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面向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关于构建面向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思考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主义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非难和挑战,其激烈程度超过20世纪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究其原因,固然与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这一事实密切相关。然而,更深刻的因素却在现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本身。当前,世纪更替在即,无论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都在迫切呼唤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理论工作者,我们尤其应当以积极而又科学的态度与坚定的理论创造精神,担当起历史赋予的责任。

(一)

在我国,把科学社会主义当作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主要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但是,学科体系溯源却可以追踪至前苏联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70年代初经中共中央圈定的马列6本著作。受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我国理论界最初构建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大量论述为内容。以后虽有所变化,也只是添加大量的中国事例作为论据,或者以我们党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做补充。现行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1.研究对象落后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对象或研究任务的确立都是和时代紧密联系的,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19世纪英、法、德工人运动的背景下及十月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自然有理由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设定为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但是,从本世纪中叶特别是70、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全球政治格局的改组以及由此促成的时代主题的变化,已经将世界社会主义推向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坚持恪守经典作家的定说,或者仅限于为之附加某些说明或解释,无疑会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和阻碍。

2.框架结构脆弱。具有合理、坚实的框架结构,是学科体系严密性、科学性的重要体现。目前通行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在内容上一般由“革命”和“建设”两大板块组成。问题在于,一是这两部分之间缺乏紧密联系:“革命篇”基本以对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论述的阐述为主;而“建设篇”则转向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来注解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两者之间不存在思想内容和话语方式的统一性、连贯性。二是“建设篇”部分由于是注解式论述,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弊:在内容上过分偏重于政治方面,而在结构上给人以支离破碎、僵硬拼凑的感觉。

3.思路狭窄,思想内容因循守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是开放的,其每一步发展不但依赖于对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归纳,而且离不开对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的吸收和借鉴。但是,受“经典”的局限,现行体系在思想内容上长期保持着一副“老面孔”。在这方面,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国际上早在60、70年代,国内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有人提出现实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可亲和性问题。但是,这一理论成果长期被所谓“专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人们拒之门外,直到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讲话之后,才又纷纷视之为当然。

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述为基本内容;所谓学科体系,也只能固定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框架内。这样做好像符合马克思主义,但是,恰恰违背了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原则。我们知道,与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相反,科学社会主义是要以现实为基础,使理论不断由实践赋予生机和活力,由实践来修正和更新。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其理论生命的尽头反复告诉人们:他们对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局限于对既定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他们提供给后人的不是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

(二)

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的总要求和科学方法,我们首先不能忽视对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总趋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

恩格斯说过:“被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 ”〔2〕150年前, 当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不仅造成国内范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尖锐对立,而且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力图建立起一个将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纳入其中的世界市场时,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捕捉到了这一“历史事实和过程”,并以“世界历史”概念表征这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在此之后,马克思无论是研究以对西欧的考察为结果的一般社会主义理论,还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思考,无一不是以对“世界历史”认识的不断加深为支点。但是,在马克思提出“世界历史”思想的19世纪,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融合和依赖还只是初步表现为国家力量的扩张,民族利益的碰撞及宗教的传播与文化的渗透。真正的实质性变化始自当代。具体地说,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发展到更深层次,以至终于形成为对传统的国际关系、对国家主权及其他权利、对以往以国界标示人群活动区别规则的一种深入持久的挑战。〔3 〕这也就是目前众说纷纭的世界文明的新走向:全球化。

这种以全球化标示的“历史的整个过程”及其“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必然会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带来某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

1.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国家垄断既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国范围内达到顶点,同时又促使社会化大生产在全球范围扩展,各国经济互相交织和融合,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即各国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节。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某种超国家机构的形成与各国主权的让渡,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只要各主要国家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不改变,经济全球化最多只能在地区范围内存在。〔4 〕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绝对阻遏,这能否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表现?

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还表现在阶级对立关系方面。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高度发达。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由无数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组成的全球经济网络,使马克思当年提出的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在更深层次上越出了国界,扩展至全球范围。其中既包括由各发达国家互相直接投资造成的剥削和压迫,也包括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直接投资而形成的阶级对立。马克思的“工人没有祖国”的名言在现在无疑拥有更为深刻、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内涵。

2.关于全球性的价值危机与政治觉醒。

经济全球化的另一方面是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在把它们的工业化成果、市场经济法则、科学技术等推向全球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空前未有的文化堕落、道德败坏、贫富差距扩大、生态遭受严重破坏、霸权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并存……。造成这许多全球性问题的直接因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与以物欲、情欲横流为特征的价值观念。在此背景下,全球电话通讯网和电视网的问世,发展中国家居民识字率的大幅度提高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一系列因素,又大大激发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政治意识觉醒。普遍的价值失落与广泛的政治觉醒,两相碰撞会形成什么结果?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在其新著中发出忧虑:“混乱的全球政治进程比以往保守的国际制度更加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念”。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在国内越来越削弱、涣散、分化美国的力量乃至使其瘫痪,同时又引诱和腐蚀外部世界乃至使其异化和革命化”〔5〕。那么,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高潮来临之际, 历史会不会把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主义价值层面的内容推向首位?

