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摩擦、工资刚性与通货膨胀持续性:基于不同工资竞价模型的动态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劳动市场摩擦、工资刚性与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基于不同工资竞价模型的动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资论文,刚性论文,持续性论文,通货膨胀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2;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4)10-0032-14

      通货膨胀关系到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和谐发展、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在政策分析和制定中厘清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显得尤其重要。欧美大量的经验证据表明,在货币供给冲击下,通货膨胀的反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如Blanchard和Quah(1989)、Basu和Taylor(1999)以及Christiano等(1999)等。与此同时,经济学家构建各种宏观经济模型来解释这一典型事实,并探讨不同经济机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国外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持续性:一个是关注厂商的定价决策过程,如Fuhrer和Moore(1995)、Gali和Gertler(1999)以及Christiano等(2005)在菲利普斯曲线关系中引入了很强的后顾式因素;另一个是关注边际成本,如Erceg等(2000)引入了名义工资刚性,用由此产生的边际成本持续性来解释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那么,中国的通货膨胀持续性是怎样的呢?

      国内学者对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度量方面,如张成思(2008)计算了通货膨胀率的自相关系数,发现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和批发价格指数存在很强的持续性;张成思和刘志刚(2007)运用Grid-t bootstrap方法对通货膨胀率自回归模型中的滞后项系数和进行了中值无偏估计,发现这一数值高达0.94;王君斌(2010)采用单变量ARMA模型计算得到的自相关系数在前几期都比较高,也表明通货膨胀率具有很强的惯性;李斌和刘凤良(2007)利用实际产出缺口、M1变化率和通货膨胀率建立了SVAR模型,发现一个标准差的外生货币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会持续10个季度以上。虽然选取的数据长度和频率以及处理方法不同,但是这些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较为一致,即与大多数欧美国家一样,在货币供给冲击下,中国的通货膨胀同样具有很强的持续性。

      国内学者从理论上分析通货膨胀持续性成因的研究还较少,王君斌等(2011)通过引入工资通胀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通货膨胀率的惯性特征;薛鹤翔(2010)研究了前瞻后顾式混合定价设置在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模型中对产出持续性的影响,但没有对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过程进行深入分析。这些研究还不足以让我们充分理解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另外,国内学者从微观角度实证研究价格黏性和工资刚性的文献也不是很多,陆军和舒元(2002)认为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价格和工资具有刚性,以致市场不能迅速出清;李雪松和王秀丽(2011)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验证了工资具有刚性特征,并指出中国劳动市场配置尚存在改进余地。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劳动政策决定了劳动市场具有多方面的刚性特征,如国家事业单位的工资因受到政策约束而调整缓慢,由于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国内企业在产量提高时也很少增加就业。根据胡永刚和刘方(2007)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的就业存在刚性,国内企业的劳动调整成本很高、周期很长。同时,劳动市场的结构变化逐渐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它势必影响最终价格的形成过程。Chari等(2009)曾指出,以Smets和Wouters(2007)为代表的新凯恩斯模型没有较好地界定失业变量,导致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偏差。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尝试在新凯恩斯模型中引入劳动市场摩擦和工资刚性,以探寻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

      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特点是:首次从劳动市场摩擦和工资刚性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原因,构建了一个包含周期性失业和工资刚性的DSGE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与标准的新凯恩斯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深化了对通货膨胀持续性和劳动市场作用的认识。本文余下内容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通过构建SVAR模型,得到有关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经验事实;第三部分构建一个包含劳动市场摩擦和工资刚性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求解理论模型的均衡系统,并在参数校准后进行动态分析;最后是结论。

      二、经验事实

      近年来,利用SVAR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来分析宏观经济效应的做法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宏观领域。我们首先利用分析需求冲击时常采用的BQ分解方法来探讨短期经济中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然后利用CEE的递归识别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效应,并计算由此引起的结构化的通货膨胀持续性。

      (一)中国短期经济中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1999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①基于Blanchard和Quah(以下简称BQ)(1989)的长期约束识别方法,本文假设总需求冲击对真实经济变量(就业)没有长期影响。与BQ(1989)不同的是,我们采用失业率和物价水平的季度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而BQ(1989)选取的是总产出和失业率数据。将总产出替换为物价水平,可以估计出短期经济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图1中A和B分别是由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单独引起的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变化数据所绘制的散点图,其中直线是我们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得到的拟合线。事实证明,BQ分解所识别出的总需求冲击确实能够产生具有负向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除了说明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外,我们还需检验产出与物价之间是否存在正向关系。为此,我们利用产出和物价数据做了同样的分析,结果见图1中C和D。可以看到,在中国短期经济中产出与通胀具有正向关系,失业与通胀具有负向关系,这论证了在研究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问题时考虑劳动市场摩擦的重要性。

