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创新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哲学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哲学变革的主要任务是,使哲学由思 辨的抽象王国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当时费尔巴哈提出了哲学改革的主张,他憎恶抽象王 国,认为哲学应该回到现实世界。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 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因而他也不能真正实现哲学的变革。在19世纪 40年代,真正标志着哲学变革、实现哲学转向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当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念,认为“哲学 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而是“现世的智慧”。因此,哲学应该关注人的现世的问题,应该 关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他强调“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 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他认为,虽然哲学首先通过人脑和 世界相联系,但是它不能脱离人类其他活动领域,特别是不能脱离人类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人 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且应该渗入到这些关系之中,以发挥哲学作为“现世的智慧”的功能 。总之,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仅应该关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且应该是这种关系的最 高理论体现。不应该再把哲学看作是关于某种最高实体的“高深莫测”的学说了。
应该说,现在人们所谈论的哲学由旧的抽象的形而上学王国向现实世界的转向,由抽象实 体向现实关系的转向,在19世纪中叶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超前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是伟大的哲学变革,是伟大的理论创新。费尔巴哈曾强调,哲学变革应当“适应时 代的要求,符合人类的利益”;主张新哲学不仅要满足理论家,而且要满足实践家。在当代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人类的利益,既能满足理论家又能满足实 践家的哲学。在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继续循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确 定的方向前进,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哲学包括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伟大的哲学变革 和理论创新,包括认识论的变革和创新。一般地说,在哲学史上,传统的认识论基本上是围 绕 着认识的可能性和认识的可靠性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而这种讨论大都是局限在思维(或理 论)的范围内思辨地展开。现实的认识论问题,变成了纯粹思辨哲学(或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出发,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强调实 践的意义,突出了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认识的可能性和认识的可靠性不是 单纯的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在“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 一个文件”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一方面指出,“对对象、现实、感性”, 应当“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认识的可能性 问题;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 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就是说,认识的可靠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和证明。马克思还指 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 学及其认识论不只是关注观念地解释世界,更要关注实践地改变世界。
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就完全摆脱了旧的传统认识论的思辨模式,把自己置于人与 现 实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之中,并立足于实践,把认识同实践联系起来,把解释世界同改变世界 联系起来。这是在认识论上的伟大创新,又为尔后的认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创新之路。特 别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为共产主义者开辟“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 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共产主义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 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和理论创新,必然引发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实践和实践创新,并导致“现存 世界的革命化”和新世界的产生。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对于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 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产生了背离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识论思想路线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使中国革命事业遭受了极大的损失。1937 年7月,毛泽东撰写了《实践论》,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著作,是毛泽东 为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和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 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在这一著作中,毛泽东系统深刻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的观点为第一性和基本性 观点的认识论体系,论述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发生和展开过程、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认 识的目的、认识的历史发展逻辑,以及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 观 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途径。通过这些论述,毛泽东同时也批判了党内 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并用实践的观点回答了旧的认识论用思辨的方法争论的问题 。还应该指出,毛泽东对《实践论》这一著作特别标明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 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哲学家们争论了两千多年 ,却未能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的回答。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 观点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对争论了 两千多年的知行关系问题作了科学的回答和总结。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同时,它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 导全党树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并为这种结合树立了一个典范,为中国共 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认识论的基础。
4.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兴风作浪,思想领域唯心主义横行,形 而上学猖獗,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受到严重的冲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遭到 根本性的破坏。思想领域的混乱,必然带来实践领域的破坏。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党内 仍然存在着精神枷锁,人们的思想得不到解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受到严重的束 缚 。1978年,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全党乃至全国展开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讨论。这一讨论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打破精神枷锁、实现思想解放 、恢复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先导,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正确的路线奠定了 理论基础。以此为契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 全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形成了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新理论。这又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又带来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的全面创新。
