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
“互联网 +”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论视角
王 稳1,2,蒋德龙2,3,李晓华4
(1.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2.庆南大学 研究生院,庆尚南道 马山 51767;3.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4.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摘 要: 基于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所面临“学生需求变化和供给错位”的实际状况,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亟待进行,而“互联网+”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支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规范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要确立科学精神的构建原则,探索符合时代特色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新样态;“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应从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形态、供给结构4个模块进行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学校武术供给体系构建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这对引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互联网+;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供给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武术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并按照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将武术列为达标考核的内容[1]。但从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状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武术,但却不喜欢武术课”的状况依然非常普遍,武术教育始终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的尴尬境地并未改变,武术教育供给品质不高的实际现状已经很难满足学生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自主化的武术需求[2]。面对学校武术教育尴尬的现实处境,如何满足学生越来越强烈的选择性需求?面对学生日益多元化的武术需求,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如何实现个性化、差异化供给?面对处于发展弱势地位的学校武术教育,如何让学生选择并热爱武术?这些突出的矛盾问题正是我国学校武术高质量供给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直接体现,其根源是传统的武术教育供给体系已经越来越偏离时代发展。要找到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就需要改革创新传统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模式。2015年11月,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做出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判断[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重要部署的第一位”[4]。也就是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5]。尤其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的推动下,2015年“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行动计划。在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背景下,“互联网+”为学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提供了无限可能。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方向、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及知识社会创新2.0的时代背景,学校武术教育领域的改革亟需进行。也就是说,面对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境,基于时代发展趋势,学校武术教育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供给侧改革。即在“供给侧改革”理论指导下找回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新立场,在“互联网+”理念引领下给予学校武术教育以新的发展使命。
1 理论解析:供给侧改革与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
1.1 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改革并非由我国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理论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所提出的“萨伊定律”,其核心思想在于引发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生产与消费、供给与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市场容量”的思考,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这一经济理论观点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初盛行于美国与英国,其主张的基本思想和核心认为增加供给的主要手段是减税[6]。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称“新供给经济学”,其理论和实践与西方供给学派有联系,但同时也有明显差别,主要体现在新供给经济学是在总结西方供给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性“供给管理”,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义和实践贡献的基础上重视与强调对供给端的管理,以及更具系统化的制度供给层考量[7]。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结构配置错位,通过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来促进供给结构各要素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立足“供给侧”,围绕技术、资本、人力、政策等要素,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各项改革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 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
