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与对策_国企论文

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与对策_国企论文

海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企业并购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来自世界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渐渐并轨。这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创造了契机,同时又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世界经济的严峻挑战。

1.具有实力的海外大企业、大集团的激烈竞争。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区域化的加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或借市场的力量,或用政策法规的手段,推动企业联合兼并,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强大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以后便开始以市场的力量实现生产集中,汽车制造业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足鼎立局面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从60年代开始,企业兼并更为频繁,先后出现过三次大的兼并浪潮。8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第四次。日本从5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的产业政策就偏向于限制竞争,组织大量的大规模生产体系,甚至通过政府立法,推动“合理化卡特尔”的形成,使企业尽快达到国际企业活动的现代标准。法国1958年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后,随着西欧市场竞争的加剧,政府强调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并把建立和发展具有国际规模的法国资本集团作为目标。为此,1958年和1965年相继掀起了两次企业合并浪潮。还有德国、英国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推动了企业联合兼并。经过几次企业联合兼并,这些国家都形成了一大批大企业、大集团。在世界5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美国占90家,日本占72家,法国占8家。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日本有100多家,美国有230多家,英国有50多家,德国有37家。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以自己雄厚的资本、强大的竞争实力、巨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仅是本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其他国家特别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性能优良,与我国生产的同类产品相比较,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我们的饮料市场、某些电子市场等几乎被国外商品垄断。

2.海外企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控股并购。企业跨国兼并是世界资源重新组合配置的一种方式,也是企业为了不断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在半个世纪里,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竞争,增强竞争力,出现过多次企业兼并,兼并的形式已从战前的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横向兼并发展为战后的跨部门混合兼并。特别突出的是,兼并的范围从国内企业兼并发展到跨越国界的企业兼并。1990年全球企业跨国兼并合并的企业达10450家,兼并交易额为4416亿美元。1994年交易额达8000亿美元。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世界经济的靠拢,某些海外企业调整对我国的投资策略,从80年代投资办企业的方式变为直接以巨额资本并购我国国有企业。表现出四大特点。其一是参与的海外企业数目多。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企业有香港中策公司、香港金心集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慧而普公司,韩国三星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香港中策公司。其二是速度快、规模大。据资料显示,自1992年4月到1993年8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中策公司以合资控股的方式并购我国国有企业近200多家,总投资30多亿人民币。其三是跨地区、跨行业。中策先后在北京、山西、福建、辽宁、浙江、江苏、四川等地收购国有企业,涉及轮胎、橡胶、啤酒、电子、医药、食品、水泥等多个行业。其四是并购的基本做法就是控股51%或者51%以上的股权,如1992年中策公司与泉州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合资成立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泉州市国有资产投资公司以泉州仅有的37家国有企业作价入股,占股40%,中策出资2.4亿元,占股60%。这样海外企业就在集团的资产运营和利益分配中居支配和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性质。

具有实力的海外企业的竞争以及海外企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控股并购,严重影响着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按照目前的情况,我国国有企业还不能完全迎接这种世界性挑战。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与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分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规模结构很不合理,主要是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很少,中小企业很多。就拿我国具有实力的汽车工业来说,整车制造厂有160多家,改装厂已发展到1000多家,不少厂家年产量甚至只有几百辆。即使是国家定点汽车生产四大基地的上海大众桑塔纳(年产量20万辆)、天津夏利、一汽大众捷达、东风神龙富康(年产量各15万辆)的年产量总和也不过65万辆。这还是我国“九五”期间汽车工业发展的目标。与国外相比,美国汽车年产量1200万辆,只有三家汽车公司。日本汽车年产量1200万辆,也仅10家左右。再如彩电行业,我国有彩电生产厂97家,只有长虹、康佳、TCL三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竞争力仍然脆弱。像电冰箱行业、家用空调器行业等都是典型的规模经营型行业,却没有一个适度的规模企业。其他行业更是中小厂家林立:机械工业企业20多万家;棉纺厂7000多家;电线电缆生产企业3000多家等等。诸多中小企业之间相互争资金、争市场、争原料、乃至竞相降价,自相残杀,内耗严重,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同时使得某些质量好、效益高的大厂也面临缺资金、缺市场、缺原料的极大困难。

2.经济效益差、资金不足、负债率高。近几年我国工业经济总体经济效益水平连续下降。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7.7万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统计,1995年1至11月,全国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8.76,比94年同期下降3.19个百分点,总体效益下降。低于集体、乡办和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的经济效益。统计表明,1996年一季度全国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为114亿元,不足上年同期一半。由于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许多企业入不敷出,负债率高。据统计,1990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4%,1991—1993年逐渐上升为60.5%,1994年上升为75.05%。因此,企业缺乏技术改造和资产盘活资金,而利用外资是一个简捷途径,这便为海外企业收购我国国有企业提供了机会。

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有些走上了集团化道路的企业,尽管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效益并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这种缺乏效益的企业规模越大其损失也就越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3.经营机制还没有彻底转换过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也是我们改革以来一直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党和政府为了搞活国有企业采取种种措施和方法推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但实际情况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完全转换过来。我国的某些国有企业长期是亏损的,但被海外企业收购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获利丰厚。如中策1992年收购泉州市37家国有企业,1993年一年实现利税5000万元,80%的企业盈利。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就在于企业的经营机制。

