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章伟[1]2005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企业制度是国有商业银行诸多问题根源,所有权安排被视为企业制度的核心和抽象概括。本文实质就是从所有权安排角度来研究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制度。 本文研究方法包括: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相结合;计量检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计量检验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借助于计量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并对测度结果作回归分析。案例分析用于道德风险和银行所有权安排的国际比较。 本文在交易费用和不完备契约分析范式内完成。一些观点则在小的分析框架内完成,如委托—代理、行政控制型团队、巴泽尔公共领域、周其仁公有制企业及“贝—斯”道德风险框架,等等。 本文创新之处有:1、应用现代企业理论系统研究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2、提出国有商业银行的政府超级企业和半市场契约经济组织性质;3、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陷阱;4、提出所有权共享失灵—对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的质疑,产权博弈契约—对企业性质的一个见解,以及法人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最大漏洞;5、避免国内文献银行样本选取的缺陷,因素的回归分析更有解释力;6、提出国有商业银行非行政委托安排和国有商业银行“四步走”改革战略。
王静波[2]2007年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有商业银行各个管理层中,基层管理者作为委托代理链条的最后一环,委托人对其信息的掌握性是最小的,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最高,因此本该受到重点的监督与约束。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管理的缺失和监控的虚拟造成基层管理者频频发生各类案件。当然,坐观当前形势:一方面,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通过融资上市的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革,股权变动带来的管理层动荡必将产生新一轮的权力分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形势会逐渐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日趋扁平化使得对基层管理者监督和约束的力度加大,这些变动对防范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层管理者既得权力的缺失势必会触动其经济利益,因此,防范其发生变相道德风险的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基于此,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当前国内外道德风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收集信息,以此对基层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和归类。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层级包括很多种,本文重点对基层管理者道德进行研究,将其表现形式分为业务风险与管理风险两大类,并逐一描述其表现形式。在分析识别的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道德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委托代理分析。主要是从两大方面: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及叁个角度:产权、管理风险、业务风险,并以此为契机,建立防范道德风险的静态委托代理模型,着眼于通过奖惩的方式激励和约束基层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行为。在委托代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终确立了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前文提出的产权问题、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问题、短期行为问题及监督约束问题提出了立体防御的解决方案:包括合理确立委托者与基层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简单委托代理模型基础上的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模型的构建;相关配套机制:基层管理者的职业信用体系配套改革和银行内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配套改革。从理论视角和现实可能性出发,以期解决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组织结构变动过程中可能继续出现的基层管理者道德风险问题。
王惠连[3]2008年在《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金融体系的稳定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金融主权。存款保险制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在维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金融自由化的加剧,经济和金融的不稳定性日渐突出,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存款人利益,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作为创新性的金融制度具有两面性,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制度本身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这些消极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防范机制将会给经融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经济环境对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风险进行分析,使人们了解我国对金融机构在发生危机时实行的全额隐含式担保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的可能性是极大的。文章主要有叁个部分。首先阐述了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包括存款保险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以及制度职能分析等。然后在人们对存款保险制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包括四方面。分别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安全需要、国家隐性担保已变成政府的沉重负担、有利于完善市场规则、有利于加强对银行的风险监管。第二,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国有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与存款竞争市场并存。在我国这种具体的经济环境下对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进行分析。分析得出,我国隐性的全额担保制度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通过保险费率的合理设计来降低道德风险的产生。我国的存款性金融机构类型不同而且这些存款式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差异比较大,所以在单一的“零费率”的隐性全额担保下容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建立“级别费率制”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效的防范逆向选择问题。一些市场性、体制性等方面的障也制约着我国建立该制度。最后,在解决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想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模式,包括职能定位、组织形式、保险基金、保险范围、保险程度这五个方面。明确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国家的过度依赖,同时让没有国家担保的股份制银行等其他中小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站在了同一竞争的战线上,从而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协调发展。对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是一项涉及内容广泛的复杂性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探索,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曹庆军[4]2011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公司治理机制作为委托人保证能够收回投资收益的制度保障,其核心作用在于在激励代理人的基础上有效遏制代理的道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不顾长期风险的积累通过扩大信贷规模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造并顺利上市之后,在形式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然而形式上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充分条件。