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领域,教育既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的主体,也是社会领域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教育的改革可以说是经济和社会两大供给侧改革领域极其重要的一部分[8]。也就是说,学校武术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属于社会领域,虽然学校武术教育不能称为经济产业,但也具备了市场供求的属性。我们知道,学校武术教育作为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是武术教育者在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目的和要求下,以中华传统武术为载体,以武德、武技为教育内容,以教师传授、师生互动为主要手段,通过身体运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进而促使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9]。虽然学校武术在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面对“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学校武术名存实亡”的尴尬处境,王岗教授认为,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至今的诸多复杂矛盾其实就是自身体系问题,即便在现有的学校教育制度环境下,学校武术自身也是可以或应该做得很好的[10]。究其缘由,学生对武术需求的紧迫性与学校武术发展的平缓性的矛盾十分突出,其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系统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作为需求方,是学校教育的产品,但学校武术长期大量提供“学生不喜欢的产品”,其实质就是落后与低端的武术教育供给过剩,无法适应学生日益升级的武术教育消费需求,这与经济上的供需关系也大致相同。同时,我们还应从产品视角看问题,学校武术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服务产品,为需求方的学生提供了关于武术知识、技能等相关的教育产品,那么学校武术教育理应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武术产品及优质的文化服务。也就是说,面对学校武术发展的困境,必须从其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思路才是正确的。因此,学校武术教育需要融入当今特定的时代场域之中,与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同步,以供给侧改革为引领,推动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从自身供给这一端进行结构调整,提高武术教育产品的质量,消灭或减少学校武术教育落后与低端的产能,以满足经济转型、学生需求升级等对学校武术教育产品的需求。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要树立“质量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主动寻求基于自身逻辑的难题破解方案,从需求方学生的身体“参与、体验”入手,真正实现学生在接受武术教育的过程中更具“获得感”[11]。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从供给侧改革要素角度来看,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又与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逻辑体系。
9、水垢多引起发动机温度过高。发动机冷却泵水垢多会导致发动机温度过高,加速零件磨损,降低功率,烧耗润滑泵的机油。最科学的土办法是:挑选两个大丝瓜,除去皮和籽,清洗净后放入水箱内,定期更换便可除水垢。水箱水不宜经常换,换勤了会增加水垢的形成。
2 转型与错位: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亟待进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供需矛盾,从消费需求上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的重要历史阶段。具体到学校武术教育领域,学生的武术教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等新特征[13]。但现有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又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这就产生了供需错位。质言之,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亟待进行。因此,要干好让学生满意的武术教育工作,就要正确认识学校武术教育供给错位现状和学生需求变化的基本事实,进而探寻学校武术教育未来发展所要遵循的普遍规律。
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预警系统包括检测装置、报警装置、后台管理系统和监控APP。系统的总体架构框图如图3所示。
2.1 学生武术教育需求变化
2.2.4 供给结构变革滞后 基于结构平衡视角,供给结构需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36]。但从现实情况看,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演变过程与机制形成往往是不对称的,供给结构失衡也就无法避免。作为非重点学科的学校武术,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结构中服务供给、器材供给、场地供给等供给主体的整体性失语也就成为必然,学生个体的武术需求也就很自然地被忽视。即使国家近几年在大力发展学校武术,尤其是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推进,但具体的落实情况和推广效果并不理想,武术供给服务样态、器材供给、场地供给等均没有很好地得到保障,其政策内容并未在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尤其是供给服务这一重要内核因素的革新并没有予以呈现,武术教育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各方需求的认识不清,产生严重偏离,造成教师不认可、学生不满意、需求难满足[37]。这些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现有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的变化并不是在以“服务”或者说“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进行设计的,供给方的实施者和需求方的接受者的实际需求均未得到应有重视,这也就出现了供给结构革新的严重滞后。
