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欧盟能源安全、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合作论文,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欧盟论文,能源安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82(2006)10-0057-05
一、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保障,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福祉与未来。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全球能源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又难以预见的时期,未来20~30年内世界整体能源需求将进一步攀升;同时,新的能源安全观开始形成,国家能源安全不再是单纯的能源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从演进的视角来看,能源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能源供应安全,即通过维持能源的供应与需求之间相互均衡的状态,在保障能源稳定供给的前提下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正常需求。(2)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即能源的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其中,能源供给保障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标,是“量”的概念,是以一定的时间为度量并受一定的技术经济水平限制;而能源使用安全则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更高目标,是“质”的概念,是实现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成为各国新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着眼于长远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研究能源消费的成本,从全球资源市场研究能源短缺问题,从互利共赢理念强调能源竞争与国际合作。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之一,同时也是衡量国家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可持续发展系统下的能源安全需要关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能源供给和消费。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来说,世界范围内,经济越发达,人均能源消费量就越高;一国或地区经济的经济增长速度,同能源的消费增长速度一般保持着正相关比例关系。因此,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能源消费。二是,环境安全。能源的开发、生产和消费不仅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也涉及到环境的安全和保护,甚至是国家安全和国际政治问题。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二、中国和欧盟能源安全态势与挑战
目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40%的原油消费依赖进口,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工业化的转变、农村人口进城所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从长远趋势看,未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超过50%。同时,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作为发达成熟经济体的欧盟,其25国在整体上收入和能源消费水平高,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耗大户,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14%-15%,并呈增长趋势。能源安全、污染控制、气候保护是中国和欧盟共同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目标,也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面临的带有全球性的挑战。因此,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和欧盟能源安全态势与影响因素,探讨国际能源合作的主要领域及模式,对于应对共同危机,巩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能源安全态势与面临的挑战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1世纪初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形势是:一方面,能源平衡差额负增长持续扩大,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表1)。2000年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拉大到23309万吨,能源进口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2000年的14331万吨,增长993.97%,而且从长远趋势看,工业化、城市化、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新型消费热潮的萌生,都将进一步拉动能源消费总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要超过50%①;另一方面,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生态压力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97年,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8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0%以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年递增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已亮起红灯。
表1 中国能源生产、消费及进出口情况(单位:万吨标准煤)
能源生产 能源生产 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 国内生产总
年份 总量 增长率% 总量 增长率%
值增长率%
进口量 出口量
1990年 103922
2.2 98703
1.8 3.8 13105875
1995年 129034
8.7 131176
6.910.5 54566776
1996年 131616
2.8 138948
5.8 9.6 68377529
1997年 132410 -0.2 137798 -0.8 8.8 99647663
1998年 124250 -6.2 132214 -4.1 7.8 84747153
1999年 109126 -12.2 130119 -1.6 7.1 95136477
2000年 106988 -2.0 130297
0.1 8.0 143319026
2001年 120900 13.0 134914
3.5 7.3 13471
11145
2002年 138369 14.4 148222
9.9 7.8 15769
11017
2003年 160300 15.8 167800 13.211.5
NA NA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交通能源司《中国能源白皮书1997年》,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经济年鉴1999年》,中国经济年鉴社1999年版。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