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除了形式上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还需要一系列内外部条件。在国家依然握有金融控制权的情况下,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国有商业银行均存在软预算约束现象。中国为应对次贷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出台四万亿投资计划,地方政府因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的不匹配,通过成立地方融资平台将公共投资信贷化,国有商业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本文以国有商业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背景,分析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之所以表现为不顾长期风险的积累通过扩大信贷规模追求短期利益的原因。本文认为原因分内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有软预算约束、地方政府投融资和存贷利差水平,内部因素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其中外部因素为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提供了条件,并决定了国有商业银道德风险表现为扩大信贷规模这种形式;内部因素是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运行的无效率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最终实现。最后,根据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因素分别提出政策建议。
周红霞[5]2001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道德风险指在委托—代理理论中,由于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给委托人利益带来损失的风险。本文中,道德风险主要指作为代理人的国有商业银行与作为委托人的国家之间由于目标函数的不一致,国有商业银行出于自利动机给国家带来损失的风险。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全球掀起了一股银行倒闭风潮,“银行不倒”的神话已经被打破。在对银行危机产生根源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道德风险问题己严重危及到银行机构和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着名经济学家如克鲁格曼和柯斯提等还建立了在不同背景下的金融危机模型,以说明道德风险是如何在政府、银行、企业和投资者之间产生作用,从而给整个金融领域带来灾难性后果的。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道德风险的基本理论,包括其词源、含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从而说明政府担保和信息的不完全容易引发代理人对委托人的道德风险问题。第二章介绍了道德风险与亚洲金融危机之间的生成关系,而亚洲价值观与裙带资本主义更是将代理人的道德风险推行极致。同时,本章以日本和韩国消除道德风险的成效和不足来说明在不进行制度变革的前提下,消除道德风险是不可能彻底的。第叁章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及其经营状况出发,揭示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道德风险问题,找出其生成原因并指出了其危害。第四章从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激励—约束机制以及文化调适等四个方面来阐述防范和控制我国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的主要措施。 本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道德风险的产生根源及其影响,尤其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对国家造成的不良影响,如大量不良资产的累积,并提出了一系列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的措施,希望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真正商业化运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徐冯璐[6]2011年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范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竞争白热化,各国商业银行把内部治理的变革和创新视为应对环境、降低代理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培育竞争力的法宝;国内,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压力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强有力竞争已经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彻底改革推向了前台,并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普遍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缺陷在于产权主体虚置和产权约束不力,只有理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引入多元化产权制度,才能克服国有银行科层委托代理链条中的本质缺陷,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率和监管效果。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在当前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政府依然是最大的股东,具有绝对控制权。而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有资本在银行产权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有商业银行庞大复杂的科层组织能否顺利、彻底地贯彻总行的战略决策?科层经理人的控制权会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银行法人治理,导致科层利益或局部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科层治理机制变革能否在既有的产权模式下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这都将作为新的问题来研究。国际经验表明,银行科层治理不善极易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在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大幅转轨的动荡时期,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重组科层结构、优化科层权限配置、加强科层激励约束来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应该成为提升银行绩效的中心环节之一,这也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委托代理理论专门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同、责任不对等、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理性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的根源理解为信息不对称下各级代理人按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委托人效用最大化来行动,在委托人无法觉察的情况下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把问题的解决锁定在设计一套合适的机制减少代理成本:要么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委托人的监控能力,要么引入利益诱导,将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协调。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分析方法为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在对既有的关于科层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把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放到中国转轨经济特定的制度结构中,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整体的分析框架,对科层治理中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组织架构设置、权限配置、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和模型解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银行科层治理机制改革思路和建议。