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公司股本结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1](2020)在《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以“17金洲01”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债券市场自建立以来不断发展完善,其中公司债券的发行规模自2015年起也是大幅增长。然而随着“11超日债”的实质性违约,我国债券市场违约风险开始逐步释放。尤其是201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监管趋严,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频爆发。2019年债券违约势头不减,违约数量及涉及金额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违约已逐渐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常态。公司债券相比企业债券发行门槛更低、发行人资质良莠不齐,始终是违约债券的主要品种。在此背景下,对于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的识别、度量及防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17金洲01”为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对公司债券违约成因及风险进行研究,最终就债券违约风险的防范对投资者、发债企业及监管机构提供具体建议。首先,从梳理我国公司债券违约现状出发,在充分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宏观、行业及企业层面分析我国公司债违约的成因;其次,通过对四种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KMV模型目前较为适合度量我国债市场信用风险;再次,详细介绍债券发行主体金洲慈航的基本情况以及债券违约过程,深入剖析“17金洲01”违约成因;最后,结合债券违约风险特征从理论上说明KMV模型对于该只债券的适用性,并基于KMV模型进行违约风险度量,此外还将KMV模型的结果与其他度量结果进行对比,指出模型识别效果的优劣。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宏观经济低迷、金融监管趋严、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行业不景气、公司经营治理不善都会加剧公司债券的违约风险;第二,“17金洲01”违约的主因是黄金主业经营不善、金融业务风险管理能力差、关联交易频繁、信息披露不全、实际控制人高比例质押股票,在财务数据上体现为盈利能力较低、偿债能力逐年恶化、负债结构不合理、应收账款和存货过高、经营产生现金流完全无法覆盖投资支出导致负债高企;第三,KMV模型可以度量“17金洲01”违约风险,违约距离越小,债券违约风险越高,且KMV模型在违约风险预警方面相较于信用评级和Z值分数更具前瞻性,同时发现在债券违约前的不同阶段KMV模型与Z-Score模型的风险识别效果各有优劣。最后,建议投资者关注企业“大存大贷”现象,重视股东频繁质押股票行为,提防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情形,警惕企业财务指标变动、合理运用KMV模型;建议企业专注品牌设计、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金融业务风控水平,关注公司治理风险;建议监管机构改进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
刘辉[2](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是国际资本市场上一种普遍运用的金融工具,其既能促进股价理性回归,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又能便利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具有防御恶意收购和实施股权激励时代替新股发行等多项重要功能,从而以一种基础性金融工具的身份促进公司金融创新。但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也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和实践带来挑战,因此,对待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应当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公司金融法律制度创新,促进和鼓励上市公司合理运用股份回购工具。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正文共分为五章,分别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立法模式、事前法律规制、事中法律规制和事后法律规制等方面展开论证。第一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实施的基本特点来看,其主要是在造成股东与上市公司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危及公司资本维持原则、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等方面对传统公司法理论带来挑战。现代公司证券法理论的发展使得这些理论挑战迎刃而解:股份回购与股份发行认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范畴,股份回购并不必然造成公司法上的逻辑混乱;如果限制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来源,并不会威胁到法定资本法理的完整性,不会天然触犯债权人保护的底线;如果提供一套相对科学的回购机制和规范的回购程序,也能够为股东提供一种相对公平的交易机制,实现回购中的机会公平;在破坏公平交易秩序方面,可通过完善对虚假回购的防范机制和对内幕交易以及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的规制机制予以规避。第二章主要介绍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主要有三种典型的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和折中立法模式。“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政府,余外市场”模式。“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的商法本质是“限定市场,余外政府”模式。折中立法模式竭力寻求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二者之间的平衡,以期实现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价值最大化。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应当以“原则允许,例外禁止”为最终目标,而以折中立法模式为当前改革的重点目标。可进一步扩张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适用情形,并设立概括性目的回购,弘扬公司自治的基本理念,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应有价值。正文第三、四、五章分别从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具体的法律规制问题予以剖析。其中,第三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包括决议程序、资金来源以及回购数量与价格规制等内容。围绕公司法理论中公司治理的董事会中心主义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之争,公司法在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法律规制方面,存在着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决议的争鸣。在回购资金来源的法律规制方面,存在可分配盈余模式、可分配盈余+发新股融资模式、可分配盈余+资本公积金模式以及实质清偿能力模式四种模式。在回购数量与价格法律规制方面,有单设回购数量上限模式、将实质清偿能力与董事信义义务和经营判断规则相统合的模式以及既规制股份回购数量又赋予司法机关对争议中的回购价格予以裁定的模式。我国应设置与《公司法》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相协调的差异化的股份回购决议程序,确立上市公司实质偿债能力规则,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股份回购数量规制模式,并构建协议回购价格争议解决机制。第四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重点是防范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以及利用第三方主体规避回购限制等违法行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规制,需要确立“二元”规制逻辑。一方面,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安全港”制度。