从哲学理论上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问 题的,并且是一个属于认识论的问题。因此,这一讨论必然直接推动和促进我国哲学认识论 的 研究。事实证明,经过这一讨论,不仅恢复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这一马克思主 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恢复了实践对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权威,而且以此为契机和动 力,启动和开创了我国哲学认识论研究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表现在,关于实践标准讨论对 认识论研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范围,极大地深化和拓广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识论研究的理论空间。理论空间的深化和拓广,使我们的认识论研究摆脱了自身孤立 状态,而同其他相关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认识论研究的视野得到了扩大,内容得 到了充实,概念、范畴得到了丰富,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更新,同时还不断开拓认识论研究的 新领域。这些都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巨大包容量和开放性本质。
5.然而,同当今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飞速发展相比,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 论研究方面还很不相称,相当滞后。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运用马 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去探索、研究;但这也正好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 的研究方面继续开创新局面、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普遍应用,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人的认识和实践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又 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新发展构筑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前提,并且还直接引起人的认识活 动 和实践活动的结构、方式、功能和效率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又必然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 内容影响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人际之间的交往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与此相适 应,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普遍化条件下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效应。仿照马克思 的话来说,这种效应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当代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的当代人的认识论。如果认识论还没有打开这本书,那么这种认识论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 富的和真正的科学。[1](P127)在当代,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究方面实现新 的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就必须打开这本书即这本感性地摆 在我们面前的当代人的认识论。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又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对知识经济来说,知识成为决定经济增长 的主导因素;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可以使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地按照最大经济原则(在 现实的条件下)获得经济增长的效益。知识既然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那么知识创 新必然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创新是一种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创造性活动。知识创新要 作出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但又不能使这种发现、发明仅仅停留在观念认识的范围内,而必 须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实践力量,并使其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知识创新 既包括新知识的创造和生产,也包括在新知识功能的发挥中所表现和实现出来的(广义的)技 术创新、实践创新。所以知识创新不是知与行的分离,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正是这种统一才 使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乃至知识社会中的核心、灵魂,因为它使经济、社会得到了高速增 长、快速发展的新的动力。
知识创新作为知与行的统一,既包括知的创新,又包括行的创新;这种创新不只是表现在 创新的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知与行的活动过程以及活动结构之中。毫无疑问,马克思主 义哲学认识论应该研究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中知识创新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构的新特点、新 规律,以便使知识创新能够更加自觉地按照最经济最合理的原则进行。这意味着,知识创新 要求研究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必须在坚持其基本的、普遍的原理的基 础上 有相应的创新。这种创新是知识创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提出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 哲 学认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
6.有人说,技术发明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既可以为人类带来福利,也可以给人类造 成危害。事实确实如此。知识创新所引发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通过当代人类实践所产生的 效 应,就具有双重性,即正效应和负效应。正效应表现在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提 高了人对自然资源、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福利,生活水 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提供了保证;负效应则表现在 阻碍甚至破坏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出现了紧张和 冲突,造成了人们正常生活的困境,甚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危害。特别应该 指出的是,当某些集团为谋求私利,利用高科技来增强他们对其余人类的控制时,所造成的 危 害就愈大。那么,高科技在人类实践中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的负效应仅仅是来自高科技自身 吗?实际上,这种负效应大多来自使用高科技的人。正如有人指出的:“人类的发明,如果 不是全部的话,绝大部分都是既可以为圣徒所用,也可以为恶人所用的。”因此,高科技在 实践中产生的效应,实际上是来自使用高科技的人。要提高和强化高科技在实践中的正效应 ,防止和减少甚至避免负效应,使用高科技的人不仅对高科技要能够精通和熟练地掌握,而 且 要有造福于人类的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还要自觉强化有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 社会的价值关系的科学认识与理性把握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国家正在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新知识、高 科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力量;相应地,不断实现知识创新、不断推进高科 技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知识创新、高科技 发展的规律、机制,提高知识创新和高科技发展的效率,充分发挥新知识、高科技的力量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扩大其正效应,防止和缩小乃至避免其 负效应,是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而在研究这些重大课题时,必 须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认识论研究 ,不但要探究、揭示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的规律、机制以及新知识、高科技的应用逻辑,而 且要求知识创新、科技发展以及新知识、高科技的应用,必须服务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服 务于先进文化的进步,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要我们高度自觉和能动扎实地坚持和贯 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的知识创新、科技发展以及新知识、高科技的实际应用就能 产生巨大的正效应,从物质到精神领域全面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极 大地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对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而且在哲学上具有重 要 的认识论意义,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创新之路。在知识创新、科技 发展的时代潮流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应该对同知识创新、科技发展内在地联系在一起 的当代的认识——实践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尺度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一方面可以为当代 人类 认识和实践的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导向,另一方面又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认识论本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丰富、深刻的内涵具体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因 此,在我们对同知识创新与技术发展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认识——实践进行反思的过程中, 自觉地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因 素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