      (二)货币政策识别与通货膨胀持续性估计

      我们接下来利用中国宏观季度数据,估计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反应,模型中包括4个变量:总产出、从业人数、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给量。SVAR模型表示为:

是真实冲击。

是上述简化式VAR模型中的残差。根据Christiano等(2005)的识别方法(以下简称CEE),记

。根据CEE递归识别假设,

为下三角矩阵,右上角元素的零值约束是为了说明由于货币政策存在外部时滞,货币增长率的变动不影响当期的实际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率。AIC、SC和LR等信息准则显示,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4;而在基准模型中我们选择滞后阶数为2,主要原因是当滞后阶数为2时,脉冲反应更为平滑,便于与理论模型相结合展开分析。这一做法在结果对滞后阶数不敏感时是可行的,如BQ(1989)中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而文中报告的是滞后阶数为6时的结果。同时,VAR模型的特征根多项式的根模均位于单位圆内,表明VAR(2)是平稳的。图2给出了产出、就业和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冲击的脉冲反应,虚线表示通过bootstraP模拟200次得到的95%置信区间的上下界。

      

      图1 需求和供给冲击引起的失业率、产出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变化散点图

      

      图2 货币供给冲击下的脉冲反应

      脉冲反应结果表明,在正的货币供给冲击下:(1)产出沿驼峰轨迹增长,经过10个季度左右回到平衡增长路径,显示出很强的持续性;(2)就业在1个季度的短暂下降后呈驼峰形增长,大约15个季度后缓慢回到稳定状态;(3)通货膨胀呈驼峰形变化,显示出很强的惯性,但在持续12个季度之后出现通货紧缩;(4)货币存量长期增长,大约10个季度后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对脉冲反应函数进行了自相关分析。表1给出了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冲击脉冲反应的自相关系数。可以看到,通货膨胀的动态反应存在较为稳定的自相关性,其中1阶自相关系数为0.7827,显示出较强的持续性。

      

      三、理论模型

      (一)家庭部门

      家庭部门由大量无限期生存的家庭构成,每个家庭又包含不同的家庭成员,分布在一单位的连续统上,其效用函数为:

      

      

      其中,β为跨期折现因子,

表示家庭提供劳动带来的负效用。模型中代表性家庭不选择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工人和厂商博弈的结果。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先不给出劳动供给负效用的显性表达式。代表性家庭t期面临的预算约束为:

      

      (二)厂商部门与劳动市场

      1.中间品厂商与劳动市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当劳动市场的供需发生变化时,新增就业岗位和劳动供给增量一般无法立即匹配,即使劳动供求双方得到合理匹配,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也需消耗一定的时间。基于此,本文将劳动市场供求看作一个动态过程。劳动市场需求和供给匹配成功的数量由待业人员数

和新增岗位数

决定:

      

      其中,φ∈(0,1)。为便于描述,定义劳动市场松紧程度指数为:

      

      

      式(17)表明均衡时厂商雇用一个新员工的期望成本等于招聘到一个合适工人的期望价值,将其代入式(15)可得:

      

      其中,η表示工人在博弈中的竞价能力。但在中国就业市场;厂商对工人的劳动时间有很大的决定权,每次调整劳动时间都进行博弈不太能够刻画现实情况。基于此,本文假设工人和厂商博弈来决定工资,工作时间则完全由厂商规定。根据Trigari(2003)的研究,我们将第一种定价机制称为有效纳什竞价模型,第二种称为管理权竞价模型。

      

      这意味着均衡时决定厂商边际成本的是工人的边际替代率而不是工资。

      与有效纳什竞价不同,管理权竞价是一种序贯博弈,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厂商可以在确定竞价工资后再单独决定工作时间,如Nickell和Andrews(1983)以及Trigari(2003)。给定中间品的相对价格,厂商决定工作时间

以最大化式(15),我们得到:

      

