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游戏需要的解读与教师支持策略论文

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游戏需要的解读与教师支持策略

叶秀林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反映、巩固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力保障。“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原则。创造性游戏所提供的环境让幼儿能够在现实与想象的世界中随意穿行,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材料,在与材料互动中满足对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需要,在游戏中完成对社会角色的建构,形成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知与理解,逐步实现在社会角色中的自我发展。为了获得对幼儿游戏的真实理解,提升指导幼儿游戏的有效性,教师需要系统地观察和评价幼儿的游戏表现和技能。基于现实需要,我们以“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游戏需要的解读与教师支持策略事件研究”为载体,从观察入手,尝试多种观察和记录方法,持续收集关于幼儿创造性游戏技能使用、行为表现的数据,专题研究解读幼儿游戏需要,个案追踪记录在幼儿创造性游戏中教师回应幼儿游戏需要的支持策略运用情况,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观念发生巨大转变,观察幼儿游戏需要的科学有效性显著提升,支持策略运用精准性持续增强,并梳理提炼出观察解读幼儿游戏需要的教师支持性策略。

准确量取15 mL发酵过滤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NaCl饱和,再加入1.5 mL重蒸CH2Cl2,振荡萃取10 min,静置一段时间,吸取1.5 mL萃取物离心,吸取下层萃取物0.5 mL。

一、架构“观察儿童”基本要素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方向明确且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的种类很多,观察的内容也很繁杂,通过课题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对于观察的看法不再是简单地随便看看,基于对“观察、记录幼儿是幼儿教育核心工作的基础”的思考,我们梳理架构出了有效“观察儿童”的核心要素——“五观三察三记”。

(一)“五观”——观察的内容

即解决“看什么”的问题。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科学观察孩子的游戏状况,看看孩子是怎么玩游戏的。

图1 观察的内容

(二)“三察”——观察的路径

幼儿在某一阶段的游戏中可能出现很多重复性的游戏行为,也可能在不同的游戏区出现不同的游戏行为。这些游戏行为表达了幼儿怎样的游戏需要? 基于班级幼儿游戏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深入地“察”。

图2 观察的路径

(三)“三记”——记录的方法

教师运用图片故事记录、便签随机记录、视频影音记录,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如实记录下来,以期对幼儿的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审视环境和教育的适宜性,旨在为解读积累素材,以撰写幼儿学习故事,在提供支持策略后的效果验证比测,更是有助于大范围的研讨与交流等。

二、解读的基本流程

幼儿在游戏中的任何一个行为都能体现其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游戏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将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并细致分析游戏行为背后潜藏的发展需要。对幼儿游戏需要的解读涉及两个层面,即要在分析幼儿行为表现原因的基础上,解读挖掘深藏在游戏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一)分析幼儿游戏行为表现的原因

4.幼儿社交能力

图3 影响幼儿游戏行为的原因

2.幼儿年龄特点

兴趣是幼儿选择游戏、参与游戏并持久游戏的内因。不同性别的幼儿对游戏偏好明显不同,男生更多喜欢建构类、骑车类的游戏,女生则更偏好表演类游戏。

1.幼儿性格因素

小班的幼儿游戏行为多为平行游戏、独自游戏,较少发生与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中班的幼儿年龄特点以“自我为中心”,突出表现为喜欢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外界事物,当借助工具能够使事物发生改变时,会乐此不疲地继续此类活动,游戏行为多为“重复游戏”型、“总玩一种游戏”型;大班幼儿则更多倾向于多同伴互动的“合作游戏”。

3.幼儿游戏行为的性别差异

幼儿的性格特点对其游戏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内向和被动型的幼儿在游戏中较少和同伴有互动和交流,他们更多倾向较少与人接触的独立游戏;而活泼外向的幼儿,因为有很好地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在游戏中就更有可能和同伴发生交流和互动,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是他们的首选。

课题组就游戏中幼儿典型的四种游戏行为——“独自游戏”型、“重复游戏”型、“游离游戏”型、“总玩一种游戏”型开展了大量的持续跟踪观察,深入思考影响幼儿当前游戏行为的原因,透过行为分析需要。实践发现,影响幼儿游戏行为主要有以下几大诱因:

长期以来,红枣产业都是榆林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很多农户甚至将红枣称为“铁杆庄稼”,其对于农民增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近年来,榆林红枣产业连续出现丰产不丰收或成熟期遇雨裂变的情况,榆林红枣产业走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资料显示,军庄镇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的奥陶系和石炭系、二叠系,在奥陶系与石炭、二叠系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向斜构造明显[4],其中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单位均是以本地区地名命名[5],岩层中植物化石丰富[6-7].

