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历史小说的创新努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历史小说论文,当代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0)—01—0013—19
巴尔扎克曾经意味深长地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我们认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则是衡量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尺度之一,正因为如此,当代历史小说的创新努力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新时期以来,随着一次次意义非凡的思想解放,人们的观念意识日新月异,创新思维层出不穷,它们不仅冲决了形形色色的僵化教条,而且在不断的比较和鉴别之中日趋丰富、成熟和现代化。一些优秀的作家正是这些思维的杰出代表,而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则成为展现这些思维最具特色的领域。一批极具思想活力和创造魄力的作家以崭新的风貌进入历史小说创作园地,辛勤耕耘,奋发开拓。他们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的单一视角,更多地采用客观的文化视角;他们重新审视我们民族各个阶段的生存图景,努力发掘和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则和文化底蕴;他们苦苦探索中国文明变化发展的历史命运、经验教训和前因后果,探索深藏于社会生活之中的种种线索、痕迹,从而更进一步地分析和透视当今的时代。应当说,这是历史小说创作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伴随着这种进步,一批厚实凝重、风格迥异、成就卓著的历史小说先后问世,组成一道色彩艳丽、引人注目的小说风景线,这些小说以其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一种新颖独特的阅读感受,它标志着我们的历史小说创作经过长期徘徊终于跨入一个令人鼓舞的新阶段。
人的还原:神鬼之间的独立思考
中心人物的选择从来就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因此有人直言,当代历史小说之所以掀起一个又一个阅读热潮,极为重要原因在于小说主人公们的不同凡响。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新时期以来赢得重大声誉的历史小说,其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而且大多声名显赫,影响远大,选择这样一些人物来写,无论如何是颇有见地的。
但是,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写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未必一定能引起轰动,文学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一个重要然而也简单的原因就是文学作品不只有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还存在一个如何写的问题,而且后者更为要害。我以为,当代历史小说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功,关键之处在于,颇具创新意识的当代作家们以开放的现代观念、崭新的知识结构和博采众长的艺术之笔,塑造出了一批不同以往的、新颖别致的历史人物。这些鲜活的生命和灵魂既不是被高高供起来的神,也不是被贬入地狱的鬼,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个历史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的人。人的重新定位,人的本质还原,人的全面提升,是当代历史小说的第一个重要突破。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当代历史小说在人物塑造中有三个方面刻意创新、颇见功力:一是“真”,二是“深”,三是在风浪中写人。
真就是真实、真切。古人云:画鬼容易画人难。何以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人们普遍熟悉的事物难以下笔。文学创作更是如此,除去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外,作者主观上或由于传统制约或由于情感操纵,常常存在着某种对人物的先天性的美化或丑化的倾向,正如鲁迅先生在评价《三国演义》时所言:“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1〕(P129)不仅古典小说如此, 现当代的历史小说亦然,甚或更加严重。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限制了历史小说的健康发展,而且造成了人物描写中越来越严重的虚假和失实。然而,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呢?关键还在“人”的描写。马克思指出, 人的还原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2〕(P169)。艺术作品中人的还原,说到底,就是使作品中的人还其真面目,成为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唐浩明在谈《曾国藩》时,曾一再提到创作过程中与曾国藩灵魂的对视,我想,这个对视的过程就是作者重新认识曾国藩的过程,就是作者拨开迷雾,穿过光环,打破成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重塑曾国藩形象的过程。那么,作者究竟贡献给人们一个怎样的曾氏形象呢?
