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轨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
于 金 富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理论从经济与政治互相联系与互相作用的整合研究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转轨中的利益冲突、权利配置与制度创新等重要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转轨研究视角,对社会主义经济转轨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可望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 新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利益冲突;权利配置;制度创新;转轨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伴随着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实践过程的不断推进,经济转轨理论研究也不断推进,形成了风格各异、内容不同的多种转轨经济学范式。由于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于市场经济的结构和机理、经济转型的性质和规律、政府的作用、国有企业地位和宏观政策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别,由此形成了转型经济学的不同范式[1]。从其基本内容与主要影响来看,我国转轨经济研究主要有五种经济学范式: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转轨成本-转轨收益”范式。新制度经济学转轨研究主要是在大的制度环境即基本制度结构为既定前提下着力研究的是具体制度(行为规则)变革问题,提供一个关于转轨经济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转轨的主要原因在于新体制给人们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明显高于旧体制的实际收益,转轨路径选择的标准就是转轨过程的效益最大化[2]。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化经济改革-资本主义宪政转轨”范式。以“华盛顿共识”为标本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轨必须把产权从政府手中转移到私人手中,实现产权的私有化,同时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中央计划转向自由市场配置。新古典经济学范式一方面主张实行大规模的制度转轨,转轨是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与全球资本主义制度趋同的过程;另一方面主张以激进方式实现产权的私有化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认为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范式。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质是要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完成经济运行机制中用市场机制对原有的计划机制的置换任务。中国经济转轨的路径应当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基本前提下进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3]。四是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化生产方式-市场型社会主义制度”范式。有的学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结构的内在矛盾运动。社会主义经济转轨是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全面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基本路径是全面推进市场化制度创新,基本方向是全面构造市场化生产方式为基础、民主法治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4]。五是整体的政治经济学范式,该范式试图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整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过渡经济学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有两个基本特点:①对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以新古典范式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分析方法提出了批评,强调从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中去深入剖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在逻辑。②否定了目前国内外流行的把渐进与激进的差别仅仅归结为改革的速度和方式的流行观点,而把中国渐进式改革定义为工业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双重约束下的市场化,把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三者的关系当作支配中国渐进式改革内在逻辑和历史进程的“普照之光”[1]。
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已有各种转轨经济学研究范式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对经济转轨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已有各种转轨经济学研究范式也各有其局限性。在发展与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下,应当认真总结转轨经验、科学揭示转轨客观规律,继续推进经济转轨的理论研究,努力探索新的转轨研究范式,以更科学地解释转轨现实、更有效地指导转轨实践。目前方兴未艾的西方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理论,从经济与政治互相联系与互相作用的整合研究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转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转轨研究视角,对社会主义经济转轨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业已成为经济转轨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
高木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过去的五年里,不论是他洗澡,还是梨花洗澡,都避开对方;他在院子的井边洗澡,而梨花总是独自关上门,在房间里洗澡。他们绝无仅有的几次房事,梨花也必须先关了电灯,在黑暗中才让高木脱衣裳;至于她自己,上衣是不脱的,裤子也只脱出一条腿,草草了事。而此刻,他和梨花光了身子,滚作一团;梨花张扬地呻吟,如狼似虎;高木更是气喘如牛,翻江倒海,搅得床上天动地摇。