3.关于实现未来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

经济全球化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使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极为显著的现象,就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大幅度减少,彼得·德鲁克推断:“到2010年,非共产主义发达国家(即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者注)的产业工人将减少到目前农民在劳动力中的比重,即5%—10%。”〔6〕波兰的亚当·沙夫曾经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是否可能出现没有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7〕另外,经济全球化还伴随着国际移民浪潮。 考虑到跨国公司的发展,这种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队伍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由于上层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再像以往那样高度依赖本国的工人,从而使工人队伍的阶级意识淡化,政治觉悟下降,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感逐渐淡薄;另一方面,作为工人阶级的核心力量,大量从事体力劳动的产业工人又不具有所在国的国籍,不属于同一民族。这是自70年代起,传统意义上的工人运动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低潮的最主要原因。应当如何认识和评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战略和策略,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要研究的新问题。

4.关于“新社会运动”。

最近一、二十年,虽然传统意义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但是抗议、谴责、抨击和反抗资产阶级国家的政府、政策甚至基本制度的“新社会运动”却一浪高过一浪。70年代初,在美国及西欧爆发过震动世界的新女权运动;80、90年代,美国黑人将种族民权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并产生了民权运动国际化的趋势;80年代,西欧、北美、大洋洲人民掀起声势空前的反战和平运动;60年代末以来,欧美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纷纷以各种形式投入反环境污染斗争……。作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这些“新社会运动”属于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新社会运动”中,一些思想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生发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意识,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解决种种全球问题的唯一途径。“新社会运动”对资本主义社会变革乃至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日渐凸显,这难道不足以引起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关注和重视?

(三)

理论的价值取决于满足实践需要的程度,任何学科的理论主题总是在随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通过考察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及其在发达国家造成的实际的社会、政治结果,进一步明确人类未来的共产主义方向,然而更有必要在全球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展开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在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蓬勃发展。前几年,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受到巨大的冲击,发生了程度不同的逆转,但是并没有销声匿迹,特别是在最近又有所复苏或新的发展。所以如此,除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的象征而产生的吸引力及社会主义理论、制度、运动的历史性重大影响外,在根本上为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危机所决定。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和落后,5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或者国际和地区性经济组织不断设计方案,提出各种发展理论。但是几十年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下降。这就为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中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由和适宜的社会土壤。可以设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社会主义运动在经历短期的曲折、震荡以后,会重新成为广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主潮流。这一点甚至连宣告共产主义在20世纪“大失败”的布热津斯基也有所觉察。〔8〕

研究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在当前,主要也就是要以探讨怎样走出一条能够更快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为核心主线,形成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生、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结论。

1.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论证。在列宁的《论俄国革命》中,这个问题是被当作世界历史发展的特殊现实提出来的。但是,由落后而发生社会制度的超越或跳跃,这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不断重复出现的表现。美国学者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每一种社会制度趋于腐朽且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淘汰的时候,率先发生转变过程多半不在中心地区的富裕的、传统的和板结的社会里,而是发生在外缘地区的原始的、贫困的、适应强的社会里。”〔9〕另外, 按照萨米尔·阿明和沃勒斯坦的“中心—外围”说,在当代世界体系中(全球化),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要改变“依附”或“边缘化”状态,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以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这究竟属于当代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还是一般规律?联系全球化进程,分析社会主义制度特殊性及其价值取向,恐怕会使我们在这一基本问题的研究中获得新的认识。

2.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问题。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首先面临着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往现实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主要问题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因为不分国情地照抄照搬前苏联模式。前苏联模式本来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不正确认识的产物,更何况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千差万别?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是一致的,模式却可以多种多样。只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经济组织与管理、公有制实现形式、国家政权组成方式、财富分配机制等都可以存在很大差别。然而,我们至今还缺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深层次探讨。

3.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既是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问题在于如何摆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认识思想文化、民主政治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思过去,列宁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障碍在于文化滞后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10〕但是,我们对此长期缺乏深刻的领悟。怎样从实现社会跳跃、超越发展的角度,阐述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思想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之间究竟选择、确立何种次序关系?这都是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至于民主政治,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又是起保证、推动作用的手段。在当代,关键是研究如何概括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及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政治类型,把握好民主政治的客观进程,确立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总体原则。

4.全球化进程中的自主与开放。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使自己孤立于全球发展体系之外。战后发展理论也认为,有条件利用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是落后国家“后发展优势”的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应为这种“后发展优势”的实现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然而在全球化时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整个世界市场、国际分工实际上主要由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领。在这种情况下,落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又很容易陷于受国际资本剥削、控制的“依附”境地。从而使许多不发达国家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选择,面对这一情况,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立足于本国实际,走出一条开放性自主发展的新道路?也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另外,随着全球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如何实现与资本主义更高层次的共处、并存和合作?特别是如何根据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更好地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5.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目标。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自然是共产主义。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论述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不仅会妨碍人们增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而且也有害于实践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还属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论述的理论价值何在?

可以认为,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历史长河中,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带有国家或地域文化特征的、具有充分实践意义的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设立当然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的偏离,但是,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更有待我们深入研究。

注释: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54页;第36卷, 第419—420页;第22卷,第628—629页;第39卷,第406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11—312页。

〔3〕参见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5页。

〔4〕吴大琨主编:《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5页。

〔5〕〔8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112、156,206—207页。

〔6〕彼得·德鲁克:《新现实——走向21世纪》,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版,第153页。

〔7〕戈尔巴乔夫等:《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翻译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119页。

〔9〕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商务印书馆1993年6月版,第22页。

〔10〕参见列宁《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面向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几点思考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