首先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湖南农家子弟,因为普通,所以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其次,他像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而且由于经历和地位的特殊,他的情感往往具有特殊的表现方式。第三,他善于调整自己、修正方向。曾国藩是文人从军,但他决不是一个不识时事的腐儒,他懂权术,通机变,察人情。如果说刚出山时他偏重高压强干,被骂为“曾剃头”;以后经过若干挫折,特别是经过黄老之学的启迪、浸透,他的权术便一步步磨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读小说,作者对人物的普通化描写让我们感到近,对人物的情感叙述让读者感到亲,而对人物成长变化过程的精细刻画带给人们的则是一种自然、深刻和不凡。“真”是一种准确深刻地理解,是一种恰如其分地再现,更深的层次上,则是对作家学识、胆量、人格和责任的一种检验。能让这位一二百年前的风云人物重新站起来、活起来、并且赢得众多的读者,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见当代作家对“真”的追求和成就。
当代历史小说区别于以往同类作品另一个突出标志是其难以比拟的深刻性。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强烈的感受之一是主人公们性格的复杂,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在其复杂的个性风采中最令人惊叹的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深”,阅世之深,思考之深和行为之深。当代作家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来发掘、总结和展现历史人物的思想智慧,几乎所有的成功之作都闪烁着极为动人的思想火花和智慧之光。颜延瑞的《庄妃》生动地讲述了祖国边陲一个弱小民族,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数年之内一跃成为上亿人辽阔疆土统治者的英雄故事。但作者的中心意图并不在于渲染这种兴亡传奇,而是试图通过故事揭示出蕴藏于这种创业之中的开拓精神、创造情怀和非凡的气度与智慧,揭示出重重表象之下极具启迪性的道理和意味。当代历史小说塑造人物的另一个闪光之处是善于深挖深掘、独辟蹊径,在总结和反思中剖析刻画人物。《汴京风骚》中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知识分子的群像雕塑令人耳目一新、感慨万千。小说以耐人寻味的种种描写告诉读者,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个人道德、主观愿望与实际行为是如何强烈地碰撞。这些名垂千古的文人学者无论怎样追求高尚、修身养性,在残酷的斗争漩涡中,却往往身不由己地越过友情、越过学养甚至越过道德的界限,不惜以各种极端之举达到目的。人的复杂性、多面性和局限性在作者的笔下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些颇具反思意味和悲剧色彩的剖析刻画使历史人物显得更加深邃和复杂,因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强烈的触动和震撼。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善于在大风大浪中塑造人物本来就是历代作家的传世之宝,当代优秀历史小说的创作者们更是深知个中三昧,他们不仅充分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而且在新的思想背景下有着明显的创新和强化。《曾国藩》中有两句话曾广为流传,一句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另一句是: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小说中突出描述这样一件事:幕僚起草奏折时,回顾往事,有“屡战屡败”四字。曾国藩看后,将“战”、“败”两字互换位置,变为“屡败屡战”。此举意味深长、颇具象征性,如果说“屡战屡败”是战势窘况的真实写照,“屡败屡战”则是曾国藩不屈性格、顽强斗志的精彩体现,同时也是对这部历史小说最精练、最有特色的概括。险恶的环境从来就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大风大浪自然要冲垮许多人,同时也会成全许多人,而如何看待、把握、再现风浪,不同时代的作品则显出极为不同的风格和境界。我甚至想,当代历史小说之所以拥有偌大的读者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品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围绕众多历史人物的电闪雷鸣,写活了这些人物风风雨雨、大起大落的特殊经历,写出了他们异于常人的艰辛与不易,处境的特殊和人的不凡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卡西尔告诉我们:“艺术和历史学是我们探索人类本性的最有力的工具。”〔3〕(P261 )历史小说作为跨越在艺术和历史学这两个门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对人的探索和展现更是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当代作家正是充分利用这些优越之处,以极大的热情、心血和思考致力于人的寻找和人的还原。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小说创作历程,如果说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多强调人物的符号性,五六十年代的作品多强调人物的象征性,而八九十年代的历史小说更为关注的则是人的本性。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努力改变了长期流行的政治化或泛政治化的叙事模式,竭尽全力把小说人物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它们以独立的观点、求索的精神重新审视那些似乎早有定论的历史人物,不信神不怕鬼,孜孜追求这些人物的人间模样;它们着重表现历史人物的情感世界,从人的基点上透视、寻找内在的审美价值;它们努力挖掘历史人物身上最为宝贵、最为闪光、最有借鉴意义的品质、经历和精神财富,并以极为精彩的艺术手法将其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这一切是近期历史小说受到广泛欢迎、引起高度重视最重要的原因。经过许多作家的共同努力,“人的还原”形成一个规模颇大的浪潮,其功能作用远远超出艺术细节的范畴而使历史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鲜活景象,并直接促成历史小说的历史性转变,其影响甚至大大逾越文学天地,我们在诸多领域听到了这一浪潮的回声。当然,对“人”的认识是一个永远需要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因此人的还原永远是相对的和有欠缺的,谁也不能断言自己对某个人物的认识和描述就是完全正确和准确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认为,当代历史小说现阶段的努力和探索是出色的,是极有价值和意义的。
研究的力量:艰苦考据不寻常
(一)考据与历史小说
考据是历史小说创作的重要基础,是引导读者回眸过去、跨越时空、了解历史的重要桥梁。当然,描写当代生活的小说也需要进行材料积累和背景分析,也需要调查研究,但那毕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生活。历史小说则不然,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遥远陌生的过去,是埋在故纸堆中的隔膜的往事,是似曾相识的依稀旧梦。因此,考据和研究就显得特别重要,它是对历史的重新把握和审视,是对历史材料的仔细推敲和鉴别,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思想高度上对历史的再一次理解、解释和阐述。正因为如此,对历史材料研究、考据的结果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历史小说创作的品味高低和成功与否,许多“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反感,一些历史小说甚至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影视之所以让人感到虚假失实、难以接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点的欠缺或者说根本忽视这一点。