2.1.2 学生对武术教育需求方式的更加个性化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教育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逐步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正逐渐转变为更加多样与高质[21]。学生需求变化的实质是对学校教育供给内容和供给质量提出的一种更高的服务体验要求。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表征之一,这种社会变迁使得学生的教育需求变化转向为更加追求突出个性张扬、强调尊重、注重参与体验的品质感、重视教育过程的幸福感,不再是过去的只追求成绩、一味苦学、绝对服从的被动教育需求[2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这种教育理念的本质更加注重学生教育过程的体验与感受,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成为最终目标[23]。同时,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则更趋向于“求新、求趣、求动、求知”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身体活动过程则更希望能捕捉动感、动态的运动形式,当学生一旦捕捉到这种信息,其个体所产生的惊奇感往往会在心理上伴以某种学习的冲动,进而激发运动兴趣[24]。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学生们体育学习的需求方式发生较大变化,对学生而言他们更希望武术学习气氛活跃,又能满足个性化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2.1.3 学生对武术教育需求形态的选择自由化 根据供给形态的不同,社会供给形态主要包括政府主导的权威型供给模式、以私人为主导的市场型供给模式、以多元需求为主导的网络供给模式、以志愿为主导的自主型供给模式4种[25]。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形态主要还是以第一种为主,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仍然是供给形态的主导者,致使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的政治色彩和垄断意味过于浓重,缺乏本应具有的活力与效益。同时,我国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发展变化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与形态地变化。从宏观角度讲,其供给结构包括一切与学校武术教育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从政治层面讲,国家一直倡导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国家职能部门对武术的重视更多地体现在竞技武术,并以武术入奥为最终目标,但希望参与竞技武术运动的毕竟是少数人,这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在学校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尤其是在信息化浪潮的今天,学生们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有选择自由权、学习自由权、表达自由权[26]。现有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形态建设并没有依据学生对选择需求的认知表达,而是基于武术的发展需求通过强制性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竞技武术文化供给样态。
教师需要将职业素养分类整合,不同的职业素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要以单纯的文字讲授为表达形式,譬如,针对职业礼仪,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职场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法,大家愉快的判别学生所展现的合适不合适,从而引出较为合适的展现形式。又譬如,针对专业技能,教师串联相关专业的知识点后,引出实际职场中,对这项课本的专业知识技能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2 学校武术教育供给错位
2.2.1 供给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学校武术教育体系还处在标准化生产阶段,统一内容、统一模式、统一进度在同一的地点跟同一老师进行学习,而这些武术供给内容基本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创编的套路,这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武术教育内容的陈旧和单一历来被众多专家、学者及教师所诟病[30]。同时,这种标准化生产线中学生需要压制个性来适应这种固化的供给内容体系,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很低,以致出现“一锅煮”的模式化供给弊端。同时,学校武术教育的班级授课制还出现整年、整学期的以“教材式”内容供给学生学习,“重教轻学”现象严重,也就致使学生们很难有高质量的武术“体验与感受”[31]。因此,这种整齐划一且过于单调的武术内容供给体系已经受到严峻挑战。对于学校武术教学来说,传统的武术供给内容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重构武术供给内容体系势在必行。从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内容的创新来说,需要变革教育体系供给武术资源的时空格局,同时还需要突破武术自身所带来的一种封闭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融合协同并形成全新的认知。
2.2.2 供给方式不够灵活 长期以来,政府在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教材化套路”供给内容的统一化与竞技化、供给方式长期存在“讲解—示范—模仿—练习”模式化授课形式以及固定的教室或场地的封闭性造成武术供给方式过于单调、不够灵活。在此影响下,普通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武术课在这种封闭的场域空间内重复武术基本功训练和现代长拳教学,繁难枯燥的课堂武术供给方式抹杀了学生习练武术的积极性,与学生们个性化的武术需求模式矛盾凸显[32]。我们提供的武术产品形式学生不喜欢,学生喜欢的供给方式我们又提供不上来,从而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局面。随着我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学生的运动需求正伴随着社会结构变革朝着“健康、时尚、个性、社交”的方向发展[33]。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方式也需顺应面向学生个体,向精准化、个性化、适应性的供给方式变革。
2.2.3 供给形态过于僵化 长期以来,政府主导下的学校武术教育重点过于强调“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和承担中华文化认同”国家使命责任高度,以行政理念为引导的武术教育,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本质[34]。虽然政府在有目的、有计划地支持学校武术教育发展,而且国家指向性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整体效益却始终不尽人意[35]。也就是说,政府主导的学校武术供给形态强制地干涉了学生们的习武自由,使得学校武术教育中作为需求方学生们的学习意志得不到充分表达,这势必造成作为需求方学生们的漠视和淡化,学校武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失语”状态,政府在学校武术教育推广过程中“该干什么,能干什么”界线不明,给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学校武术的教育对象是“人”,这就需要依据学生的不同个性需要来考虑,因而其供给形态应体现出多样化,亦即在不违背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学校武术教育应有较灵活的供给形态,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不一定人人都去学习千篇一律的武术。