(1)能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不平衡,这体现在能源的构成结构和地区结构两个方面。首先,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构成上看,1980-2003年,原煤始终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体,煤炭、天然气、水电供需比重大体平衡,但原油生产和消费比重严重失衡。石油生产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23.8%下降到2003年的15.2%,相对应的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却从20.7%上升到22.7%,供需矛盾突出。
图1进一步显示了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快速攀升的趋势,1993年开始我国已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04年净进口原油1.1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0%,到201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估计要超过50%。
其次,从我国能源的地区结构上看,能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水能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以及东部的海上油气田,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能源生产和消费地区结构不合理(表2)。能源结构的失衡与石油的对外高依存度已成为威胁中国能源安全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1 1993-2004年我国石油进口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表2 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分布
可开发能源
能源生产 能源消费
地区 占全国(%)
占全国(%)占全国(%)
华北
35.538.1
25.2
东北5.821.0
16.9
华东5.4 4.2
11.4
华中7.313.4
15.0
华南2.3 2.67.0
西南
23.710.5
10.6
西北
20.0 8.47.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2)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低,包括低开发效率和高能耗强度。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多采用粗放式的能源开发模式,技术装备落后,能源开采效率极低。目前,我国煤炭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5%,远低于国际上80%-100%的先进水平,一些装备简陋的小煤窑、小矿井在能源大省几乎是遍地开花,滥采无度。资料显示:我国从1949-2003年间,累计产煤约350亿吨,但资源消耗量已超过1000亿吨,扔掉的资源几乎是被利用资源的两倍②。我国石油开采效率也仅为2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平均60%的开采率水平。同时,对于水电、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开发利用只是在较小幅度内增长。
相对于能源的低开发效率,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也一直持低,单位产品(产值)能耗强度大。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29%,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高40%左右,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尽管从1990-2003年间我国的能耗强度(创造每亿元人民币GDP所消耗的能源)持续显著的减小,但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1亿美元GDP消耗能源约11-12万吨标准煤,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约为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③。
(3)能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与我国能源粗放式经营、煤为主导的消费结构以及低效能源利用等相联系的是,生态破坏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长期以来,依靠国内的煤炭资源满足其主要的能源需求,是世界上使用煤炭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煤烟型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目前,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有害气体的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标准,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的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1990年至200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由6.66亿吨碳增至8.81亿吨碳,由占全球排放量的11.6%增至13.7%④。而且,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产生量也将持续增加。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即使按照低发展方案的计算,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也将分别达到2680万吨和2789万吨的水平,日益严重的能源污染,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经济损失,而且造成了负面的国际影响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严重障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竭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威胁着中国的能源安全,以及能源、经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中国2010年以后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温室气体减排和国际气候维护的义务。
(4)能源市场化程度不高,能源工业发展迟缓。中国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能源的市场化改革也在逐步得以推进,能源领域里的管理体制改革、价格改革、行业承包、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及组建市场、构建监管机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能源管理的“政企分开”和市场化运作。但是,能源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垄断依然存在,市场竞争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能源产品定价机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还未完全理顺,行政干预处处可见,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资源上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
能源市场取向的改革不彻底、不完善,进一步阻碍着我国能源行业的安全健康的发展,并终将转化为经济增长中的“能源瓶颈”。这使得我们在降低能源成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刺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及增加有效供给和提升能源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受到人为制度的约束。
2.欧盟能源安全态势与面临的挑战
欧盟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耗大户,其消费量占世界能源总消费量的14%-15%,并呈增长趋势。
欧洲自产能源有限,北海油田正在萎缩,预计到2020年,日产原油将从目前的700万桶减少到不足400万桶。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内部供应的逐渐减少,使欧盟对外能源依存度不断加大,从20世纪80年代的40%增长到现在的50%,如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在未来几年还会增加。
