2007年1季度的0.448,分配调节政策正在发挥作用,这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和总体消费水平。受收入增长和消费倾向提高的影响,预计全年消费增速将高于去年。

3.固定资产投资出现反弹

今年2-6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3.4%、25.3%、25.5%、25.9%和26.7%,逐月增加。同时,作为先行指标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也逐月上升,分别为-35.8%、-13.9%、-2.2%、6.1%和6.4%,到5月份由负转正,这也意味着后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会继续攀升。

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直接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在加快,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8.5%,比上年同期加快了4.3个百分点,反映出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从抑制投资的逆调节向增加供给的正调节转型;二是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上半年同比增长35.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反映出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部分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大建楼堂馆宇。但投资反弹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资金、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价格过低,投资成本低。

预计,下半年投资增长将会有所回升。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投资增速总体上仍将保持在较为合理的区间内。

4.居民消费价格呈结构性上涨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基本逐月上涨,前6个月涨幅分别为2.2%、2.7%、3.3%、3.0%、3.4%和4.4%;上半年累计涨幅为3.2%,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9个百分点,超过国家今年的预控目标(3%)。

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并带动了油、肉、蛋价格上涨,进而带动食品价格的总体上涨(如下表所示)。在3.2%的CPI涨幅中,食品价格就带动了2.5个百分点。如果扣掉食品的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才上涨0.7%,结构性上涨的特点十分明显。

表1 1-6月份相关食品类消费价格涨幅(%)

由于今年全国夏粮产量达到11534万吨,同比增长1.3%,连续第四年获得丰收,粮食价格将逐步回落。同时,国家正采取措施增加副食品供给,食品类价格也将会逐步趋稳。预计,全年消费价格涨幅不会很高。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国际收支顺差、资金流动性过剩、资源环境约束是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长期发展的三个主要问题。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调控政策,但从前6个月的情况来看,这三个问题没有多大好转,有的还在继续恶化。

1.国际收支不平衡更加严重,汇率的作用需要反思

今年前6个月,我国外贸顺差累计达到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4.3%;实际利用外资31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都在继续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而且在短期难以解决。究其原因,既有短期性因素,也与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相关。

从短期因素来看,一是国内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2006年开始较快转向国际市场。二是今年以来,国际钢材价格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出口的盈利水平较高。三是企业对出口退税和出口关税调整的预期比较强烈,加快生产、抢先出口比较普遍。

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带动了中国加工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二是国内竞争激烈,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越来越多地转向国际市场,例如轻纺、服装、家电和近来的钢铁、有色金属等,而中国劳动力充裕的优势和民营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推动了一般贸易出口大幅度增长。三是国内产业升级导致很多产品国产化程度提高,替代进口能力增强,抑制了进口需求。四是美元对欧元贬值、国内物价水平较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幅度更小一些,因此,汇率变化对外贸顺差的调节作用尚不明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较强的情况下,升值本身对抑制出口、减少贸易顺差的作用将会很小。据一些从事服装外贸的人士介绍,他们基本上能将人民币升值的成本转嫁出去,人民币升值对其影响并不大。之所以能这样做,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升值后的出口服装价格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二是我国的出口服装在全球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基本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定价权。这些人士同时也承认,业内确实有企业利用虚报货值等“假”贸易形式,导入热钱,购买人民币或者其它资产,获取投资收益。

宏观经济数据更是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以来,我国的出口不降反升,而且升值速度越快,出口增长越快。这种异常关系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真实出口的影响不大,但却诱导了出口虚增成分的增加,其最终结果反而是增加了国际收支顺差。因此,汇率是否能作为我国调控国际收支的主要政策工具,需要反思。

2.资金流动性过剩压力继续增加,股市发展已与实体经济背离

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06%,高于央行16%的全年目标;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92%,比上年同期加快7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48%,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24个百分点。1~6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占央行今年预控目标(2.9万亿元)的87.6%。

在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的背景下,货币流通速度(M[,1]/M[,2])一改长期以来的下降趋势,今年以来明显加快,表明定期存款活期化的趋势仍在加剧。各类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较高,仍具有较强的信用扩张能力。人民银行提高利率后,货币市场利率略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些情况表明,货币供应量仍在较快增长,流通中货币数量偏大、增长偏快的问题还在发展。

资金流动性过剩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容易引发固定资产投资膨胀,也不利于抑制过旺的投机性买房需求,并加大通胀压力,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当前更重要的问题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对虚拟经济、特别是对股票市场产生的重大影响。

由于3月份的消费价格涨幅就已超过3%,高于一年期银行储蓄利率,加上利息税,实际存款利率已为负值。居民存放银行的资金每天都在缩水,储蓄被“以脚投票”,转向其它投资,尤其是股票,导致今年以来股票市场异常火爆,并出现新一轮的“全民炒股”。

股市上涨,能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纳剩余的社会资金。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率只比去年高出0.6个百分点,主要股指“沪市综合指数”却比2006年初以来暴涨了三倍多。目前A股的平均动态市盈率在30倍左右,远高于世界平均的18倍,而且有继续上涨的趋势,股市发展与实体经济失衡,已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支撑近期股市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季度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但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主要与一季度出口和消费的快速增长有关,而一季度出口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又与春节因素、股市上涨的财富效应因素有关。而且数据分析表明,即使上述因素也不能完全解释一季度企业利润剧增这一现象,这说明企业利润还有其它非生产渠道,主要来自股市投资收益,一些企业贷款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案件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一旦股市下跌,企业利润也将缩水。因此,一季度企业利润的大幅增长是受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并不具有趋势性,而没有业绩支撑的股市是很难持续快速上涨的。