“互联网+”所体现出的人机、脑机相互协同和融合而形成的群体智能特点,为智慧的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时下极为盛行的基于智能APP运动软件就打破了人们参与运动的思维惯习。通过云、网、端一体化的智能技术与设施,利用互联网的全覆盖特点,各类运动信息、运动知识的获取无处不在,使得运动变得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死板模式,以往人们认为简单枯燥的体育运动通过“智能软件”的链接将运动变得如此时尚、欢快,使人们体验到别具一格的运动狂欢之感。随着“智能运动”时代的到来,“智能运动”将在构建学生健康运动方式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未来的学校武术教育也可以通过智能云平台连接各种智能终端设备,将学校武术教育也变得更智能一些、更时尚一些。也就是说,基于“互联网+”链接一切的特殊功能来融合创新出一种具有“更多获得感”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生态体系,这将有效实现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旦有了技术平台作为支撑,供需两侧将来就可能有效地相互平衡,从而解决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也为破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4.2.2 从供给方式变化来构建适应个性化潮流的学校武术供给路径 在智能社会的互联空间中,传统的教育业态正在发生变革,信息社会的数字化、物联化能将所有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描述分析,发现学生学习的状态、规律与趋势,辅以判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倾向,为教师精准了解学生需求提供支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支持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优化选择效果。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方式的精准化就是要及时有效地满足学生实际的武术需求,真正认识到每位学生从事武术学习的优势、差距、兴趣、偏好与发展目标等,通过互联网平台供给海量的武术教育资源、教师在线服务、同伴互联邀约训练、积分评比等个性化服务供给。同时,海量的武术教育资源基于互联网平台来提供满足每位同学“个性化”需求的工具、服务与活动等外部资源,根据个体特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武术教育资源信息,并进一步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武术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从而让学生和教师都能真实地认识“自我”。最终,学校武术教育创新供给方式就是要实现为每个真实的“自我”推送最合适的武术教育资源与教育服务。这样,在基于武术教育供给内容开发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政策支持或社会资本融入,建设武术教育的智能平台。通过智能技术平台,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好的支持和反馈,教师也就能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个性化的武术需求和真实的学生习练情况。未来社会基于这种智能化的网络互联平台,进而形成创新型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方式,其智能化将是大势所趋。
2.1.1 学生对武术教育内容的需求逐渐多元化 1962年由教育部重新修订实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从小学三年级起学习武术基本功、武术操、初级拳;中学阶段为初级长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有关武术攻防格斗的内容在大纲中不见踪影,教学大纲的硬性规定将学校武术进行了彻底的“套路化”改造,在随后的40余年间,套路化的教学成为主流,其供给内容也一直是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剑、简化太极拳)[14]。尽管2001年颁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武术教学改革经历了突出“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15]、“整合拳种、优化套路、强调应用、弘扬文化”[16]、“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17]等指导思想的一系列变化,供给内容也有了很大丰富,但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武术套路仍是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主体,过难、过于复杂、过于单调的教科书式套路让学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学校武术教学学时短、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任务又相对较重、武术自身复杂性等特点的长期困扰,时至今日学校武术供给内容改革依然收效甚微[18]。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武术套路,而是我们的武术套路在选择时出现了问题,很多能够突出欢快、灵敏、观赏性强的如象形类武术套路并没有在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中呈现,我们的武术教育供给内容出现了选择性失语。同时,随着社会变迁,域外武技伴随着流行的文化元素成为我国青少年眼中“时尚”的象征,“时尚”的体育项目是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19]。学生的身体活动或训练的快乐更多地体现在对肢体动作的直接感受和体验的能力上,他们更希望武术教育供给内容少而精、易掌握,总结起来便是喜欢更简单、更轻松、更快乐的武术,以缓解课堂学习的压力,释放青春的活力,而不是从课堂的学习压力又转向为一种课外锻炼的压力[20]。
据访问,南京普通高校定向运动开展的场地一般可分为两种,即校内场地与校外场地。校内场地的使用一般是整个校园,校外场地是南京的各个开放式公园。这些高校更多的会使用校内场地,较少使用校外场地。
3 互联网+: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新支持