      式(25)表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等于工资而不是有效纳什竞价中的边际替代率,使得工资能够直接决定厂商的边际成本,这也构成了工资对通胀的直接影响渠道。相应地:

      

      其中,

表示竞价过程中的均衡结果。由式(25)可知,工资竞价模型能够直接通过工资决定过程来影响厂商的边际成本,引入工资刚性能够减少边际成本的波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2.销售商。垄断竞争的中间品销售商从中间品厂商手中购买中间品,然后进行差异化包装生产,最后卖给最终厂商。此外,我们还假设他们对销售产品的定价具有粘性。根据Christiano等(2005)的研究,假设每个厂商能够以(1-θ)的概率在每一期重新定价,以θ的概率维持上一期的价格,则能够重新定价的厂商t期的最大化问题为:

      

      

      (三)政府部门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侧重于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假设货币当局采取外生的货币供应量政策,货币供给增长率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

      

      四、动态分析

      (一)均衡系统

      式(4)至式(8)、式(10)、式(11)至式(14)、式(18)、式(23)至式(25)、式(28)至式(34)、式(37)、式(40)、式(42)以及式(44)至式(47)构成了均衡系统,在稳态值附近对均衡条件进行对数线性化,可以得到以下28个经济变量的最优均衡路径: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文模型的经济系统中存在以下外生随机过程:技术冲击、货币供给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其中外生货币供给冲击的设定与第二部分的实证分析一致。

      (二)参数校准

      表2给出了模型的基准参数。根据黄赜林(2005)的研究,本文将折现率β设为0.985。根据现有文献中消费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的估计值范围(王文甫,2010),σ取0.87。现有文献中

一般选取区间(0.5,6)内的数值,本文取

=3,下文的模拟显示,相关经济变量的脉冲反应对这一参数在一定区间内的取值不敏感。根据王君斌和薛鹤翔(2010)的研究,本文设定a=0.12、v=0.87。工作时间h的稳态值取1/3,与常见的8小时工作制一致。根据Chow和Li(2002)的研究,我们设定产出对资本的弹性a=0.55。资本折旧率δ设定为0.025,即年折旧率为10%。根据Zhang(2009)的研究,中间品价格需求弹性设定为ε=6。基准价格粘性参数θ设定为0.75,即平均四个季度调整一次价格,主要经济变量的脉冲反应对这一参数的取值不敏感。根据King和Watson(1996)的研究,我们在基本模型中对参数ηk进行了调整,以使模型脉冲反应得到的投资与产出的标准差之比与从中国实际数据中得到的结果一致,取值为0.3。稳态时的劳动供给n=0.6,由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均值得到。对于离职率,由于国内相关研究文献非常缺乏,我们参照国外文献中的常用设置,取

=0.08,下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这一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取值时不影响模型的主要结果。对于匹配函数,假设每个季度厂商能够补充工作缺口的概率f为0.67,工人能够找到工作的概率s为0.25,这意味着厂商招聘工人和工人找工作所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个季度和4个季度,本文认为这一设置符合目前中国就业市场的情况,相应地我们可以根据稳态方程得到劳动市场摩擦参数x=s/f。根据Blanchard和Diamond(1989)的研究,匹配函数中待业工人的弹性设定为0.4,模型估计结果对这一参数不敏感。由于中国没有工会等组织为工人利益进行谈判,我们在基本模型中设定工人的议价能力参数η=0.3,低于国际上常用的0.5。下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η的取值对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对于货币供给冲击,由式(44)估计得到参数

=0.42,其标准差为0.057,设定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为0.18,与中国实际数据一致,政府购买参数由

得到。不失一般性,参数

设定为0.9,其他参数均根据各自稳态方程求得。

      

      (三)脉冲反应分析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分别讨论在有效纳什竞价模型和管理权竞价模型中,货币供给冲击对通货膨胀率、就业和真实工资等变量的动态效应。首先来分析有效纳什竞价模型,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面临1%的货币供给冲击时,通货膨胀率在当期立即上升约1.3%,然后逐渐下降,大约经过4、5个季度回到初始状态;真实工资和边际成本均在当期显著提高,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就业对货币供给的反应呈驼峰形增长。引入工资刚性后,真实工资的反应显著降低,就业略有提高,而边际成本和通货膨胀率的脉冲反应几乎没有变化。