另一方面,应当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行为之间不相竞合、后者利用前者带来的利好进行市场操纵等违法行为进行区分规制,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公开承诺制度及其监管体系。对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重点是完善敏感期交易禁止制度和内幕人员减持隔离期制度,并科学界定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中内幕人员的主体范围。对回购规避行为,应建立母子公司交叉持股的适度监管规则。同时,加强对财务资助行为的规制,以保护债权人。第五章是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合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对该股份的事后处理机制;违法回购情形下,股份的权利状态以及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违法回购下,股东的权利救济机制。我国合法回购下的股份权利状态应坚持股东权利(部分)休止说。应将库藏股法律制度写入《公司法》中,提高回购法律制度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对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行为,应区分行为违反的具体法律规范的性质进行差异化的效力认定。应建立董事直接赔偿责任制度,补充规定《公司法》中相关主体的行政法律责任,并在《刑法》中增设背信罪。同时,完善回购股份下的股东诉讼机制,保护股东的合法权益。
邱永红[3](2014)在《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实证研究——兼论《证券法》相关规定的修改完善》文中研究指明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至今,交易所市场已经历了二十三年多的发展。我国退市法律制度在这二十三年中经历了一个前期平淡甚至空白而后期变化相对频繁并逐步完善的变迁。以其中的标志性事件为分界点,可以大致对这二十三年划分为四个阶段。而作为分界点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94年《公司法》的颁布实施和2001年PT水仙的退市。严格意义上讲,1994年《公司法》的实施是退市法律制度初步构建的标志,而2001年PT水仙的退市则表明了退市机制的正式启动。本文试对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进行梳理与研究,并提出修改完善《证券法》修改规定的建议。
范伟红[4](2011)在《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文中研究说明如果说公司法扞卫公司利害关系人的权利,那么财务会计则关照着我们的经济利益。公司法与财务会计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但当今司法实践表明它们不再是泾渭分明的,谁也无法否认在财务会计的技术性表征后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上的关系,财务会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公司法是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上位法,应当引领整体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并发挥调整会计市场秩序的核心作用。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越发展,公司会计越重要。如此重要的会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最受公众谴责与质疑的领域,纵然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商业语言”的财务会计制度从没有停止改革的步伐,《会计法》、《公司法》以及大量准则等各层次的制度供给从无到有,形式上看不可谓不齐全,但是会计造假依然骇人听闻,会计师是化妆师等恶劣的社会经济影响说明改革还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原本是公司法理论与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实际却一直是一块“短板”,公司法专着和教材大多付之阙如,偶有涉及者也不过是对简单几个公司法条款的泛泛提及,到目前为止可查得的国内法学与会计学的博士论文,只有邱海洋博士写的关于公司分配的相关内容,而没有一篇系统写公司法层面上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没有深入系统地触及这一领域就不能全面揭示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内在特质。与此同时,财务会计的行业主管部门实质垄断了各层次的财务会计制度供给,除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部门规章外,《会计法》以及《公司法》关于财务会计的部分都是交给行业主管部门独家起草的,最后定稿也没有实质改动。《会计法》主要针对预算会计具有浓烈的行政法色彩,调整公司商事财务会计的《公司法》的相应制度内容实质上被架空,一方面是数量上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系统性和逻辑性欠缺,可操作性差,造成大量必要的规范内容的法律位阶由公司法下移到准则与制度等部门规章中去了,这样行业主管部门就拥有规章的绝对话语权,形成公司财务会计行为实质上的法律规制不足。毫无疑问,这么重要的领域,决不能完全交给会计行业与会计师“自治”。商法学者应当走向公司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改革的前台,代表利益相关者同财务会计控制人、会计行业及会计师展开充分博弈,探寻财务会计制度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方向。造成公司法财务会计理论与制度研究匮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商法学与财务会计的学科融合还不够紧密,跨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公司财务会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是错综复杂的,在强制性与任意性治理规范之间缺乏直观的边界或分水岭,难以找到系统研究所必需的逻辑脉络与切入点。本文结构是从公司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入手,同时进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纵横比较研究、提出在公司法中建立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并以资产保全原则为中心顺序展开资本制度、分配制度、监督制度等研究。第一部分分析了公司法统驭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领域的社会成本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社会学领域的关系性契约理论、法学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西方新资本结构理论等,包括:资本结构的代理成本理论、资本结构的信号模型理论及资本结构的控制权理论等等。第二部分是制度的比较研究,首先分析了两大法系建立统一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路径和特征,“法典式”更追求安全,“准则式”更追求效率,指出大陆法系“法典式会计制度”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在执行中具有比较强的司法力度与较大的强制性,可在改良基础上借鉴。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事会计制度行业主管部门一统天下的传统与现实,根本的原因是公司法对财务会计规范的实质上的缺失,只有完善公司法上的商事会计制度建设,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公司商主体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第三部分提出在公司法上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主张,认为公司法统驭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应从概念框架入手,概念框架是财务会计“商业语言的音标与普通话”,国内外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瓶颈和出路就在于此,尽管确定概念框架有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和不准确,但是,会计谚语:近似的正确远胜过精确的错误。文章总结国内外概念框架制定的先进经验,探讨了以资产为核心的七个会计要素的概念标准。第四部分是公司资本制度研究,从法学与会计学视角分析了传统公司资本三原则的弊端。认为公司资本三原则既没有传统公司法理论所描述的那么神奇和保险,也不是当今一些公司法学者所认为的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态度是赞同公司信用的本质是资产信用而不是资本信用,主张资本三原则功能的有限性,坚持放开与规制相结合的折衷主义,构建以资产保全为中心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以资本为中心的增资减资以及验资都应当转为以资产保全为标杆。