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还处在流水线时代,学生在集中的地点接受统一模式、统一内容、统一进度的教学,选择余地不大。信息革命时代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这种革命对教育的核心要素产生了巨大变革,学校的围墙正在被打破。工业化时代我国的教育并没有抓住历史机遇,出现“李约瑟难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缺乏科学精神,以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进展缓慢[41]。同样,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类似“李约瑟难题”。其他域外体育运动项目在工业化时代很好地完成了标准化和极具科学精神的路径变革,顺利进入了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武术”却至今未真正走进自己的教育体系,甚至已被西方体育运动狠狠地甩在后面[42]。因此,学校武术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进程中,要确立科学精神的构建原则,以创新促发展,构建科学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相统一的现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新样态。基于科学精神为原则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就要正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通过融合互联网技术资源,创新表达方式,彰显与传播武术教育的文化魅力。这种创新表达方式,就是要把学校武术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并以此构建作为国家战略的学校武术教育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2.1.4 学生对武术教育需求结构的不断品质化 产业经济学将供给结构界定为劳动力、资本、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供应比例[27]。从产业经济学内部各业态之间的供应比例关系分析,可以衍生出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结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是指学校武术教育内部各业态之间可以供应的比例关系,可以认为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结构包括学校武术服务供给、学校武术用品供给和学校武术场地设施供给3个部分。学校武术教育的服务供给包括学生的武术课程、校园武术赛事、学校武术队训练和学校武术课外俱乐部活动等服务性供给,学校武术用品供给指武术教材、武术服饰、武术器材等实物型供给,学校武术场地设施建设一般包括武术室外运动场地和室内场馆建设等供给方面。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发现,学校武术教育在服务供给、用品供给及产地供给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学校武术的自然环境和服装、器材、场地等物理环境的简陋则更降低了学生选择武术学习的需求[28]。但我们应知道,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服务才是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内核,起决定性因素。而“器材”“场地”属于外部因素,而且这些外部因素又很难短时间改进,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的改革只有从内因上着手才是根本。随着学生对现代武术认知思维、教学理念及教学话语等方面的关注,他们关注武术学习环境的优美与舒适、武术学习的乐趣与体验,呈现出对武术学习的参与、交流、健身、健心、健智、娱乐等品质化的一种变化,每位学生都希望在武术学习中有归属感和身份地位认同感[29]。因此,在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化时,学生在接受武术教育过程中自然会感到乏味。
1.5 试验方法 向2 mL离心管中加入150 μL用缓冲液(20 mmol/L Thris-HCl,pH 7.4)配制的ssDNA溶液(终浓度为8 nmol/L),再加入1 200 μL银纳米粒子溶液混匀,室温放置过夜后,加入NaCl溶液(终浓度为40 mmol/L),混匀后加入100 μL不同浓度的BPA,总定容为1 500 μL,室温放置3 min,在波长300~700 nm扫描其吸光光谱。
4 体系构建:打造“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新服务
4.1 构建原则
教育作为一门时代感很强的学科,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庠序到私塾,从官学到公办学校,这都是时代变迁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原有的社会结构正受到冲击,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教育体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依靠标准化体系来批量生产人才的模式难以为继,社会转型必然会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学生需求变化和供给错位”的实际状况,其供给侧改革亟待进行。因此,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互联网+”可提供新支持。1)“互联网+”的价值取向不是单纯且简单地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推动互联网技术环境建设,而是利用互联网破解学校教育发展难题,其实质是在互联网领域创造性发展链接“一切”的“新生态”,利用“智能化”技术破解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困境,推动学校传统教育的供给结构与方式的变革[38]。2)“互联网+”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一整套信息技术集合体的创新和融合并释放出数据流动性的过程,进而在社会各部门不断扩散与应用,从而产生人机的反馈与互动[39]。正是基于“互联网+”的人机融合与互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必将对原有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产生冲击。3)“互联网+”能够深度融合社会各领域,有效提升各产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促进各产业的提质增效与业态升级[40]。而这种业态升级正是学校武术教育时代发展之需。我们知道,“互联网+”的显著特征就是精准服务,这样也就可以实现学生们所关注的对武术学习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高品位等需求。
因此,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首先要转变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理念。从我供给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供给观转为供给与需求双向互动、深度融合的供给观,注重需求驱动学校武术供给的新理念,要以满足学生真实的武术需求为核心。忽视了需求,再多、再好的供给都是无效、低端供给。其次,要变革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形式。由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换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也就打破了传统武术教学只能线下供给的局限,借助“互联网+”的智能技术平台,实现武术教学线上线下供给的融合与补充,形成借助互联网提供学校武术教育的新方式。第三,要扩大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渠道。利用互联网在信息共享、数据融合、业务协同和智能服务方面的优势汇聚除学校以外的各类相关武术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促进学校武术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利益主体间的协作与互补,扩展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渠道。第四,要转型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服务。未来的学校武术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教育服务。“互联网+”的核心就是建立以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为原则的一种高级服务新业态,其精确了解、精准服务、精准诊断可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武术教育需求及个性化发展需要。
