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范式的设计与解读_环境经济论文

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范式的设计与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核算论文,范式论文,中国论文,体系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已成为现代发展观的核心因子,经济增长必须连带环境保护。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单一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指标已不能再成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考核指标,污染物的排放、资源的消耗、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应被列入考量体系,这已成为大众的共识。所以,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正,或者重构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以测度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同样地,我国政府统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包容经济、环境的新核算体系,以满足新形势下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的变化。

事实上,为指导和协调世界各国的环境经济核算活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与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于2003年联合推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①(简称SEEA)。此前,联合国还向世界各国推荐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s,简称MPS)②以及《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简称SSDS)。③

同SNA一样,SEEA一面世就被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视为国民核算理论的圭臬,受到热烈追捧。这也使得SEEA在世界各国的统计核算实践中占有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对成员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不少国家已将其作为范本,积极构造适合本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规划局编制了“综合环境经济核算卫星体系”,并对本国1970-1995年间的环境资源状况进行了试估计;菲律宾国家统计协调委员会(NSCB)开发了菲律宾的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PSEEA),通过编制环境账户和环保支出调查,进行了自然资源的存流量核算;④澳大利亚统计局(ABS)已按照SEEA的框架进行了自然资源的核算,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际资料和核算经验;欧盟则建立了5个成员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账户、3个成员国的森林账户,并正在积极利用绿色国民统计和建模程序(Green Stamp)开发环境账户;欧洲统计所支持的绿色核算研究计划(GARP)正尝试编制一个基于成本损害和污染越境转移的跨15个成员国的可比货币账户,并取得了重要进展。类似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理查德·J.埃斯蒂斯(R.J.Estes)教授于1984年提出了社会进步指数(Index of Social Progress,简记为ISP),它从教育、健康状况、妇女地位、国防、经济、人口、地理、政治参与、文化、福利成就等10个领域,选择了36个指标,整合成ISP。4年后,埃斯蒂斯在《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书中又提出了加权社会进步指数(Weighted Index of Social Progress,简记为WISP),用以评价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在环境核算技术方面,中外专家也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Verbruggen⑥对可持续的国民收入核算方法、经济增长与环境测度理论进行过研究,取得了有影响的成果;Meyer和Ewerhart⑦运用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对德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作出了解释,该模型按产业进行了分解,并把碳排放许可销售作为实现排放削减目标的工具,模型成果的应用,为决策者提供了有用信息;Kulshreshtha⑧分析了SEEA的框架以及亚洲一些国家进行环境核算的实践,提出了环境核算的新工具;Glenn-Mare Lange⑨则论述了环境核算的政策应用问题。类似的研究,大大丰富了环境核算的理论和方法。

在中国,如何在SEEA的框架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实现环境核算数据的国际对比,一直是一些学者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有关部门力主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核算实践方面,中国国家统计局为实现环境核算的目标对现行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Chines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以下简称CSNA)⑩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环境损失方面的核算内容。然而,即便如此,学术界对CSNA的功能、范围的质疑仍然没有停止。焦点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体系的范围,二是体系的核心指标。许多学者认为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范围过窄,体系中的核心指标GDP没有反映经济活动成果的环境成本,不是理想的测度全社会一定时期新创造价值成果的指标。故不少学者提出要拓展现今CSNA的范围,加强对环境资源的全面核算,构造中国的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笔者主张,可依据联合国SEEA的框架,构造一个中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作为CSNA的附属体系,对中国的环境资源以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计量分析。新构造的体系既自成一体,又与CSNA保持密切联系;既对CSNA作补充,又能对环境资源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核算。本文旨在对所构想的这一体系的范式及相关的若干重大问题展开研究。

二、联合国SEEA的启示

(一)SEEA与SNA

联合国最早推出的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而SEEA是作为SNA的卫星账户形式出现的。

SNA的雏形可追溯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理查德·斯通(John Richard Nicolas Stone)(11)教授于1947年提交的一份《关于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与计算》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推荐了一套含有9张反映国民收入统计资料的表格来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基本交易,这些表格是计算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基础。1950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从41个国家的原始资料中进行了国民收入的估计核算,而这一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公布了一套由其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编制的账户,该套账户可描述整个经济活动和经济交易,并能促进各国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的对比,这成为1953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文本的基础。此后,各成员国进一步加强联系,朝着制定一个统一核算标准的目标推进。至1952年,联合国专家组在纽约召开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并于1953年正式公布,此即1953年版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称SNA1953)。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最初成文版,标志着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成员国十余年核算实践的检验,联合国决定对SNA1953进行扩展和修订。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了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SNA1968。SNA1968包含20个账户、26张标准辅助表和补充表。较之SNA1953,它做了两方面的扩展:一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开发,扩展了账户内容,更多关注了不变价的估计,如将生产账户扩充成投入产出账户,将收入与支出账户分解成反映机构部门活动的多个账户,增设了资产负债表和新的分类等;二是建立了总量分解经济模型,用以进行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