二、新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研究的主要特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整体化趋势,西方经济学界重新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促使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出现了把经济与政治进行整合研究的“新政治经济学”,相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统,这是一种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新政治经济学试图把理性选择分析和制度分析、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把政策评价、规范描述和实证分析融入同一个理论体系,这使得新政治经济学具有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明显不同的特征,从其研究取向来看,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向是进行经济与政治的整合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已经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单纯的经济学和单纯的政治学无法说明和解释市场经济社会普遍存在的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社会与个人的矛盾。研究经济问题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分析政治问题需要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因为政治和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经济问题无法脱离政治或制度因素,政治过程也无时无刻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从其实质来看,新政治经济学是对决策的政治本质如何影响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选择,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结果的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政治对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两个层面:从较高的层面来看,社会成员通过政治活动或公共选择确立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结构,这一基本制度结构构成了社会成员经济活动的制度环境。从较具体的层面来看,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社会成员通过政治活动或公共选择形成具体的经济政策,以国家政府的名义对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新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基本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而且着重研究具体制度(各种规则)对经济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影响,这样,就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限制,大大扩展了对经济活动的研究范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转轨问题。新政治经济学不是从一般意义上研究经济改革和转轨,而是着重研究在决定转向市场经济的最优路径时政治因素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重要影响,因此,新政治经济学的转轨研究的最大特色在于把经济体制转轨与政治制度变革结合起来,对经济转轨进行“经济-政治”的整合研究,对经济转轨所必然引起的经济变化与政治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重心在于探讨政治约束如何影响转轨决策、转轨性质、转轨过程与转轨结果。2000年,阿伦·德雷泽(Allan Drazen)把新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对决策的政治本质如何影响政策选择,从而最终影响经济结果的研究,其核心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基础上:现实世界的经济政策,不是由蛰居在教科书中的社会计划者——他不受利益冲突的影响,而只在那里计算最优政策——所选定的。经济政策是平衡利益冲突,从而产生集体选择的决策过程的结果,基于这样的认识,阿伦·德雷泽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现代经济分析的概念和技术工具,系统分析了隐藏在大规模经济改革和转轨问题背后的政治问题,解释了经济改革和转轨的政治维度,阐明了改革和转轨的共性和差异,论证了改革和转轨的经济与政治约束,尤其是政治约束对改革和转轨战略选择的显著影响,从而建立了“改革和转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新政治经济学经济转轨研究的主要特色在于:在转轨理论方面,它强调政治因素与制度因素在经济转轨中的重要地位,阐明利益关系、权利结构与政治约束对于经济转轨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必须重视约束改革和转轨的政治因素与制度因素的研究;在转轨实践方面,它强调应当充分考虑政治因素与制度结构对改革战略和转轨路径的选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将沥青混合料层分为7个分层,利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各层永久变形累加得到沥青混合料层总永久变形量Ra=4.8(mm),沥青层容许永久变形为15.0(mm),本项目的路面结构永久变形满足要求。
三、新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转轨的理论分析
从实践经验来看,社会主义经济转轨过程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利益冲突,其原因就在于人们之间的权利冲突与权利配置结构的失衡,其主要表现是国家机构拥有过多、过大的权力,而民众的个人权利明显缺失。从历史上来看,计划经济失灵并不只在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计划体制的深层次问题是缺乏个人自由权利和激励机制。在传统计划体制下,一切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完全集中于国家手中,国家自觉不自觉地“居高临下”统领、统配全社会的一切资源,主宰全社会的一切,剥夺个人的经济社会权利,使个人完全依附于国家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成为各级行政组织的附属物。个人经济权利的空缺,当然也就会波及到企业自主权的落空,从而最终导致全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低下。从现实来看,40多年的经济改革与转轨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并没有触及社会权利结构问题,更没有解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关系的问题,也没有建立起防止政府官员渎职与腐败的制度保证。无论是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至今还未能从最本质、最深层次上触及社会权利配置问题。由于原有的权利格局没有打破,致使国家官员阶层拥有过多的经济、政治权利,而社会公众个人权利严重缺失,因而也在改革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特殊利益集团侵害社会大众利益、攫取改革成果的严重现象。