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姻亲字溯源
谭 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 亲属关系字较多地使用了会意的办法,承载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主观层面的概念并非形象的办法能够全部表示,宗族姻亲字中有不少是形声字、假借字,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文字符号性的认识。而正是符号化的处理,使得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理据被大量地破坏。当然,在文字不断调整优化的历史事实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人们对意音方面的信息提示的完善。
[关键词] 宗族;姻亲;理据;形义;演变
汉字保留着较多的理据信息,组成字形的部件均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这些信息。然而,在文字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很多字形调整较大,若以某一时代较晚的字形或现行字形为出发点去进行解析,很难呈现出其原始创制的内涵。许慎文字学修养深厚,而其《说文解字》仍时有小误,足见论文字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比较保险的做法是,在文字演变的完整链条中,通过仔细比较,探清其形体变化的细节,通过典籍辅证,厘清其意义变迁的轨迹,综合考量文化、观念等影响因素,思考文字形体变迁的原因。这样,既能极大提高对现行汉字的理性认识,又能避免受不太严谨的历史典籍的析解的影响而犯错。
宗族姻亲字大多产生的较早,有人类存在,自然伴随着产生了亲属关系。然而,这些表亲属关系的字多为较抽象的观念,这必然给造字带来诸多困难,先民们创制文字的过程凝聚了卓越的智慧。
实操能力方面:具备较强的分析产品价值的能力,能充分理解理财产品和工具。能够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制定理财规划,理财师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掌握良好,能够独立开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及理财的业务。
一、宗族姻亲字形义探源
(1)氏。、。弔簋、尹氏匡、干氏弔子盘。。
“氏”的甲骨文字形可析出、两个构件,与甲骨文里独体的人写法相似,为何则一直未有确论,字形似象人手中有所提携。关于“氏”的本义意见颇不一致。《说文》云:“岸胁之旁箸欲落者曰氏。”林义光曰:“象根,其种也。姓氏之氏,亦由根柢之义引伸。”[1]卷一郭沫若以为“乃匙之初文”[2]P250。但从甲骨文字形来看,诸说均有未安。金文写作齐鞄氏钟、厚氏等者颇多,人形变为,手臂成,被写作短横。古陶文中有写作、等,已与小篆字形十分接近了。
(2)族。、。盟公簋、师酉簋、番生簋、事族簋。。
(3)祖。、。盂鼎、鎛。。
甲骨文“族”多作,从从,象有旌旗飘动的旗杆,为箭矢。徐中舒先生以为:“所以标众,矢所以杀敌。古代同一家族或氏族为一战斗单位,故以矢会意为族。”[3]P735段玉裁曰:“旌旗所在而矢咸在焉,众之意也。”认为字由箭矢聚集引申为族类之称。甲骨文中有、,旗下写有双矢,则将盛矢之器物写出,似乎可为段说佐证。甲骨文有,旗下为成队的人,为“旅”字,《说文》:“军之五百人为旅。”甲骨文还有,依形可隶写为“斿”,后写作“旒”。《玉篇》:“斿,旌旗之末垂。”《广雅》:“天子十二斿至地,诸侯九斿至轸,大夫七斿至轵,士三斿至肩。”用的正是垂旒义。与、之别在于旗下。《说文》云:“族,矢锋也。”即“族”为“镞”之本字。后“族”引申出氏族之义,遂加“钅”以表其本义。甲骨文中已见“(王族)”“(五族)”“(子族)”等语词,说明氏族义的产生很早。甲骨文到小篆字形变化较大,旗杆变为,飘动的旗变为,箭矢变为。