3.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艰巨,深化改革刻不容缓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水平要比2005年下降20%,而且是为数不多的约束性指标之一。据此测算,2010年万元GDP能耗水平要下降到0.98吨标准煤(2005年价格水平),年均要下降4.4%。但“十一五”节能降耗工作开局并不良好,2006年万元GDP能源消耗水平为1.21吨标准煤(2005年价格水平),只比2005年下降1.23%。尽管能耗水平的变动不是均匀的,五年下降20%并不等于每年都要下降4.4%,但由于第一年只下降了1.23%,以后四年要下降18.77%,年均要下降5.4%,实现难度更大。

今年一季度,电力消费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达到了1.34,远大于1,上半年的弹性系数可能比一季度还要大,说明终端能源消耗要快于经济增长,节能减耗的任务更加艰巨。

2006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2594.4万吨,比2005年增长1.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31.3万吨,比2005年增长1.2%。由于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重工业比重上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不太可能下降,减排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速的条件下,能耗和污染水平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这两个因素。但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有着一定的刚性,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41.4%下降到2006年的39.5%,连续三年下降。又由于近两年我国产业内部能源消耗水平、污染排放水平大幅上升,因此,未来5~10年,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技术方面。

但不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事实上,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定价机制不科学,资源产品价格偏低是我国能耗、污染水平偏高的根本原因。因此,深化资源市场化改革、让价格发挥基础性作用,应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根本措施和当务之急。

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要警惕三种苗头:一是目标短期化,一切工作为了能耗下降20%、污染物排放下降10%,而忽视了中长期目标和深层次问题;二是手段行政化,习惯于用强制关停、吊销执照等手段,而忽视价格改革、社会性管制等根本问题;三是城乡二元化,只重视城市、重视重大污染源和能耗大户,而忽视环境承载力更弱的农村地区。这些苗头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出现“短期实现目标、将来不断反弹”、“城市问题好转,农村更加严重”等局面。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1.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将进一步优化政府预算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增加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支出,增加城乡公共教育、卫生事业、基本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实施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加强粮食市场调控,稳定粮食价格和种粮收益,并采取多种财政支持措施,增加生猪生产。资源税的改革将会加快,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等财税手段,促进节约资源和自主创新。

货币政策方面,将根据稳定投资、稳定证券市场运行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控制中长期贷款总量和投放节奏。由于商业银行超额储备率和企业的利润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调整仍有一定空间。货币政策将采取“稳中偏紧”的取向,以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为主回收资金流动性。同时,逐步停征利息税,适时小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水平,维持存款实际利率为正,推高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抑制实体经济的过快增长。

2.在不违背WTO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快外贸外资政策转型

外贸外资政策调整的重点将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总量和结构。下半年,出口退税政策还将继续调整,出口许可、配额管理、加工贸易政策也将有所调整。

二是积极扩大进口。进一步降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增加战略资源的储备;在检验检疫、海关通关等方面进一步改善条件,提高进口便利化程度;加强进口的公共信息服务,组织进口展览会和企业采购,为企业进口搭建平台,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三是扩大对外投资。通过在境外建立经济协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办法,与有条件的国家进行合作,鼓励我国的纺织、轻工、家电、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企业走出去,在合作区内投资办厂。通过这种方式既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又转移出口和贸易顺差。

四是加大监管力度。监管部门将加大对假报出口、以次充好、低价高报以及利用小规模纳税人货物、未缴税或缴税不足货物实施骗取出口退税活动的打击力度,挤压对外出口中的虚假成分。

3.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资源产品定价机制改革

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将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除了出口退税政策以外,国家还将加快制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财税鼓励政策,推动企业的节能环保行动。差别电价政策将会很快得到实施;能源价格改革将会有实质性进展;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排污收费标准将会有较大提高。

中央政府将加快制定和完善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完善统计制度,严格实行问责制,使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具体,责任更明确。同时,改革财税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关系,合理引导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提高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4.适度稳定居民消费需求,努力稳定房价

以旺盛的购车购房需求为特征的消费结构升级,对重化工业发展和投资增长的刺激作用会持续较长时间,有可能激化消费升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为此,在稳定投资增长的同时,适度引导购车购房需求,稳定消费结构升级速率,也将是宏观经济政策考虑的重要内容。

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及以下水平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已经成为我国住房政策新的共识,各级政府将从稳定预期,保障基本生活出发,在目前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基础上,加快建立覆盖更全面、更规范的城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同时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分流购房需求;加大“90平方米以下户型占70%以上”、追缴土地增值税等既有政策的执行力度,并积极开展物业税(不动产税)征收试点工作,与物权法结合起来,以制度创新来控制投机性购房需求。

5.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促进股市健康稳定发展

有关部门将出台相关政策,保持股市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均衡增长。

一是加强监管,严查资金违规。监管部门将会进一步加强对银行资金违规入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等的查处力度,对非正常交易的监管力度也会加强。

二是进一步加强外汇管理,防止热钱流入,鼓励资金流出。对于QFII额度的放宽速度可能减缓,而QDII额度的放宽速度可能加快。

三是加快股票的供给。主管部门将提高发行审批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上市发行节奏,让一些大盘股上市。同时,H股、红筹股回内地上市也可能加快。国家还可能抛售部分国有控股企业的股票,把资金退出市场,用作其他用途。

四是加快金融改革。在利率改革方面,将缩小银行的利差,刺激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利息所得税可能取消,这样做既相当于加息,又不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压力。

五是适度发展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场外交易市场的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的发展将成为新的重点,外汇投资公司特别债券的发行问题将成为新的市场焦点。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债券发行、产业基金发行方面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

上述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化解经济运行中积累的和新出现的风险。可以预计,2007年下半年我国经济仍将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不会出现全面过热的现象。

标签:;  ;  ;  ;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特点、问题及政策取向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