但是,对SNA的扩展和完善并没有就此终结。从1975年开始,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经验进行总结,着手SNA的进一步修订。专家组经过数十次会议的讨论、咨询,“一本拥有582页的SNA临时修订草案于1991年提交给统计委员会”,(12)1992年夏,专家组对各章和附件草案作了进一步的加工和整理,1993年正式成文。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认为:“修订后的SNA是对1968年SNA的极其重大的改进,一致建议采用1993年SNA”。而且,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也敦促其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采用1993年SNA(简称SNA1993)。

SNA1993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的巅峰之作,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代表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最高水平。它不仅在核算内容、核算范围上大大宽于SNA1968,而且在核算方法、核算工具方面,也远远优于前面的版本。特别地,它首次将环境与资源纳入了SNA框架,关注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环境经济核算的卫星账户(13)(Satellite Account,简称SA)和社会核算矩阵(14)(Social Accounting Matrix,简称SAM)的编制方法,为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编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在不断发展和完善SNA的过程中,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也很早开始关注环境与资源的核算。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就开始了环境资源核算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至90年代,联合国统计署、欧盟、经合组织、世界银行为实现环境资源核算框架和方法的标准化,推出了《环境核算临时手册(1993)》。而后,经各国环境核算实践,于1998年开始修订,最终于2003年推出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SEEA)。

SEEA的目标是:“探讨如何编制可以研究和分析经济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账户,(因为)唯有将两个领域结合起来,才能检查不同生产与消费模式对可持续性的意义,或者研究保持给定的环境标准的经济后果”。(15)因此,从一开始,SEEA就被定位为SNA的一个卫星账户体系,用以对SNA核算的结果进行延伸和补充。

(二)SEEA解读

联合国2003年推出的SEEA,是一部系统完整阐述环境资源核算准则、规范以及方法的核算体系,是环境核算理论和方法之集大成。其性质和地位在其“引论”中得到明确阐述:“SEEA是SNA的一个卫星体系,由四个类别的账户构成……SEEA的最后一个类别的账户考虑的是如何对现行的SNA进行调整,以说明经济对环境的影响”。(16)特别地,SEEA的附录9,则专门论及其与SNA的联系:“SEEA被设想为1993年SNA的一个卫星账户……本附录的目的是说明SEEA核算体系如何与SNA核算体系相互联系起来,说明这两个体系的概念与定义、核算准则与估价方法之间的联系。”(17)

SEEA有11章9个附录,含表157个,图48幅,框图27幅。

SEEA的第一、二章介绍的是体系的理论基础、核算工具和结构框架。第三章至第十章是体系的主体,分别论及的是实物流量账户、复合流量账户、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产品的核算、与环境有关的交易的核算、资产账户、具体资源账户、退化计量的估价技术、流量账户的环境调整等,这部分详细论述了环境资源的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结尾篇第十一章和附录部分介绍的是政策用途和一些重要的分类,如环境产业分类、资产分类以及残余物的分类等。

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是:SEEA中的第一章讨论了“将SNA总量指标扩展以核算资源耗减、防护性支出和退化”,(18)第二章讨论了“SNA的流量账户、SNA账户在SEEA中的相关性、识别SNA账户内的环境交易、SNA的资产账户”,第六章讨论了“经济手段在SNA中的定位”,第七章讨论了“SNA1993的环境资产、SNA与SEEA的资产分类、SNA的资产估价”。其附录6和附录9则分别讨论了“SNA的功能分类、SEEA与SNA1993的关系”。可见,SNA与SEEA几乎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了。

对SEEA结构、内容、特点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探索建立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hinese System of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以下简称CSEEA)的范式、主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的建立,其目标亦可定位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的附属体系,它与CSNA密切联系但又相对独立。它服从于CSNA,但自身又有独立的核算对象、核算主体;它的核算结果,一方面是对环境资源状况的描述,另一方面又是CSNA结果的补充、延伸和细化,且其重要的核算指标应能与CSNA中的相关指标衔接、一致。

