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银杯》论文_于红磊

山东省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 266000

根据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注重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突出重点,每个环节的设置也注重互动和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直观感受,导入新课

1.蒙古祝酒歌视频片断。

设计意图:选取既具有蒙古族风格特点,又是最为经典的酒歌,来给学生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酒歌介绍,出示课题。

二、学唱歌曲,目标落实

1.初次聆听,整体感知歌曲情绪、速度。

设计意图: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

2.再次聆听,体会内涵。学生互相交流歌曲描绘怎样的场景,老师进行引导和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的情绪和歌词中的场景描绘。

3.学唱歌曲

(1)一起用“lv”哼唱。

(2)学唱衬词“赛勒日外咚赛”,解决装饰音。

(3)利用旋律线,进行最直观的感受理解。

设计意图:找出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一句,也是本首歌曲的难点,先解决这个问题,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打好基础。在学唱的过程中,利用旋律线,图谱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来感受理解内蒙古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

(4)接龙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老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对歌曲风格特点的正确把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不断增强记忆意识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完整演唱。演唱姿态、表情的提醒。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坐姿及演唱不断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在音准、节奏、咬字吐字、语气等方面不断完善并用正确的情绪表现歌曲。

(6)加动作表演唱。在宴席情境中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学习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兴趣,从中进一步更加深刻地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4.总结短调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在感知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5.聆听长调歌曲《牧歌》,想象景象,跟音乐唱一唱。速度?旋律?节奏?

6.聆听长调歌曲《辽阔的草原》,总结长短调歌曲的不同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聆听,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出长短调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拓展部分

1.认识马头琴。

2.聆听马头琴声音片段,学生想象模仿的是什么声音?

A 马蹄(加动作) B甩马鞭(加动作) C马的嘶鸣声

3.结合图谱聆听《万马奔腾》音乐片段,为每段音乐编创一个肢体动作。

4.完整聆听音乐《万马奔腾》,把听到的音乐用肢体动作或声音表现出来,烘托歌曲气氛。

设计意图:采用图谱与乐谱片段相对应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马头琴柔和深沉的音色和它丰富的模仿力。加入肢体模仿,也是抓住学生好玩的心理,积极地参与音乐中,更好地感受万马奔腾的壮观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肢体表现力。

四、小结

蒙古草原辽阔美丽,蒙古人民畅快豪爽,蒙古歌声悠扬婉转,蒙古音乐更是别具风格。今天我们体验了内蒙古民歌那特有的韵味,了解了的蒙古族丰富的音乐文化,希望大家课下继续关注更多的民族文化,将之传承下去。

最后让我们再次唱起这优美的旋律《银杯》。

五、案例点评

1.教学结构完整清晰,亮点突出,尤其是利用图谱教学,将音乐的抽象化,化难为易,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全身心投入课堂,课堂气氛活跃。

3.导入部分通过蒙古族歌曲弹唱的视频,吸引学生,直接将其带入主题。

六、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听到学生唱不到位的时候需要及时纠正,唱歌课首先要让孩子唱准、唱对、唱扎实。

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丰富。

论文作者:于红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6

标签:;  ;  ;  ;  ;  ;  ;  ;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案例——《银杯》论文_于红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