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历程论文_王海蛟,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历程论文_王海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071

二.改革开放前(1949-1978)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況

我国在建国初期并没有公共服务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等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胡鞍钢等一批经济学家开始提出公共服务的概念。对体育领域而言,改革开放以前,政府是体育供给惟一主体,负责整个供给过程,基本没有公共服务职能。

1.体育发展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任务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中提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体育发展本质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体育供给是不考虑公众意愿的,为了实现国家目标,公众和其他主体的需求没有受到重视,国家利益是我国体育发展关注的主体。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众利益要尽量服从社会利益,社会利益要尽量服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社会利益的实现要以国家利益的实现为前提。

2.这一时期公共体育服务的特点

在这种一元价值理念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结合的情况下,我国体育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表现出许多明显的特点:

一是由于在建国初期,我国更多的强调的是体育的政治作用,所以,在体育的供给中行政色彩非常浓厚,虽然在1954年学习苏联成立了近8万个基层体协,但这些体协并没有任何自主权,无法在体育供给中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

二是在组织结构上形成了等级式的僵化管理。在组织结构上,体育管理机构(原国家各级体委)成为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形态上,呈典型的“金字塔”状,在运行机制上,基本依靠科层式管理模式和运用命令—— 以各级体委为主要指挥链条来传达指令和收集信息。三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的生产性受到忽视。体育供给的属性被界定为“非生产性 ”的社会公益事业,在较的一段时间,在体育领域里,基本没有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的概念,体育供给机构——各级体委是政府机构受到整个政府体系的规制,其日常事务及一些战略性选择首先要考虑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了体育发展评估机制的严重缺乏;四是,体委与其部门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体育供给受到的关注度不够高,这导致相应监督的缺乏,体育供给因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就非常容易出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服务短缺。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演变

1.“发展导向———效率优先”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上层建筑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体育发展模式发生了第一次深刻转型(1978-2003),体育发展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发展导向—— 效率优先”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逐步显现。

1.1体育公共服务价值理念全面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在利益需求过程中对国家的绝对依赖,多元利益主体不断发展,并为各自利益展开竞争。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也是如此,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个人主体和国家主体都为自身的体育利益展开博弈,我国体育发展价值理念逐渐由关注政府一元利益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目的也不再是富国强兵,而是不断满足公众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

1993年,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我国体育发展要“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依赖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有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为保证体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997年初到1998年,国家体委联合20个单位进行“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研究,对我国居民的体育需求、体育意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等问题进行联合调查,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人的发展观逐渐萌芽并显现。当然,这种价值理念的转型也不是一下能够完成的,在实际的体育供给中,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与国家主体的力量还是很不均等的,国家主体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正是由于价值理念的全面转型,市场、社会和个人主体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

1.2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全面转型

1.2.1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社会逐步分离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国家体委接连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等,明确提出了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1986年4月形成了一个纲领性文件《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此时,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市场化改革被明确提出,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社会开始逐步分离,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由国家垄断供给的局面逐步改变,体育公共服务的诸多领域开始向社会、向市场开放,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逐步加大。1998年,为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改革,国务院又同时颁布了两个指导性文件,即《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规定》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的颁布清楚地表明了我国政府已深刻地意识到公共服务事业不应由政府“全包”,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公众个人等非国家机构都可以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以这些文件的颁布为背景,市场组织和社会主体在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逐渐提高,在1999年、2000年的全国体委工作会议上,都明确提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应不断深入,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要以转变体制为核心,形成国家和社会办相结合,逐步走上以社会办为主的发展道路。

1.2.2决策、监管机制逐步向多元化转型

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由于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分权和财政体制改革,市场主体、社会主体成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也逐渐成为独立的体育利益主体和投资法人。其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出于两种目的:一是提升社会知名度,维护与实现公众体育公共服务利益;二是获得定的经济利益,追求一定的投资利润。为实现自己的目的,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必然不断要求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決策、管理和监督,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而政府主体虽然经过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解制分权但政府依然是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力量,是独立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主体,也是法定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的维护者。为维护公众利益,增强其社会主体、市场主体进行监管,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公众的体育公共服务利益。并且,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体育利益表达机制逐步建立,人大、政协、体育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都为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体育公共服务的利益表达创造了条件,包括新闻媒体都可以为其提供帮助,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決策机制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作为责任主体的政府为市民设定必要的途径,如新闻媒体、社区体育组织甚至包括市长热线进行需求的反馈与诉求,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決策和监督。

2.《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

“十三五”中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多元化和法制化;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则要以完善政策和标准为支撑。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正加快建立完善有关政策和标准,优化顶层设计,同时将组织研制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室外健身器材等单项体育场地设施的国家标准。其中提到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不断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加快建设水平较高、内容完备、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域、城乡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建设,制定结构合理、内容明确、符合实际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测体系。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为主要抓手,落实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创新全民健身组织方式、活动开展方式、服务模式,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和满意度调查。

参考文献:

[1]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2]闵健、李万来、刘青主编.公共体育管理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6)

[4]王伯超.构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5]刘明生、李建国.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J].体育科研,2010(4)

论文作者:王海蛟,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6

标签:;  ;  ;  ;  ;  ;  ;  ;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历程论文_王海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