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是改变现行公司法盯在公司某个时点的资本上,而是规制公司持续经营期间资产交易的公允性、关联交易的公平性、转投资、对外担保、捐赠等程序的正当性。第五部分研究的是公司分配制度而不局限于利润分配制度,目的是从实质意义与宏观意义上分析公司分配。现行法律、法规与规章都没给出清晰的“公司分配”的概念,实践中把“公司分配”等同于“利润分配”,“利润”或“盈余”等分配对象的内涵设计究竟是资产负债表下的盈余还是收益表下的盈余没有厘定,外延设计是单纯收益盈余还是包括资本盈余与收益盈余的满计盈余没有依据。为此,文章重新界定了“公司分配”概念,发展完善并理清了利润分配顺序标准,修正了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分红比例,创新性地提出了恢复提取法定公益金的公司法法理、规则及时代意义。第六部分研究的是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文章分析了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管的畸形状态与矫正路径,现实财务会计立法与实践过多赋予公司、行业主管部门与会计中介机构监督权,尤其是2005年公司法修订确定了全面的法定审计。文章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本质是监督辅助,真正享有监督权的是公司最相关的利益关系人股东、债权人及职工等,公司财务会计监督权安排应当建立在监督利益的基础上,从“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与自己利益不对称的监督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全面法定审计也是颇难实行的。主张根据公司的社会化程度、负债比例的高低、行业性质及规模大小等确定是公司法法定审计还是自愿选择审计。公司商事会计不同于官厅会计,从终极意义上确定公司账簿设立、编报义务与责任主体是必要的。《会计法》确定内部会计监督主体没有区分预算主体与商主体两类不同的会计主体,所以两次修改都没有追寻到公司终极意义上的会计实际控制者。至于监督效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了。笔者认为忽视所有者和债权人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不是作为经济法属性的《会计法》的责任,而是作为商法属性的《会计法》的过错,公司法应当确定公司会计内部监督主体间的制衡关系。从公司法的治理机制看,应然的财务会计内部监督主体应当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与监督有关的是利害关系人财务知情权制度,文章扩展了财务会计的知情权主体,不仅仅局限于股东,通过提出财务会计法律事实理论即财务知情权客体是包含简单与综合两种类型的财务会计层级事实,基于事实区分及保护商业秘密的原则,主张公司法应当权衡知情主体与公司的利益大小、财务会计事实性质以及涉商业秘密程度等,提供直接知情与专家代理知情两种不同的知情路径。对债权人来说,创新性地提出强制债并股理论与制度,符合条件的债权人股东可以通过股东身份享有知情权,不符合条件的普通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只能有权知悉综合性会计法律事实。同时,强化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财务会计的披露义务与法律责任。
柳向荣[5](2006)在《房地产投资评估 ——北京某普通住宅项目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报告选取北京市某普通住宅投资项目,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说明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内容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此项目投资分析,对房地产市场供需状况和项目投资的成本利润结构等做初步的探讨,对该项目的市场效果和财务效果作出评价,通过实例对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状况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基本包括市场研究和财务分析两大部分。市场研究通过宏观环境、市场供求和价格、区域市场界定和位置分析、竞争分析和消费者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得出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前景和定位,并为财务分析中的数据估测提供基础。本案例处于有利的市场投资环境中,通过突出项目环境和生活配套的优势和准确消费者定位,形成自身竞争力。财务分析通过估算基本收入支出数据,构建财务基本报表并进行静态和动态指标分析,对房地产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进行评估,并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经分析,本案例预期的盈利能力处于行业的平均水平,清偿能力略低,在开发商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情况下,可以成为结合市场机遇与自身优势的投资案例。
黄郁[6](2006)在《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 ——理论与案例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己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势头迅猛,日益向成熟的产业化经济迈进。与之相关的是,房地产投资做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工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房地产投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特性,决定了投资分析的重要作用。房地产投资分析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需要在相当宽的层面上考虑诸多完全不同又相互交错的因素;它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技术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财务分析学、投资学、统计学、市场学、会计学、福利经济学等等,而其中财务分析是房地产投资分析的核心内容。财务分析即从房地产投资项目角度对项目进行的经济分析,具体讲即根据政府现行财税制度、价格体系和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计算、分析房地产投资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效益和费用等方面的内容,从项目角度,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据此评价和判断项目财务可行性。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结合案例分析,对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做一系统介绍。本文的具体框架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房地产投资的相关理论及我国的实践情况。第二部分,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即从项目或企业角度对项目进行的经济分析,以考察项目的盈利能力、清偿能力等财务状况。财务分析,首先要估算或计算出项目的投资、成本、各项税金和利润等基础数据,然后据此编制必要的财务报表,计算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本部分即主要从上述三方面入手,进行有关分析。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讨论其具体实施的可行性。
李巧宁[7](2004)在《证监会修订年报内容与格式 不分红公司要在年报中说明原因》文中提出本报北京电(记者 李巧宁)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内容与格式将发生一些新变化。对于报告期内盈利但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预案的公司,应在年报中详细说明原因,同时还要说明公司未分配利润的用途和使用计划。这是中国证监会日前修订完成的《公开发行