“祖”字甲金文多不从示,然已有从示作者。其本形当为,郭沫若以为“牡器之象形”[4]P39,强运开以为“象木主形”[5]第一,李孝定以为“神主之象形”[6]P0073,徐中舒以为“象盛肉之俎”。《说文》:“且,荐也。”“祖,始庙也。”“且”之释大概就是徐中舒意见之所本,“祖”之释殆为强运开、李孝定意见之所由。然《说文》系据小篆立说,析解有未当处。甲金文中“且”“祖”一字,加示旁以强调祭祖之意也。甲骨文有,金文有夨簋、貉子卣,《说文》:“俎,礼俎也。从半肉在且上。”甲金文字形正与之合。古时常以“且”为祭宗庙之器物,《论语·卫灵公》有:“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孔子世家》有:“常陈俎豆,设礼容。”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后泛指各种礼器,此两例以俎豆代礼法之事。“俎”字古形与、之别在于空格处有,为肉之象,、等均有之。“俎”为后来字形演变中,肉形由器物中移出来所致。睡虎地秦简已见“”形。“且”为空器,“俎”为盛肉状态。依此,则当以徐说近是。初造字时,出于避免混淆和分化字形的考虑,以为器物“俎”,以代指祭祀对象“祖”。
另外,高速公路工程中的中心试验室能够帮助施工材料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管理,帮助工程中的材料管理人员更加全面的掌握施工材料使用情况,针对使用量较大的施工材料,及时采购,为工程中的施工人员提供充足的施工原材料,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更好的控制[2]。
(4)宗。、。令簋、文考日己方彝。。
“妣”卜辞借“匕”“比”为之,金文多于“匕”的基础上加女,如作羲妣鬲作、召仲作生妣鬲作、方鼎作、陈侯午錞作。候簋作,系于“比”的基础上加女而成。《说文》:“妣,殁母也。从女比声。”典籍均以“妣”称去世之母。
(5)父。。乙亥鼎。。
甲骨文字形从又从,金文多写作。《说文》以为“从又举杖”,罗振玉曰:“疑象持炬形。”[8]P427郭沫若以为“乃斧之初字。石器时代男子持石斧以事操作,故孳乳为父母之父。”[9]P140从字形看,以《说文》为是。象形是最古老的造字法,甲骨文中凡是有形可象者,一般都着力表现其轮廓或特征。火形、斧钺形甲骨文多见,分别作和、,一见可知其为何物。甲骨文若以“”来表示火或斧钺,过于抽象,可能性不是很大。罗、郭说解可能一定程度上受金文多将“”写为“”的影响。然以后以例前,是不太符合一般规律的。“”可能是在“”基础上美化或受到相关观念的影响而在字形上作的调整。犹“雷”甲骨文本作、,受雷公击连鼓以作雷声传说的影响,字形中的闪电形被隐没,遂变为洹子孟姜壶、淊罍矣。甲骨文另有“尹”作,字形与“父”颇似,区别在于所持之“”,一偏上,一偏下也。“尹”象手握持笔管,表示治理事务,“父”所从之“”当为与笔管外形颇似之物,《说文》以为杖形殆是。小篆“”与“又”之中画粘连而作。今体“父”右上之点是为求字形对称,由“”之右上析断而来。“父”秦睡虎地秦竹简文字有作,明显有为求字形匀称将“”与“又”之上横对应起来的痕迹。汉马王堆帛书作,书写心理同之。东汉张迁碑作,已不见“又”形,其上横彻底被分解开了,遂成今形。
按照表4中配方制作的产品外观较好,粘稠度适宜,流动性好,品尝具有典型的虾油特征风味和滋味,运用到菜肴中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使菜肴咸鲜适中,可增强产品的外观、风味、浓厚度、爽脆度及肉感等。
(6)母。、。母辛卣、子卣、颂壶。。
甲骨文“女”作,“母”与之区别在于中加两点,以示乳房,以母亲哺育之功能表意也,或加发簪作,《国语·郑语》有“既笄而孕”,即女子成年束发贯之以笄,怀孕生子。金文已有简写作兮甲盘、干氏弔子盘、颂壶、鄂君启车节,睡虎地秦简有作,小篆将两点斜出中空处作,[注] 睡虎地秦简为秦隶,是与秦的官方正式文字——篆书并行的一种字体,在民间和官方的简告文书、通函中被大量使用。 汉马王堆帛书作,曹全碑作。不难发现,字形变迁中,示乳房之两点被保留了下来,而其他构件、笔画变化颇大,大体图示如下:
→→→
→→→
照顾幼童,清扫整理,烹煮洗刷,一日三餐。在屋前屋后种植玫瑰、百里香、迷迭香、薄荷、石楠。有时想起童年花园里的凤仙、牵牛、忍冬、腊梅、兰草,这里的植物都是不一样的。亲自动手做面包。推车带孩子们去镇上超级市场购物,归途时在街边小咖啡店坐下,抽根烟,喝杯咖啡,孩子们笨拙地给店里鹦鹉喂食。有时孩子都入睡,她深夜做工,用各色花布缝制包袋,枕头,垫子,带着孩子们去集市上售卖玩耍,当做一种消遣。
