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分析论文_王捷才

山区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分析论文_王捷才

河源市紫金县农业农村局

摘要:山区生态茶园本身即是一种自然景观,山区茶园生态建设与景观规划是在保证茶树正常生长与茶叶品质安全的前提下,对山区生态茶园进行的生态性景观改建的综合性生态山区茶园。并根据茶树生理生长特点,通过推广抗病虫害良种的普及、肥培管理、合理采摘及微域调控等农业防治措施探讨了茶树种植管养方式,通过系统阐述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分析了无公害山区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期望能对茶叶生产者科学管理山区茶园有所帮助。

关键词:山区生态茶园;茶树病虫害;防控

引言

山区生态茶园是将茶树作为主要的作物、并且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起来的山区生态茶园。建立生态茶园可为茶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茶树的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另外,建立生态茶园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循环,使山区生态茶园内的物种逐渐丰富。随着高产密植技术的推广,施肥水平不断提高,但山区生态茶园管理水平参差不一,茶农缺乏系统的病虫害防治经验,使一些区域的茶树病虫害发生严重。因此,通过对云南茶树种植管养措施和病虫害的生物,化学防治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推动农药的减量化使用,为无公害山区生态茶园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一、山区生态茶园建设模式

山区生态茶园模式是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及良性循环功能的一种现代化农业栽培方式。建设山区生态茶园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以山区生态茶园模式为理论依据,以不破坏山区生态茶园的土壤条件和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为前提,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茶园周边的自然植物,间作适宜的林木、豆科作物等植物,组建成具有较高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山区生态茶园模式。山区生态茶园模式总结起来主要有五种:茶-草/作物模式、茶-禽(鹅)模式、茶-林模式、茶-林-草模式、茶-林-草-养殖(旅游/休闲)模式。

1、茶-草/作物模式

茶-草作物模式对各类山区生态茶园来说都是一种较好的栽培模式,特别适合新开垦的幼龄茶园。中国茶园传统的栽培方式就是在山区生态茶园间作粮食作物。

2、茶-林模式

茶-林模式适合于生态环境单一、亚热带丘陵地区连片大面积茶园。茶树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阴,适宜在漫射光下生长,林下种茶可以为茶树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3、茶-林-草/作物

茶-林-草/作物模式适用于物种单一,生态系统脆弱的大面积纯茶园,是热带低纬度地区常用的栽培方式。

4、茶-禽(鹅)模式

茶-禽模式是在茶园内养殖家禽的一种茶树生态栽培模式,常见的有茶园内养鸡、养鹅。在茶园内养鹅,可以充分利用茶园的空间与土地,鹅在园内活动,采食茶园杂草,对杂草有一定的消除与抑制作用。与人工除草及化学除草剂除草方式相比,养鹅除草成本低,更加生态安全无污染。

5、茶-林-草-养殖(旅游/休闲)模式

这种模式是合理利用资源,建设循环生态农业,走茶叶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较好选择,有利于茶叶企业的基地建设与长远发展。

二、茶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茶树生理特点,因地制宜选育和引进抗病虫害良种,结合中耕除草、合理采摘、修剪、施肥等综合农艺措施,尽量创造有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抑制病虫害发生及发展。

1)选育抗性品种

选品种时,除考虑其产品质量水平,适制性,适应性外,还应考虑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如雪芽100号、香规银毫、矮丰、官寨大白茶、当地群体良种等,其品质好,产量高,抗病虫性强的品种。

2)冬季清园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是茶树的休眠期,时间长达4-5个月,是茶叶病虫的越冬期。于冬季的12月至翌年1月,在茶园进行全面清除并集中烧毁茶树病虫枝叶。在翻耕和施基肥时,控制茶尺蠖的蛹、剌蛾类的茧以及蛴螬等地下害虫。统一喷施1次晶体石硫合剂150倍液,进行封园,消灭越冬病源。

3)合理修剪和台刈

修剪和台刈对许多茶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修剪分为轻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对茶毛虫、茶尺蠖及长白蚧、龟甲蚧等为害严重的茶园,要及时采取深剪和重剪,甚至进行台刈彻底防治,剪下的枝条要及时清出茶园,集中销毁。

4)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做到化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加大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力度。另外,及时采摘,抗旱保湿,疏枝清园等农业措施,也可以减少茶园的病虫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茶树虫害的生物和物理防治