由于以国家官员为主体的社会权利结构没有改变,就使得改革和发展从惠及大众的普惠模式逐步向仅仅惠及少数人的权贵化模式转换,这不仅是对社会公正的挑战,也大大加剧了社会冲突,大大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的危险。近年来党和政府实行的惠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些矛盾,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但惠民政策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解决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深层矛盾。只有实现社会权利结构的变革并且全面确立公民权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同时,由于私人资本的迅速发展并“俘获”政府官员,从而使资本的权力过大,而劳动者权利严重缺失,由此导致了大量资本严重侵害劳动者利益的现象,这样,由于国家与公民权利结构和劳资权利结构的严重失衡,就产生了大量的官民利益冲突和劳资利益冲突,使民众与劳动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从而没有实现经济改革与转轨过程中的“帕累托改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如果经济转轨始终回避而不触动权利配置这一本质问题,就会导致“千改万改最终会重来”,进一步加大改革与转轨成本。因此,未来中国推进经济改革与经济转轨的核心在于真正解决权利配置问题,应当正确处理公民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真正落实公民的各项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只有从以往资源配置的理念转变为权利配置的新理念,并以此来进行下一步的经济体制转轨设计,中国经济体制转轨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建立市场经济体制⑥。
(一)利益冲突——经济转轨的动因与过程
新古典经济学等转轨研究范式属于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理论,它们认为,制度变迁只是用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替代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只要实现简单的“替代”或“转换”而能够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就够了,因此,它们没有分析改革与转轨中的利益关系问题,它们或者认为在改革与转轨中人们的利益是一致的,经济改革与转轨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或者认为人们福利增进的利益问题会随着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自动解决,这就是经济转轨研究中的“利益分配无关论”。与此不同,新政治经济学的转轨研究则十分重视经济改革与转轨中的利益问题,它不仅充分肯定了在改革与转轨中人们利益冲突的必然性,而且充分肯定人们的利益关系在改革与转轨中的重要作用。对利益关系问题的高度关注既是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理论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我们应当引进和借鉴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理论的重要缘由①。
如果将胞元结构等效成一个等体积均质实心单元,则该等效单元在yoz面内与所取胞元结构有相同的剪切模量。该等效单元在yoz面内所承受的剪应力为: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而且是以权利配置权利为核心的“宪法经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特定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宪法的规则,宪法与市场经济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联。从宪法的层面来观察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及其问题能得出许多富有新意的理解⑧。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政府的权力不受制约,就会侵犯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市场自发秩序就难以形成,即使已经形成的市场秩序也会面临瓦解的危险。在中国市场化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的定位不合理,中国社会目前正承受着市场竞争不完善和“市场失灵”消极影响的双重之苦。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但由于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配置不合理,政府集中了过多的经济政治权力,同时,又由于国有制和政府主导意识的存在,一方面使政府严重越位而成为经济建设型政府,大量地卷入微观经济活动,过多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另一方面,在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提供公共产品和维持市场秩序等方面严重缺位而成为弱政府甚至导致无政府状态。之所以如此,关键原因在于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机构的地位与作用还没有完全纳入民主、法治的宪法制度轨道。权利配置与制度结构都是由一定的宪法制度规定的,权利配置与制度结构的变革必然要求并导致宪法规则的变革。宪法的基本精神是民主、法治与人权,宪法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和保护公民权利。在我国,宪法规则改革的关键在于确立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合理界限,对公民权利进行有效保护,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约束:一方面,国家应当放权还权于公民,使广大人民真正拥有与切实行使公民社会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与自由;另一方面,实现公民对国家权力的有效监督,使国家机构在合理的权限范围内活动。因此,在法治建设中首先要清理和废除限制微观经济主体市场活动空间的法律,必须加快制定与实施限制政府权力的法律。在此基础上,把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政府和转轨时期的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就需要削减那些与服务政府身份不相符的权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减少和消除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行政干预,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决定作用,而且必须建设一个能够为市场机制提供支持的制度基础与法治环境。