→→→。
(7)考。、。事族簋。。
“考”字甲骨文字形象长发老者拄杖形。《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声。”甲骨文“长”作、,其上半与“考”上半颇为相似,均为长发之象,殆古时一般不剪头发[注]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故发长者往往为年长者也。字形演变中,长发、人形均基本保留了,手臂与杖形糅合变形为“丂”。甲骨文“老”作、,形与“考”字甲骨文字形相同,《说文》云:“老,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老”与“考”互训,许书系据小篆分析,人、毛在甲骨文中基本能析出,与“考”部件中的“丂”一样,“匕”则由杖形讹变而来。形为省长发、增巾帻而成。
(8)妣。、。妣辛簋、候簋,作羲妣鬲。。
以屋宇下设祭台以示宗庙意。为屋宇,即今之“宀”;为祭台,或于其上加短横以示祭品。[注] 上加短横也可能纯为饰笔。唐兰先生早已指出古文字:“凡字首是横画,常加一画。”[7]P224 甲骨文中偶见者,祭台下所加点可能为酒水之象,酒为祭祀必备物品之一,《周礼·天官·酒人》有:“酒人掌为五齐三酒,祭祀则共奉之。”[注] “五齐”指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三酒”指事酒、昔酒、清酒,是祭祀所用的八种不同的酒。 可为之证。甲骨文中“示”有作、者,“祐”有作、者,“祝”有作、者,“示”周边有多少不一的点,颇象酒水滴落形。金文多作,形体已与小篆颇似。
(9)夫。。舀鼎、伯鼎、善夫吉父。。
在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人们发现第一代理论并不能完美解释很多现象,尤其是国家之间的无接触性传染,于是发展出以“预期的自我实现”为理论基础的第二代金融危机理论。即当和自身国家的财政、货币等政策相似、经济体量相差不大的国家产生危机的时候,人们就会对自己的国家产生一种“预期”,认为自己的国家可能也会发生危机,结果就会导致市场信心不足、生产消退、发生资本外逃、本币贬值等,最终真的形成金融危机。
研究对象为某职业院校的一位非英语专业高职英语教师A。因专业特点,空乘专业的英语更倾向于应用英语中的口语和听力,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活力不大、互动不足,也满足不了学生的专业应用需求,因此,此教师认识到在教学中不断反思的重要性。
甲骨文“夫”均是于“大”上加一贯穿的横而成。金文有将上横写成与双臂平行作大簋、邾公牼钟、伯鼎者,也有将双臂写作与上横平行的一横者,如十一年鼎、善夫吉父。《说文》:“夫,从大,一以象簪也。”甚是。然小篆“大”作,象人四肢舒展形,“夫”作,所从之“大”写法与之小异,而原象发簪的上横十分清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御览》引云:从一,大象人形,一象簪形。冠而既簪。”言男子成年戴冠须用到簪。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丈夫者,言一丈之夫也,男子成年身高约为八尺,与《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可相映证。隶书作马王堆帛书、曹全碑,字形基本确定。
(10)妻。、。。。
徐中舒先生以为甲骨文“妻”字为“掠夺婚姻之反映”[3]P1303,象妇女长发形,为手形,二形组合象掳掠妇女之形。叶玉森以为字形象“手总女发”,“总发者,使成髻施笄也。”[10]P114相较而言,徐说能找到民俗资料的佐证,似更合理。[注]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就有乌桓族掠夺婚婚俗的详细记载。云南的景颇族、僳僳族、傣族也还留有掠夺婚的习俗。 睡虎地秦简“妻”作,部件“又”写为“”,与今简体字基本一致;原象长发的部件写为“”,在官方规范字形的小篆中作“屮”[注] 小篆诸字所从之“屮”形主要有三义,源于不同取象物所致,如中之为草之象,上之为虡饰之象,上之为奏书之象。 。马王堆帛书作,头发形被写为一横,而手形与小篆基本相同。楷化中,发形与之中画均写成平直形。