考据是学者小说特别是学者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学者小说往往以深刻的思想见解、丰厚的学识、扎实的文字功底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往往具有宏观的文化视角和明确的文化指向,是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小说和艺术小说。学者小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古代的大量文言小说到20世纪鲁迅、茅盾、郭沫若、钱钟书等都曾留有佳作。改革开放以来,学者小说获得新的生命,新老学者以极高的热情投入探索和创作。学者小说特色明显,除了强烈的思辨倾向、宏观的文化审视之外,十分突出的一点就是浓郁的考据色彩,即所谓言必有据,言必有物,言必有思。建立在艰苦考据基础上的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学者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小说艺术的百花园中,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许多著名的当代历史小说当然要划入学者小说的行列。因为许多作者本身就是各自专业领域造诣颇深的学者,《金瓯缺》的作者徐兴业是历史学教授,《曾国藩》的作者唐浩明则是科班出身的先秦文学研究生,并且长期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即使是军人出身的二月河,也由研究《红楼梦》起步,在写作之前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研究,并不无自豪地自称为“半个历史学家”。正是凭借着长期积累起来的深厚学养,这些作家才能创作出这样一批独具风采的历史小说佳作,在许多方面显示出学者小说的鲜明特色,尤其可贵的是,在考据研究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创新。
(二)史实考据:开掘来自历史的信息
衡量一部历史小说是否成功,除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否吸引人外,所描写的历史场景、社会氛围是否逼真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历史小说的可信度和艺术感染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史实考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尽管作者们一再重申,文学创作不是历史传记,莫将历史与小说一一对号,但我依然相信,有相当多的读者是把这些历史小说当做信史来阅读、思考和理解的。
历史小说既是历史又是小说,这就要求它既要有艺术虚构又要尊重历史真实。当代优秀的历史小说之所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信,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这些小说中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在总体框架上,在“主线情节”的发展上完全是依据历史真实而展开的,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小说与所谓“新历史小说”重要的不同之处,这自然对作家的历史知识和考据功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月河在动笔创作“清代帝王系列”之前,十分重要的准备就是极其可观的史料积累,其中不仅有大量所谓的正史,也有众多的像《清稗类钞》之类的稗官野史。这种对史实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为作家展开自由、丰富的艺术想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其想象具有了更大的历史合理性,使小说的艺术真实更接近历史真实从而更忠实于历史。正是凭借着大量的阅读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确凿可靠的知识,凭借着在史料基础上的认真精密的思索、考证和研究,二月河的系列作品《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才会写得如此潇洒自如,如此壮观、成功。
史实考据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对历史小说文化内涵的整体升华。文化是历史联系的纽带,是渗透于历史之中的精魂。在以小说写历史的过程中,当代作家十分注重小说的创作格调,着意作品的文化追求,他们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历史小说在叙述历史时营造一种氛围、展现一种神韵并含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在此,史实的发掘及其巧妙运用就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为了提高作品的文化品格,强化小说的文化意蕴,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时候,当代作家往往不惜以较大的篇幅描写和介绍各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知识,力图从一个个侧面反映我们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变化进步的历史进程。这种绘声绘色的介绍不仅刻意渲染出一种独具特色的古典文化的艺术氛围,深深地吸引着今天的读者;同时,也帮助人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历史,于不知不觉中获取了民族文化的涵养。捧读《少年天子》、《金瓯缺》、《汴京风骚》、《白门柳》等作品,我们常常体味到一种历史文化的悄然滋润,常常有一种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感觉,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深切把握,当代历史小说是很难写得如此生动传神和富有感染力的。更为可贵的是,作家们往往巧妙地将有关考据与小说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这些史实的铺陈渲染映射出我们悠久浓郁的文化传统,展现出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知识、文化的尊敬与崇拜,也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小说中历史人物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以及种种良苦用心。史料无言,意义非凡,怎样重新开掘和使用历史资料,怎样使历史资料在当代背景下得到新的认识和升华,当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无疑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三)精神考据:梳理人物的心灵轨迹
