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云计划经济思想的几点思考_计划经济论文

对陈云计划经济思想的几点思考_计划经济论文

对陈云计划经济思想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计划经济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思想论文,陈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陈云同志的思想,不能不研究其计划经济的有关思想。本文试就如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一)建国初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之原因的再认识;(二)关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问题;(三)陈云同志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观点;(四)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来把握陈云计划经济思想。

(一)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之原因的再认识

陈云同志是建国后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尽管我们建立计划经济在理论上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是陈云同志关于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一系列思想,对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具体运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建国初期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与研究建国初期陈云同志计划经济思想的历史地位具有一致性。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代替计划经济是我们的进步。但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学术界认识是一致的。本文再度探讨“历史地位”问题,其焦点也不在于是否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问题,而在于为什么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实质上又是如何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陈云计划经济思想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在建国初期能发挥积极作用?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那时,我们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商品化程度都很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也比较简单,对于这样的经济状况而言,计划经济是适应的,因而在当时能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尚没有揭示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的深层次根源。我们的观点是: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市场调节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起主导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秩序混乱时,计划的、行政的手段总是要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的作用,国家的计划管理、国家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往往是经济从无序到有序、从危机到振兴的关键。

例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萧条和混乱之中。那么美国又是怎样走出混乱与危机的呢?美国走出危机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而“新政”的实质就在于国家对经济的强烈干预与计划管理。国家除了对金融货币进行强制管理外,对工业的“调节”是“新政”最基本的内容。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全国产业复兴法》并成立了一系列新的经济管理机构。1933年7月,棉纺行业制定出第一个“公平竞争法典”,对该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雇工条件等做了严格的规定。此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在政府的强烈干预下,各行各业共制定类似“法典”749个,从而实现了国家对经济的严格操纵,美国经济也由此走出混乱,走向复兴①。德国走出1929-1933年危机并再次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关键之一在于其对国民经济实行军事化管理。为此,德国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最高中央调节机关为帝国经济部,它下面首先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市场、对外贸易、物价等。同时还设立了按部门的调节机构——经济集团和按地区的调节机构——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各级经济集团与省经济厅系统与中央专业管理局相协同,形成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对国民经济的一切部门和领域,实行全面控制②。此外,战后的日本从空前混乱状态到振兴、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从内外危机中站稳脚跟到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都说明了这一点。而且,上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而是严格的控制和计划管理。

那么,为什么国家的计划管理、国家对经济的严格控制能成为经济从无序到有序、从危机到振兴的关键呢?这是因为,市场调节(或曰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完备的市场体系。况且,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还会出现市场调节失灵现象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危机和混乱时期,市场运行的前提条件基本甚至完全丧失,市场调节对于正常经济秩序的恢复就更无能为力了。

建国初期计划经济之所以能发挥积极作用,关键不在于当时我们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如何及经济结构简单与否,而正在于当时我们的经济正处于无序、危机、混乱阶段。建国后,我们在经济上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物价飞涨,物资奇缺,市场混乱。接下来又是土地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三大改造。加之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几乎是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家需要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来发展基础产业,保证重点工程,需要从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角度来安排生产和建设。计划经济正是适应了当时的这种经济形势,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计划经济在当时的历史必然性。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发挥积极作用的原因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凡是经济危机或混乱时期,必然需要对国民经济的严格计划管理,这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规律。

(二)关于“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的问题

我国的国民经济究竟应按什么样的路子来发展?陈云同志认为:“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

在50年代,陈云同志就强调,要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守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仍然强调这一点。1979年3月,在《关于财经工作给中央的信》中他指出:“前进的步子要稳。不要再折腾,必须避免反复和出现大的‘马鞍形’。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③同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说到底,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地稳步前进,这样做,才是最快的速度。否则,造成种种紧张和失控,难免出现反复,结果反而会慢,‘欲速则不达’。”④由此可见,“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是陈云同志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也是我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那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陈云同志的这一思想呢?

首先,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规律。今天,我们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依靠市场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合理配置,就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只是市场手段比计划手段更能实现这种比例关系。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实质是什么?陈云同志指出:“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在各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都不会是相同的。一个国家,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⑤因此,按比例实质上就是经济的平衡与协调,按比例发展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协调地发展。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正在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从近些年我们国家的发展来看,“瓶颈”制约的存在也说明,国民经济不按比例发展是不行的。而我们现在加强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建设,目的正在于使这些部门能与其他部门平衡协调地发展。因此,陈云同志的“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

其次,国民经济的这种比例关系又不是机械的、绝对的,而是大体的、相对的。即:从时间上来说,并不是要求每时每刻都要保持这种平衡,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比例失调就行了;从空间上来说,并不是要求每个地区都保持一种完整的比例,而是从全局来说,整个国民经济能协调发展就行了;从比例关系来看,并不是要求丝毫不能突破这种比例关系,而是能保持一种大体的、粗线条的比例就行了。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在某一发展阶段,只要能基本上保持一个大体的比例,不出现大的比例失调就行了。

第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可能表现出波浪式发展模式,即“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行”⑥。但这种波浪式发展仍然要遵循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把中国经济放到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来考虑,就会发现,世界经济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在某一时期出现有利于我们加速发展的机遇,而这种机遇的出现又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时,我们就要适时抓住机遇,乘势加速发展几年,使经济再上一个台阶。但是,这种以国际上的机遇为契机的加速发展又难免出现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发展较快的部门控制一下速度,滞后的部门加大投入,尽快赶上。国民经济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在短期内是可以的,长期这样就不行了。总之,要遵循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三)陈云同志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的观点