在与同伴交往中,部分幼儿因为自身的社会性交往能力欠缺,经常出现想和别人交往,却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有小朋友通过语言和他交谈互动,幼儿的回答往往比较单一,或者答非所问。

5.游戏本身特性

空间、密度、集中程度、操作难度等因素也会对幼儿的游戏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游戏空间稍小,幼儿密度大,这样幼儿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就会更多。

6.环境因素影响

医疗模式的飞速发展,给护理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要求护士完全掌握并运用,各级医院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除了日常的护理工作以外,几乎每天都在面临着不同的学习、考试、培训。

幼儿对游戏环境的熟悉程度也会影响幼儿的游戏水平与游戏行为。在较为熟悉的游戏环境中,幼儿的操作会更多,参与程度更高,互动也会更多。

(二)挖掘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

课题组连续3年进行幼儿游戏需要的观察解读,梳理回顾众多的观察解读案例后,我们发现,虽然随着幼儿游戏水平和能力的提升,他们在游戏中呈现出更多个性化需要,但也有一些共性化的需要一直存在,需持续满足。

1.摆弄游戏材料,获得自主感的需要

游戏“三自一快”的特点,让幼儿有很多机会获得自主感。其中,对游戏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是各个年龄段、各种游戏水平的幼儿最直接、最显性的。如喜欢“重复游戏”的小班幼儿对“剪面条”的执着;“总玩一种游戏”的中班幼儿,已能对种类繁多的歌舞表演材料收拾整理自如。

初等教育阶段(包括幼儿园和小学),每周至少开展3小时的视觉艺术和音乐教育,用于发展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意,以及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能力。音乐教育主要通过在学校开展合唱团,其他类型艺术教育则涉及造型艺术、视频、电影和建筑等。

2.在游戏中获得关注、认可、赞扬等归属感的需要

每个幼儿参与游戏最直接的动因是游戏性体验带给自己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会玩游戏”基础上的。如执着于独自重复“剪面条” 游戏或因为技能欠缺总是游离于游戏之外的小班幼儿,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均表达了其对交往技能、交往语言习得及游戏经验丰富的内在需要。

3.参与游戏获得新体验的需要

“独自游戏”中,小班幼儿对交往新体验的需要,“重复游戏”中,中班幼儿对游戏材料创新使用的新体验需要,让我们意识到创造性游戏作为一种开放式的低结构化活动,能较好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可变的空间和情境。这就使得不同性别、不同游戏经验的幼儿,得以在同一游戏中满足不同的体验需求的同时,又会产生更多的共性新体验需要。

线上活动形式简便,读者可以打破时间及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参与。但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通过网络交流不直观,难免会产生疏离感距离感,不适宜深入讨论话题。因此,我们在假期打卡活动结束后组织了一次线下活动。通过线下活动,读者能够见到虚拟的交流对象,后期线上会产生亲切感,同时线下读者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很好地弥补了线上的不足。这种线上随时讨论线下深入交流,两种途径相互补充的模式非常适合阅读推广活动。活动结束后读者又多次自发组织小型读书交流会,形成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

4.游戏交往中获得游戏技能和游戏经验的需要

一直“游离于游戏之外,旁观游戏”的幼儿,会因为同伴的一次无意关注与回应而开心不已,尝试加入游戏。通过对影像记录的反复回放发现,很多在教师眼里不会被注意的一次眼神交流,无语言的相视一笑,都佐证了被关注、被认可等归属感的获得对于幼儿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内心需要。

三、提供策略支持幼儿游戏需要

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则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幼儿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游戏中会有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因此,教师应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提供必要的支持策略,以此促进幼儿游戏顺利推进,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成功感,发展社会性。

