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一帆悬——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初中段语文课程改革巡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课改论文,语文论文,初中论文,风正一帆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有人说这次课程改革意味着全国的教师集体下岗,然后经过培训才能重新上岗。话说得有些偏激,但是,如果教学观念没有改变,再好的课程和再好的教材,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课改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
为了搞好这第八次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个实验区都非常重视上岗前的培训,派人到北京参加通识及学科的国家级培训,自己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贵阳市实验开始后,先后做了如下细致的培训研讨工作:1.聘请专家对全市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进行了6次全员培训;2.初中语文教研员利用全市教研活动的机会,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继续培训;3.组织全市初中语文教师观摩了外省市的语文课堂教学录像;4.多次组织全市性的语文教学研讨课、公开课;5.组织部分语文教师到省外去参加课改培训、教学研讨和交流;6.制订了课改实验(初中语文学科)的课题研究计划;7.组织编写了市初中语文学科大量的课改实验资料;8.制订了课改贵阳实验区初中语文学科学生学业的评价方案;9.召开了全市性的初中语文学科课改经验交流会;10.组织了全市性的初中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比活动;11.积极向全国的一些语文教学刊物推荐了该市语文教师的教研成果;12.语文教研员多次下校视导、评课、座谈交流,以更好地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和进行语文教学质量的监控;13.多次接待了外省市的课改领导、专家、教师团体,并与之进行了课改经验交流座谈;14.积极支持并协助教育部的课改专家到贵阳市进行课改调研工作;15.创设了贵阳市初中语文评价试卷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其他的实验区在培训上也同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使得教师们在2001年秋季开学前就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也有了较为清醒的把握。
这样,在开学之前,经过培训的很多教师就激动不已,跃跃欲试,决心在自己幸运赶上了的这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为课程改革奉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过去的教学大纲是编书经验和教书经验的总结,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则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历史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外母语教育的先进理论的基础上,由博士生导师、语文书刊编审和特级高级教师教研员共同研制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前瞻性。
用新课标指导编写的新教材,一次性被批准通过了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套,这给“一纲(标)多本”的实现创造了客观条件。对虽然仓促出台但仍然新意充盈的各套教材,实验区的教师爱不释手也赞不绝口。各实验区积极组织了有高中初中语文教师及教研员组成的5~9人不等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小组),对各套教材比较之后进行投票,决定使用哪一套教材。
新课程需要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行为。在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课堂上,很多新的语文教育现象不断出现。郫县的同行发现,通过新课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体现,质疑的能力得到提升,在学习《春》这一名篇时,文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的语序就引起了学生的质疑。他们提出,按照开花时节的先后,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改为“杏树、桃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才对,因为杏花是早于桃花的报春使者,“桃花开,杏花败,梨树开花迎奶奶。”乡村童谣也记述着花开时节与程序。所以,按开花时间的先后来排列,杏花,桃花,梨花这三种花顺序,更符合自然规律。接下来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也就应该改为“粉的像霞,红的像火,白的像雪”才恰当。郫县的语文课改同行还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和挑战;把精神生命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探究,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在对新课改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思考后,他们总结出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原则,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启发性原则,以丰富语言材料为核心的积累性原则。一些教师还摸索出“唤起生活体验—整体感知课文—局部探究质疑—联系生活拓展”四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法。
深圳南山区的语文教育同行们则在实践中兢兢业业推进课改。他们在许多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如:1.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尊重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能够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生定教,能够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不同体验和多元解读。2.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追求三维目标的实现。有意识地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发展。3.开始注意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语文教育的视野大为拓宽,内容大为丰富。4.看重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广泛涉猎文学名著,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写作,并有意识地开展综合性学习、写作及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大世界里遨游。5.全区的语文教育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做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让学生课前用一周的时间自主组织,分工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文言文学习,从死抠语言到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习,再到利用成语使得古今语言的学习沟通起来。期末考试从琐碎的语言知识的考查中转变过来,注重考阅读写作,检查学生的理解感悟与倾吐交流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师生生命的张力得到了张扬。这些都源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教材的新思想,新课堂的新操作,当我们的教师走下了农业文明时代“天地君亲师”的神龛,平等地与学生一起在新课改中互动共进,一道成长时,语文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自然就汩汩滔滔源源而来。
三、关键时刻怎能感冒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习惯了考什么教什么。课程改革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怎么考,在不兑现考试时大家都是豪气万丈的英雄,初中语文教育能够绕得开考试吗?