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研究的基本前提就是承认与肯定在转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人们的利益冲突,经济转轨绝不仅仅是一个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的技术性过程,而且也是同人们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性过程。现实的经济转轨决策,不是由远离现实的转轨设计者所设计的最优路径,而是受社会利益冲突影响的经济转轨决策。同时,在经济转轨中资源配置的改善不仅不会自动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而且还会出现利益冲突,这是因为,一个能够带来资源配置改善的新的制度安排,既不能使每个经济主体的收益都有所增长,更不能使每个经济主体的收益同等增长。改革与转轨最难处理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那些可以极大增进生产力与社会财富的改革方案,却可能因为分配导致的利益不一致而无法被采纳与实施。换言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并不在于改革能否极大增进生产力与社会财富,而在于能否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5]。经济转轨中的制度变迁在更多时候意味着法律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权利结构与利益格局,而且会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共选择规则,从而使转轨在本质上具有利益冲突的性质与内涵,因此,新政治经济学十分重视并着力研究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利益冲突问题,它认为利益分配、利益冲突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方式主宰着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的过程、命运,是转轨经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②。
新政治经济学的“利益冲突”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经济转轨中的利益关系特征,而且能够解释与解决经济转轨路径的形成与转轨方案的设计等重大问题。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理论认为,改革与转轨的方式选择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客观的,它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所决定的利益结构。利益格局、利益再分配和利益冲突是理解制度变迁速率或方式选择的关键。中国经济改革与转轨之所以要采取从体制外到体制内、从增量到存量的渐进性改革方式,完全可以从利益冲突及冲突解决方式中找到答案。中国经济改革与转轨是在原有的宪政秩序约束下、在维护而不能改变原有的社会基本制度框架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改革与转轨必然遇到原有制度环境限定下可能的利益调整边界(底线)的约束,另一方面还会遇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的既得利益集团(官员阶层)的约束。在这种利益格局与利益关系下,为了维护计划经济体制中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换取他们对改革的承认与支持,中国的经济改革与转轨必然而且只能采取以体制外改革、增量改革和双轨制等为主要特征的渐进性转轨方式,而绝不可能采取体制内改革、存量改革和“休克疗法”等为主要特征的激进性转轨方式④。从客观事实来看,各国经济转轨之所以会产生转轨具体路径的差别,其主要的原因既不在于人们的主观认识上的差别,更不在于人们的“无知”与“失误”,而在于人们的“利益”“偏好”与力量对比关系的状况及其变动。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实践经验证明,经济转轨方案与转轨路径的设计,绝不能由理论家们脱离实际去设计一张理想的宏伟蓝图,相反,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探索转轨路径,只有从不同社会主体对制度的需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设计出实现经济转轨与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才能真正对有效推进转轨有所裨益。
从现实来看,尽管中国转轨经济学主流范式忽视了中国转轨经济中的利益冲突问题,但这些冲突和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日益加剧。具体来看,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5个方面的问题:①在国企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暴富起来的国有企业官员,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②在农村改革中,产生了许多“先富起来”的乡村干部,同时产生了大量失地或收入微薄的贫困农民;③在多种经济形式与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富甲一方的私营企业主,同时出现了收入低微的打工人员;④在行业结构方面,产生了许多获取高额利润的垄断行业与大型垄断企业,同时竞争性行业许多中小企业陷入困境、苦苦支撑。⑤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过程中,由于政府统制、行政审批以及地方政府直接从事投资、基本建设,产生了大量的寻租行为,从而一方面许多政府官员腐败暴富,另一方面广大民众收入增长缓慢③。因此,不管从经济个体还是社会总体来考察,中国转轨经济并没有真正实现帕累托改进,在肯定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转轨中所出现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问题。
(二)权利配置:经济转轨的核心与实质
新古典学派以成本和收益作为分析工具研究资源的配置效率,认为市场机制会使得资源配置自动达到最优。我国实行市场化经济转轨的初期,人们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从行政命令配置资源向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转变,只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资源配置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根据新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改革与转轨过程既是充满利益冲突的过程,也是全力结构调整与变革的过程,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在利益冲突的背后存在着权利的对立。在一定社会中,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利益是通过分配得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形成又是各种权利博弈的结果,而且分配体系与权利体系是同构的,权利的格局决定分配的格局,利益的冲突归根结底就是权利的较量。权利配置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社会福利减少,使利益冲突得以形成并不断加剧,利益冲突的加剧必然导致社会变革,以改变权利结构、改善社会福利状况⑤。
新政治经济学的转轨研究主要是利用公共选择理论提供的分析工具,将改革与转轨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与之相联系的权利调整与制度变迁作为分析重点,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的社会制度变迁作出系统而深刻的理论解释。具体来说,新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转轨的理论解释包括三个主要内容:
(三)制度创新:经济转轨的要求与路径