张利剑[8](2003)在《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及品牌打造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外交公寓作为一个特殊的房地产项目由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开发建设,以租赁的形式服务于驻华使团的外交人员和其他外籍人士。本文通过对外交公寓项目开发管理的运作过程进行经营战略方面的微观分析研究,试图为正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今后更加科学地建设外交公寓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报告首先阐述了外交公寓的项目特性,综合剖析了与该项目相关的内外环境影响因素。结合一些房地产营销理论,笔者总结了外交公寓的开发流程及其价值链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新建外交公寓施行全程价值链开发战略。在不同阶段的价值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文章相应地研讨了在各个价值链环节上激发效率的具体业务措施。外交公寓Beijing D.C.有实力更有必要被培育成为一个优秀的品牌,文章最后针对外交公寓的品牌建设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段静[9](2016)在《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是随企业制度建立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并非市场经济发育的结果,公司治理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轨的制度和不健全的法律背景下展开的。西方经典的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指导中国企业的公司治理实践,存在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我国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开启的公司治理已历经20余年,学界对公司治理的研究日益激增,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范式,对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是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展开,忽视了我国企业整体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及外部治理因素的影响,多为经济后果研究。公司治理是公司参与各方长期博弈的动态过程,治理的有效性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完善程度、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等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经济转轨期的宏观背景,选取2007-2014年为研究时间段进行特定情境研究,运用经济、法制、市场、传统文化、行为等要素对情境进行描述、刻画,综合考虑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本文结合国际学术界对行为研究的新趋势,突破公司治理原有内涵边界,提出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个维度,并将其运用到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中;考虑不同产权性质企业本身具体的特殊性及获取政治关联的不同途径,对政治关联进行性质和强度区分;拓展治理绩效概念内涵,对其进行全面的财务量化。从沪深两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选取303家合适的上市公司样本,包括213家国有企业和90家民营企业,手工收集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和治理绩效三个变量的相关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模型等统计、计量方法,比较分析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考察不同所有制企业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的关系,实证检验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的影响效应。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现状整体上表现为良好,且治理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二、公司治理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种路径影响治理绩效,且治理结构对治理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强于治理行为,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价值创造”的角色,显着影响治理绩效;三、企业政治关联的建立并未对治理绩效带来完全的正向影响,同时有企业犯罪情况的产生,随着2014年以后国家反腐力度的加强,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四、公司治理通过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产生正向影响,但二者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作用强度不同。立足于经济转轨期的宏观背景,基于特定情境研究,全面考虑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的综合作用,对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和治理绩效进行结合研究,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一、丰富了制度理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理论,为研究公司治理、政治关联提供理论分析框架,阐述了公司治理、政治关联的相互作用机制,填补了现行研究中的空白;二、拓展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内涵,引入治理行为研究,提出治理结构和治理行为两个维度,并将其运用到上市公司治理评价体系中,提供了全新的公司治理测量工具;三、实证检验了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差异性;通过区分政治关联的性质和程度,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进行回归分析,为政府“扶持”或“掠夺”作用的争议性提供更为清晰而全面的实证数据;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治理结构、治理行为对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的影响效应的差异性,给出了公司治理的经验证据,亦说明了从公司治理视角展开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周微微[10](2016)在《中国资本市场中公司市值管理的逻辑与手段 ——典型案例解析及CY公司的实践探讨》文中指出200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公司“三一重工”(股权代码:600031)股权分置改革方案顺利通过,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掀起了股权分置改革的浪潮。2008年6月,“三一重工”限售股的全面解除限售,标志着中国股票市场正式开始进入“全流通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市值管理元年的开始。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市值管理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管理的必然趋势。政府、专家以及众多学者越来越关注市值管理。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允许上市公司按规定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在这个背景之下,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市值管理实现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并在资本市场的市值上表现出来,成为摆在所有上市公司面前的重要课题。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理论研究分析入手,分析资本市场、价值理论和价值管理理论,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值管理的定义以及三大影响因素,即价值创造、价值经营、价值实现。接着,从三个影响因素对中国典型上市公司(SN)市值管理进行分析,得到中国一般上市公司(CY)市值管理的体系设计和具体措施建议,为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希望通过对市值管理的研究,上市公司能够很好地运用市值管理手段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来促进中国的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四公司股本结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公司股本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以“17金洲0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论文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我国公司债券的违约成因及风险度量方法 |