4.2 构建路径
4.2.1 从供给内容扩展来构建适应网络化环境的学校武术供给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理论上说世界上一门课只需要一个老师[43]。以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慕课”建设为例,学校武术供给内容应紧密跟进,武术教育供给内容可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有效利用高等学校武术院系、武术科研机构、武术行业的顶尖教师、商业武术俱乐部、运动员以及远程教育技术领域共同组成高水平制作团队,积极支持和参与武术门类的慕课建设来变革班级授课制的时空格局。慕课建设的内容根据学生现在喜欢的技击、娱乐、健身等方面的相关素材进行全新的供给内容设计,使武术供给内容的类型尽量多样化。1)强化拳种意识,拳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为学校武术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诸如舒展大方的长拳、通背拳,形象逼真的醉拳、螳螂拳、猴拳,凸显灵活与技巧的地趟拳,威猛有力的南拳等共同演绎了中国武术的魅力,各个拳种形态各异,能够充分抒发自我的个性,也就突破了原有武术课程的“统一化、单一化”的封闭观念[44]。2)其次,突出武术的技击类内容,将中国跤、散打、擒拿格斗以及传统武术中实战技法进行单独分类或融合创新的技击体系,以满足学生学习技击技术的需求。3)整合武术兵器类技法,尤其是以短兵实战为主的兵器格斗,突出中国武术器械格斗特色,以供给创造新需求,扩大学校武术教育内容新供给。4)将一些非“武”项目如舞蹈、体操、杂技等与动画、音乐、舞台等时尚的素材进行融合,创编全新的武术功夫舞台剧、微视频等来刺激学生感官,满足学生“求新、求趣、求动、求知”的心理需求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新样态,进而激发学生课后的武术参与行为。5)要重新设计学校武术竞赛体制,建立基于大数据互联平台并体现以注重参与、即时反馈和数据评比等理念的竞赛机制,以此实现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人人都能展示的活态竞赛体系。
因此,这就有必要对以前丢失或所忽视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内容在“慕课”建设背景下进行重新整合,同时依据不同学制,如从幼儿园阶段一直到大学阶段都要进行不同层级的优质网络课程视频录制,基于互联网技术下将所有的设备、设施和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内容都数字化或物联化,所产生的数据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形成连贯、连续、覆盖师生全学习过程、工作过程的数据。在“互联网+”时代下,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内容将从面向群体的供给转为面向个体的个性化、适应性的供给。同学们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互相沟通,进而解决因受自然、物理等环境影响产生诸如对师资、课时、场地等条件限制而影响学校武术推广效应的问题,实现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内容的多种路径与空间扩展。
就城市商业银行来说,交叉销售是指借助CRM系统,在现有客户资源的基础上对于市场进行进一步细分,以发现更多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和服务的销售或定制银行提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先应确定产品组介,锁定目标客户群,从而促进交叉销售。
在“智能化”趋势的推动下,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方式将不再是固有的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以教材为媒介的一点对多点的硬性灌输。以互联网来搭建互动学习的智慧课堂供给方式,就是打破这种固有空间场域限制,实现群体之间、多点对多点的互动学习的智能平台,武术的传播、讲解与分享等也就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并具有针对性,充分体现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点。因此,供给方式的变化对适应学生们武术的自主学习、仿真学习、游戏学习、远程学习、交互学习等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有效途径。供给方式的变化也倒逼未来的武术供给更需加强对武术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武术资源与教学工具的准备等,以此引导学生在参与武术学习的过程中达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刻理解,解决武术在学校教育中有效传播与吸引力不足的实际问题。
4.2.3 从供给形态变革来构建适应社会化协同的学校武术供给路径 创新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形态不能仅仅单纯地依靠政府,这需要在政府和市场的“双轨”作用下,鼓励民间、社会甚至公益资本的投入,借助外部多方力量,将创新性、个性化的学校武术教育产品通过市场进行供给,实现多元武术教育供给体系的“统一战线”,这种新型分工形态也必将创新学校武术教育供给形态。首先,政府要根据不同的服务性质与内容,推动武术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动态性供给,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创武术教育供给内容的网络培训模式、视频媒体模式、智能软件模式,打破只在学校中传播武术的僵化围墙,使得优质武术教育资源能够辐射更大范围,实现武术教育供给资源的流通、流动。其次,根据学校武术教育的不同服务类型,坚持分类型供给,通过确定武术教育供给主体和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参与武术教育的资源配置,培育、推广满足学生需求的武术产品,也就是说未来武术教育内容的提供者、教学服务的指导者、资金来源的支持者等可能来自企业、公益组织、科研机构、互联网公司等社会机构,通过社会机构提供的优质武术教育供给资源以适应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实现供需对接,提高武术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果。第三,根据武术进校园的全覆盖化要求,在充分调查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坚持分众化供给,通过互联网数据平台在把学生对项目、技术、场地、时间等需求分析统计的基础上,制定多样化的武术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学校武术供给形态的体系建设。