第二,CSEEA的核心内容应该是环境资源的存流量、环境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一定时期经济活动成果的环境成本。SEEA的诞生是因环境与资源问题而引发,环境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实践为环境资源核算提供了丰富的核算内容,环境资本的存流量、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消耗、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环境保护成果等都应是其核算对象。特别地,分析生产成果新创造价值的环境成本,分析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应成为体系的重要核算内容。这是体系自身的要求,也是CSNA目标的需要。

第三,资源估价方法、环境活动价值量核算方法等应是CSEEA的主要技术设计目标。SEEA中有许多账户和表式用以进行环境资源实物量的核算,但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又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价值量是保证核算结果国际对比的前提和基础,如环境资产存量价值、资源退化估价、资源耗减价值、防护性支出等都必须是价值指标。否则,就无法实现总量的综合分析和国际比较。因此,价值量的测定方法是体系的重要技术难题。

三、CSEEA的范式设计

(一)CSNA与CSEEA的逻辑关系

用什么理论、按什么思路来构造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这是设计CSEEA范式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前文对联合国SNA的分析和对SEEA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CSNA承袭了联合国SNA的基本思想,它包括五大核算:生产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民财富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此外还附有价格核算、经济循环账户和社会再生产核算补充表。这一体系中,账户是主要核算工具,是连接各核算主体的媒介,而生产账户、收入分配与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国外部门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等六大账户则构成了整个体系的骨架,它们能清楚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分配、消费、积累以及对外交易经济活动状况,描述国民经济的总流量和部门流量,展示国民经济循环运动中的实物流和价值流。

尽管CSNA被不断修订和完善,但对其功能、意义等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息。特别是近年,伴随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环境和资源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对CSNA的质疑也更加激烈。这些学者在批评GDP的同时,主张在核算全社会新创造价值的时候,要考虑扣除环境和资源成本,即计算绿色GDP(GGDP)以取代GDP。总之,学者们认为CSNA没有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消耗,没有对实物型自然资源、环境成本,以及环境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进行核算。据此,一部分人主张:设计环境账户,并将其以卫星账户的形式并入到CSNA,形成所谓的“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另有人主张:构造一个全新的核算体系——“环境核算体系”,用以描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存、流量,核算人类社会的环境活动。

第一种主张把环境活动纳入经济核算中,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利用“大体系”来计算经济活动成果的环境成本,计算“绿色GDP”。在这种思路下,由于环境数据和资料是以卫星账户的形式融入在经济核算体系中,其融入量的多寡就取决于经济核算对环境数据的需求。因此,它对环境、资源的存流量,特别是对环境资源的变动描述可能不充分、不全面。因为,这种核算本质上是经济核算,而不是独立的环境核算。

第二种主张把环境活动与经济活动并列起来,自成体系,故对环境核算的内容较之前者丰富全面。但是,它有可能忽视环境资源对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影响的核算,忽视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联系的分析,而这又恰恰是当今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根据如上分析,我们主张:依据联合国SEEA的范式和结构,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构造一个全新的核算体系——“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即CSEEA,以实现对环境以及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

CSEEA的目标定位于CSNA的卫星体系,它服务于CSNA,补充CSNA对环境资源与经济活动定量分析的不足和缺憾,同时又自成体系。其功能在于:以环境资源为中心,全面描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自然环境、资源的存量、流量及其变动,计量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互动关系和作用状况。需要强调的是其以下特征。

第一,CSEEA是中国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其核算对象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它是与CSNA密切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新核算体系,它不是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子系统,也不是只核算环境与经济活动数量关系的子体系。

第二,CSEEA以环境科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它以自然环境为中心,以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自然环境的静态和动态变化为主线构造体系框架。它核算经济,但只是核算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成果;它核算社会,但也只是核算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活动成果。即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纳入该体系的内容及其数量服从于其目标的需要。

第三,CSEEA关于经济活动的核算内容服从于CSNA对环境数据信息的要求,其重要目标指向是:环境资产存流量和经济活动成果环境成本的计量,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数量关系的分析,环境资源代际分配理论、方法、准则的研究。

(二)CSEEA的范式

根据CSEEA的定位及其与CSNA的逻辑关系,我们将CSEEA的范式展示如下(见图)。为清楚展示CSEEA的内生机制,特别是两个体系中若干账户的内在联系,我们将CSNA的范式也一并绘于图中。

