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建构主义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是以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解释知识建构的机制。建构主义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系化、研究目的的广泛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化和研究方法的数字化。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数字时代 英语 学生 教师
在数字时代,知识和信息是战略资源,也是生产力和竞争力。谁超前一步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在今后的竞争中掌握了更多的胜机。数字时代的科技有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周期缩短、脑力劳力为主和科技依靠群体的特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时代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一、建构主义体系化
建构主义从建立到现在依次有两种体系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个体认知建构主义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个体认知建构主义中包括激进建构主义、生成学习理论和认知灵活性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包括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其中以恩斯特·凡·葛拉瑟菲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影响最大。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当代哲学思潮,在皮亚杰理论形成的时候还没有正式出现。建构主义不同于结构主义,其最基本的区别在于,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建构主义(特别是激进的建构主义)则是这种客观主义的彻底背离。建构主义认为,任何感觉者的感觉中都包含着某种固有的“偏见”,它极大地影响着感觉到的东西或感觉的结果。
皮亚杰用以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建构主义有其自身的特点:认识论的建构主义,或是一种“认知建构主义”、个体取向的建构主义,超越了任何单方面因素(遗传、环境)的决定论而关注个体知识的建构过程。皮亚杰的理论出现时,建构主义体系尚未成型,而之后对建构主义的发展也是基于皮亚杰的研究与结论,主要包括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激进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于建构性的认识论,在当代哲学思潮和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的相互融合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演化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对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和加涅等为代表的认知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主义传统的有力批判和扬弃基础上,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社会建构主义的最大共同点出发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学习者应在社会情境中积极地相互作用;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广泛和深入,由此生成了多种教学模式。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包括: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模式、交互式教学(Reciprocal Instruction)模式。
在建构主义的大家庭中,“激进建构主义”为建构主义理论确立了基本原则。建构主义得以迅速崛起,而且最早切入教育领域,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冲击最大。
激进建构主义思潮的核心是: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即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为此,它建议用“生存力”(viability)取代“真理”(true)。激进建构主义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知,重点描述个人的心理。社会建构主义关心的主要是社会关系的范畴,如协商、合作、冲突、修辞、礼仪、角色、社会场景等,强调社会全体之间相互建构的意义,而回避了对微观社会过程的心理学解释,这正好和激进建构主义形成互补。社会文化认知观的基本假设是,人的心理功能是处于文化、历史和制度情景之中的,也就是强调在理解个人的心理功能时应优先对社会文化过程进行分析。社会建构论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在大社会而不是心理水平上谈社会交往对个体学习的影响,是人类交互作用的完整连续的偶发流程。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承认外来信息与已知知识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认知弹性理论是其典型代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控制论系统观强调认知主体不是站在世界之外的静止的旁观者,而是置身于所观察的行为过程之中的积极主动的观察者和反省型的参与者。
二、研究目的广泛化
从上文可知,以上三种主要的建构主义侧重点即目的不同,继而影响到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领域的认识与发展。具体而言:个人认知建构主义主要研究个人在认知客观世界时的建构作用及其特点,强调元认知领域的建构主义学习特征;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其范围扩大,重点研究社会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者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个人建构主义的目的是研究个体是如何构建某种认知或情感的素质,包括对知识的理解、对思维的掌控、对技能的掌握、对信念的态度和自我概念的形成等。激进建构主义主张研究课程目标的开发性和弹性,强调已有知识结构在新的学习中的重要意义;生成学习理论研究个人学习过程中已驻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主动选择信息、注意信息及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认知灵活性理论研究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研究自下而上的知识和自上而下的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相互作用;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日常认知、真实性任务和情境性训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激进建构主义则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社会微观层面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弥补了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仅从社会宏观上研究的漏洞。
三、研究对象复杂化
随着建构主义从个人认知到宏观社会再到微观社会的演变,其研究对象愈发复杂与精细,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个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个人的学习,在教学上体现在各个科目;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更多地关注宏观社会层面的学习,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如人文、艺术等,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单个学习者对某个知识的建构过程;而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更多地关注于如何将个人认知在宏观社会建构的内容适当地运用于社会中的过程,使学习者真正融入社会中,而并非仅仅通过类似合作与互动的技能,掌握某种特定的知识而已。
四、研究方法数字化
在传统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简单,科学不发达,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主要靠记忆和经验。概括起来,掌握知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工艺、绝艺,大多靠工匠们在记忆中口耳相传,有的还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少儿的启蒙教育大多靠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书籍,从中学习一些历史、文化、道德知识;一些地区将儿童从小送入宗教、祠堂,由宗教人士带领学习知识,长大成人后再返回社会,目前我国少数地区以及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尚实行这一方法;靠经验,一位中医大夫,如果能背熟“汤头”,再加上临床经验,就完全有资格成为一名著名的医生。而数字时代获取信息的方法则变得更科学化了,包括实验调查的方法、统计和互联网络的方法。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概念:数字神经系统。他认为它是一个整体上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的数字系统,由数字过程组成;与计算机网络相比,更前进一步,它提供的是精确、快速和丰富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带来的可能的洞察力和协作能力。
在当今社会,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个人电脑或笔记本整理和办公软件完成课程的设计工作,可以通过不断更新的教学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等展示已设计好的课程并在课程进行时实时记录学生的表现与课程的进展,可以通过OFFICE办公软件或相关手机软件来收集和整理总结得来的数据,可以通过类似SPSS一类的分析软件分析和探索所得数据并合理预测之后的教学行为与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莉萍 皮亚杰理论:结构主义还是建构主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42-47。
[2]郑东辉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35-38。
[3]龚道明 激进建构主义教学观评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8。
[4] Glasersfeld 1998 Radikaler KonstruktivismIdee Ergebniss Probleme 2 AuFlFrankfurt,Suhrkamp,35。
[5]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0-201。
[6]李文刚 用数字说话:数字新闻的理论与操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7-24。
论文作者:黄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建构主义论文; 社会论文; 认知论文; 知识论文; 学习理论论文; 激进论文; 数字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