基于这种新型的分工供给形态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武术学习需求,实现不同的习练者获得及时反馈与评价,并最终实现学生从武术教育中有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提高武术教育效率和质量。因此,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新形态,其供给形态必须从单一的政府场域扩展到社会中所有能提供武术教育服务的一切机构,最终实现学校武术教育资源在政府机构、民办企业、科研院所、互联网公司等全面参与武术教育的多元服务的供给新形态。
4.2.4 从供给结构革新来构建适应品质化需求的学校武术供给路径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通过新需求催生新供给,再使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通过强化供给结构来应对需求变化,以提高其适应性和灵活性[45]。通过前文分析,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结构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内核因素“服务供给”,但从目前的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状况来看,武术在学校教育中属于小众需求,也可以说其服务供给是一种需求较低、品质不高的产品,如何将这些品质与销量不高的武术服务产品推销出去,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任何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即使品质不高也会有人消费[46]。该理论为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技术手段,对小众的武术教育产品再进行细分,统计出武术教育产品中的高低两端,从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中在服务供给、武术器材、武术场地等主体入手,通过相关团队继续增强优势需求,改进低势需求,以此为抓手不断完善与细化学校武术教育服务供给的内部要素。然后,再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对供给什么样的武术服务,如何供给,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精准描述,而不再仅仅依靠政府和专家的决策。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开放和包容的特点,引导社会机构共同参与学校武术供给结构,尤其是服务供给建设,以此来指引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朝向品质化变革,最终实现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规模扩张、空间拓展,从而真正满足学生们参与、交流、健身、健心、健智、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这也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校武术教育结构治理与改革途径。也就是说,这种供给结构革新其实质是一种消费驱动的变革方式,为适应学生品质化的武术教育需求提供了很好的解决路径。
因此,学校武术教育供给结构治理与革新必须从改变的管理机制入手。质言之,学校武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其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进行制度创新,重新设计以“共赢发展”的制度理念,而不是只单纯地考虑政府需求。因而,要在满足政府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社会上武术教育机构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武术教育机构和相关互联网教育公司购买武术教育资源和服务,并通过政策引导,也就是说政府要大力扶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以社会武术教育机构和相关互联网企业来弥补自身短板,有效实现武术教育与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双赢发展。
5 结语
时代变迁,学校武术教育供给错位与学生对武术教育需求的转变升级亟需关注,伴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和供给侧改革的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学习已成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内涵。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也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进行建构。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不管你承不承认、接不接受,网络化、智能化的社会变革必将对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历史机遇。而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新生态,为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由需求端供给转向供给端供给,由粗放发展向内涵提升等方面的重大转变提供了可能,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方向,更是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但在重构这个新生态时,我们并非全盘否定已有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而是在肯定原有体系中共性部分的基础上,探索符合“互联网+”时代特色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新样态,通过“供给创造需求”来辅助原有体系的发展,也是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基于“互联网+”的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及其功效的发挥,还应注意供给结构、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形态这4个构建要素之间并不是数据“孤岛”,而是多向互动、相互耦合的动态平衡系统,需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协同和整合内外环境与有效资源。因此,构建具有内外协同一致的新载体来诠释武术教育的真谛,这是时代应然。由于“互联网+”时代学校武术教育供给体系构建将涉及到诸多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因而本研究具体到微观层面的“互联网+武术”相关网络平台和慕课建设的研究涉及不够,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借助心电图进行室早定位时,必须注意胸前导联QRS波的移行部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导联的放置位置、受检者体型及身高、心脏大小、心脏在胸腔的位置、心脏纤维化程度以及其他疾病等。
参考文献:
[1] 刘祖辉.武术热及其文化价值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2):55-59.