图 CSEEA范式及与CSNA逻辑联系框图

上图显示了CSEEA的内生结构及其与中国SNA的逻辑联系。实线表示的是体系内的结构,虚线表示的是CSEEA与CSNA间的联系,即主体系与附属体系,或主账户与卫星账户之间的联系。

图中的下半部分是CSNA的结构,起点是全社会期初资产存量,经过生产活动,创造出增加值,通过收入的分配、使用、消费和积累,形成了储蓄、固定资本,表现为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的变化;通过对外交易活动以及服务业活动,最终产生期末资产存量的变化。图中的上半部分是设计的CSEEA范式,起点是环境资源期初存量,由于环境活动中的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产生环境资源的保护投入,由于环境的保护,形成资源的再生,最终产生环境资源重估价,形成期末环境资产存量。

CSEEA与CSNA的逻辑联系由上图的虚线表示出来。CSNA中的生产要消耗资源,这会影响初始资源存量,生产活动过程又要排放废弃物,产生环境污染,所以CSEEA中的“环境资产存量账户”和“环境污染账户”成为CSNA中“生产账户”的卫星账户;由于将CSEEA定位于CSNA的卫星体系,所以CSNA中的期初资产存量账户中,资产的核算可加入环境资产,这样CSEEA中的“环境资产存量账户”,可直接成为SNA中“期初存量账户”的卫星账户;而经过一系列环境活动后的“环境资产重估价账户”自然就成为“期末资产存量账户”的卫星账户。由于资源再生也会引起环境资产的变化,所以,CSEEA中的资源再生账户也可直接成为CSNA中“期末资产存量账户”的卫星账户。

如上的范式,在实际操作和应用层面上是客观的、现实的。其一,CSNA已是一个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体系,各部分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可对被研究的总体进行较全面的描述,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卫星体系,对其扩展和延伸,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就可以通过两个体系清楚地描述出来;其二,联合国SEEA的定位是SNA的卫星账户体系,基本功能就是对SNA所未涉及的环境、资源、经济环境成本进行核算,这也为CSEEA的范式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其三,由于两个体系之间的主附关系,使得体系之间的某些重要指标可以互换使用,易于数据的采集,也易于经济、社会、环境活动和交易流向、流量分析脉络的展现。而且,这种范式用于实际,操作方便,分析容易,核算成本低,也利于核算结果的国际对比。

四、CSEEA范式的理论阐释

(一)理论基础及核算范围

环境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是CSEEA的主要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决定了体系的核算范围。

环境学的基本范畴是环境、自然资源,其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结构、变化,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方法,新能源、可替代能源的开发技术等。在人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环境学还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如国家环境行为、国家环境政策等。现在,不少环境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环境意识应由环境损失的事后补偿转变至环境状况的预先防护,故主张环境学要研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冲突。特别地,由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及相关理论,如Robinson和Tinker(20)的可持续发展“三支柱论”,Golley(21)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论”,Daly和Cobb、(22)Pearce和Turner(23)的可持续发展“资本论”等,(24)对CSEEA范式的形成和核算范围的划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也构成CSEEA的理论基础。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离开了人,也就无所谓环境,无所谓资源,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集中体现在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方面,核算与环境有关的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需要运用相关的经济学范畴和理论,如生产、(25)生产成本、消费、投资、国民财富,社区、政府政策、公共安全、贫困、疾病,食物安全等,这些也都是CSEEA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

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模糊数学为CSEEA提供方法论基础。环境核算体系要对环境现象、与环境有关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分析提供方法、准则,而描述、推断方法是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统计学中的指标、标志、变异、变量、变量值,统计表、统计图、矩阵、账户等基本范畴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其抽样推断、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分析等更是CSEEA中极为有用的分析方法。因此,它与数量经济学中的模型构建以及有关的模糊评价方法等一起构成了CSEEA的方法论主体。