第一节 我国公司债券的发行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公司债券的违约现状 |
一、债券违约类型多种多样 |
二、民营上市公司违约现象突显 |
三、违约行业分布广泛 |
四、违约债券评级向高等级扩散 |
第三节 我国公司债券的违约成因 |
一、宏观层面原因 |
二、行业层面原因 |
三、公司层面原因 |
第四节 债券的违约风险及度量方法 |
一、债券的违约风险 |
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三、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二章 “17 金洲01”违约案例背景介绍 |
第一节 发行公司基本情况 |
一、案例选取理由 |
二、公司历史沿革 |
三、公司股权结构 |
四、公司主营业务 |
第二节 “17 金洲01”违约事件回顾 |
一、债券发行情况 |
二、债券违约过程 |
三、违约后续进展 |
第三章 “17 金洲01”违约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分析 |
一、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速放缓 |
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乏力 |
三、外部融资环境趋紧 |
第二节 行业层面分析 |
一、黄金珠宝行业 |
二、融资租赁行业 |
第三节 公司层面分析 |
一、非财务因素分析 |
二、财务因素分析 |
第四章 “17 金洲01”违约风险度量 |
第一节 “17 金洲01”违约风险分析及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一、债券违约风险分析 |
二、KMV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第二节 基于KMV模型的“17 金洲01”违约风险度量 |
一、模型参数的确定 |
二、模型数据的来源 |
三、模型结果的输出 |
四、模型结果的分析 |
五、与其他度量结果的对比 |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及评析 |
三、论证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概念及特征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主要类别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及其积极作用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经济学分析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积极作用 |
第三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可能带来的挑战 |
一、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 |
二、危及资本维持原则 |
三、危及股权平等原则 |
四、破坏公平交易秩序 |
第四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的理论回应 |
一、对造成主体混同和逻辑混乱的理论回应 |
二、对危及资本维持原则的理论回应 |
三、对危及股权平等原则的理论回应 |
四、对破坏公平交易秩序的理论回应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以及我国的优选方案 |
第一节 国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述评 |
一、“原则允许,例外禁止”模式 |
二、“原则禁止,例外允许”模式 |
三、折中立法模式 |
四、不同立法模式的法哲学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的价值诉求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自由价值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公平价值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制的安全价值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优选方案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成因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三、《公司法最新修改决定》对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影响 |
四、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立法模式的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前法律规制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主要方式及其评析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规制及其评析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规制及其评析 |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数量与价格规制及其评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一、决议程序设置不合理 |
二、疏于债权人保护 |
三、忽视回购风险规制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前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一、分类设置股份回购决议程序 |
二、确立实质偿债能力规则 |
三、强化回购风险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中法律规制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范畴以及比较法分析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操纵市场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与内幕交易的关联关系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
三、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及其法律规制的比较法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事中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操纵市场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涉嫌内幕交易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避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事后法律规制 |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权利状态及其处理机制 |
一、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的股份的权利状态 |
二、我国上市公司合法回购股份的处理机制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效力及其法律责任 |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的范围及其效力认定 |
二、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下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的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
一、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现有股东诉讼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立法的比较法分析及其启示 |
三、我国上市公司违法回购股份中股东诉讼机制的完善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一) 公司利益相关者运动对公司法财务与会计制度的影响 |
(二) 私法公法化趋势中公司法对财务会计治理强化规制的必要性 |
(三) 市场及政府失灵视角下公司财务与会计制度层次结构的改革方向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公司治理理论 |
(二) 财务治理理论 |
(三) 会计治理论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主要的创新 |
(一) 理论方面创新有 |
(二) 制度方面创新有 |
第一章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公司财务会计的基本属性 |
一、公司财务与会计的基本关系 |
二、财务会计的特征 |
(一) 财务会计的特征 |
(二) 财务会计制度的法律属性 |