(11)妾。、。克鼎。。
“妾”字甲骨文字形由、两部分组成。《说文》:“妾,有辠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从从女。”因之,言古文字者多以为刑具之象。然卜辞中有“示癸妾妣甲”“示壬妾妣乙”等,难道先君先王以罪女为妻,且后来成为了祭祀对象,地位如此之高?“”为刑具之象,甲骨文多作,也有省中横作者,其下半均为曲划,而“妾”之古形构件无一如此作者,意为头饰之象。“競”甲骨文作,“象二人相逐之形”[11]P254,人形上之头饰正与此同。于省吾先生云:“古文字于人物之顶上每加等形。即字。……在人则为头饰,在物则为冠角类之象形。”[12]之正在人顶。饶宗颐先生根据卜辞文例指出:“妾妻俱指配偶。”[13]卷九郑慧生云:“妾字在商代卜辞中,是妻字、母字的同义语,丝毫没有女奴隶的意思。”[14]P105李孝定云:“契文妾字有配偶之意,初无卑下之象。许说云云,盖后世之社会制度也。铭文以臣妾并举,已渐近许训及先秦文献之所称述矣。”[15]P068即“妾”有卑下意系从金文始现。卜辞中有、、,系“辟”,从辛从卩,刑具与跪跽的人形均呈左右结构排布,可能有与呈上下结构排布的相区别的考虑。在合体古文字中,、有通作的情况,如“鬼”作或。李孝定先生云:“辛二字形近义同,其始当为一字。”[6]P0762既然可通作、辛义同,则、就可能为一字之异形矣。然卜辞中、为两字,截然不相混淆。这说明,构件的左右、上下之别是有意为区分而为。而甲骨文“姜”作、,因不会与其它相似的字形混淆,故构件“羊”与“女”左右、上下排布均可。战国文字中“妾”之上均多一短横,如侯马盟书、睡虎地秦简、长沙子弹库帛书。唐兰先生指出古文字“凡字首是横画,常加一画”。[7]P224小篆、隶书字形保留了这一短横,楷化时短横变为点。
(12)兒。、。小臣儿卣、昜儿鼎、沇儿钟。。
《说文》:“从儿。象小兒头囟未合。”段玉裁注云:“小兒初生。匘葢未合。故象其形。”甲金文字形下象人形,或侧立,或跽坐,上半均特意表现其头部囟门未合之状。又郭沫若、李孝定以为象小儿总角之形[注] 分别见于卜辞通纂、甲骨文字集释第八。 ,可备一说。小篆作、汉马王堆帛书作,字形仍大体保留着完整小儿形,颜真卿书法作品中有省写作“”者,但非常态,汉字简化后始作“儿”。
(13)女。、。女帚卣、子卣、师酉簋、鄂君启车节。。
《说文》:“女,妇人也。象形。”甲骨文取女子跽坐双手交覆于膝上之形。甲骨文偶有作者,上加短横或为笄之象形,金文中此形也较常见,然已出现简写为师酉簋、鄂君启车节者,原象躯干及腿脚的形被简写为或,小篆人形也未作跽坐之状。睡虎地秦简文字有作、者,交叉的双臂垂直向下、省写的躯干则近于横平,殆为书写之草就者。马王堆帛书作,曹全碑作,交叉的双臂均垂直向下且上端粘连、躯干被写为长横。楷化中双臂上端始断开,褚遂良作品写作,颜真卿作品写作,柳公权作品写作,今简体字形同之。
(14)子。、、、。女子鼎、颂鼎、己侯簋、大子鼎。。
缓控释肥料是一种特殊的新型肥料,它能对肥料中的养分进行有效的释放延缓,同时还能实现对释放速度的控制,是一种典型的“智能化”肥料[1]。缓控释肥料的营养元素可在土壤中实现缓慢释放,有效减少营养元素的损失,具有较长、较稳定的肥效期,可源源不断地为植物提供生育期所需要的所有养分。考虑到肥料释放缓慢的基本特性,利用缓控释肥料可切实减少肥料流失,增加整体的肥料利用效率,对减少施肥数量及次数也有一定的帮助,为农户种植水稻节约了成本。
“子”为象形字,甲金文的写法相似,均象襁褓中的幼儿形,着力表现的是头、臂部位。甲金文中有表现幼子头发及双腿之、利簋[注] 字形笔画繁复,甲金文已有简写成、所觚者。 ,但均用作地支之“子”,分工颇为明确。甲骨文为刀笔写就,多将头形写为方形,金文为范铸,头部多为圆形,然字体装饰性的追求增强,多有笔画之变,将头部写的近于三角形者不少,如虢季子白盘、子仲匜、国差、邾公华钟、郘钟、吴季子之子剑、子禾子、大子鼎、壶等。后就书写之便,三角形多有断开者,睡虎地秦简文字作、,战国曾侯乙墓楚简作、。小篆作为正体仍取近于甲金的。隶书多彻底断开,曹全碑作,衡方碑作。此外,原多有舞动之意的双臂在隶书中基本定形为横。