根据新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人们的权利配置既是由一定社会制度结构所规定的也是由一定经济制度及其政治制度所实现的,因此,经济体制不仅是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关于资源占有方式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系统化的制度安排,而且是确立、维持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与权利结构的制度框架与行为规则。利益冲突与权利配置不合理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制度结构的缺陷,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意味着变革旧的制度结构与行为规则、构造新的制度结构与行为规则,改革与转轨这种重新缔约的性质本身意味着社会权利结构和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建立与完善,其关键就在于是否建立和培育了这种制度结构。
从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一般规律来看,经济体制转轨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制度结构而不是运行机制问题,经济体制转轨过程必然伴随着全面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基本路径在于全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社会制度结构的变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从这一角度讲,市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是一个制度的替代、转换与重建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构成微观基础的社会产权结构及其生产制度的变化,多种所有制形式与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二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及其宏观调节机制的变化,市场交易制度、竞争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开始形成,建立公共财政制度与国家间接调控制度。向市场化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结构的持续演进成为改革中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由于市场化改革与转轨的内在逻辑与来自社会大众的外在压力的作用,不断推动着市场化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回顾中国经济制度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每一次重大制度创新都给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来了国民经济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可以说,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与转轨实际上是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过程,同时中国经济的波动实际上也是一种“制度波动”,经济周期实际上也就是“制度创新周期”,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⑦。然而,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是在保持原有制度框架的条件下推进的,在相当长时期内采取了增量改革的战略,双重体制并轨运行。由于政府目标函数的多元性和政府官员特有的目标函数,在利益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一方面会遇到原有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和抵抗,另一方而又很容易出现“寻租”现象,产生特定的利益阶层,干扰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从而形成“坏”的市场经济。不改变这种局面,要完成市场化的经济转轨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制度创新推进体制转轨,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确立系统的制度框架。
近些年来,关于中国模式与经济转轨的著作与文章“汗牛充栋”,其观点与见解也是林林总总。就未来中国角色的历史定位来说,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一是改良维新,构建一个新型的古老大国,即以新形式出现的传统东方大国;二是脱胎换骨,构造一个古老的新型大国,即继承东方优秀传统的崭新的现代国家。就未来中国角色的世界定位来说,也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一是打造一个融入人类文明共同大道的新型大国;二是形成一个脱离人类文明共同大道的另类大国。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的前途主要有三种可能的选择:一是继续坚持已有转轨与制度模式,从而无可避免地步入陷阱、陷入危机;二是完全放弃已有转轨与制度模式,从而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三是对已有转轨与制度模式进行重大变革,实现人类现代文明与中国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实现中国的社会变革与文明转型,构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转轨应当避免前两种可能的前途,实现第三种可能的前途。就经济转轨来说,未来转轨方向定位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是走向完全市场经济还是停留于过渡性经济体制?未来转轨路径也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抉择:是继续进行局部性、经济性与改良性的政策调整还是进行全局性、社会性与深层性的制度变革?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关乎到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功败垂成的根本问题,都是关乎到中国前途与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根据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中国人能否在经济学上取得世界性的成就,不在于其理论背后有多么复杂的逻辑,而在于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有多么重要。笔者认同林毅夫的观点,承认中国人能否在经济学上取得世界性成果的构建不在于理论背后逻辑的复杂性,而在于理论所解释现象的重要性。笔者又不认同林毅夫的观点:中国经济现象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在于中国的经济转轨。笔者认为,只有中国经济转轨及其理论才能产生重大的世界性影响,中国经济学家只有对中国经济转轨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取得世界性的成就。未来世界级经济学大师或许会在中国出现,但其绝不会是热衷于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人,而只能是专注于研究中国经济转轨、为中国变革和人类命运苦心探索的中国经济学者。