      再来分析管理权竞价模型,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面临1%的货币供给冲击时,通货膨胀率在当期立即上升约1.2%,然后逐渐下降,大约经过5、6个季度回到初始状态。引入工资刚性后,就业的脉冲反应显著提高,边际成本和通货膨胀率的反应则明显降低。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个模型在基准参数设置(没有引入工资刚性)下的脉冲反应基本一致。

      (四)传导机制与比较分析

      对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在正的货币供给冲击下,消费和投资正向增长,为了应对总需求的增加,中间品厂商加大生产,未来期望利润的增加则会促使厂商提供更多的职位,从而就业增加。消费增加会降低其边际效用,从而闲暇与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提高,厂商的边际成本增加,进而通过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我们接下来重点分析管理权竞价模型中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通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从式(24)和式(25)的对比中可以发现,管理权竞价模型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的主要差异在于工资能够直接进入边际成本中,工资刚性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的传导机制可以用如下对数线性化方程来表示:

      

      

      图3 有效纳什竞价模型中货币供给冲击的动态效应

      

      图4 管理权竞价模型中货币供给冲击的动态效应

      由式(48)可见,在引入工资刚性后,工资的动态反应变得更加平滑,而工资的影响通过式(49)传递给通货膨胀率,导致通货膨胀率的持续性增强。此外,模型中引入就业动态还使工作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这意味着边际成本的波动变得更加平滑,从而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表2给出了在不同竞价模型中的通货膨胀持续性度量结果。②显然,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工资刚性参数的取值越大,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越强;而对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工资刚性参数的增大对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影响不明显。

      

      从式(36)可以看出,通胀等于厂商预期未来边际成本之和,边际成本的波动性决定了通胀的波动性。与传统的新凯恩斯模型相比,引入劳动市场摩擦后,产生了多条影响边际成本波动的渠道:一方面,厂商可以通过决定劳动投入、改变劳动时间来调整其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工资竞价博弈产生了另一条渠道,但是根据上文的分析,工资竞价渠道真正发挥作用是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我们进一步对没有引入劳动市场摩擦的传统新凯恩斯模型与管理权竞价模型进行了比较,③由于存在搜寻匹配摩擦,面对需求缺口,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使得劳动市场不能立即出清,这意味着厂商调整边际成本相对滞后,导致通货膨胀的持续性增强。

      本文在新凯恩斯框架下探讨了中国通货膨胀的持续性问题,通过引入劳动市场摩擦和工资刚性,对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劳动市场摩擦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经济总需求的变化,厂商针对需求的变化会调整其生产决策,当需求增加时,厂商会增加工人的工作时间,预期利润的提高则会使厂商在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从而就业增加,但由于存在搜寻匹配摩擦,劳动市场的调整具有滞后性,从而工作时间的变化相对平滑,这延缓了厂商边际成本的变化,由此导致通货膨胀的变化相对缓慢。在引入工资刚性后,工资的动态反应变得更加平滑,从而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与有效纳什竞价模型相比,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引入工资刚性能够更好地解释通货膨胀的持续性。这是因为在管理权竞价模型中,厂商和工人不需要围绕工作时间和工资进行博弈,工作时间的变化不会导致工资的立即调整,从而进一步增强了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现有研究较少探讨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产生机制,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该领域研究。第二,本文为未来关于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第三,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只要运用政策工具盯住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就能实现最优;而本文研究表明,不考虑工资刚性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较大的福利损失。如何稳定经济增长、防范通胀风险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本文认为劳动市场摩擦和工资刚性是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本文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讨论以下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复杂性决定了需要进一步改进关于中国通货膨胀持续性的现有研究,如在SVAR模型中引入更多的宏观变量、冲击类型等;第二,本文没有分析通货膨胀的福利损失,鉴于周期性失业和工资刚性等因素的重要性,基于本文的模型可以进一步探讨最优货币政策问题。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①数据来源于中经网宏观月度数据库。我们对一阶差分后的从业人数对数和CPI对数序列进行了季节性调整,调整方法为X11。CPI数据根据国家公布的同比和环比数据计算得到。对于失业率,我们首先根据社会从业人数数据计算社会就业率,然后得出失业率

      ②我们在这里只给出了通货膨胀率的一阶自相关系数以反映其持续性。

      ③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比较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标签:;  ;  ;  ;  ;  ;  ;  ;  ;  ;  

中国劳动力市场摩擦、工资刚性与通货膨胀持续性:基于不同工资竞价模型的动态分析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