三、财务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 |
第二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一般理论 |
一、公司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的界定 |
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产生的动因 |
三、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功能定位 |
四、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体系建构的原则 |
第三节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不完全契约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交易费用理论 |
四、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五、公司治理理论 |
六、社会责任理论 |
第四节 商事思维下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立法原则 |
一、防阻公司财务会计治理私人强制的原则 |
二、真实性原则 |
三、利益均衡原则 |
四、安全与效率原则 |
第二章 公司法中的财务会计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动态比较研究 |
一、大陆法系国家财务会计规制 |
(一) 大陆法系国家财务会计规制的共同基础:《萨瓦里法典》 |
(二) 法国“法典式会计制度” |
(三) 德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二、英美法系的财务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一) 英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二) 美国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 |
(三) 英美法系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特点 |
三、比较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结构的反思与重构 |
一、新中国公司财务会计法制发展的阶段划分 |
(一) 米勒(TerhardG.Mueller)的分类 |
(二)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分类 |
(三) 阿伦(Pau1 H.Aron)的分类 |
二、我国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特征 |
三、公司财务会计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公司法与会计法对公司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 |
一、《会计法》的统率作用带有浓厚的行政法色彩 |
二、主管部门对公司财务会计立法与执法的实质垄断 |
三、公司法中财务会计制度的目标 |
(一) 廓清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的边界 |
(二) 确立公司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
(三) 公司法控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弹性 |
四、公司法财务会计的制度构成 |
(一) 财务会计基本概念框架 |
(二) 公司法中的分配制度 |
(三) 公司法资本结构制度 |
(四) 公司财务会计监督制度 |
(五) 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
第三章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司法属性 |
一、财务会计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一)财务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二)会计的目标与公司法目标的同源性分析 |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司法属性 |
三、公司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
第二节 公司法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结构 |
一、基本假设 |
二、财务会计目标 |
三、公司财务会计的一般原则 |
四、财务会计对象要素 |
五、财务会计报告 |
第三节 公司法中应然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构成 |
一、财务会计要素的本质特性 |
二、公司法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立场 |
三、公司法中应然的财务会计对象要素构成 |
(一) 资产 |
(二) 负债 |
(三) 公司剩余权益 |
(四) 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 |
(五) 全面收益要素 |
(六) 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要素 |
第四章 财务安全视野下公司法资本制度的反思 |
第一节 资本学术用语的逻辑厘定 |
一、资本概念的经济、会计与法律解读 |
(一) 资本的经济学释义 |
(二) 资本的会计含义 |
(三) 资本的法律视角 |
二、公司资产与公司法人财产 |
三、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 |
四、资本与资产 |
五、注册资本的法定权重理论 |
第二节 传统公司资本三原则与公司法财务会计制度 |
一、资本确定原则的财务意义 |
(一) 资本确定原则的商业价值 |
二、资本维持原则的财务意义 |
(一) 资本维持原则的由来 |
(二) 资本维持原则的经济视角 |
(三) 资本维持原则的会计检讨 |
三、资本不变原则的财务意义 |
第三节 公司验资制度的粗疏与完善 |
一、验资制度的立法初衷与制度沿革 |
二、强制验资与强制评估的理论与实务 |
(一) 验资制度程序性质 |
(二) 强制验资制度现状 |
三、验资制度的改革建议 |
第四节 公司法减资制度的财务会计检讨与重构 |
一、减资的会计实质与经济意义 |
二、减资规则的国际比较 |
三、公司法减资规则的重构 |
第五章 公司法分配制度的检讨与重构 |
第一节 公司法分配制度的若干理论问题 |
一、“公司分配”的界定 |
二、股利分配的方式 |
三、公司法对公司分配规范的利益衡量 |
(一)横向分配关系的利益衡量:强调公平 |
(二) 纵向分配关系的利益衡量:效率优先 |
四、公司分配制度的财务原则 |
第二节 《现行公司法》分配用语的规范 |
一、《公司法》涉利润分配概念与《会计法》及《会计准则》概念体系的差异 |
二、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或股权 |
(一)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
(二) 净资产与股权价值 |
三、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的异质性理论 |
(一) 资本公积的功能 |
(二) 盈余公积的功能 |
四、异质性理论对《公司法》公积金概念体系的检讨 |
第三节 我国《公司法》分配制度的展开与批判 |
一、《公司法》中“公司分配”概念界定 |
(一) 《公司法》在分配制度体系中的立法定位 |
(二) “分配”界定的功能 |
(三) 我国界定“公司分配”的现实选择 |
二、公司分配的价值选择 |
三、资本公积弥补亏损重在顺序而不是禁止 |
(一) 资本公积补亏的会计含义 |
(二) 资本公积补亏与盈余公积补亏的区别 |
四、公司利润分配顺序的理顺 |
(一) 法律意义上与会计意义上的利润分配与标准 |
(二) 利润分配的标准 |
(三) 利润分配的顺序 |
五、《公司法》中利润分配法定比例的质疑 |
第四节 恢复提取法定公益金公司法法理与规则 |
一、公司利润分配理论与制度的不足与修正 |
二、新公益金制度规则的内涵 |
三、新公益金制度规则的价值 |
(一) 用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
(二) 用于债权人利益保护与激励 |
(三) 用于消费者权益赔偿 |
第六章 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透视与完善 |
第一节 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本质 |
一、公司法财务会计监督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财务会计监督本质 |
(二) 财务会计监督:利益相关者不安抗辩权的承载方式 |
二、公司财务会计监督体系的畸形分析 |
(一) 畸形状态描述 |
(二) 畸形成因分析 |
三、公司财务会计监管权畸形治理路径 |
(一) 公司法应然的内部财务会计监督主体 |
(二) 强化利益相关者监督制度 |
(三) 创新政府商事会计监管体制 |
第二节 公司账簿理论与制度再造 |
一、公司账簿的界定 |
二、公司账簿规制的法理基础 |
三、我国公司账簿立法模式检讨 |
四、公司账簿制度的完善建议 |
五、公司账簿政府监管制度再造 |
第三节 公司法定审计 |
一、法定审计与强制审计 |
二、法定审计制度的法理基础:“两个代理成本”降低 |
(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的代理成本 |