利用茶树-害虫-天敌三重营养链间的种间或种内的化学气味通讯原理。采用人工诱导和模拟技术进行性别诱集、行为调控、抗性诱导、信息扰乱以达到防治的目的。

1)以益虫治害虫

创造利于天敌的生态环境,注意保护和利用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如:绒茧蜂防治茶尺蠖和茶细蛾、黑卵蜂防治茶毛虫,瓢虫防治长白蚧以及异色瓢虫防治茶蚜等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2)以有益微生物治害虫

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昆虫病毒制剂,以及苦参碱等植物性农药等进行防治茶叶害虫。这些农药对防治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茶尺蠖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茶云纹叶枯病、茶赤星病、茶炭疽病,既防病又改善品质,提高产量。

3)灯光诱杀法

是利用害虫趋性进行诱杀。茶园害虫趋光性较强的种类有:茶尺蠖、茶毛虫、茶卷叶蛾等。灯光引诱效果最好的是东方红电子灭蛾灯、佳多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其次是日光灯和白炽灯。每年在害虫发生期,东方红杀虫灯每50-60亩装一盏,20-30瓦的黑光灯每10亩装一盏进行诱杀,每年可减少使用农药1-2次。

4)人工捕杀法

人工捕杀是传统的捕杀方法,利用害虫的栖息场所或特殊习性进行捕杀。如茶毛虫以卵成堆产在茶树叶背越冬,可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摘除叶背越冬卵块,其幼虫1-2龄群集在叶片背面,被害状明显极易发现,可以将带虫的枝叶剪下,就地踩死。人工采除染病严重的病叶,摘除茶毛虫卵块、卷叶蛾虫苞、蓑蛾护囊,击碎枝杆上的茶叶刺蛾的茧。用竹刀刮除被害枝干上的蜡蚧类害虫、苔藓类病害。又如蓑蛾类常有为害中心,被害状明显,可在冬季或早春结合山区生态茶园管理,随手摘除虫囊。

3、化学防治

防治病虫草害时,应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来降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同时,限制使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要做到:

1)合理选用农药

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茶叶生产过程中化学农药选用高效、选择性强、易于降解的农药。推广使用Bt制剂、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结合使用啶虫脒、吡虫啉、联苯菊酯、苯醚甲环唑等化学农药。

2)安全使用农药,严格遵守农药的安全使用准则

严格按照农业部制定的行业标准中山区生态茶园病虫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使用农药。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推广一药多治或农药的合理混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加强预测预报,抓住防治关键时期。根据不同茶叶病虫的发生时期,确定防治关键时期,根据不同山区生态茶园的病虫种类和发生量,确定防治对象。病虫在发生过程中,有其对药剂的敏感期,如小绿叶蝉掌握在若虫数量上升时用药,黑刺粉虱在若虫盛期用药,鳞翅类目幼虫在孵化后期至3龄前用药,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提高农药使用技术

讲究农药配制技术,严格掌握加水倍数,重视加水方法、准确地用量筒或量杯取液体农药商品,固体可湿性粉剂准确称量。低用量农药推广两次稀释方法。合理选择施用方法,目前喷雾的方法有常量喷雾、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禁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农业部明文规定禁用的农药品种,如甲胺磷、三氯杀螨醇等。

三、建立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区进行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茶区茶企散弱现状,在通过种植抗病虫国家级茶树良种的基础上,集成天敌友好型色板、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等三诱技术。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农药减量化使用技术,配合科学施肥、中耕除草、合理修剪、标准化采摘等生态调控技术。进行技术集成示范,以指导茶叶生产。同时,鼓励茶农建立生产专业合作社,或者建立生产模式,通过组织措施保障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应用,实现茶叶绿色生产,提升食品安全标准,促进主要产茶区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章根据山区生态茶园生态循环模式与茶园设计理论及方法,以新自然山区生态茶园规划设计为例进行了实践探讨,对新自然山区生态茶园种植模式、病虫害管理进行综合的规划设计,通过对山区生态茶园虫口的监测,科学安排山区生态茶园用药的种类、时机、间隔期和用量,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及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区的设立,为其它山区生态茶园的建设与茶树病防控提供了分析。

参考文献:

[1]黄蒙兴,陈丕兰.浅谈生态茶园建设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 福建茶叶.2018(03)

[2]洪青益,李东胜.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2017(12)

[3]李晓丹.红芽铁观音栽培技术要点[J]. 福建农业.2017(04)

[4]温家毅.控制茶叶农残的主要措施[J]. 福建农业.2018(10)

[5]欧庄琴.浅谈生态茶园的建立[J]. 茶世界.2017(03)

论文作者:王捷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山区生态茶园建设与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分析论文_王捷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