是的,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绕开它!
可是,课程改革之后的语文考试是什么样的,快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然而,天上不会掉下馅饼——现成的课改语文试题。世上也从来没有靠住过神仙皇帝,怎么进行语文素养的测试,还得靠我们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的努力探索。
关键时刻怎能感冒,在考试改革面前,实验区的语文教育者们迎难而上,大胆探究,决心逐步摸索出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语文发展实际的评价与测试体系来。
海口市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为配合新课程的推进,许多学校一直在探索发展性评价的新路子。实验学校基本上建立了成长记录袋,许多学校改革了学业成绩评定方式,如海口双岛学园的学业成绩评定方法为:常规作业占30%(每周一篇随笔5%,每天练写60字5%,剪报摘录5%,阅读交流5%,古诗词背诵5%,每课一次作业5%);单元测验20%;期中期末测试50%,而且改评语为寄语,另专设一份“语文学习评价报告单”,将语文学习的各项内容分项分等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并附家长评价意见。个别学校还试行两次考试,学生没考好可以申请第二次考试。
多数课改实验区的教师在艰苦地进行发展性评价探索,在担负着两个班语文教学重任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学生成长袋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学生的成长倾注大量的心血。他们把学生的优秀作文、精彩的练笔、读书笔记、参与语文活动的记录、在学校或年级发表新作的情况,读书练字以及与家庭沟通的情况,一一收集整理,做出评价。一年以后,有的学生的袋子里已经有厚厚的上百页的资料了。
贵阳市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课程改革的评价中知难而上,依据课程标准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评价探索。其中《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贵阳实验区初中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表(试行)》《贵阳市课改实验区中学语文平时成绩记录表(试行)》两个表足以看出探索评价的旅途上所凝聚的心血。
四、生命的活力在课改中得到张扬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建立新的校园文化、教师之间的对话文化,这些从客观上呼唤着校本教研制度的诞生。
各个课改实验区都积极搭建平台,进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海口市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材处理能力和教学能力,还在全市逐步推行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具备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再生力。校本教研发生在学校,依靠学校,也为了学校。它是以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为载体,以教师为活动主体,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管理制度。
湖北天门市在研究和使用实验教材的过程中,教师们相互促进,勇于创新,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写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文章。如,《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课标教材的审视与重组》《历时性教材练习设计的比较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材的使用》《教材留白与课程开发》《习题缺憾与教学取舍》等等。在校本教研中打破了”刺激—反应”的操练型训练模式,探索选用了一些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新的教学法。如,问题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训练、综合性学习活动、情境对话活动、开放式作文教学等等,使得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通过课改,在改革开放的窗口前沿的深圳南山区,涌现出了一批好的教师和好的课例以及好的教研文章。几年来十多位教师到海南、云南、湖南、湖北、青海、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东、陕西等省及外市作报告介绍实验情况并借班上课。先后为全国性的教材培训,省级中学语文教研员培训,晋豫鲁皖60县教研联谊会,广东省级骨干教师上公开课10节;为全国录制课例18节,公开发行12节。据不完全统计,课程改革以来发表的文章至今有四十余篇,参与编写的书籍有25册。
五、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课程改革。
在这几年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也深深感到,语文课程标准还需要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东方传统文化背景和我国国情进行调整,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也需要进行修订,就是实验中也有许多的困惑和问题,如发现式教学与接受式的结合问题、三维目标与语文目标的关系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问题、大班额与工作量的矛盾问题、乡村中学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现代化问题、部分家长对近期目标与远程目标的关系的理解问题、部分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与知识结构问题等等。
可喜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业务机构与教师们一样,碰到上述问题都不绕道走。大家共同的思考是:让课程的实施与课改总目标保持一致,以期“现实课程”逐步走向“理想课程”。
航船已经起锚,风帆已经鼓起,参加了国家级首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学生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各个课改实验区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又把自己当作课程改革的新兵,厉兵秣马,以科学的理性和澎湃的激情去期待着新一届学生参与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到来。不为别的,就为我们都是中国的语文教师,我们都在进行着中国21世纪初的语文教育工作,都希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