全文分为七章,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并解释本文力求做出的创新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介绍科层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随后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首先,从委托代理角度阐述了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并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以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科层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研究影响其道德风险行为动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最后,对地方政府干预下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进行分析。第四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研究。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银行科层机构设置进行分析,探讨了科层规模、层级与代理成本、委托效率以及组织绩效的关系;其次,从影响委托代理关系的几个因素(信息不对称、总行监控能力、集权程度、分支机构积极性、分支机构间的制衡、总分行目标偏差、代理成本等)比较国际上几种常见的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模式;再次,阐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演进和现实存在的弊端,并用DEA实证检验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与银行效率的关系;最后,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变革中的各级代理人动力机制。第五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研究。首先,阐述企业权限配置的组织有效性,政治经济文化、组织规模、员工技术条件等因素对不同的权限配置方式的组织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通过委托代理有限契约模型分析不确定条件下集权和授权的优劣,同时分析了授权的优先次序对代理人激励效应的影响。再次,在回顾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演变历程和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权限的做法进行评析,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应正确处理总行控制力、分支行应变力与权限配置的关系。最后,以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案例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借鉴。第六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机制研究。首先,对现代银行科层激励体系进行概述,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其次阐述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现状;再次,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模型分析,包括激励契约的时效、激励契约基数确定以及内外部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效应对棘轮效应的改善等;最后,以美国、日本的商业银行和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方案为案例,把它们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比较,找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的改进方向。第七章为国有商业银行优化科层治理的制度安排。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就科层机构设置、科层权限配置、科层内控机制和科层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国内外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银行内部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银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方面,而本文深入到银行内部科层,从道德风险、组织结构、权限配置、激励约束机制等几方面来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使其宏观表现具备更有说服力的微观解释;论文结合当前国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前沿,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若干商业银行科层治理机制委托代理模型,主体部分各章的分析都是在相应模型基础上展开的,逻辑较为清晰,论证较为严密;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问题置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性来考虑银行科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DEA计量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银行科层委托代理问题进行实证,使研究更加贴近现实,辨证客观,动态发展,更具有信服力;提出对策建议时,充分结合现有条件,重视改革中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改革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而不是一味照搬先进银行的模式
陈静[7]2008年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银行风险事件或危机发生的频率相当高,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加以认识,本文从风险的认识入手,分别从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来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本文分成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在导论、第二章中分别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风险识别研究,了解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本质、特征、危害;在第叁章中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指出了经济周期影响、金融监管不适应、金融自由化、外汇交易结算、GDP收缩等是非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原因,而产权制度的单一、政府干预引起风险扩大及机构网点设置不追求利益化是国有商业银行区别于非国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在第四章,通过DelPhi法与AHP法相结合,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和非国有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指标权重进行测度,然后通过关键因子测量法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积累,需要小心处理,以防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发:本文的第五章探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通过防范金融泡沫、健全金融法规、处置不良资产、设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预警、建立和完善银行风险自解六个方面提出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陈华[8]2004年在《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提出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是金融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有银行脆弱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国有银行脆弱性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制度根源何在,如何预防和化解,中国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因此,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引发的银行危机越来越频繁,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处置成本也越来越高。银行脆弱性具有马太效应的负外部性,造成金融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受损,难以实现帕累托优化配置。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处于大幅度变革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性风险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银行脆弱性,无论怎样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研究银行脆弱性,是为了预防银行危机的发生,提高银行配置资金的效率;提倡正视银行脆弱性,是为了解决中国银行面临的困难,帮助其早日走出困境,因此,研究银行脆弱性,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助推器”等能动作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银行脆弱性理论是新兴的解释银行危机理论,这种理论不同于从经济基本面来解释银行危机的传统观点。它强调银行体系内在的脆弱性,从银行体系自身寻找银行危机的原因,认为银行业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市场的不完善性。