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_贸易自由化论文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_贸易自由化论文

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特点、原因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原因论文,贸易保护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08)04-0086-04

二战结束以来,在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努力推动下,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了。但在各国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贸易保护却没有失去市场,而且花样翻新。上个世纪70、8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目前,新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大的阻碍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实践的发展,有必要对新贸易保护主义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与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在保护的动机、手段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1.具有新的保护动机和更大的保护范围。

在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框架下,贸易保护的动机是防守性的。国家通过设置各种贸易壁垒限制进口,为本国幼稚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从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在新贸易保护主义框架下,贸易保护的动机是进攻性的,国家设置各种保护措施主要是为了削弱对方产品的竞争力或者限制对方企业的进入,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发达国家常常通过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以及动用保障措施条款,打击进口商品的竞争力;[1]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使得多数国外企业难以进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以及环保、劳工标准,抬高进口商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以及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竞争力。

以往的贸易保护主义重点主要是幼稚产业,如农业和新兴的工业,或者是已经处于衰退期、但与国内就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发达国家中的钢铁业、纺织业等。新贸易保护主义除了坚持对传统产业的保护,还扩大到了新兴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以及知识产权等领域。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上升迅速。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全面超过了工业,发达国家还垄断着国际服务贸易。为了维护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中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的干预程度很高。由于技术的特殊性及重要性,技术的出口国不仅会限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而且还会要求进口国必须保护知识产权。

2.具有不断翻新的保护手段。

为了回避多边贸易体系的限制,同时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保护国内市场,一些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开始出现。目前常见的保护手段有:以保护公平贸易为由实行高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有以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安全等理由实行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还有以保护人权为理由推行的国际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等。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是经常被使用的贸易保护手段。

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保护国家基本安全、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WTO赋予了成员国可以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即食品安全和动植物卫生措施)的权利,但是这项权利却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为了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许多成员纷纷采取以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提高市场准入要求。据WTO统计,从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员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达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①。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会对全球国际贸易产生长期的影响,特别是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3.具有新的保护方式。

传统的贸易保护方式主要是单个国家利用贸易壁垒限制进口,对国内市场进行保护,而新贸易保护具有新的保护方式。首先,国家通过扶持出口产业,以扩大出口来实现贸易保护。其次,利用多边贸易框架进行贸易保护。为了实现公平贸易和缓冲市场开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WTO制定了《反倾销协议》、《反补贴协议》以及保障措施条款等,但是这些规定却一再被发达国家所滥用,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最后,保护向区域化、集团化方式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式各样的经济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由于区域性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具有复杂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国际贸易制度因素的作用,也有理论发展、社会理念变化等客观的原因,更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深层原因。

1.WTO的制度约束成为其出现的诱发因素和催化剂。

自二战结束以来,WTO在推动国际贸易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它们的推动下,通过建立起一定的制度约束,各种贸易壁垒尤其是关税壁垒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无到有,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而不断发展。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看,恰好是与贸易自由化制度不断建立的过程相重合的。可以说,不断加强的贸易自由化制度约束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并发展的诱发因素之一,贸易自由化制度体系中的一些缺陷也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为了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WTO要求各成员必须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明确提出了国际贸易中禁止使用数量限制,并且要求在降低关税和削减非关税壁垒后,一般情况下不能单方面再提高或重新设置。由于WTO的协议具有强制性,各成员国都必须遵守,于是在多边贸易自由化制度约束下,用于保护国内市场的传统手段受到了限制。但是各国并没有放弃对国内市场的保护,为了能在日益严格的贸易自由化制度约束下保护国内市场,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手段,从而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出现。

由于在经济利益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制度设计方面各成员国都有不同的诉求,WTO的各项协议都是各国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贸易自由化制度并非十分严格,存在着一些缺陷,而这些缺陷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发展空间。为了获得更多成员国的支持,WTO的很多协议都设有例外条款,如为防止国际收支出现较大困难,各成员国可以临时进行数量限制或者进口义务豁免等。这些条款只是为了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却常常被用来作为进行贸易保护的法律依据。由于成员国间存在较大差异,世贸组织并没有要求对等开放,而且还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一定的优惠安排。但是,在协议的签订和执行过程中,发达国家却常常打着“公平贸易”的幌子,频繁地使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行打击,WTO设计出的缓冲性的措施被滥用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进攻工具。