陈云同志是对市场调节认识较早也较深刻的领导者之一。在党的八大上,陈云同志就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中,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是陈云同志在50年代中期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富有创见的构想。应该说;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上,陈云同志在社会主义改造一结束就提出了这一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陈云同志对市场调节的认识又有新的发展。1979年在《计划与市场问题》中他总结说,过去无论苏联或我国的计划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只有计划而缺少市场调节。他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有两种经济: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而且他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是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两种经济同时并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弄清这两种经济在不同部门应占的不同比例。”⑦特别是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有预见性的思想:“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重要地位。”⑧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进入80年代,陈云同志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0年,在《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的讲话中他指出:“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一种好现象。但是,我们国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因此,对许多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干预是必要的。”⑨1981年12月,他又指出:“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的一部分。农业经济也必须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⑩1982年12月,他又说:“今后要继续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继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搞活经济是在计划指导下搞活,不是离开计划的指导搞活。”(11)到1985年9月,陈云同志还指出:“从全国工作来看,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话现在没有过时。”(12)

那么,一向重视市场调节的陈云同志此时为什么特别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呢?其一,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80年代中期,刚刚全面推开的经济体制改革究竟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体制目标,谁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而且,无论是从实践历程来看,还是从个人认识来看,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从实践历程看:十二大我们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只是到了十四大,我们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中期也还没有预测到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80年代中期,陈云同志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而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是符合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的。其二,80年代初期,正是我们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时期。经过十年动乱,我国国民经济已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又出现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在这种扭转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纠正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错误的情况下,陈云同志多次强调计划的重要性,也就是十分自然了的。

(四)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来把握陈云计划经济思想

1.陈云计划经济思想与苏联的计划模式及我国后来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共同或一致的地方,但不能把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可谓同中有异。

苏联从20年代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国家用行政办法自上而下有计划地管理国民经济的体制。我国尽管在50年代后期就开始探索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计划经济体制方面也确实体现出了我们的特色,但是,我们最终形成的也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即把计划手段当作了唯一或近乎唯一的经济管理手段,把国民经济的一切活动都纳入了计划之中。陈云计划经济思想尽管与它们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首先,计划的程度与范围不同。社会主义改造一结束,陈云同志就指出,过去为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已经成为不必要了,应该把市场搞活一点。在党的八大上,陈云同志在计划的程度与范围问题上,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即:我们的国家计划,对于日用百货、手工业品、小土产,都只是把个别品种列入计划。而且,应该把国家计划中对这些产品的各项指标只作为一种参考指标,让工厂根据市场情况,自定指标,进行生产。只要企业生产发展了,又遵守了国家的财政制度,就不会造成国家的损失(13)。特别是陈云同志在八大上提出的“主体”与“补充”的思想,可以说是对苏联计划模式的突破。其次,与上述思想相联系的是,陈云同志多次强调要改进计划工作,改进工业管理体制、商业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及企业的自主权。第三,陈云同志始终注重按价值规律办事。当然,毛泽东也曾提出“价值规律是个大学校”,要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但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正误关存,而且最终是其错误的部分对实践起了决定作用。还在1951年陈云就指出,我们“要搞的是经济,不要搞‘政治经济’。”“譬如,货物从上海出厂,转到天津、北京再到保宁,然后再到石家庄,这个路线不是按经济原则,是按着政治系统,象这样做买卖怎么能不赔帐呢?这叫货物旅行。”(14)此后,他还多次批评了这种“大少爷办经济”、不注重效益、缺乏利润观念的做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建国初期我们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计划管理的情况下,陈云同志也没有排斥市场调节,而是努力运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全国稳定物价工作的胜利,不是我们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取得的,而是在国家掌握大量物资的基础上,通过与投机商人在市场上的较量而取得的;在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上出现了粮、棉、油及某些副食品严重短缺的现象,陈云同志又采取了依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的措施;为活跃农村市场,允许农民对完成统购统销后的多余产品进行自由买卖,对一般农产品更不加限制;等等。总之,不能把陈云计划经济思想同苏联计划模式及我国后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等同起来,而是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同中有异。

2.陈云计划经济思想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也不能将他们完全对立起来,又可谓异中有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经济,而且,计划工作仍是国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15)。因此,陈云计划经济思想尽管与今天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但他们又确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陈云同志关于研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思想;关于建设规模必须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关于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计划首位的思想;关于国民经济计划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思想;关于国家掌握足够的物资是稳定市场、控制物价主要手段的思想;关于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搞建设,必须集中物力财力加以统一使用的思想;以及关于解决粮食问题必须处理好国家与农民、国家与消费者、国家与私商、中央与地方和地方与地方四个关系的思想;等等。陈云同志关于计划经济的许多思想都是建立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之上的,这些思想往往不会因经济体制的改变而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而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的直接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思想内容。

注释:

①② 参阅樊亢、宋则行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经济史》(第三册)“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的美国经济”一章

③④⑦⑧⑨⑩(11)(12)(13) 《陈云文选》(1956-1985年)第224、305、221、223、250、275、287、304、12页

⑤(14) 《陈云文稿选编》(1949-1956年)第228、118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

(15) 十四大报告:《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24页

标签:;  ;  ;  ;  ;  ;  ;  

对陈云计划经济思想的几点思考_计划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