4.集团化企业中缺乏“龙头”企业。实现企业集团化,走规模经营之路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党和政府为了使企业早日走上集团化道路,采取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有些企业为了享受优惠政策,根本不考虑本企业能不能充当企业集团的“龙头”,便以自己为“核心”组建了企业集团。这样的“核心”并不能对其他企业发挥技术辐射、管理辐射等集团核心应具有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影响了集团整体的发展。

5.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行政干预过多。在推动企业联合、兼并,走集团化道路的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更多的脱离了以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为前提条件,采取行政手段方式“拉郎配对”。通过这种途径组建的“企业集团”是很松散的,“集团”内部的各企业之间是一种“面合”而“心不合”的局面。这种貌似企业集团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集团的形象。因为这样的集团没有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仍然流失,经济效益依然下降。因此,人们对企业走集团化道路很是失望。

6.企业的联合兼并受地区、行业、所有制的束缚。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出现第一次企业兼并浪潮,全国25个省市区和13个计划单列市,有6226户企业兼并6960户企业。到1992年,党和国家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次企业兼并的浪潮又以更强劲的势头再度掀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被兼并或出售的企业达2900多家。纵观联合兼并情况,大多数是在地区、行业、同类所有制内部进行的,这不仅不利于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的传统经济体制,促进商品流通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更不利于从全局和整体上调整产业规模、行业规模以及经济地区布局的合理化。

三、加快组建办好企业集团的步伐

为了迎接世界大企业、大集团的激烈竞争和海外企业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控股并购,我们要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和办好企业集团的步伐。

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船大好出海”的思想。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认为“船小好调头”。国家多次推行发展中小企业政策,造成我国企业小型化、分散化十分严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承受目前这种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为了适应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树立“船大好出海”的思想,调整产业组织政策,加快产业集中,组建企业集团,使我国国有企业尽快,尽早达到国际企业的标准。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承受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才能与世界大企业、大集团相抗衡,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2.在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安排好政府的角色。在企业集团化过程中应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但政府的指导和协调要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为前提条件,避免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拉郎配对”。

3.重点扶持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组建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企业自身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外,国家应适当给予财政上的扶持。过去我们把有限的资金用来扶持了一些没有任何潜力的亏损企业,人为地保存了一批应被市场淘汰的企业,造成我国工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下降。实践证明,用悖于市场规律的方式去扶持背离市场的企业是徒劳无益的。因此,今后我们要把宝贵的资金和资源去哺育那些有希望和有潜力成为市场巨人的企业,使它们快快成长起来,并以它们为龙头组建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如果这种目标实现了,那么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就会以其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方面的优势来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引导国有资产及整个社会资本的合理流动,改变现有企业分散、重复、低水平的落后状况,实现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力。

4.推动国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今后我们要做好国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兼并的文章,加快国有资产存量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和重组的步伐。如果我们能把被中策公司收购的重庆、大连、银川等地轮胎橡胶厂联合起来;能把被中策公司收购了的北京啤酒厂、杭州啤酒厂以及烟台等地多家啤酒厂联合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组建一些集地区优势的效益较好的企业集团。康佳集团先后兼并了陕西如意电视机厂、辽宁某电视机厂等,形成了年产200万台的生产能力,而且取得了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

5.真正走上集团化道路的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集团的功能和优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排头兵。走上集团化道路的企业,首先应发挥集团核心层的辐射功能,努力把自己培育成发展经济、出口创汇和技术进步的核心,并充分发挥对其他企业的技术辐射、技术传递和管理传递的作用,从而推动整个集团竞争实力的增强。其次是充分发挥集团内部专业分工细化的优势,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成本低廉的生产方法,取得价格优势,进行创新式竞争并在实践中建立起高起点、标准化、高效率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不断实现低成本高产出。再次,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科技成果的开发应用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与消化,大幅度地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6.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考核与评估,使其真正走上规模经营的轨道。推动企业联合兼并组建企业集团的目的是为了走规模经营的道路。我们要的是有效益的规模。判断一个企业集团是不是规模经营的标准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承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最大化。企业规模以效益为基础。有了效益,企业的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也有利于扩大规模,而规模的扩大又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1995年注册登记的国有企业集团数千家,我们应该对所有的企业集团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估。其一是对我国企业集团化的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二是把那些为了享受国家政策,缺乏经济效益而东拼西凑起来的“企业集团”用适当的方法使其解散,重新组合,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了督促集团化企业走上规模经营之路,对集团化企业的考核与评估应该经常化和制度化。

7.搞好政府对国有大企业、大集团的服务工作。日本的大企业、大集团是当今世界上最具竞争实力的,这与日本政府始终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服务是分不开的。其主要做法有:一是国家资金对大企业、大集团的低息融资。60年代至70年代成立的“日本输出入银行”、“日本开发银行”两个政府金融机构,在这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二是对大企业、大集团实行优惠的逆累进税制。三是为大企业、大集团亏本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倾斜政策对日本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起了如虎添翼的作用。我国政府采取怎样的措施继续扶持自己培育起来的大企业、大集团,并让它们成长发展为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巨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政府对大企业、大集团服务的一揽子计划,切实搞好政府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服务工作。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加快组建办好企业集团的步伐,一定能够迎接世界的挑战。

标签:;  ;  ;  ;  ;  ;  ;  

国外企业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与对策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