(二) 利害关系人监督公司的代理成本 |
三、公司财务会计监管辅助:法定审计永恒的定位 |
四、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现实考量 |
(一) 《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立法本意 |
(二) 《公司法》法定审计的现实理解 |
第四节 利害关系人财务知情权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
一、财务知情权客体的追问 |
(一) 财务知情权客体的追问 |
(二) 财务会计法律事实理论 |
二、股东财务会计知情权制度重构的原则 |
三、现行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检视与反思 |
(一) 现行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的检视 |
(二) 股东财务知情权制度的法经济学反思 |
(三) 完善制度的建议 |
四、公司债权人知情权的创新思考 |
(一) 债权人保护综述 |
(二) 公司法强制债并股理论提出 |
(三) 强制债并股的理论与债权人知情权保护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房地产投资评估 ——北京某普通住宅项目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篇 |
房地产投资评估——北京某普通住宅项目案例分析 1.1 |
房地产投资评估概述 1.2 |
项目概述 1.3 |
项目市场研究 1.4 |
项目财务分析 1.5 |
房地产项目投资评估总结 第2篇 |
NUCLEAR |
POWER |
—THE |
WAY |
TO |
COVER |
THE |
SHORTAGE |
OF |
CHINA’S |
ELECTRICITY 2.1 |
THE |
BACKGROUND |
INTRODUCTION |
FROM |
NEWS |
REPORT 2.2 |
THE |
PRESENT |
CONDITION |
OF |
ENERGY |
DEVELOPMENT |
IN |
CHINA |
AND |
THE |
PROBLEM |
OF |
ENERGY |
SHORTAGE 2.3 |
THE |
DEVELOPMENT |
OF |
NUCLEAR |
POWER |
IN |
CHINA 2.4 |
THE |
NECESSITIES |
OF |
DEVELOPING |
NUCLEAR |
POWER 2.5 |
FEASIBILITY |
OF |
THE |
NUCLEAR |
POWER |
DEVELOPMENT |
IN |
CHINA 2.6 |
ESTIMATION |
OF |
THE |
NUCLEAR |
POWER |
DEVELOPMENT |
IN |
CHINA 2.7 |
THE |
NUCLEAR |
POWER |
RESUSCITATING |
IN |
US |
(COMPARISON) 第3 |
篇 |
MARKETING |
STRATEGY |
OF |
VANCOUVER |
FOREST 3.1 |
EXECUTIVE |
SUMMARY 3.2 |
SITUATIONAL |
ANALYSIS 3.3 |
MARKET |
COVERAGE |
STRATEGY 3.4 |
POSITIONING |
STRATEGY 3.5 |
PRODUCT |
STRATEGY 3.6 |
PRICING |
STRATEGY 3.7 |
PLACEMENT |
STRATEGY 3.8 |
PROMOTION |
STRATEGY 3.9 |
EVALUATION |
AND |
RECOMMENDATIONS 第4 |
篇 |
汽车企业的市场价值分析 4.1 |
股票价值分析方法 4.2 |
汽车企业股票价值分析 4.3 |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6)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 ——理论与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篇 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 |
1.1 房地产投资概述 |
1.1.1 房地产投资的基本概念 |
1.1.2 房地产投资分析的基本概念 |
1.1.3 我国房地产投资的现状 |
1.2 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 |
1.2.1 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的目标、方法和程序 |
1.2.2 房地产投资财务数据估算 |
1.2.3 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指标 |
1.3 房地产投资财务案例分析 |
1.3.1 项目概况 |
1.3.2 规划方案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1.3.3 项目开发建设及经营的组织与实施计划 |
1.3.4 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计划 |
1.3.5 项目销售收入的测算 |
1.3.6 项目财务评价 |
1.3.7 项目综合评价 |
1.4 评价与建议 第2 篇 Nuclear Power — The way to cover the shortage of China’s electricity |
2.1 The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from news report |
2.2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 of energy shortage |
2.3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power in China |
2.4 The necessities of developing nuclear power |
2.5 Feasibility of the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in China |
2.6 Estimation of the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in China |
2.7 The nuclear power resuscitating in US (comparison) 第3 篇 “动感地带”营销策略分析 |
3.1 背景介绍 |
3.2 行业分析 |
3.3 市场覆盖策略 |
3.4 定位策略 |
3.5 市场营销策略(4P) |
3.5.1 消费者为导向的产品策略 |
3.5.2 满足消费者为导向的成本策略 |
3.5.3 提高消费者购物便利性为导向的渠道策略 |
3.5.4 沟通力为导向的促销策略 |
3.6 评价 |
3.7 建议 第4 篇 汽车企业的市场价值分析 |
4.1 股票价值分析方法 |
4.1.1 分析方法的理论解释 |
4.1.2 具体财务数据采集方法的说明 |
4.2 汽车企业股票价值分析 |
4.2.1 江铃汽车(000550)股票价值分析 |
4.2.2 长安汽车(000625)股票价值分析 |
4.2.3 一汽轿车(000800)股票价值分析 |
4.2.4 一汽夏利(000927)股票价值分析 |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8)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及品牌打造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及品牌打造战略研究 |
第一章 概述 |
1.1 外交公寓 |
1.2 外交公寓开发运作流程 |
1.3 外交公寓同普通房地产项目的不同之处 |
1.4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外交公寓的内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
2.1 外交公寓的客户群分析 |
2.1.1 客户群的构成及其特质 |
2.1.2 外交公寓客户群的发展趋势 |
2.2 外部环境竞争分析 |
2.3 外交公寓自身优劣势分析 |
第三章 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 |
3.1 房地产的全程营销 |
3.2 波特的价值链研究工具 |
3.3 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 |
3.3.1 前期规划设计阶段价值链管理 |
3.3.3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价值链管理 |
3.3.4 外交公寓招租阶段的价值链管理 |
3.3.5 后期物业管理阶段的价值链管理 |
3.4 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的组织结构保证 |
第四章 外交公寓的品牌建设 |
4.1 房地产行业需要品牌意识 |
4.1.1 关于品牌 |
4.1.2 房地产行业创建品牌系统的一般规律 |
4.2 BEIJINGD.C |
4.3 打造和维护BeijingD.C.品牌 |
4.4 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 |
结束语 |
第二篇 国建集团四公司规模经济问题分析报告 |
2.1 公司及市场概况 |
2.1.1 国建集团四公司的基本情况 |
2.1.2 建筑市场概况与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
2.2 四公司发展的规模分析 |
2.2.1 企业生产规模分析 |
2.2.2 企业纵向规模经济分析 |
