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动态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中学化学课堂中,教师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教学情境为契机,及时引导教学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教学得到有效的落实。
在开放性的化学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信息层出不穷,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且会转瞬即逝,需要教师细心地观察、细细地揣摩、认真地判断,及时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推动教学进行的生成性资源。
所谓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高,能够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教学应以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为起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可以分为学习的准备状态、学习的反应状态、发展变化状态和学习效果等。
一、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学习的准备状态是指教师开始正式教学以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认知、兴趣、积极性以及学生自身特定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等。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对教学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通过有意的观察和清晰的分析来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获得一定的判断,从而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案例1]:
预备铃声响了,我站在教室门口准备上课,一切按部就班,今天要学的内容是“化学平衡”。学生们正在教室里议论纷纷:“化学上所讲的平衡状态与物理上所讲的平衡状态好象不一样啊!”;“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是什么意思?”;“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为什么平衡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浓度就保持不变了呢?”;“假如是合成氨反应,那么以表示的正反应速率与以
表示的逆反应速率相等时,那此时合成氨反应是否就处于平衡状态呢?”;“为什么在定义里要强调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呢?”……听了学生们的议论,对于如何更好地上这节课,我心中更有数了。
在案例中,教师在等待上课的短暂的时间内,通过对学生课前活动状态的留心观察和对学生讨论话题的认真倾听,获得了有关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理解、困惑、问题、要求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感觉的困难来调整教学策略,上好课起到了很大的指示作用,从而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也学得格外轻松。
二、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反应状态
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学习反应状态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与教师的教学以及教学过程中其他作用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和情感等各方面的相应状态,这些状态可以通过言语、表情、动作、行为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反应状态是学生与课堂教学因素发生互动的重要表现,虽然这种反应不一定总是正面的、积极的,有时甚至是消极的课堂突发事件,但教师只要善于捕捉并加以巧妙地利用,有时也可以成为促进教学的有利因素,有可能使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使教学更有效果。
[案例2]HClO的漂白作用的教学片断实录:
必修1(人教版p84)实验4-4氯水的漂白作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1/3容积新制氯水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现象 有色布条褪色
结论与解释新制的氯水具有漂白性
实验4-5 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
将有色纸条或布条、有色花瓣放入盛有干燥氯气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
现象 有色布条不褪色
结论与解释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根据实验4-4、实验4-5,可得出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lO,干燥的本身不具有漂白性的结论,这时突然有学生插嘴道:“不一定,因为
与水反应生成的有盐酸和次氯酸两种物质,说不定是盐酸具有漂白性呢。”旁边有同学说:“盐酸不可能具有漂白性,这在初中所学的性质中没有提到过。”前面的学生随即反问:“在初中我们也没有学习过盐酸具有还原性啊。”这时学生的眼睛都注视着我,希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我没有立即对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的方法来证明盐酸是否具有漂白性,经过思考与讨论,有同学问答:可以将盐酸滴到红色布条上,看布条是否褪色。经过实验,确证了盐酸并无漂白性,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在新制的氯水或潮湿的氯气中真正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HClO。
本案例中,学生的个人观点“盐酸可能具有漂白性”就是一个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应该说,它的出现偏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设计方向,出乎教师的意料,但教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教学朝着更佳的轨迹前行。这说明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容易被我们简单否定或“立马裁决”的平凡而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适当调整教学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探究,可以使课堂柳暗花明,锦上添花。
三、及时捕捉学生的发展变化状态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变化状态是指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的影响作用,在认知、体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前的变化状态。这种变化状态不仅仅只表现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水平,而应该是个体的全面发展。现代发展观强调要用更为全面和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哪怕一点点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是片面、狭隘和静止不动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发展变化总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发展变化状态就是教师进行下一步教学的基础。面对处于时时发展变化中的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需要加以关注,清晰地认识、理解、把握和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案例3]二氧化硅化学式得出的教学片断实录:
现行高中教材给出二氧化硅晶体的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
在二氧化硅晶体中,1个硅原子和4个氧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每个硅原子周围结合4个氧原子。同时,每个氧原子跟2个硅原子相结合,从而得出二氧化硅的化学式是。这时有学生补充说也可以根据立体结构中的最小环:6个氧原子与6个硅原子所形成的12元环分析,每个Si原子被12个环共用,每个O原子被6个环共用,故每个环实际占用Si原子为6×1/12,占用O原子为6×1/6,Si与O原子个数为1:2。另外也有同学补充说可由在资料中看到的二氧化硅晶体的平面结构(如图2)来分析:取其中最小一个重复结构单位(如图2中的圆),其中的Si原子有1个,O原子有4×1/2=2个,Si与O原子个数为1:2。我在表扬这些学生的好学精神后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追问道:“针对二氧化硅晶体的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表示方法哪个更为准确地反应了二氧化硅晶体的结构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图1较为准确,图2的平面结构应是图1结构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我又问道:“那么图1的空间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通过进一步对空间结构模型分析,发现每个硅原子与周围的四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每个氧原子又处在由另一个硅原子为中心的一个正四面体上,这些四面体向空间发展,构成彼此联结的立体网状结构,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硅原子晶体。最后加以小结:因此目前教材中使用图1来表示二氧化硅晶体的空间结构模型则更形象和准确。
本案例中,课堂上教师面对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迎面而上、顺水推舟,把捕捉到的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转化为新教学的“生长点”,生长出新的教学内容,将其作为“基点”,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知识打下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学习活动对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思想以及思维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甚至是错误,这很正常,因为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过度地防错、避错,缺乏对差错的欣赏和接纳,会大大减少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的机会,使其天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大胆尝试的探究意识被压抑甚至于被扼杀,这是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出错,作为教师应努力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转变成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发展、情感与态度发展和价值观发展的新的教学资源。
在本案例中,虽然学生甲与乙、丙与丁所述方案中差别仅仅是在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但得到的结论却大不一样,它充分暴露出学生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偏差,作为教师迅速捕捉到了学生鲜活的错误资源,及时引导学生对错误思路进行审查、纠正和自我完善。从而使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课堂资源无处不在,到处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当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加开发、利用。“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危机中也许蕴藏着良机。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的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可以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需要炼就天才般的眼睛,认真挖掘课堂中所生成的资源,同时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处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