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紫丁香》课例分析
刘 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文章对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进行了分析,一起学习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感受这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问题引导;文本
一、教出语文的“亮点”
语文课的亮点是什么?在于永正老师看来“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1】在《一株紫丁香》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于老师就将“读”运用的淋漓尽致。于老师上课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读题目,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没有任何生僻字,也没有难懂的词,但是老师让学生读了三次,为题目赋予了总领全文的情感。在正式进入文章教学之后更是将“读”运用透彻。初读全诗,理会大意;二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情绪基调;三读全诗,师生比赛背诵全文;四读全诗,动作表情背诵大赛。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诗歌的所有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以读促讲”。此外,于老师也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从全文的把握入手,深入剖析文章的重点字词,细致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一开始让两位同学读全文时,学生的声音太洪亮,“是脚尖,不是声音尖”,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点出了问题。之后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抓住“踮起脚尖”这四个字来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思考它代表了什么含义,在朗读的同时也品味了诗歌的用词。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1】在完成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指导之后,于老师开始让学生进行一遍遍的朗读,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读,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带着对情感的把握去读乃至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朗读,于老师也特别重视字的语音和笔顺问题,在课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字音、字形等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字音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写一手好字更是会受益终生。在这节课一开始,于老师下笔板书题目时,就提出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写,在写的过程中将笔顺说出来,以此来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在提到字音时也是非常仔细,为了让同学们读对“踮起”的“起”字,老师重复了很多遍,也让同学一遍遍的重复,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读准字音”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在引导和鼓励中教语文
我们的孩子也很聪明,看你会不会引导。从整体上说,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引导的老师。【2】在于老师的课堂中总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老师引导学生去接近答案。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向答案迈进的一大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就比如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可能在老师看来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学生却对这个问题不理解,导致回答不到位,答案五花八门:“一株紫丁香”、“老师的辛苦”、“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些答案是诗里面的内容,是对诗歌的一种概括,但不是问题中的一件事。基于这一点,于老师再次向同学们强调“一件事情”,当有同学提出了“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时,于老师抓住了这一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是谁栽的?”“怎样栽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得出了“几个小朋友悄悄的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这样一个答案。基于学生们得出来的答案于老师又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悄悄地栽?”,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很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影响老师工作”“给老师一个惊喜”……这些是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他们这样做”时,就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学生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整节课,于老师都没有明确的向学生指出“这篇文章表达了……思想感情”,但是学生却在思考问题中有了自己的理解。另外,有一个同学回答“栽花草违反纪律”,这个答案看似脱离了文本,但这就是小学生的特点:极强的发散思维,问题理解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利用他们的这些特性,有时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惊喜。给学生某个问题的明确答案,他掌握的是这一个问题,而向他提出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思考找出答案,他掌握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孰重孰轻就一目了然。
激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人是喜欢夸的动物,不要吝啬自己激励的话。【3】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简单的一句夸奖,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于老师就注意时刻鼓励学生,无论学生能否回答出问题,都及时的给予他们评价。在让学生读课文时,于老师都是先对学生的读给予肯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指导建议,而不是一味的否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为了让那些不愿意表达的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于老师让他们悄悄地讲给老师听,兼顾到班内的大多数同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文本中教语文
教学艺术来自于执教者对所教的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4】于老师之所以可以为我们带来这样一堂精彩的课,很大原因是他对文本有了深入透彻的把握,所以他不会担心教学出现什么问题,只要与文本有关,他都能解答。
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在讲课时过分关心教学的形式,忽略了文本本身,也就无法上好课。同时,掌握文本也离不开学生。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站在学生的视角上去理解文本,才能为上好课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
参考文献:
【1】于永正:《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中国校外教育(理论)》[J],2007.01
【2】于永正:《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求发展》,《教育实践与研究》[J],2010.07
【3】于永正:《及时鼓励律》,《基础教育》[J],2007年第5期
【4】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中国教育报》[N],2005.03
作者简介:刘霞,1994年7月23日出生,女,汉族,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论文作者:刘霞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紫丁香论文; 语文论文; 文本论文; 自己的论文; 答案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6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