2.理论的创新为其出现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自二战结束以来,国际贸易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区域集团化等新的角度来研究国际贸易,从而推出了新贸易理论、地区经济主义等一批新的贸易理论。另外,随着人们对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重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形成。这些都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一定思想基础,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1)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自由贸易是一种次优状态,适当的政府干预有可能改进市场的运行结果。因此,一国政府可以凭借产业政策、补贴政策、经济外交或保护国内市场等手段,扶持本国战略性工业的成长,增强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从而谋取规模经济之类的额外收益,提高本国的福利水平。

(2)地区经济主义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自由贸易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只会带来过度的竞争、失业的增加和资源的过度开采。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地区经济主义论认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应优先于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要以地区经济优先发展为核心,将一国的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在区域范围内,国家之间仍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区域外国家则实行共同的关税壁垒。[2]

(3)环境保护主义理论。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人们对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环境保护理论。其主要论点是:由于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环境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采取保护措施,限制对环境产生威胁的产品的进口。同时,企业要将保护环境所耗费的成本计入产品价格之内,这就是环境成本内在化。事实上,进口国还主要采用以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措施,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健康安全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3]

除了上述的理论之外,还有新福利经济学、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等理论分别从保护本国福利增加和减少劳动力价格下降等角度阐述了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这些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基础,而这些理论的观点与现实状况联系较为紧密,能够与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相吻合,这使得建立在这些理论之上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3.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其出现并发展的深层原因。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与各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密切相关。二战结束后的60年间,世界经济的发展既有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黄金时期,也有70、80年代的低谷时期。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异,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经济实力的崛起改变了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格局。在与欧洲、日本的竞争中,美国日益处于不利地位。为了应对日、德等国的竞争,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在美国出现。其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对西方国家的同类产品形成竞争压力。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失业状况严重,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内压力。为了转移国内压力,在西方国家中出现了要求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其它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并且日趋高涨。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

目前,贸易保护已经成为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新贸易保护主义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新贸易保护主义会不会逐渐走向式微呢?

1.新贸易保护主义会继续存在,并有可能愈演愈烈。

在WTO的积极倡导下,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诟病也越来越多。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贸易保护主义会逐步减少,相反国际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倾向有可能愈演愈烈。

首先,多边贸易体系存在的制度性缺陷并没有得到弥补。目前WTO的多哈回合谈判还处于暂停状态,多边贸易体系正经受着严峻考验,各成员在农业补贴、服务业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虽然目前多哈回合谈判有重新启动的迹象,但是各国不同的利益诉求使得达成多边贸易新协议的前景并不乐观。另外,由于多哈回合谈判并没有涉及到以往协议中存在的缓冲性措施被滥用的问题,所以没有克服在贸易自由化框架下保护性措施合法化的弊端。

其次,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各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著扩大。近几年,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有所放缓。由于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发达国家2005年和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3.1%。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达到5.2%。该地区的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在过去的2007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特别是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表现,使得新贸易保护主义赖以存在的环境并没有改变,所以新贸易保护主义不会消失。而且由于发达国家中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这种状况势必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的矛盾,从而增强相互进行贸易报复的可能性,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2.贸易自由化将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将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常态。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新贸易保护主义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可能,但是不能否认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从各国积极推动重启多哈回合谈判的努力中可以看出,贸易自由化仍然是符合各国根本利益的。但是就像以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相斗争的历史一样,新贸易保护主义也不会走向灭亡。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各国经济利益差异也在不断加大。为了共同的利益,各国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参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而为了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贸易保护也会随时成为各国的政策选择。因此,贸易自由化将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而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常态。

注释:

①世贸组织官方网站:www.wto.org。

标签:;  ;  ;  ;  ;  ;  ;  ;  ;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_贸易自由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