CSEEA的目标定位、范式和理论基础框定了其核算范围:1.环境资产资源的存流量:土壤、植被、地表结构、气候、极端气候、动植物、生物等,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再生能源、新能源、可替换能源、最优能源结构等。2.环境活动的实物量与价值量:风灾、水灾、旱灾、雹灾、雪灾、虫灾、雾灾、火山、地震,由于环境突变而导致的疾病灾害等自然灾害,灾害损失的价值量等;水污染、大气污染、地表污染,污染损失的价值量等;环境要素保护、环境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投入、环境保护产出,环境保护成果的实物计量,环境保护成果的价值计量等。3.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生产活动及其环境成本,投资活动及其环境成本,经济活动量的环境资源成本,扣除环境成本的纯国内生产总值(或绿色GDP)等。4.与环境有关的社会活动及其他:生活消费所致的环境污染,社会因素所致的环境损失,环境政策,人口与环境,食物安全与环境,零污染交通,设施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核心账户

1.核心账户的分类

核心账户是CSEEA的主体,由其范式和核算范围确定。具体可分为环境资产账户、环境活动账户和环境投入产出账户三类。环境资产账户主要描述核算期内核算总体的环境资产存流量,包括环境资产存量账户、环境资产流量账户、环境资产重估价账户,以及作为CSNA卫星账户的环境资产综合账户等。环境活动账户主要描述环境的自然变动和与人类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变动状况,包括自然灾害活动账户、灾害损失账户、污染物排放量账户、资源耗减账户、资源再生账户,环境活动综合账户等。环境投入产出账户主要描述环境活动的投入与产出效益,包括环保活动成果账户、环保投入价值量账户、环保产出价值量账户等。

显然,以上所列账户仅仅是CSEEA中的主要核心账户,远远不是账户体系的全部。作为一个系统,还应该包括由主账户衍生出的一些卫星账户和附属账户,包括相应的核算表和相应的指标体系。特别地,账户中的核算项目可根据要求拓展和细化,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归并。

2.核心账户的构造技术

账户是环境资源核算的首要工具,它通过一系列的总量指标及相关科目,对环境资产和环境活动的某一方面进行系统描述,对总量进行分类、计算,从而揭示各个总量之间的连接关系。与经济账户的构造原理一致,环境资产账户有“借方”、有“贷方”,有流量、有存量。账户中,一边为量的“增加”,一边为量的“减少”。与经济账户不同的是,环境资产账户中的许多资源项目是由实物单位计量的,故而增加了由单个账户归并综合账户的难度。然而,核算的目的在于有综合性结论和综合性描述,因此综合环境账户的设计是CSEEA构建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技术难点。

任一账户的核算项目都针对一个特定的“总体”,所以设计账户首先要界定“总体”。我们以“期初”、“期末”划定总体的时间界限,以“地域内”、“地或外”划定总体的空间界限。这样,任一账户中核算项目的指向都是在“期初、期末”之间的特定“地域内”的环境现象。这样,简单环境账户的通式或一般表达式就可设计如下(如表1、表2)。

表2以列表示流入(环境资产或资源),以行表示流出(环境资产或资源)。这样,最后一行的合计就成为期初存量,最末一列的合计就是期末存量。该表中:

λ为常量,它是核算期内进入核算总体(“地域内”)并又离开总体的总量,其不构成总体的期初存量,也不构成总体的期末存量。

X为方阵

通式(2)将存量、流量,流入(增加)、流出(减少)总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行了静态描述和动态描述的统一。

环境简单账户的通式亦如CSEEA中账户的模板,由此千变万化,可衍生出具体的环境账户。更进一步,根据研究的需要将多个简单账户归并,则可设计出庞大的综合账户。综合账户要包含更多的核算内容,反映更多要素间的逻辑联系,为环境模型提供设计思路和数据支持。考虑到环境要素的特征和CSEEA的核算内容,我们构造一个包含环境综合账户的通式如下(见表3)。(26)

环境账户通式为一棋盘式表格,它将多类环境核算因子有机地整合在其中,能比较完整全面地描述核算期内、一定地域多类环境因子的存、流量及其变化情况,为环境分析模型的建构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

按照这一基本表式,可延伸出其他形式的综合账户。

(三)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指CSEEA中若干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综合功能强、灵敏度高,且能反映总体某一方面的指标。其中一些指标还要能反映与CSNA的联系。基于此定义,此处将要论及的核心指标主要是:环境资产总量、纯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口径国民财富等。

1.环境资产总量

环境资产总量(Gross Environmental Assets,简称GEA)为一定时点上全社会各类自然资源价值量的总和。GEA是存量指标,一方面在CSEEA中反映环境资源规模,另一方面其值要计入CSNA中的“国民财富”。因此,它是连接CSEEA和CSNA两个体系的媒介指标。