沐浴过后,紫云穿上那套连衣裙,显得格外动人。她把蒋浩德轻轻扶起,连声说道:“都是我不好,不该把你放在地上。”

(一)材料支持策略——满足幼儿自主感体验需要

游戏材料既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物质保障,也是幼儿游戏生成、拓展最重要的载体,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感和胜任感的获得都可以通过材料的引入、使用、创新等加以回应。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时,既要考虑游戏的内容,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真实的游戏需求,用层次结构丰富的游戏材料回应幼儿的多种游戏需要,持续引发有意义的游戏行为发生。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有效尝试:

1.调整材料结构,满足幼儿“我能用”的物质需要。

2.参与收集整理游戏材料,满足幼儿“用什么”的自主感需要。在游戏过程中,随着游戏的发展和需要,幼儿会因游戏材料的缺乏,而不能将游戏深入进行下去,老师们可和幼儿一起收集可供幼儿自由发挥的、多变性的材料。

3.设置游戏材料百宝箱,满足幼儿“怎么用”的游戏需要。

深化市县机构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市县机构改革必须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特点,在职能配置上更加突出民生,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机构设置上不简单照搬上级机关设置模式,既允许“一对多”,也允许“多对一”,确保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全面落实乡镇、街道相关改革,统筹推进第二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使各类机构、组织在服务保障群众需求上有更大作为。

4.提供材料的新旧比例适宜,满足幼儿“我会用”的游戏需要。

(二)“课程生成游戏” 策略——支持幼儿游戏新体验需要

基于对幼儿需要的解读,我们已经知道幼儿对游戏普遍存在“新体验”的需要。为避免幼儿游戏出现停滞现象,课题组尝试将游戏与课程融合,以“主题生成游戏”为线索,引导幼儿将在主题教学中获得的认知经验拓展延伸到游戏活动中来,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主运用并建构新经验,以不断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

向日葵菌核病生物防治的初步研究…………………………………………………… 裴 丹,杭丽雪,于景苑,王晓洁,韩 冰(87)

(三)“游戏生成课程” 策略——支持幼儿游戏交往经验获得的需要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活动,本不应有好坏优劣之分,但在幼儿游戏中,又真实存在“会不会玩”的问题,即游戏水平高低的问题,这突显了幼儿对游戏经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幼儿游戏现状进行观察和解读之后,要提供相应的支持策略。因此,课题组以幼儿、家长、教师共为活动主体,以幼儿自主游戏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通过游戏生成课程,及主题活动“会玩的我”,在主题下进行游戏经验的整理、提升,以更好回应幼儿对游戏经验获得与运用的需求。

埋藏深度2463.90~2902.90 m,厚度439.0 m。该地层据测井解释成果反映,共有28层砂岩,砂岩总厚度为34.3 m,砂厚比为7.81%。砂岩孔隙度10.38%~28.41%;砂岩渗透率1.15~134.72 md;热储层顶板井温为80.56℃,底板温度为86.72℃。

(四)“游戏大玩家”的组织策略——满足幼儿归属感需要

“还游戏给孩子” 是回应幼儿游戏需要的重要路径,为此,我们独创了“游戏大玩家”园本游戏模式,调整了游戏要素(时间、区域、材料),进行“全纳式”观察指导,达成“让幼儿在同伴中被接纳、被肯定、被认可的归属感需要能在真实的游戏中得到满足”的目标。

经过3年的历练,我园幼儿在每一次的游戏之后,都会有意识地主动对游戏进行思考,更善于在与老师、同伴的有效互动中表达需要。我们的老师从最初的“走进幼儿游戏”,转变成如今的“走近游戏中的幼儿”。老师们学会并掌握了如何灵活运用照片、文字、图表、幼儿作品等方式,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现状与水平,“看孩子是怎么玩游戏、怎么运用材料的,在矛盾和冲突面前,又是如何解决的;如何在观察之后,做系统的分析解读;该如何介入支持幼儿游戏……”曾经的难题,在不断深入的研究实践中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289(2019)11-0075-04

(作者单位: 成都市第六幼儿园,成都610000)

标签:;  ;  ;  ;  ;  ;  ;  ;  ;  

创造性游戏中幼儿游戏需要的解读与教师支持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