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探究教育目的论文_金玉洁 邬莉萍

重新探究教育目的论文_金玉洁 邬莉萍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首先我想声明一点:我所说的教育的目的仅仅是站在一名未来的教育者的立场上,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对于教育目的的理解与反思。

在谈我对于教育目的的理解之前,我想先讲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已经被讲烂的了,但是我还是要把它放在这儿,因为它是中国现代教育现象的最典型代表--------“被异化的奥数”。奥数原本是被作为拓展孩子思维的一种方式但不知怎么的,到后来就演化成孩子升学的“敲门砖”。虽然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奥赛被当做孩子升学的依据,但是家长仍旧乐此不疲地替自己的孩子报奥赛班。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一个原因是家长的从众心理:大部分家长都认为“人家的孩子学奥数,我的孩子也不能落下”。这种从众心理最可怕的就是家长不顾孩子的感受,私自替孩子决定他们的兴趣爱好。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进而会出现厌学、不想读书的状况。教育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探求知识的乐趣,但是现在却变成了压在学生头顶的一座大山,压地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喘不过气来。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扪心自问,这样的教育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吗?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看一批一批的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吗?教育就是为了制造出眼中只有分数没有知识的功利小人吗?

我国功勋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时期,曾战火纷飞,军阀割据,外族入侵,战争与死亡充斥着整个中华民族。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连平静的课桌椅都放不下的时代,中国近代教育却能够蓬勃发展,不但诞生了一大批世界名校,还培养出惠及后世的大批杰出人才,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走出了大批的大师级的教育家、科学家和思想家;而在和平时期的现代中国,适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教育却培养不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曾经的世界级名校--------西南联合大学,对于现在的北大清华来说就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望尘莫及。高考制度也不止一次被人所诟病:培养出来的仅仅只是高分低能的平庸之辈,高考制度害了学生的一生等等,诸如此类。

为什么我们国民对如今的教育制度如此反感?我们作为未来的教师,我们知道我们到底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明白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职责何在?我比较反感把什么东西都归结在我们的体制上,因为那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层面,毕竟我们不是政策的最高决策者,从那个方面考虑问题那只能是空想。我们为什么不能从小范围出发,适当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对学生的真正教育?很多人也许会说:高考体制摆在那里,想要改变如今的教学方式根本就是异想天开;如果尝试所谓的新式教育,学生还要不要参加高考了?他们的未来我们付得起责任吗?对,我承认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改变不了教育体制,但是我们是老师,我们是活生生有思想的人,尝试改变一些教育方式对我们来说不是不可能。我们总是给自己找诸多理由,把一切不能改变的过错归结为国家,认为是国家害了我们的教育,事实上是我们这些老师应该深刻反思,我们不是不能改变,而是我们已经安于现状,不敢去改变,抑或是我们现在只是把老师当做一种职业,而不是作为知识传播的代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也许是最可怕的,连传播知识的老师都懈怠了,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教育还有什么盼头?

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就两个字:育人。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词,要做到又何其难。学生需要在我们这些教育者的教育下成长成才,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国家乃至民族的栋梁。我想这才是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事,也是我们应当付起的社会责任。

那么如何实现“育人”目的呢?我想首先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思考。人异于动物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思考,人有思想,有独立的人格。民国时期,学校里吸收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学者教授,以求让学生能够吸收百家之长,经过自己思考之后,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无论是蔡元培,还是梅贻琦,又或是张伯苓、蒋梦麟,他们都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想为重。“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是单纯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并没有自己的理解与吸收,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所以,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都随之变得碎片化,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能够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框架。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要记得,学生学到多少东西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会思考、善于思考,这会为他们的成长扫清很多障碍。

我们一直在喊:建设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如何建设创新型人才?我想关键还是在于思考,思考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够拥有常人所没有的创造性思维。而思考的训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我们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练习,直至思考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第二,我们所讲的“育人”,很明显,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而并非冷冰冰的机器。所以我们所要培养的也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人,而并非只会模仿的机器。所以,我们必须以学生为本,所有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设计,而非自己想当然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人大附中校长说过:“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我们首先要倾听众生命的呼唤,然后自己参与进去,与之对话,在精神的互动、共振中享受生命的欢乐;然后沉静下来,进入生命的沉思与追问;最终要走出书本,直面生活,进行生活的实践、生命的创造,实现生命的自主,人生的开放”。因此,教育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给他们灌输知识。

第三,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是整个教育的最重要环节。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之中,德育是基础。这也是我们谈的比较多的话题,说什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诸如此类。但是我觉得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是表现在他人生的各种待人处事中。我们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像孔子一样成为一个人人尊敬的君子,但是我们所能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能够成为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人。学生的成绩不一定要有多好,但是他的心胸一定要宽阔,待人处事一定要合乎道德。这其实对于教育者也是一个考验,教育者的言行举止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身体力行是对被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最好方式。

上述就是我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对教育目的以及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进行的重新思考。我想,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篇论文,同时也是对我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提醒和启示吧。

论文作者:金玉洁 邬莉萍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  ;  ;  ;  ;  ;  ;  ;  

重新探究教育目的论文_金玉洁 邬莉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