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目的:研究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0min、1h、2h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治疗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提升冠状动脉再通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193-02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主要指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症状,造成心肌缺血或坏死,临床表现为患者的胸部出现剧烈疼痛、心电图、心肌酶动态发生变化,并且该疾病的死亡率非常高[1]。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需及时开通患者出现梗死的冠状动脉,重新构建心脏血运,进而挽救濒死的心肌,同时减少患者心肌梗死范围,避免心肌梗死面积扩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将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的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的年龄在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5±3.32) 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在4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 (54±4.22) 岁。70例患者基线指标,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心肌酶谱及心肌标志物、肝肾的功能,并记录下十八导联心电图,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氯吡格雷片300mg口服[2]。
对照组:对患者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50万U静推,尿激酶100万U溶解在浓度为5%的葡萄100ml中,30分钟内患者的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使用静脉推注10MU的瑞替普酶,时间控制在2~6分钟,30分钟以后再滴注一次。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进行同样的处理,例如,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与氯吡格雷片75mg口服,同时进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仔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开始以后0.5h、1h、2h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并计算对比两组治疗一个月内的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0.5h、1h、2h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42.86%、68.57%、88.57%,对照组分别为31.43%、57.14%、62.86%,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患者治疗后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分别为5.71%(2/35)、8.58%(3/3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灌注治疗必须要及时,在初期以开通患者梗死的相关动脉最为关键,可及时挽救患者濒死的心肌,避免心室发生重构,进而改善患者近、远期的预后[3]。现阶段,国际上公认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患者的最佳时间为患者发病后6小时之内,而且梗死的相关动脉血管再通率,与溶栓时间呈负相关[4]。瑞替普酶药物是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常见药物,主要指通过赖氨酸结合部位与纤维蛋白的特异性相结合,在局部能有效激活体内的纤溶酶原,及时把血栓当中的纤维蛋白分解为一种可溶性的产物。因该药物与血栓结合起来较为松散,能有效提升对体内血凝块的穿透力,进而强化该药物的溶栓效果。
本次研究对于观察组患者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尿激酶治疗,治疗后的结果表明,在同一时间段内,观察组患者0.5h、1h、2h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为42.86%、68.57%、88.57%,对照组分别为31.43%、57.14%、62.86%,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表明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应用尿激酶治疗的效果。总而言之,静脉溶栓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高,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俊峰.针对瑞替普酶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4(26):10.
[2]金晓英,庄环发.注射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16(2):20.
[3]尼罗帕尔·艾里肯.针对瑞替普酶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12(8): 15.
[4]柯荣.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4(9):12.
论文作者:王宇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静脉论文; 溶栓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尿激酶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