(15)孙。、。颂鼎、姞氏簋、杞伯簋、豚卣、邾公华钟。。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习的2013、2014级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61人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级31人设为对照组,2014级30人设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和主修课程理论课平均成绩3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毕业生职业发展管理机制还有待完善。随着近几年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引入,企业对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重视,并引起广泛关注。油田对新进毕业生十分重视,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沟通交流、导师带徒、轮岗锻炼、压担子等措施,初步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持续跟踪培养的机制还不健全,岗位设置层级较少,晋升机会较小,导致部分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人力资本投资,人才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不牢,事业留人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说文》:“孫,子之子曰孫。从子从系。系,续也。”许慎释义无误,但字形析解殆有未当,从甲金文看,“孫”应从子从糸。“糸”与“系”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甲骨文“糸”作、、、,象缠绕的丝绪,而“系”作、,从爫从丝,会联结丝绪之意,区别甚为明显。《说文》:“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字“子”上着“糸”,示孙为子之延续也。甲骨文子、糸两个部件较离散,金文两个部件多相粘连。睡虎地秦简作、,特意加笔以使“子”“糸”相连,所加之笔正是“系”上之“”的来源。“糸”之下半本象散开的丝绪,西汉东海木牍写作、,中竖已见勾形,然在“孫”中勾画成形则晚很多,中小竖下勾画的形成当是笔势使然,居延汉简作、,中小竖呈左撇形,正是这左撇的笔势后来渐渐发展成勾画,钟繇小楷有写为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有作者,“糸”省上之“幺”,仅存“小”矣,后来诸多书家均有类似写法,如王献之有写作、苏轼有写作、赵孟頫有写作等。
(16)兄。、、、。刺卣。。
本工程为南昌某别墅,地上3层,其中每层建筑面积为158m2,为防止地下水直接进入机组造成板式换热器反复清洗等问题,拟采用加装中间换热器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设置1台水-水热泵机组,水源侧配置2口抽灌两用井,设计井深30m,每口井内各设1台深井泵,空调侧配置1台循环水泵,3层楼的卧室、书房以及客厅等均采用风机盘管加地板辐射采暖相结合的空调模式,夏季用风机盘管供冷,冬季可用风机盘管或地板辐射采暖。
《说文》:“长也。从儿从口。”甲骨文形上为口形下象人形。甲骨文或取跪跽状作,或突出手形作、,殆因“兄”为家中年长者,在家族祭祀活动中常充当主祭者,故有意突出其礼祭时的行为特征。卜辞中多有用、为“祝”者。徐中舒先生认为“卜辞用为祝,用为兄长字,用法划然有别”[3]P966,而从甲骨文有将“祝”写为、“兄辛”合文作后一·七·一О来看,当时的区分不一定如此严格。当然,为强调祝祷的虔诚,甲骨文中用作“祝”的部件的“兄”确实大都写为跪跽形。《说文》“祝”条云:“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兄”所从之“儿”本为人形之象,则二字分别所谓“从人口”、“从儿从口”实无本质差异也。“祝”甲骨文作、、,金文作、,“从人口”之部件与“兄”形同。睡虎地秦简已有将“兄”写作者,马王堆帛书作,下半人形已近于“儿”。居延汉简作,与现行字形已很相似。
(17)弟。、、。豦簋、臣谏簋。。