欧盟委员会预测,欧盟能源进口将从2000年的 47%上升到2030年67%,其中进口煤从2000年的30%上升到2030年的66%,进口石油从2000年77%上升到2030年的88%,进口天然气从2000年50%上升到2030年的81%。并且,随着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欧盟的能源供需差距将继续扩大。能源的缺乏已是一个严重影响欧盟未来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同时,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欧盟主要依赖于化石燃料(石油、煤和天然气),化石燃料占总能源消费量的4/5,占进口能源的2/3。能源的生产和高消费对环境产生气候变暖和酸雨等负面影响,处理能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物也是一个大难题,特别是核废料,至今没有绝对安全的处理方式。因此,欧盟既有能源紧缺与供给的安全问题,还有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
概括来说,影响欧盟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战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能源进口的高依存度。作为发达成熟经济体的欧盟,人均耗能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其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所占比重普遍偏高,交通和电力能源消耗增长惊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世界石油储存和供给非常有限,而欧盟油气进口渠道单一,所耗原油总量的45%来自中东,4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欧盟能源供给安全越来越令人关注。
其次是环境保护对能源生产的严格限制。高能源消耗尤其是非清洁能源的使用,必然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压力。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国际会议,明确提出和要求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为建设一个无公害的、清洁的世界而共同奋斗。1997年签订的《京都议定书》规定欧盟至2008-2012年其温室气体以1990年为基准减排8%,其中重点是减排CO[,2]。欧盟各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大气污染程度不尽一致,在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能源生产又不能破坏和污染环境的新形势下,欧盟面临着重新调整能源工业结构、加大科研与技术力度、寻求新的能源开发途径,接受能源环保安全标准的挑战。
再次是能源科技资金的筹措问题。欧盟为了缓解能源安全的供给压力和环境挑战,需加强能源研究与技术开发,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同时致力于环境的保护。实际上,欧盟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开发生物燃料、热核燃料以及氢燃料,但要有效地使用已有的技术能力还需要通关渡隘平衡各方利益和保障投资。2003年5月,经过艰难的谈判,欧盟通过了一项促进在交通领域使用生物燃油的指令。按照这项指令,到2005年底,欧盟境内生物燃油的使用应当达到燃油市场的2%,2010年底达到5.75%,到2020年,用于交通的燃料要有20%是新型燃料⑤。欧盟决策者认为,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强大的政治支持,否则就会因为费用问题而被搁置。政治支持不只是口号,还包括提供土地,把传统能源作为备用(因为再生能源有可能间断),容忍比传统能源高得多的价格,以及投资未来、鼓励创新、监督共同措施的执行等管理措施,需要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以及多渠道地融通资金,这是保障欧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另外是欧盟能源市场运作欠规范。欧洲的能源市场缺乏透明度和统一协调机制,跨境能源供应难以实施,欧盟多个成员国的天然气和电力资源被少数公司控制,为这些公司操纵能源价格创造了机会。此外,油气管道等重要资源也为少数公司所控制,使外来的公司很难进入欧盟市场。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欧盟于2006年6月开始对能源公司进行调查,发现欧洲能源市场的5个领域都存在违规行为。《金融时报》15日报道说,欧洲委员会拟于15日发表一个声明,郑重确认欧洲能源市场没有按照公平竞争原则进行交易。这不仅阻碍着欧盟能源市场一体化进程,也增加了欧盟能源安全的风险。
三、中国和欧盟能源合作展望
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不断扩大的能源供求缺口以及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使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和发达经济实体的欧盟面临着共同的能源安全挑战,也为双方的国际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前景。
能源(安全)对于可持续发展,以及清洁能源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实现能源与发展的可持续,首先是要保证全球能源供应的安全,第二是保护环境,第三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追溯欧盟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政策层面、双边合作方面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三个合作机制。在政策层面,主要是以中、欧高层能源会议和高层工作组会议的形式来开展工作,通过这些会议,欧盟与中国已经达成了清洁能源行动计划、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和欧盟开展了能源与环境、能源与交通等项目;在科技交流上,双方将在能源效率、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储存,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目前,中、欧双方正在考虑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开发能源资源的多元化,减少对石油和煤的依赖性;促进新的可再生能源与当地环境和能源系统的整合,改善环境质量;开拓能源技术市场,特别是核能再生能源、环保等技术市场的开发,将成为双方进一步合作和发展的方向。
国际能源合作对中、欧双方来说,蕴含着重大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构建稳定的伙伴关系和协定机制,也至关重要。在分析中、欧能源安全挑战和总结以往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图2提供了一种模式选择框架。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持,中、欧多层面、多领域地开展能源合作,以共同应对各自可能出现的能源安全危机,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
图2 中欧国际能源合作模式
注释:
①国际能源机构:《中国2020年能源展望》,《能源政策研究》2004年第1期。
②曲国强、刘军等:《西部能源开发浪费惊人:50年扔了6个百亿吨煤田》,新华网2004年11月4日。
③从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计算所得。
④刘全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2期。
⑤与此相类似,2004年初,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开始进行欧盟界内的取暖合作开发,相对于各国分别开发相比,此举更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联网需要新的投入,投入部分由欧盟和成员国共同分担。
标签:能源安全论文; 能源论文; 能源消费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石油污染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欧盟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