文学是人学,更严格地说是人的灵魂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学问。只有写出人物精神天地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作品才有更大的艺术价值,而要做到这一点精神考据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精神考据,就是对人物精神的把握,就是对人物精神天地的考察、探索和梳理。如果说史实考据是开掘来自遥远的物质世界的信息,那么精神考据就是开掘来自过去的精神世界的信息,史实考据侧重于准确地叙述历史,而精神考据强调的则是深刻地阐释历史。我从不认为一个作家什么都能写,尤其不相信他什么都能写好。写什么和如何写,不仅受制于文化传统、时代氛围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外部条件,也受制于他的出身、经历、学养甚至性格等内部因素,而且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正因为如此,我认为二月河、唐浩明、颜廷瑞、刘斯奋等当代作家是适合写历史小说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作家,他们也许特别适应历史题材。这不仅因为他们能长久地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古籍资料中徜徉泛舟,也不仅因为他们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进取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有着强烈的兴趣、特殊的敏感、独到的体验和探索,有着较为深刻的挖掘、梳理和提炼,这种精神考据的功夫决非每一个作家都能具备的。
德国诗人海涅曾经指出“每一座墓碑下面都掩埋了一部世界史”。〔4〕(P12)此话是用较为极端的说法道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容量和珍贵价值,当代作家用一部部精心制作的历史小说阐明了同样一个道理。这些小说与其说是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人生史,不如说是他们瞬息万变的心灵史,作者们往往用了相当的篇幅来描绘一个个特殊人物的心灵轨迹,展示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精神背景。注重精神描写、追求精神力量是当代历史小说创新努力的又一个突出方面。概括来说,当代作家对历史人物精神世界的考据包括纵横两个方面,横的方面是探索历史人物精神发展过程,它试图告诉读者这是怎样一个人?他有怎样一个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唐浩明在谈到《曾国藩》时说过这样一段话:“使曾国藩区别于一般大官僚之处,不仅是他立有军功,更重要的是他有大的抱负。他的抱负是继承道统,陶铸人心,整顿世风,强国富民。他多次声言自己要培养一批好官种子,把他们洒到各地去开花结果。”〔5〕(P128)这是作者对曾国藩这个人物的总体把握, 是对曾国藩精神世界的总体概括,也是小说中曾国藩思想发展的总纲。基于此,小说中曾国藩一出场,作者就让他登上颇具象征意义的岳阳楼,想起那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基于此,作者把曾国藩的性格基调定为“静”,书中写他“崇拜模仿学习那种从容镇静、藏大智大勇于胸中而不露声色的古代名相风度”。他把老师送给他的话“最是‘静’字功夫要紧”当成自己一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基于此,作者安排曾国藩在情绪最沮丧的时刻,细细品味了《道德经》、《南华经》,深悟出入世出世可以而且应该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既做出壮烈奋进的事业,又保持宁静谦退的心境。至此,曾国藩的思想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它不仅奠定自己事业走向辉煌的基础,而且为后人留下一笔极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精神考据纵的方面是对人物特殊时刻的精神现象的探索。如果说横的方面有赖于作者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全局把握能力,那么纵的方面则需要作者具有对精神世界极强的纵深开掘能力。善于挖掘特殊人物特殊时刻精神领域的纵深层次,也是当代历史小说重要的特色。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白门柳》是以多灾多难的明末社会为背景,但作者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揭示那个社会令人震惊的政治糜烂,也不热衷展现动乱年代的奇闻逸事或军事风云。这一作品的重点,也是它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极为精致地描绘出“天崩地裂”的大变局给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带来的冲击和震撼,描绘出这种冲击和震撼之下异常曲折、丰富、畸变、升华的士人心态。小说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让人心碎的时刻,选取了中国社会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阶层,尤其是选取了黄宗羲这样一个极具思想意义的人物,探索之深,剖析之利,令人感叹。作者在第三卷的“跋”中指出,就这场使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的巨变而论,如果说也有某种历史进步的话,那既不是爱新觉罗氏的入主中国,也不是功败垂成的农民起义,而是在“士”这一阶层产生了具有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清初三大思想家,认为这才是“代表积极方面、能够体现人类理想和社会进步的事物”。这是统率全书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精神考据的核心所在,《白门柳》正是围绕这一点深刻生动地展示出孕育黄宗羲民主思想的土壤和条件,展示出黄宗羲思想内涵的纵深层次,展示出黄宗羲极具魅力的精神世界。许多在黄宗羲的历史上找不出一星半点痕迹的事情,经作者考据、发掘,以神奇的面目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有理有据、可圈可点、可听可信,作者精神考据的热情、功力和成就,于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艰苦考据不寻常,无论是史实考据还是精神考据都需要相当的功力并且需要花费相当的功夫。总结近期历史小说的重大突破,考据的加强和研究的深化应当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批学养深厚、思想敏锐的作家相继沉入书斋,安于寂寞,潜心学术钻研,强化历史研究,凸现精神追寻,在史实考据和精神考据方面开拓出一个个新颖独特的认识空间。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历史小说创作佳作迭出,异彩纷呈,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优秀作品极具特色地展示出我们今天俯瞰历史的高度、认识自己的深度和用艺术形式表现历史的能力。当代历史小说的这种创新努力的确是一个颇具意味的文化现象,它体现出强烈的专业特征,弥漫着浓郁的个性色彩,表达出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开拓趋向,这些都是十分可贵并且极有意义的。从更深的层次上说,它还是一种时代风貌的集中体现:注重探索,注重研究,注重思想,注重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开放时代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文化景观。
收稿日期:1998—08—08
标签:曾国藩论文; 小说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当代作家论文; 历史小说论文; 文学论文; 当代艺术论文; 历史人物评价论文; 白门柳论文; 作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