《说文》:“弟,韦束之次弟也。”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弟象绳索束弋之形。”是也,甲金字形正象丝缴有顺序地缠绕于木桠上。“弟”本为次第字之本字,兄弟也有年龄次序,遂引申出兄弟义。其本义则为后起字形“第”承担。[注] 张涌泉先生通过简牍碑刻文字资料的佐证,指出了“第”产生的路径:先是“弟”变体增笔写作“”,因俗体草头常作“”,字形遂讹为“苐”,而俗书中竹字头多作草字头,据以回改,“第”字便产生了。唐代前后“弟”“第”开始分化,“弟”为兄弟字,“第”为次第、宅第字。[16]P27,28 为就书写之便和字形平稳,下横多往右倾斜,渐成定制,如睡虎地秦简作、。隶书又将字之上端分离规整为“丷”,中画竖直,遂成今形,如东汉景君碑作,曹全碑作。
(18)姊。季宫父。。
可往往人的一些想法是命中注定的,当精神上的一些东西跟现实世界相冲突之后,那一种美好就破灭了,就会使人产生绝望。
“姊”为形声字,《说文》:“姊,女兄也。从女声。”
(19)妹。、、。弔父卣、伯受。。
“妹”的甲骨文字形由女、未构成[注] 从“未”的甲骨文字形来看,着力表现的是树木向上的枝条,与《说文》所云“象木重枝叶也”颇相合。 ,与今之“妹”构件相同,但卜辞中多用作“昧”,无见表姊妹义者。字之本义难以追溯,然其表女弟之义产生的较早,《诗·卫风·硕人》有“东宫之妹,邢侯之姨”,《左传·襄公十二年》有“无女而有姊妹及姑姊妹”,均用的是妹妹义。《说文》以形声字解之,云:“妹,女弟也。从女未声。”另有:“昧,爽,旦明也。从日未声。”当是字在语言使用中产生了分工,以从“女”的表姊妹义,以从“日”的表昧爽义。免簋“昧”写作。虽然盂鼎等仍以“妹”为“昧”,但“昧”的出现至少说明人们已开始有意分化字形。
按照固化钻井废弃物生产建筑材料的思路,开展利用钻井废弃泥浆固化制备路面底基层和路基填料材料的探索性试验,主要工艺为破胶+固化+固化改良。
(20)姑。妇姑鼎、庚嬴卣。。
《说文》:“姑,夫母也。从女古声。”金文以来字形变化不大,均从女古声。《说文》释义或为表亲婚俗制的反映:古代常限于氏族间彼此嫁女、相互通婚,造成女方的婆婆正是父亲的姊妹辈,因此常称婆婆为姑,以致泛化为通称。《尔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父之姊妹亦曰姑。”《说文解字注》:“男子偁父之姊妹亦曰姑。”细绎之,“父之姊妹为姑”可能是其本义。又《说文》:“,母之兄弟为舅,妻之父为外舅。”“舅”之本义为“母之兄弟”,“外舅”当为与“舅”相别而加定语也。《尔雅·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要言之,妇对夫健在的父母正式的称谓为君舅君姑,夫对妇的父母正式的称谓为外舅外姑。均可简称为舅或姑。如《礼记·坊记》:“婿亲迎,见于舅姑。”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礼记·士昏礼》:“夙兴,妇沐浴纚笄宵衣以俟见。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则直接以舅姑称公婆。
(2)第一类即时事类,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式方面,发布的新闻要求真实、可靠,要求能够发布第一手信息,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公众号要打造自己专业的新闻团队,这样不论是获得的新闻的真实性还是新闻的时效性都会有保障,以此提升公众号的运营。
(21)姪。、。稣甫人匜、王子姪鼎。。
《说文》:“姪,兄之女也。从女至声。”“姪”的甲骨文字形由“女”、“至”组成。王子姪鼎作,字形与甲骨文近似,只是部件“女”与“至”呈上下结构排列。“姪”为形声字,金文有变其声符“至”作“曡”者。稣甫人匜作、稣甫人盘作、齐縈姬盘作、妊壶作、汗简作,均由“女”“曡”构成。《集韵》:“同姪”。于省吾先生指出曡为定母四等字、姪秩为澄母三等字,“古读澄归定,故姪秩字通也”[17]。《仪礼·丧服传》:“姪者何也?谓吾姑者,吾谓之姪。”《尔雅·释亲》云:“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三国韦昭《国语注》:“女子谓昆弟之子,男女皆曰姪。”说明“姪”很早就由姪女泛化为兄弟之子女的通称。古有“侄”字,然与亲属关系无关,《广雅·释诂》释为“侄,坚也。”宋人文集中开始有以“侄”指兄弟之子者,然并未普遍见于官方正式典籍,当为文人自发的调整。殆“姪”义泛化后,为更准确表意,形符更换为“亻”,遂与“侄”形同。