在SNA1993中,资产被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其所有者由于持有或使用它们而可以获得经济收益的实体”(SNA1993,第10.2段)。其收益则具备两个条件,(27)一是因资产的使用可获得初次收入,二是对资产的拥有可以用来交换另一种资产(包括现金)。同样地,SEEA也是依据“收益”来确定环境资产:“选择、馈赠和存在收入的加入有效地拓宽了SEEA的资产范围,包括了全部土地和自然资源,另外,生态系统也包括在SEEA的资产范围之内,因为生态系统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为人类带来了间接使用收益”(SEEA,第7.39段)。(28)据此,我们可以将环境资产的核算口径界定为:

按照SNA的估价原则,环境资产的价值可用市场价格来赋值,对于不能直接按市场价值赋值的环境资产,则需要用替代的估价方法。SEEA认为:“一项资产在其使用寿命的任何时点上的价值等于这项资产可以产生的未来收入流的现值”(SEEA,第2.132段)。这种思想将是环境资产估价方法的理论依据。(30)

GEA是计算全口径国民财富指标的基础,可通过编制专门的环境资产账户来计算,账户可以是实物账户,也可以是价值量账户。实物账户反映各类环境资产的规模,价值账户反映环境资产的价值总量。(31)

2.纯国内生产总值

纯国内生产总值(Pure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PGDP),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扣除环境成本后的新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它是CSNA中GDP指标扣除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环境资产后的净值,等同于通常所说的绿色GDP。

在CSNA中,GDP是整个核算体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指标,由它可衍生出许多宏观性的福利指标。GDP可从三个视角进行测度。从生产的视角,它是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即各部门总产值扣除中间消耗后的价值总和;从收入分配的视角,它是全社会雇员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进口税净额以及营业盈余的总和;而从最终使用的视角,它又是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形成资本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总和。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GDP是一根主线,相当多的核算内容都是围绕它展开的。然而,正是它的这一定义和几种测度方法,却一直受到质疑。原因是它在计量生产成果时仅考虑了物化劳动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没有考虑环境资源的消耗,即没有扣除环境成本(Environmental Cost,简称EC)。以环境功能论的观点,GDP的生产过程中消耗了物化劳动,同时因为排放生产废弃物、消耗自然资源对环境资产也产生了影响,而GDP的计算却没有考虑此因素,故而它是不完全、不科学的生产指标。而PGDP则是扣减了环境成本后的新创造成果价值指标,能有效地避免GDP的不足。

环境退化、耗减和防护性支出是SEEA重点讨论的三大问题。SEEA认为:正是因为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资产存量的耗减,传统的GDP被夸大了,由于对环境损害没有及时补救,可能导致环境退化,也使得环境资产或国家环境财富下降,此类现象均应通过卫星账户进行反映。所以,SEEA将环境成本EC定义为:生产者在进行生产和提供劳务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实际支付的环保费用。类似地,Johansson、(32)Repetto和Magrath(33)等,也对EC作过定义,他们的研究成果被SEEA借鉴和采纳。据此,并考虑到EC与环境资产总量GEA的衔接,CSEEA中EC的计算口径可确定为:(34)生产过程中耗减、退化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具体计算时,EC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过程中的耗减成本(),一部分是退化成本()。

对于耗减成本,可定义耗减因子α(0<α<1)计算耗减资源的价值,而退化成本则可以定义退化因子β(0<β<1)来计算退化资源的价值。由于不同资源的耗减因子和退化因子都是不相同的,这样生产过程中的耗减成本和退化成本就分别为:

于是CSEEA中纯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式就为:PGDP=GDP-EC

其中,GDP由CSNA中的生产账户求得,EC由CSEEA中的环境资产账户求出。这样PGDP这一指标也揭示了两个体系间的逻辑联系。

值得说明的是,耗减因子α和退化因子β分别为一系数,实际运用中要根据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确定,并且在一段时期内相对固定。事实上,SEEA也提供了资源耗减和资源退化估值的核算方法,如Hotelling法、(35)Hartwick法(36)以及El Serafy提出的“使用者成本法”(37)等,这些方法对于环境耗减和退化价值的计量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在实践中借鉴采用。

由PGDP,可以衍生出纯国民总收入(Pure 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PGNP),以及纯国内生产净值(Pure 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PNDP),其间的逻辑关系为:

PGNP=P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PNDP=PGDP-固定资本消耗

3.全口径国民财富

全口径国民财富(Full National Wealth,简称FNW),是一定时点上全社会所拥有和支配的非金融资产和环境资产的总存量。

CSNA中有一个“国民财富”指标(National Wealth,简称NW),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财产和国外金融净资产的总和,该指标包括所有的非金融资产、本国对国外的金融净债权,但不包括国内金融资产。(38)显然,从性质上看,环境资产应该统计在国民财富中。因此,将CSEEA中的环境资产总量GEA与CSNA中的“国民财富”指标归并,即为全口径的国民财富指标。

CSNA中的NW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国民财富账户来核算的,而CSEEA中的FNW则可通过环境资产账户(CSNA的卫星账户)来核算。将两个体系的账户进行整合,理清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则可以计算出FNW。需要注意的是,FNW是价值量指标,故要用CSEEA中的价值型环境资产账户进行核算,又由于其是存量,故可分期初和期末分别计算。

至此,可以将CSEEA中三大核心指标的逻辑关系勾勒出来(见表4)。

表4展示了CSEEA中GEA、PGDP、FNW三大核心指标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与CSNA相关账户的逻辑关系,是各指标含义理论阐释的重要补充。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联合国SEEA的解读,结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践,比较完整地设计了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CSEEA)的范式,在此基础上对体系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和研究。这些问题,如CSEEA的核算范围、主要核算对象、主要核算方法以及核心指标都是CSEEA的关键内容和理论基石,对CSEEA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显然,相对于一个完整的、能用于实际操作的CSEEA,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无论在广度和深度都是远远不够的,好在本文的目标不在于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系统。因为,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鸿篇巨制,远不是一篇论文所能解决的。本文的目标仅在于为CSEEA提供一个设计思路和方向,更多更细的问题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联合国等于2003年推出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2003)》,其英文名为: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被简记为SEEA。通常所说的SEEA,就是指该版本。

②United Nations,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s,New York,1971.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71年向世界各国推荐了MPS。1984年,经互会统计合作常设委员会提出并交由联合国发表了《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简称新MPS),以取代旧版MPS。但随着经互会各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革,特别是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MPS已不适应国民经济核算的需求,现已退出核算实践,不再使用。

③United Nations,Towards a System of Social and Demographic Statistics,New York,1975.在完成1968年版SNA的修订后,以理查德·斯通教授为首的专家组即开始着手社会核算体系的研制工作,最终形成了SSDS,并于1975年公布。

④A.C.Kulshreshtha,"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UN Recommendations and Endeavors in Asia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eening China National Account System,2004.

⑤澳大利亚统计局(ABS)早先是按照OECD提供的框架进行本国的环保支出统计,后来也不再执行欧盟统计办公室(Euro Stat)的框架而改为执行联合国的SEEA。

⑥H.Verbruggen,"Calculations of Sustainable National Income according to Hueting's Methodology," in E.C.Van Ierland,et al.,eds.,Economic Growth and 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 Debate,Cheltenham,UK and Northampton,Massachusetts: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1.

⑦B.Meyer and G.Ewerhart,"Multisectoral Policy Modeling for Environment Analysis," in K.Uno and P.Bartelmus,eds.,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 Theory and Practice,Dordrecht:Kluwer Publishers,1998.

⑧A.C.Kulshreshtha,"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UN Recommendations and Endeavors in Asia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eening China National Account System,2004.

⑨Glenn-Mare Lange,"Policy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eening China National Account System,2004.

⑩《北京统计》编辑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新的规范》,《北京统计》2003年第6期。

(11)理查德·斯通教授因为在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荣膺198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2)United States,et al.,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1993,New York,1995.

(13)卫星账户,是依据需要对中心账户或主账户进行补充阐释和细化说明,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又有密切联系的账户。

(14)联合国SNA定义:社会核算矩阵是以矩阵形式表示的SNA账户,是经济系统内交易的矩阵表示,它刻画核算表之间的关系,描述各种经济流量和存量的详尽信息。它由斯通教授最先提出并倡导,Graham Pyatt和Erik Thorbecke在斯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进一步使其形式化,并阐述了怎样将其用于政策分析和观测。

(15)United Nations,et al.,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New York,2003.

(16)United Nations,et al.,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17)United Nations,et al.,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18)引号中的文字分别为SEEA中相应章节的章名或节名。

(19)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扩展、延伸后的新体系,其核算内容和范围要宽于、核算功能要强于现有的SNA。

(20)J.Robinson and J.Tinker,"Reconciling Ecological,Economic,and Social Imperative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1998,pp.9-44.