有些可以追求更高速度。如网络的速度越快越好,能够提升效率、降低资费;又如,制造工艺的改进越快越好,它可以精致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科研创新的速度也要随之跟进,就像歼20、墨子号、神威·太湖之光的出现,每一次都给国人带来满满的正能量和自信心。
四、简要评价与研究启示
从总体上来看,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利益冲突理论,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权利配置,它提出的经济转轨路径是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与创新,因此,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研究范式的基本逻辑线索是“利益冲突-权利配置-制度创新”。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理论强调了政治与经济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宪法制度、公共选择和利益集团在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重要性,说明制度与利益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许多方面超越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狭隘眼界,丰富和深化了对转轨过程的认识。新政治经济学的经济转轨理论从利益集团冲突、权利配置的角度分析经济转轨的动因、本质和路径,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于中国经济转轨实践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所提出的转轨主张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应当看到新政治经济学的转轨研究范式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从其世界观来看,新政治经济学的转轨分析主要从政治、权力和利益集团等上层建筑领域分析制度变迁,动摇了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体系在制度分析中的决定性的理论地位,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制度变迁观[6]。从其分析工具与理论内容来看,新政治经济学理论是以新古典理性人的假设为基础的,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往往局限于理性、偏好、博弈、政治市场和利益集团这样一些空洞的概念,缺乏现实和历史的眼光,因此,在借鉴与运用新政治经济学转轨理论的时候要有清醒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推进转轨范式的研究,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转轨范式为基础,充分借鉴新政治经济学转轨范式的科学因素,吸收其他各种转轨范式的合理成分,形成一种科学的、综合的经济转轨研究范式。从其内在逻辑与实际内容来看,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特定的权利配置结构,是一种具有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复杂制度结构的社会体系,因此,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绝不只是单纯的经济体制转换,而必然伴随着经济、政治、法律与文化等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经济转轨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性的制度变迁过程,只有从流通到生产、从价格到产权、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和文化结构以及从运行机制到宪法制度都发生了整体性的相互适应的结构性变化,才能够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整体性转变⑨。因此,今后经济转轨研究范式发展的基本方向应当是构建一种具有理论综合性与内容整体性特征、思想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崭新的经济转轨研究范式,对此,有学者明确提出:对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来说,经济转轨的研究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种挑战,不同理论所具有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在实践中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价值和逻辑相一致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中面临的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应当为此做出努力[1]。
②中国经济学家们十分关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并认为这是经济转轨的核心问题,他们强调在转轨过程中不同的经济主体与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制度变迁不仅会引起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还有可能导致利益的再分配。尽管从总体来讲制度变迁能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增进社会福利,但利益的再分配则使有些人得益、有些人受损,受损的人会反对改革,最终可能会导致改革失败。因此,人们必须特别关注转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问题。参见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非国有部门的成长与国有部门的改革》(载《经济研究》,2000年第1期);胡汝银:《市场深化与企业自由经营》(载《江汉论坛》,1992年第7期);苗壮:《制度变迁中的改革战略选择问题》(载《经济研究》,1992年第10期)。
从图1可知,该程序设定的脉冲周期为150ms、脉冲输出个数为10个,则输出10个脉冲的时间为1500ms。如果PLC系统接收25个脉冲信号的时间T1小于10个脉冲输出的时间T2(以1500ms为例),也会出现脉冲丢失现象,也可以理解为:上一次的脉冲串(10个脉冲)还没发送完下一次的脉冲串指令就已经下达。因此,输出脉冲串的时间应小于接收脉冲串的时间,即 T1>T2。
注释:
①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人们关注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利益分配问题或者是被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上,或者认为它可以随着资源配置问题的解决而自动解决。制度变迁只是用一个效率较高的制度安排替代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只要实现简单的“替代”或“转换”而能够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就够了,这就是经济转轨研究中的“利益分配无关论”,因此,对利益分配问题的关注,是中国的过渡经济学区别于新古典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又是引进和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前提。参见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道路长度为2 839 m,绿化带宽度为10 m,本次提升绿化面积为56 780 m2。城府南街紧邻商业街,是居民重要的活动区域。绿化带位于商业街和城府南街之间,因此在景观植物空间上保持视线通透。植物以低矮的地被和花灌木为主,适当点缀常青树和乔木,以丰富植物品种和植物层次。图2为城府南街效果图。
