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善于论文,战略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75(2003)02-0009-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 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 经验,增长新本领。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 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战略谋划能力
战略谋划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目标定位能力、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的协调能力这两个 方面。目标定位是指确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关于社会或某一领域全 局性的奋斗目标,包括定性表达和定量表达。战略目标是战略的中心环节。目标定位能 力首先是对目标定位的合理性有清楚的判断能力,对战略的依据有清晰把握的能力。合 理性有三个方面:一是合目的性,即制定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意图和意义。这是制定战 略目标的价值依据。战略主体不应当制定对自己无意义或有害的战略目标。二是合规律 性,即制定这一战略目标的科学依据。战略目标能否成立和实现,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 合理性。我们制定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现代化的客观进程。天下大势, 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三是合实际性。它是指合乎实际的现状定位,是对有 关战略活动的现状作一分析评价。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和客观依据。常说的形势分析, 就是一种对现状的定位。十六大报告就要求各级党委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 力”,讲的就是这种现状定位能力。
现状定位有空间和时间角度的定位:前者是所处区域战略地位的判断;后者是对所处 发展阶段战略特征的判断。从军事上看,历史上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是特 定区域的战略重要性;从政治看,以特定区域的战略重要性为基础形成了地缘政治的理 论;从经济上看,特定的区位有其特定的战略价值。分析自己的区位特点,判断其优势 和劣势,是确定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时间定位往往体现为发展阶段的定位。在成都诸 葛亮祠堂里有一幅对联,其中一句是:不审时则宽严皆误,后人治蜀要深思,强调了审 时之重要。我们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也说明发展阶段定位的重要。由于提出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理论,以此定位确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战略,中国这20多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空间和时间的定位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企业管理中常常进行对标,就是根据一 定的指标(影响经济的最核心因素的数量表达)对自己和对手进行对比分析,判断自己在 行业中的位置,也是判断自己在发展进程中的位置。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一个阶段定 位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此作了全面分析:一方面“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 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另一方面,“我 们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 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本世纪头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定位还要考虑到从现状定位到目标定位的可行性,包括环境资源、制度和技术的 可行性。这就涉及到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的关系问题。战略措施,主要包括战略的实施 途径和手段。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看有没有适当的战略措 施。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战略目标与手段的协调性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1) 战略内部的逻辑一致性:所有的策略指向战略目标,策略之间具有连贯性、互补性,战 略阶段的设计相互衔接,具有连续性。(2)战略手段与资源的协配性:战略资源供应、 过程协调、反馈控制具有一致性。可用资源有缓冲余地,措施有回旋余地,计划有机动 性和可操作性。(3)战略手段对于目标的效用性:战略手段与目标的配置能以最少的资 源取得最大的效用。提高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协调能力,需要着重从这三方面努 力。
二、提高战略全局能力
全局能力是战略思维能力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整体性、全局性是战略概念的基本特性 。中国古人说,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全局性。毛泽东也讲“研究带全局性 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所以,没有全局能力也就没有战略思维能力。十 六大报告强调:“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 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全局能力首先是一种宏观思维能力。宏观思维能力要求我们首先要看到事物的整体, 不能见树不见林。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性质,对整体性的认识构成 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的整体性是指,当一些要素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一 个系统,就会产生它的要素和要素总和所没有的新性质。社会生活中人们说“三个臭皮 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的智慧就存在于三个臭皮匠所形成的整体之中。当代新 经济的新性质也需要从整体的视野去观察。新经济的特征从根本上说体现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中,体现于由于这种一体化而形成的创新驱动型经济中,它不能仅仅 从科学技术或者传统经济的单线条发展得到说明。宏观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注重事物的整 体,还因为在战略实践中整体比部分、全局比局部更为重要。战略本身就是倾向于整体 和全局的。以企业发展为例,实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全局能力也是一种把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整体性是在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中体现的,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机性 是整体性原理的核心内涵。为什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害在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 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所以,全局能力必然是一种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的能力。战略能 否成功,战略水平的高低要看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结合的情况。近年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是把宏观政策与微观政策结合起来。在宏观方面,实行了积极的财 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在微观方面,努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 民营中小企业,着眼于解决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现 代化建设需要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整体推进,配套进行。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从大 文化的角度看,这是使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改革和建设相互配合,整体推 进的目标。