(21)F.B.Golley,"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a National Policy of Sustainability," Ottawa:National Round Tabl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Economy,1990,p.61.

(22)H.E.Daly and J.B.Cob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Boston:Beacon Press,1989.

(23)D.W.Pearce and R.K.Turner,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24)可持续发展的“三支柱论”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系统的同时可持续,三者构成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实现其中的任一个或任两个都是不充分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论认为:经济和社会系统都是全球环境的子系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从属于环境的可持续性,从生态学角度看,发展指的是生态系统对变化和机会作出积极反应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论认为:自然资源存量、土地和生态系统这些自然资本对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取决于自然资本的维护,如果自然资本存量下降到不再能够充分地提供资源功能、沉淀功能和服务功能时,任何依赖于这些功能的发展模式都是不可持续的。

(25)此处指全面生产概念,它是SNA形成和GDP计算的理论基石。A.马歇尔曾说过:“在一年期限内所生产的任何东西,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及各种效用均为国民收入的一部分。”(P.Studenski,The Income of Nation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58,p.20)这是全面生产概念的雏形。全面生产概念是相对于限制性物质生产而言,它认为:生产既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又包括非物质服务的生产;社会产品既包括具有物质形态的货物,又包括不具有物质形态的货物;国民收入既可以在物质生产中形成,又可以在非物质服务中形成。

(26)李金华:《对环境核算体系若干 问题的再思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27)根据收益或功能来界定资产的理论依据是环境功能论。环境功能论认为:环境是人类在其所有活动中完全依赖的自然产生的周围物质事物,这些事物所表现出的各种用途称为环境功能;当一种功能的使用在现在或预期的将来会以同种或另一种功能为代价时,就存在功能竞争;环境的功能竞争就意味着提供功能的环境要素已转化为经济实体,它们是稀缺的,因为增加一种功能就必然减少另一种功能,所以,对功能进行权衡时就必然存在机会成本;功能分为资源功能、沉淀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论就哪种功能而言,经济体都能从对功能的利用中获得收益。

(28)United Nations,et al.,Handbook of National Accounting: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2003.

(29)按SEEA的定义,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和大气系统;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无形资产,包括矿产勘探、自然资源利用的可转让许可和特许,残余物排放的可交易许可和其他无形非生产的环境资产。

(30)关于环境资产的估价,SEEA分门别类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方法,且从操作层面进行了详尽说明,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在此展开分析。在实践中,可依据具体情况选用或设计估价方法。

(31)环境资产价值量的核算对象是,核算口径内已拥有或已探明的各类资源,可按不变价格计,也可按现价计。

(32)U.Johansson,Environment Protection Expenditure in Industry in 1997-Results of the Swedish Pilot Study,Stockholm:Statistics Sweden,2000.

(33)R.Repetto,et al.,Wasting Assets: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National Income Accounts,Washington: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1989.

(34)此处,EC的计算口径与GEA的计算口径是一致的。

(35)H.Hotelling,"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39,no.2,1993,pp.137-175.

(36)J.M.Hartwick,"Natural Resources,Nation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Depreciation," Th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43,no.3,1990,pp.291-304.

(37)S.El Serafy,"The Proper Calculation of Income from Depletable Natural Resources," in Y.A.Ahmad,et al.,eds.,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ashington,DC:World Bank,1989,pp.10-18.

El Serafy的“使用者成本法”把资源租金分为永久收入流和耗减成分。设任一时期的资源租金为RR,收入成分为X,则耗减成分为RR-X,另设r为贴现率,n年中的任一年产生相等的经济租金,因此其价值就是n年内RR的净现值。收入成分必须使得在无限期内X的净现值等于资源的净现值。于是:

资源的净现值为:

收入流的净现值为:

令二者相等,可以得到各年资源租金中应当看作收入的比例:

(38)由于国内各机构单位或部门之间的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同时发生,相互对应,且数量相等,所以国内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可以相互抵消,净额为零,故就不包括在国民财富之内。

(39)表中指标下标为0者,表示“期初”,为1者,表示“期末”;下标为(CSNA)者,表示为CSNA中的指标,下标为CSEEA者,表示为CSEEA中的指标。

标签:;  ;  ;  ;  ;  ;  ;  ;  ;  ;  

我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范式的设计与解读_环境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