(22)伯。。鲁伯愈父鬲。。
《说文》:“伯,长也。从人白声。”甲金文“伯”均假“白”用之,多用为侯伯字。殆因音近,“白”初被借用来指年龄排行老大者,进而引申指地位尊贵者。小篆加“亻”作者,意为人之称谓也,也为与“白”相分化开来。
(23)仲。、。散盘。。
“仲”与“伯”情况相似,甲金文不从人,本系假借字,后加“亻”分化,成为表排序第二的专字。“中”甲金文多作、中爵形,竖杆上下均著飘动的旗形。大概是因为“中”的使用频率较高,甲金文为将“中”“仲”相区别,书写上一般以省旗形的、散盘为“仲”。
(24)叔。。叔尊。。
《尔雅》:“父之兄弟后生为叔父,父之弟妻为叔母。又夫之弟为叔。”甲金文借“弔”为“叔”。杨树达先生指出:“古音弔在豪部,叔在觉部,二部音近,故字可通作。”[18]P94金文有师簋字,象手拾豆形,然系借用为“素”。《诗·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说文》:“叔,拾也。”从字形和典籍用法看,拾当是叔之本义。后来可能因“弔”的悼念慰问意突显,遂借同样音近的“叔”字为之。称夫之弟为叔者,当为随孩子口吻称呼也,类似情形日常生活中时见,如妈妈会对孩子说:“走,我们去找爸爸去。”爷爷会对孙子说:“我们去找奶奶去。”当然,它们的命运不同,夫弟之叔后来成为了专名,进而演变成后来的“小叔子”,从这个层面上看,可以视为意义的引申。
(25)季。。季鼎、仲师父鼎。。
卜辞中用为人名。《说文》:“少偁也。从子,从稚省,稚亦声。”从甲金文看,字本为从子禾。从伯、仲、叔均为假借字来看,“季”也可能系假借。
宗族姻亲字还有爺、孃、姨、哥[注] 《说文》:“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謌字。”可知,“哥”为“歌”之本字。称兄长为“哥”应是音同假借。 、姐、娣[注] 娣,《说文》:“女弟也。从女从弟,弟亦声。”段注云:“同夫之女弟也。”即娣与妹有别,为姊妹同嫁一夫后,姐姐对妹妹的称呼。 、、甥等,基本为形声字,多为口语俗称。《玉篇》爺:“以遮切,音耶。俗呼为父爺字。”《广韵》:“孃,女良切,母称。”[注]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娘亦女良切,少女之号。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断无有作娘者。”则孃、娘本为两字矣,后混同为一。 《说文》:“姨,妻之女弟,同出为姨。从女夷声。”《说文》:“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说文》:“,兄妻也。从女叜声。”《说文》:“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从男生声。”这些字甲金文多无考,故此不赘述。
二、结语
宗族姻亲字多为会意字,其次为假借字、形声字。抽象的人际关系仍尽力用会意的方法造字,这样的心理造就了汉字较强的表意性。在汉字的发展演变中,意义信息借字形顽强地或多或少地得以存留。较多地使用假借、形声造字法,说明甲骨文已有较强的符号性。
汉字创制后,使用中会不断调整、优化,这种调整早期稍多一些。造字之初,为使字形更准确地传达意义,不排除为一义造多个形体的情况,主要表现是与表意有关的提示性笔画与部件的多少不一。会意字靠构件间的相互关系来表达意义,而由组成部件所激发的相关联想很多时候并非指向单纯的一个意义,这时就需要对字形进行一定的调整或在多个形体中选取表意最明晰的一个。调整与优化的最终目的是使字形对字义提示与传达足够充分。
对意义与声音的提示越直接有效的字形,其使用频率就越高,流传的可能性就越大。先民在遇到象形、指事、会意无法传达意义的时候,会考虑形声和假借的办法。形声字以形符提示意义,声符提示声音,为使意音的传达更有效,造字时往往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常见字作构字部件,但也不排除偶有求新求异而使用同类或同音的其它字作部件者,但在汉字的发展中,简单直接的常见字作部件的字形往往均成为通用字形得以流传下来。假借之初,多为音近音同而借。出于避免误解的考虑,被借的往往是使用频率不高、表示的意思较为单纯的字。正因其本义的使用频率不高,很多借字后来为借义所专。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字来假借,也会使用常用字,但时有通过笔画的省减与变形来进行提示。在后来的发展中,这些字多被增加表意部件成为新的形声字。