针对目前国内建筑施工来看,中小企业占据了很大比重。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施工管理人员组成相对国营企业和大企业来说,缺乏合理性及科学性,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水平参差不齐,给施工管理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3]。另外,这些企业往往没有配备相应的岗位职责人员,导致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漏洞,要么多人重复管理一项职务,要么无人管,很容易出现一个人身兼多职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逃避责任的问题。
③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的利益冲突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下层社会阶层的广大民众与作为上层社会阶层的政府官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二是作为致富阶层的私人资本所有者与作为“贫困阶层”的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既有物质层面的资源分配冲突、劳资冲突等,又有精神层面或价值层面的价值和信仰冲突等,因为各阶层之间利益的不一致,各阶层的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参见朱未易:《中国社会阶层利益冲突的法律调整机制》(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④中国之所以采取渐进性改革方式,首先由于它可能通过逐步的改革而减少对改革的阻力,因为它不是一下子“剥夺”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但是,逐步过渡也会引起更多的社会摩擦,小步走的改革措施本身可能因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有组织反抗而“夭折”或“走样”,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同时每走一步还可能形成新的既得利益集团,成为下一阶段阻碍改革的势力,增加下一阶段改革的难度。参见樊纲:《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载《经济研究》,1993年第1期)。
⑤经济体制转型的本质是利益驱动下的权利结构的变化,既然体制规定的是社会主体的权利结构,那么从本质上说经济体制的转型就是经济权利在社会主体间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不过,这种重新分配是不同的社会主体在利益变化的条件下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参见商晨:《利益、权利与转型的实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⑥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看,体制转型实质上是一种由利益驱动的对社会权利结构进行调整的社会搏弈过程。计划经济体制的权利结构是一个纵向统摄的、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权利高度集中于纵向结构的顶端,而市场经济体制的权利结构是一个扁平式的网状结构,各个社会主体的权利大多是相互独立、相对分散与平等,因此,转型中权利结构的调整概括起来就是权利结构由纵向的集中统一向着多元化、分散化、独立化和扁平化的方向发展。参见周冰:《过渡性制度安排与平滑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⑦对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实证考察表明,制度规定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制度的选择是关系国家或民族发展的头等大事,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制度创新,同样可以认为,中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创造更大的经济奇迹,下一步还要在经济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只有坚持改革并把改革引向深入,才能克服制度效率递减的趋势,同时,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点看,进行制度选择与创新一定要考虑和顾及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制度创新知识积累等对制度变迁带有根本性制约作用的因素。参见杜伟、高林远:《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证分析》(载《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⑧参见王小卫:《宪政经济学——探索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版)。
⑨参见张宇:《转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理论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考文献
[1] 张宇.过渡经济学范式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0(5):50-56.
[2] 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71-79.
[3] 陈甬军,徐强.过渡经济的本质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性质——与科尔奈和萨克斯教授的讨论[J].改革,2002(4):32-41.
[4] 于金富.社会主义经济转轨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J].经济研究,2006(12):24-34.
[5] 卢周来.中国改革的新政治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9(2):9-13.
[6] 周小亮.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与体制改革的现实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6(9):20-24.
中图分类号: F0- 0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3969/j.issn.1009-3699.2019.06.013
收稿日期: 2019-05-22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编号:18ZDA036).
作者简介: 于金富,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大学中国经济转轨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转轨研究.
[责任编辑 周 莉]
标签:新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转轨论文; 利益冲突论文; 权利配置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转轨路径论文;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