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要求把握总体战略目标与阶段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实现总体的 战略目标,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具体目标,前一阶段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 ,由此形成发展的连续带。战略阶段可以看作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在时间链条中的布局 。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还要求把握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的关系。战略重点是实现战略 目标的关键所在。每一战略目标都涉及全局的诸多方面,而在这诸多方面中总有某一或 某些方面对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只有把握了战略重点,优先保证战略重点的需要, 才能“立其大不可夺其小”,夺取全局的胜利。所以,战略重点作为一种特殊的局部在 全局中举足轻重,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是一种特殊的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三、提高战略预见与发展能力
战略预见,也称为战略思维的前瞻能力。预见能力包括预见意识、预见方法、预见知 识与经验等要素。预见方法是用于预见的一般方法。提高战略预见能力需要对通常的预 见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以下三种预见方法可供参照:
第一种:外推法。它是以现在和过去的情况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这一方法从事件发生 到现在的过程中找出发展模式,将其推广到未来。我们经常讲的分析形势把握趋势,往 往用这种方法。比较纯粹的外推法一般限于找到现象的发展模式,对形成这种模式的因 素本身不作探求。如成长曲线和趋势曲线就是这样的模式。另一种是说明性的外推法。 它不仅有现象的发展模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造成这一模式形成的因素及其相 互关系。说明性外推法是一种深度的模式,它掌握了模式的某些内在联系,在预测上更 为有利。第二种:内推法。它是说所预测的结果与前提具有演绎性关系,结果已经包含 在前提之中,但又是人类所没有认识到的。如果发现了某种必然性的、演绎性的规律, 就能够根据这一规律进行逻辑推理,导出一定的结果。例如,了解反馈的延滞性这一规 律对于战略预见有重要意义。对于较大的复杂系统的调节,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数据 ,在过度偏差状况未形成之前适时适量地进行调整。第三种:反推法。反推法是设定未 来一个目标,然后探求从这种目标到现状是否存在着可行的途径和实现条件。如果存在 这样的途径和条件,那么这个目标是可预言的。
提高战略预见能力,一个关键因素是对不确定性的把握。社会系统中的不确定性是导 致复杂局面的重要原因。十六大报告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不断提高应对复杂 局面的能力”,其中就包含对社会系统中不确定性的把握。未来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 统一。如果我们对于不确定性具有比较强的把握能力,那就对战略预见有很大的帮助。 当代进行战略咨询和研究的机构如麦肯锡公司把不确定性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突出问题 来看待。在经济学领域,凯恩斯所以能别树一帜,是因为他认识到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看到了经济人只能获得市场的有限信息,因而存在着市场的非均衡现象。
对不确定性的把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区分内在的不确定性与外在的不确定 性,在战略上首先注意把握系统的内在不确定性。所谓内在的不确定性,是系统内部结 构基本要素的矛盾运动所引发的不确定性;所谓外在的不确定性,是系统外部环境所引 发的不确定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以索罗斯为首的量子基金组织在 泰国的投机。但这是外部的不确定性。更深刻的原因用新闻界的话说,泰国虎已经病了 ,泰国经济体系中的内在不确定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从战略上看,需要更加 重视这种内在不确定性的分析,对其作出一定的预见。第二,通过建立一定的信息传递 模型,尽可能减少不确定性的影响,以能够建立和实施比较好的战略。通过一定的途径 获取信息,对于军事战略的意义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典型的事例是,拿破仑在致妻子 玛丽·路易丝的信中透露了与英普联军的作战计划,结果能征善战的拿破仑大败,被放 逐到厄尔巴岛。市场经济战略是我们确认的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一种有效战略。但是当信 息不对称时,市场可能失灵,这一战略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 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需要建立一定的信息传递模型来实现比较好的战略选择。
对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信息经济学主要是通过建立以下信息传递模型来解决的。第 一种信息传递模型可以称为成本模型。它是通过不同的行为人发送同一个信号的成本不 同而传递信息。比如,人才战略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人才选择。在市场中应选者有高能者 和低能者,两者都会说自己是高能者。选人者与被选者信息不对称。为此,选人者需要 设计一个成本模型,使得高能者传递信息所付的成本必须是低能者很难付出的。史宾斯 研究了用教育投资的程度作为这样一种成本。在他的模型里,教育只是一种成本信号, 表明自己是能力高的人。由于做同样程度的教育投资对能力低的人来说边际成本更高, 所以能力低的人不愿意模仿。这样,就把高能者和低能者区别开了。第二种可以称为分 离均衡模型或“对号入座模型”,即设计一个菜单,分出不同的类型,让不同类型的人 对号入座,从而能够掌握不同类型人的信息。斯蒂格利茨研究了保险公司在不清楚投保 人的风险状况时,如何通过提供一系列的保险合同(即不同的保险费率和免赔额的组合) 让投保人选择,从而达到区分不同风险类别的投保人的目的。分离均衡模型对于干部队 伍建设很有意义。国家和政党的兴衰与人才的转移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 问题是,现有的管理体制在干部评价、选择和任命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 情形,既需要建立一些信息传递模型,也需要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来解决。十六大报告 指出的“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就属于 这方面的要求。
战略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过程,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它一定是发展变化的:第一,不管我 们如何预见,未来总有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即使我们能够把握未来 事物的一定概率,但如果它的不确定性很强,而且当前没有办法提高对它的把握度,那 么我们仍然不能确定下一步的战略安排。因此,战略的调整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第二 ,由于时间的流逝,原来确定的东西会变成不确定的。战略对象、对手和环境都处于变 化之中,任何基于已知信息而制定的战略都需要发展。所以,战略既是行动之前又是行 动之中的概念,战略发展是战略的应有之义。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提高战略发展的 能力。
战略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战略应变能力,包括制定战略预案的能力, 从战略预案中遴选适当方案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战略引导的能力。当未来发展有多种可能,不确定性比较强时,需要制定若干战略预案。当不确定性以离散形式表现出来时 ,可以通过分析各种可能的发生概率进行排序,拟定对付各种可能发生的预案,争取好 的可能,防止坏的可能。当这种不确定性以连续形式出现时,应当分析指标变化幅度的 特性,选取若干关节点制定预案。一旦某种可能变为现实,战略决策者需要以适当的战 略预案迅速作出反应。当处于某种战略关节点和某些紧急局势的处理时,战略引导特别 重要。通过我们的行动积极地影响战略进程,是战略应变能力的突出要求。二是战略博 弈能力。对手的变化是所有战略变化中最重要的变化。能否作出恰当的战略调整适应对 手的变化,取决于战略博弈的能力。博弈是战略过程中的能力,它直接影响棋局向何处 去。三是战略创新能力。战略创新是当代战略理论中的新的生长点。战略创新能力在战 略发展能力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这首先因为战略创新最符合战略的本性。战略是通过 设置新的目标和战略措施,通过效用结构去改变现状的,它是面向未来的。其次也因为 战略创新往往是最好的战略发展,它使得战略主体处于最有利的战略格局之中,常常是 一种最有效的战略导向。
总之,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应当以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为基础。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 力,我们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善于进行战略思维,高瞻远瞩,驾驭 全局,从容应对,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收稿日期:200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