汉字的分化主要是通过增加或更换部件实现的。随着日常生活中要表达的意思多样化、精细化、复杂化,需要不同的字形来承载不同的意义,比较高效省力的办法就是在现有字形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更换部件等办法,来表达相关而有别的新义。
字形美观、书写便捷的追求,对汉字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不少今字形理据性的丧失,与字形美观、书写便捷的心理追求有关。随着书者对文字理据的陌生,文字的符号性被突显,既然只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字形匀称美观、书写简便快捷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这必然深刻地影响汉字的走向。因为缺少对构件理据性的认识,为书写方便些或字形协调些,原本意义清晰的完整个体被拆解了,原本相对独立的部件被糅合了,重要部件被省减、变形了。往往是字形美观了、方便书写了,但理据破坏了。
[参 考 文 献]
[1] 林义光.文源[M].手写本,1920.
[2] 郭沫若.金文丛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4]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5] 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7]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8] 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 叶玉森.说契[J].学衡.第31期,1924:109-118.
[11]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2] 于省吾.双剑誃古文杂释[M].北京:北京大业印刷局石印本,1943.
[13] 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1959.
[14] 郑慧生.从商代无嫡妾制度说到它的生母入祀法[J].社会科学战线,1984(4).
[15] 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
[16] 张涌泉.字形的演变与用法的分工[J].古汉语研究,2008(4).
[17] 于省吾.双剑誃古文杂释[M].北京:北京大业印刷局石印本,1943.
[18]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中图分类号] H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2273( 2019) 02- 0006- 06
[收稿日期] 2019- 01- 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字字形与理据的历时互动研究”(18YJA74004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汉字理据信息的历史传承研究”(2014094)
[作者简介] 谭 飞(1978-),男,湖北仙桃人,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字学、词汇学、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 钱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