本文的出发点是论证银行脆弱性,首先对银行脆弱性理论进行梳理,以期从转轨时期和制度合约角度找出其原因,然后对银行脆弱性进行量化和实证分析。本文的落脚点是国有银行脆弱性预警模型及其分散化解路径选择。提出了多重制度缺损假说来解释我国银行体系异常脆弱的原因,不仅重视对影响银行脆弱性的共同的一般因素的分析,而且特别重视我国经济转轨过程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产权制度和政府行为等特殊因素的分析。最后为提高我国银行稳健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盛军[9]2005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制度归因、实证分析与对策设计》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类型,操作风险不仅存在于金融业,也广泛存在于其它行业。在商业银行业,无论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一直没有给予操作风险太多的重视。这种忽视导致了严重操作风险损失的接连发生,直到1999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咨询文本颁布,情况终于有所改观。操作风险的衡量与管理一时间成为各国银行家和监管者关注的热点。 正在这一阶段,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产权改革。国内外的研究都显示: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严重的操作风险问题。进入2002年以来,各类操作风险事件进入了一个暴露高峰期,责任人的级别之高、损失金额之巨、影响范围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众和潜在的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心。为此,中国银监会于2005年3月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敦促各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 国内对于操作风险的研究,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颁布以前就开始了,被冠以金融犯罪研究、经营风险研究、内部控制研究等各种名目。虽然国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新协议存有这样那样的不同见解,我国监管部门也明确表示推迟若干年执行新协议,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研究,基本还是围绕新协议开展的。然而,绝大多数文献并没有考虑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的特殊性,仅仅依托一个对操作风险的抽象定义来研究,甚至跳过了对操作风险本身属性和具体表现的研究,直接去讨论如何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嫌。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言和文献回顾,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的交待。 第二部分是操作风险内涵的明晰,主要是立足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现状,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操作风险的概念、特征、分类及其与其他类型银行风险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比较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操作风险与其他类型银行风险的交叉性和重迭性进行了分析。 第叁部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制度根源分析,分为历时和共时
胡剑平[10]2006年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经历了20多年,目前已经进入了攻坚战。完善公司治理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这一独特视角展开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选择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作为研究视角,原因之一在于,2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不良贷款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个最大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最近几年来都实现了“双降”。然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双降”数字的背后却是不良贷款余额的持续上升—“双降”仅仅是国家对不良贷款集中处置、剥离造成的表象。这一问题有其更深层次原因。本文试图从公司治理这一深层次原因来解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生成,并为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寻找解决途径。选择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作为研究视角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宏观问题必须从微观的经济行为中去寻找答案,银行经理行为是考察银行行为的微观基础。本文从公司治理这一最核心的概念出发,在分析银行经理人行为动机和经理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银行经理人所处的文化、制度环境,阐述国有商业银行经理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视角(银行经理—所有者)、市场视角(银行经理—企业经理)、监管视角(银行经理—监管者)叁个角度对经理人行为从而不良贷款的形成进行分析,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结论,并寻求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解决之道。从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这一视角来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进行研究,是本文的一个创新。另外,本文也试图在从经理行为理论与文化环境出发探寻银行经理的行为本质及其特征的基础上,从所有者视角、市场视角和监管视角叁个角度对银行经理行为进行分析,提供了不良贷款形成中的银行经理行为的一个分析框架。本文的分析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的文化特征,充分尊重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历史和现实约束,充分分析银行经理人的行为;在股权结构多元化后,控制权机制将是下一步完善国有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国有银行公司治理问题,仅仅针对其内部治理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在内部治理机制取得一定成效后,国有银行公司治理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存完善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上,包括政府治理机制、市场治理机制等,这其中政府应该起到更大的作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完善,关键在于改善政府公共治理,建立政府与银行关系的合理框架,本文还明确了建立政府与银行关系合理框架的几个原则。然而在短期内,国有银行的制度功能并无法完全剥离,单纯以效率为中心的改革可能并不是最优选择,如何使制度功能与经济功能更好地协调,以实现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仍是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国有商业银行所有权安排的经济学分析[D]. 孙章伟. 暨南大学. 2005
[2].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D]. 王静波. 山东大学. 2007
[3]. 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 王惠连.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分析[D]. 曹庆军. 辽宁大学. 2011
[5].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问题研究[D]. 周红霞. 武汉理工大学. 2001
[6].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 徐冯璐.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7]. 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D]. 陈静.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8]. 转轨时期国有银行脆弱性的分析与实证研究[D]. 陈华. 苏州大学. 2004
[9].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制度归因、实证分析与对策设计[D]. 盛军. 同济大学. 2005
[10].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良贷款形成中的经理人行为视角[D]. 胡剑平. 复旦大学. 2006
标签:金融论文; 道德风险论文; 银行论文; 操作风险论文; 委托代理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系统性风险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代理理论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 委托人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