[2] 袁金宝.当代中国武术社会影响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3] 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2):17-22.
[4] 陈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经济日报,2017-11-14(010).
[5] 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1-6.
[6] 贾康,徐林,李万寿,等.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比较与分析[J].现代产业经济,2013(5):8-14.
[7]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2-16.
[8] 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9] 胡平清.武术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10] 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4):26-29.
[11] 赵岷,李金龙,李翠霞.身体:武术教育的原点与归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3-57.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13] 吴宝元,丁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体育与娱乐融合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3):20-23.
[14] 宿继光.学校武术教育的当代困境与出路[D].太原:山西大学,2016.
[15] 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
[16] 武冬,吕韶钧.高等学校武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92-98.
[17]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8] 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1):77-80.
[19] 王智慧.尚武精神的消逝:社会变迁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记忆与传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8:74-75.
[20] 王稳.错位与平衡: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供给侧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11):76-82.
[21] 于颖,陈文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进阶式发展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126-132.
[22] 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1):29-36.
[23] 王诗韵.微课程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4] 刘志红.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可操作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5] 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26] 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4-11.
[27] 任波,戴俊,黄海燕.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形塑逻辑与供给侧改革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1):52-59.
[28] 杨建营,邱丕相.现代化发展对武术造成的消极影响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5):67-70.
[29] 张继生,周惠新,谭腾飞.身体、情境、认知:武术教学的具身性及其哲学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67-71.
[30] 康戈武,洪浩,马剑,等.《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10):62-69.
[31]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32] 洪浩,田文波.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52-58.
[33] 姜静静.我国体育服务业转型升级:机遇、挑战与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2):179-184.
[34] 杨建营,王家宏.三种武术教育改革思想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5-12.
[35] 张道鑫,沙艳文.中小学武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7,2(4):70-74.
[36] 王一鸣.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007).
[37] 杨亮斌.建构主义视阈下中小学校武术课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7.
[38] 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4):3-8.
[39]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30(2):85-88.
[40] 张先进.创新驱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与保障[J].改革与战略,2017,33(5):12-15.
[41] 朱家新.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7(5):73-77.
[42] 崔乐泉,林春.基于“文化自信”论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8):1-8.
[43] 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37(6):4-8.
[44] 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17(4):95-98.
[45] 纪东东,文立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江汉论坛,2017(11):24-29.
[46] 陈力丹,霍仟.互联网传播中的长尾理论与小众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4):148-152.
Construction of Supply System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Reform Theory
WANG Wen1,2,JIANG Delong2,3,LI Xiaohua4
(1.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132022,Jilin,China;2.Gyeongnam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Mashan 51767,Gyeongsangnam-Do,Korea;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8,Henan,China;4.Marxist Academy of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132022,Jilin,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 demand transformation and supply misplac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China,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urgently.“Internet +” provides new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Chinese Wushu education.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 era by mean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normative analysis.It holds tha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the supply system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pirit and explore new forms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In the “Internet +” era,the supply system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four modules:supply content,supply mode,supply form and supply structure.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Wushu supply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 is the basic direction of the supply side reform,and also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which is of great value for leading the reform of Wushu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chools.
Key words :Internet+;school Wushu education;supply side reform;supply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807.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60( 2019) 05-0123-09
DOI: 10.12163/ j.ssu.2019.05.18
收稿日期: 2019- 05- 10;修回日期: 2019- 06- 11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供需错位与调配路径研究”(18YJC890044)。
作者简介: 王稳(198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与教育。
责任编辑:刘红霞
标签:互联网+论文; 学校武术教育论文; 供给侧改革论文; 供给体系论文;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论文; 庆南大学研究生院论文; 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论文; 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