2.2.3 横向企业规模经济分析 |
2.2.4 四公司规模经济的成因浅析 |
2.3 结论以及建议 |
2.3.1 四公司规模经济 |
2.3.2 有关四公司发展的几点建议 |
第三篇 中国诚通金属集团公司钢材分销渠道建设与管理调查 |
3.1 公司背景介绍 |
3.2 公司的营销战略 |
3.3 同行竞争者分析 |
3.4 诚通金属集团公司钢材统购分销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
3.4.1 诚通金属自身的优势劣势分析 |
3.4.2 诚通金属集团定位分析 |
3.4.3 客户群分析 |
3.4.4 渠道建设及管理现状 |
3.4.5 渠道建设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5 对诚通金属钢材统购分销业务的营销建议 |
第四篇 华银电力的融资决策分析 |
第一章 背景分析 |
1.1 行业状况 |
1.2 公司概况 |
第二章 公司的财务状况分析 |
2.1 公司的股本结构 |
2.2 公司的财务指标 |
2.3 公司的投融资情况 |
2.4 公司的分红情况 |
第三章 公司的价值分析 |
第四章 华银电力融资的基本状况 |
4.1 基本的融资工具的类型 |
4.2 华银电力近几年的主要融资特点 |
4.3 华银电力近几年的融资结构及其变化 |
第五章 华银电力的融资决策分析 |
5.1 公司偿债能力及财务弹性分析 |
5.1.1 华银电力的利息倍率分析 |
5.1.2 盈亏平衡分析及举债空间 |
5.1.3 公司未来的融资需求 |
5.2 华银电力的融资决策与公司现金流的稳定性的关系 |
5.2.1 公司近几年EBIT、EBDIT或EBDAIT的水平 |
5.2.2 公司近几年的利息、本金及股利的支付水平及波动性 |
5.3 公司融资决策与行业、公司成长性的关系 |
5.3.1 公司成长性分析 |
5.3.2 公司成长性分析 |
5.3.3 公司投资需求量分析 |
5.4 公司融资决策与运营风险及财务风险的分析 |
5.4.1 公司销售收入、EBIT、净收益的波动性 |
5.4.2 企业运营杠杆、财务杠杆的水平 |
5.5 融资决策与行业特点、资产性质的关系 |
5.5.1 公司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
5.5.2 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特点 |
5.5.3 房地产价值在公司价值中所占的比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9)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公司治理 |
1.4.2 政治关联 |
1.4.3 治理绩效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6.1 研究技术路线 |
1.6.2 研究内容 |
1.6.3 章节安排 |
1.7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2.1.2 政治关联相关理论 |
2.2 企业发展历程与公司治理 |
2.2.1 国有企业改革历程与公司治理 |
2.2.2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与公司治理 |
2.3 公司治理文献回顾 |
2.3.1 公司治理相关研究内容 |
2.3.2 公司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3.3 公司治理现有研究不足与发展趋势 |
2.4 政治关联文献回顾 |
2.4.1 政治关联的分类 |
2.4.2 政治关联的度量 |
2.4.3 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2 评价指标遴选 |
3.2.1 评价指标的初步确定 |
3.2.2 专家咨询 |
3.3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问卷调查设计 |
3.3.2 调查问卷概况 |
3.3.3 数据分析 |
3.3.4 上市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整体情况 |
3.4.1 按行业分类的公司治理统计情况 |
3.4.2 按地区分类的公司治理统计情况 |
3.4.3 按企业性质分类的公司治理统计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行为对治理绩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2.2 研究假设内容 |
4.3 研究设计 |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4.3.2 数据分析方法 |
4.3.3 变量定义 |
4.3.4 研究模型 |
4.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实证检验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关联与治理绩效关系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企业政治关联途径分析 |
5.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3.2 研究假设内容 |
5.4 研究设计 |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5.4.2 数据分析方法 |
5.4.3 变量定义 |
5.4.4 研究模型 |
5.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 |
5.5.2 相关性分析 |
5.5.3 实证检验 |
5.5.4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司治理视角下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研究 |
6.1 公司治理与政治关联的相互作用机制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6.2.2 研究假设内容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
6.3.2 数据分析方法 |
6.3.3 变量定义 |
6.3.4 研究模型 |
6.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6.4.1 相关性分析 |
6.4.2 实证检验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贡献 |
7.2 研究结论 |
7.3 对策建议 |
7.3.1 政府层面 |
7.3.2 企业层面 |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指标评价标准 |
附录3 假设汇总及研究结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10)中国资本市场中公司市值管理的逻辑与手段 ——典型案例解析及CY公司的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基础理论探讨 |
第一节 资本市场基本理论 |
第二节 价值理论探讨 |
第三节 价值管理理论探讨 |
第三章 中国公司市值变动影响因素及传递路径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市值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
第二节 价值创造因素 |
第三节 价值经营因素 |
第四节 价值实现因素 |
第四章 中国典型上市公司(SN)市值管理的实践分析 |
第一节 价值创造过程分析 |
第二节 价值经营过程分析 |
第三节 价值实现过程分析 |
第四节 SN公司案例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一般上市公司(CY)市值管理的设计分析 |
第一节 CY背景介绍 |
第二节 市值管理体系设计 |
第三节 市值管理具体措施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四公司股本结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司债券违约风险研究 ——以“17金洲01”为例[D]. 张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法律规制研究[D]. 刘辉. 厦门大学, 2019(12)
- [3]我国上市公司退市法律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演进实证研究——兼论《证券法》相关规定的修改完善[J]. 邱永红. 证券法苑, 2014(02)
- [4]商事思维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重构[D]. 范伟红.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8)
- [5]房地产投资评估 ——北京某普通住宅项目案例分析[D]. 柳向荣. 清华大学, 2006(09)
- [6]房地产投资财务分析 ——理论与案例研究[D]. 黄郁. 清华大学, 2006(02)
- [7]证监会修订年报内容与格式 不分红公司要在年报中说明原因[N]. 李巧宁. 证券时报, 2004
- [8]外交公寓全程价值链开发及品牌打造战略研究[D]. 张利剑. 清华大学, 2003(02)
- [9]公司治理、政治关联对治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段静. 华南理工大学, 2016(12)
- [10]中国资本市场中公司市值管理的逻辑与手段 ——典型案例解析及CY公司的实践探讨[D]. 周微微. 南京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