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低碳时代是继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后人类又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无可回避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筑行业的转变势在必行,而历史上每一次建筑学科的发展都伴随产生新的美学观念,本文是主要从美学观念的建立方式上讨论和猜想在低碳时代建筑学审美的新趋势。
关键字:美学观 绿色建筑 数字构建 低碳经济
一.对美学本质的思考
1.“美”是什么的思考
“美”本质是什么?这是艺术哲学和建筑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混沌的问题。万物皆有美,只是看你有没有能够发现美的眼光,伟大的艺术家的价值就在于他们扩宽了人们对“美”认识的边界。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写实的美,但是对美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主观认识上,从文艺复兴开始人们懂得了透视和阴影的理论,美开始被量化和理论化,而人们欣赏的是对称和有秩序的美。而后有了伦布朗、鲁本斯等的贡献,人们懂得了光线和色彩的秩序,能够欣赏动态与虚构的美。再到莫奈,修拉等印象派再现了人们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集体认同感,而后抽像派甚至达达主义与至上主义的对美的颠覆与解构,人们今天才能对摄影艺术的光影变化与平面设计的拼贴艺术品头论足。
2.美的两种基本存在方式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能够认识和发现客观存在的美。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源于自然,它对自然具有本能的识别能力。虽然人的美貌有千万变化,但是大家都能作出相同的判断。从基因的角度讲是人们对优良基因的共同认可,具有发现和解读符合自然规律的能力。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能够识别和发现主观存在的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更多关注的是社会属性。有的美来自于社会全体成员的集体行为,例如人们都喜欢宫廷的服饰,是对穿着这种服饰的人的社会地位认可。
3.两种美的相互关系
设想把一个普通的袋子定义为时尚顶尖品。例如让明星代言,到处打广告等,普通人一听到这个袋子就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赞不绝口。这其实就是社会属性美的观念的树立。一个事物美的标准有时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自然属性占主导的美更持久,也能被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接受。社会属性占主导地位的美学观则更受局限,需要特定的时代,社会,区域背景。
二.对建筑美学观的讨论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学科,是同时具有双重属性的一门艺术。建筑艺术的美学观是建立在合理技术和适宜的社会功能的前提下的。
封建时代的建筑更多的要满足宗教和权利机关的需求,对称性成了合理的选择。我们熟悉的金字塔,在社会属性上,它能够满足法老墓葬让后人敬仰的需求,在自然属性上,51度也就是砂堆自然重力形成角度。是最符合力学稳定性的形态。
现代主义建筑很多是要满足以前从未出现过的建筑功能要求,例如电影院,博物馆等。不对称和动态的平衡成为了新的设计法则,在工业时代对钢材和玻璃材质的推广,美学的观念建立在人们对工业化的憧憬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由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美学观必须在生活方式和建筑技术上都有突破,而数字技术,非线性,绿色生态可持续等这些词汇罗列出来就能说明,建筑美学观的新发展也理所当然。
三.对低碳时代建筑美学观的讨论
当前的建筑行业主要面对的两大主题,一个是数字化技术,一个是低碳与可持续。碳经济是以低能源、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低碳经济绿色文明的新时代。
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路易斯?考克斯曾说:“希望以建筑师的能力应对全球危机”。因为今天的建筑是造就气候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今日的建设模式都是高耗能、不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钢铁、水泥、粘土砖等,建成后的运行方式也都依赖人工照明、人工空调、机械通风……这些都是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
不难看出,建筑业是导致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一个大户。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50% 以上的物质原料用于建筑业,而全球能源的50%左右消耗于建筑行业(包括它的建造和建成后的运行中)全球的垃圾50%左右也源于建筑,可以说这种建造方式都是反自然的建造方式,与节能减排是背道而驰的。未来的建筑趋势无可争议的就是低碳和可持续,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绿色建筑。即使我们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主题。
当这种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时,各种社会要求都会趋向对绿色建筑有力的方面,例如高昂的能源价格,有限的排放许可以及越来越难以控制的环境问题,都促我们对符合这种可持续发展方式的绿色建筑有一个全新的评判,就如同当年玻璃和金属取代更昂贵的石材,成为建筑材料的新宠一样,他们代表的是工业时代的精神,也许不久的未来太阳能电池板和隔热材料会成为新的建材贵族,我们似乎可以预想到当人们知道一平米的太阳能板价格超过6万元人民币时,对这种材料昂贵身份的认可。或者了解到这栋建筑极低的耗电量与未来惊人的用电费的反差后,对这种新型建筑的推崇之心就有尤然而生了。
低碳时代的建筑艺术必须建立在全社会的共同意识下。建筑的自然属性美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但是社会属性美则需要成熟的社会土壤,在经历了后现代和结构主义等等复杂的美学争论后,数字建筑的简单美学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伴随着的绿色建筑的美学社会基础则尚不成熟,但是却是必然会发生的明天。
未来的人们必将需要更多的分享资源,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更多的人一同分享,就像目前流行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一样,集吃穿住行于一体,这样的建筑一方面可以采用数字化的技术建造出美轮美奂的人工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利用绿色建筑的技术则可以降低总的能源和消耗。建筑的美学观发展将会朝着利用数字技术展现建筑的自然属性美,用低碳方式展现建筑的社会属性美的方向上走下去。
参考文献:
[1]石永良 数字化:面向未来的数字初始状态建筑学报[J].,2010/6
[2]王 璇 当代建筑的表皮消隐[J].中华建筑,2010/04
[3]石孟良等 秩序的审美价值与当代建筑的美学追求[J].建筑学报,2010/4
[4]余天琪等 当代建筑表皮自治研究[J].中华建筑,2010/04
[5]鲍家声 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J].建筑学报,2010/7
论文作者:于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建筑论文; 美学论文; 属性论文; 社会论文; 时代论文; 低碳论文; 的是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