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优化升级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5)06-0012-03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面向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面临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封闭的产业结构体系向开放的产业结构体系转变,通过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促使民族产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今后二、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为此,立足于中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途径,制定相应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的选择

(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有时又称比较利益理论,最初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这个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期,经过瑞典经济学家伊来·赫克歇尔及伯蒂尔·俄林的发展,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它由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说组成,从两个方面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一是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二是存在要素禀赋的差异。这两种差异导致了各国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分工。按照比较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各国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就能获得比较利益。这就是比较成本说。它揭示了国家间产业分工的必要性和产业互补的合理性,指出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般规则,即只要一个国家能够确立自己的相对优势,在国际分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相对优势,就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中国学者林毅夫等人对资源禀赋产生的比较优势有很高的评价:“事实上,依靠资源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取得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最佳途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最有优势的产业结构决定于该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当资本相对稀缺时,这个国家有优势的产业是劳动或自然资源相对密集的产业;反之,当这个国家具有丰富的资本时,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产业就是资本密集的产业。一个国家遵循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时,经济剩余就多,产业就有优势,资本积累就快,从而资本会较快地由相对稀缺逐步变的相对丰富。

(二)竞争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不同国家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关系,但对于两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类产品这种情形的原因和相互关系,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比较优势理论仅从供给的角度分析国际之间的贸易关系,没有考虑到需求和国际竞争的因素。在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一国的产品能否最终获得利益,取决于该国产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就是竞争优势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说明的问题。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将竞争优势的概念扩大到国家和地区,认为竞争优势是一国财富,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富裕,在于该国的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在于其主导产业内的企业具有创新机制和较高的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其组合决定了一国的竞争力,波特则认为一国的竞争力来自该国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以保证投入要素实现高效率的升级换代,因为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的支配作用在下降,人力资本的作用在加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在产业竞争优势上日益起着关键作用。

(三)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产业发展方向

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合理之处,即各个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历史因素等原因,的确存在资源禀赋,在其发展初期,利用其资源优势,生产其他国家需要的产品,取得比较利益,无疑是一项明智的做法,这其实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做有利于尽快地积累资本,使资本由稀缺变得富裕。随着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比较优势发生变动,产业结构自然提升,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转变。按比较优势来发展产业可以较快地提高资源禀赋和产业、技术结构,因为发展中国家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时,不必象发达国家那样要依靠自己的研究发明,可以以比自己的发明成本低得多的投入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因此技术的进步速度和发达国家相比可以快得多,资本的积累速度相对要快,与发达国家的资源禀赋结构及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差距就会缩小。

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囿于比较优势理论而固步自封,那么发展中国家就会丧失产业提升的良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保持甚至扩大。究其原因,无论比较成本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研究国际产业分工的,而现实是与这种假设相反的,即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是在不完全竞争和存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现实对发展中国家坚持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存在负面影响。高谦等学者研究认为,按要素禀赋论可以勾画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画: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发达国家主要进口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这些制成品也许是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而成。然而,这种分工模式令人担忧,在资源禀赋论所引导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只带来了贫穷和落后。因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结果,将使发展中国家在获得比较利益的短期好处时,丧失长期利益,使其一直成为初级产品的出口者和制成品的进口者,使其不能建立完备的现代工业而与现代工业失之交臂,也失去与现代工业并存的诸多利益和持续发展的潜力。可见,为获取比较利益而进行生产,最终的结果是强化发展中国家低级的产业结构。而发达国家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引下,现代科技产业愈来愈强,从而一直引导国际社会的潮流,成为现代文明的最大受益者,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只会扩大,很难缩小。

二、中国产业优化应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竞争优势

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资源禀赋的特征是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而资本相对短缺。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这是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壮大,并显示出来强大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忽视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规律,没有及时地将发展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国际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的饱和而日益降低其国际竞争力,在此情况下,如果我们继续走原来的老路,不做任何调整,那么我们就会丧失产业竞争力。

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这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是人们所熟知的由进口替代向出口替代战略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的成功案例。而非洲、南美洲等地区没能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至今只是在发展比较优势理论下的不成功表现。日本经济的起飞,是值得人们思考和借鉴的。二战以后,日本经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比较好地利用了资源优势。在四、五十年代重点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了资金,提升了资源禀赋结构,六十年代才将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时,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中的劳动较密集的造船、钢铁等产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起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再去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电子、汽车、生物工程等。日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当代第一个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化经济”国家。

发展中国产业竞争优势,是中国产业优化和提升的战略选择。经济的竞争依赖于产业的竞争,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主导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重点是发展信息产业。为了使中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必须大力发展教育,重视技术培训和技术创新。产业竞争的中心是人力竞争,培养高素质、懂科技的人才,建立中国的人力资源禀赋,这是发展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中国人力资本价格相对较低,许多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利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但绝不能囿于比较优势的理论,而必须发展产业竞争优势。将发挥比较优势和发展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可以使中国在国际垂直分工、水平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比较利益和现代科技的好处。同时,中国地域广阔,劳动力层次多,生产力水平多层次,这些实际情况有利于在发挥比较优势时发展竞争优势。

三、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的途径

(一)强化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当前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服装、玩具、计算机配件、工业原材料、农业产品等。由于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使得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低,在国际同类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在那些发达国家生产,即使离市场比较接近,其劳动力价格也是高昂的,不具有比较优势,竞争力下降。因此,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有无限的劳动供给,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为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加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容易积累资本,增加资本在要素禀赋结构中的丰富程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创造物资技术条件。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中国必须培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因为:(1)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产品需求弹性小,资本积累速度慢(2)在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日趋饱和,需求结构不断提升,中低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缩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放大;(3)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市场容量大,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本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产品需求旺盛,如果不及时提高产业水平和提升产业结构,中国的消费将受制于人,经济增长速度受到限制。

发展和提升比较优势产业的具体思路:(1)积极参加国际分工,接纳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来的制造加工业。西方国家出于成本技术等因素,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产业,其中有些在国际市场上还有销路,对于中国具有一定的技术实用性。可以有选择的加以吸收利用。积极参加那些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的国际产品生产链条,生产具有价格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2)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中国传统产业。中国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加工制造等领域,从总体上看,中国东、西、中部发展速度不一致,其中在东北、华北、西南地区,传统产业技术落后,产品结构落后,发展缓慢。近年来,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出现,对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也给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时机。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装备传统产业,要求中国在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投资体制等领域进行改革,要求政府在宏观上给予指导和财力上支持,同时要求企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合理使用人才等。

(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继续扩大FDI的规模,提高FDI的质量

发达国家技术先进,设备先进(当然,存在一些他们即将淘汰掉的对其来说已经落后的技术和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引入国的技术水平,使引入国在短期内改善技术和装备。中国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了产品结构,而且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中国在许多领域的产品,例如电子、机械、化工、纺织、汽车制造等,由于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引进外资,吸收FDI,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提升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这对于中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利用外资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潜力还很大,另一方面外资利用效率低,投资效率低。

(三)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如日本)工业化加速时期,还处于经济成长阶段,即工业化加速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农业和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工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竞争优势明显不足。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必须按照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重新构筑产业体系,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应该是产业整体素质不断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由“大国”向“强国”前进的过程。中国新型产业结构的格局是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制造业发达,服务业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5-03-18

标签:;  ;  ;  ;  ;  ;  ;  ;  ;  ;  ;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