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建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00068
摘要:本文以某市塔楼a为依托,针对型钢混凝土组合伸臂结构工序复杂、钢筋预埋困难、钢筋与型钢冲突、后合龙时间不易确定等施工重难点,在综合考虑型钢混凝土组合伸臂结构施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有限元模拟及信息化技术,首次总结出超高层型钢混凝土组合伸臂结构后合龙施工、纵向钢筋预留预埋及钢混复杂节点优化技术,同时详细阐述了组合伸臂钢结构及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及要点。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型钢混凝土;组合伸臂结构;伸臂墙;施工技术
前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现代城市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土建工程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也得到了持续性发展。混凝土技术是此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优劣关系重大。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详细阐述了混凝土技术中组合伸臂结构施工技术的控制要点。
1.工程概况
某市项目塔楼a地下 3 层、裙楼6 层、地上 68 层,总高度 350m,结构形式为带腰桁架和巨柱的外框架 + 核心筒 + 混合伸臂(连接核心筒角部和巨柱)结构体系。其中塔楼共设有 4 道避难层,分布在 L10,L25,L41,L54 层,图 1 所示的型钢混凝土(以下简称“钢混”)组合伸臂系统由软钢剪切耗能件 + 钢伸臂桁架 + 组合伸臂墙 + 混凝土环梁组成,剪切耗能件箱形截面尺寸为1 660mm ×800mm × 70mm × 50mm,钢支撑最大箱形截面尺寸为1 600mm × 500mm × 85mm × 40mm,组合伸臂墙内连接型钢 最大箱形截 面尺寸 800mm × 500mm ×85mm × 20mm,伸臂墙墙身最大厚度 1m,加厚翼缘最大厚度 4.5m,组合伸臂墙长 5.17m。
2 重难点及关键技术分析
1)超高层钢混组合伸臂后合龙施工
塔楼筒体内外不均匀沉降、材料性能差异、混凝土收缩、不等高攀升等因素,导致筒体内外结构轴向变形不一致,故钢混组合伸臂的合龙时间直接决定了剪切耗能件是否能提前受力和后期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在保证结构施工阶段整体刚度的同时,确定最优的钢混组合伸臂合龙时间,以保证伸臂结构附加内力相对较小。
伸臂墙纵筋数量多达 169 根,单根重达 30kg,单个避难层环梁及伸臂墙钢筋总量达 320t,如图 2 所示。由于核心筒提前施工,需对钢混组合伸臂钢结构纵向主筋进行预留预埋,然而伸臂墙与核心筒呈 45°角,钢筋斜向预埋角度不易被控制。其次随结构高度增加,剪力墙厚度减小会导致纵向主筋锚固长度不足等问题。
3)钢混组合伸臂墙节点复杂
剪力墙角部及伸臂墙内大尺寸双肢箍筋与伸臂桁架冲突,导致箍筋无法穿过,型钢上无法过多开洞,因此在深化阶段需对所有钢筋与型钢冲突的位置进行优化调整,从而确保现场施工具有可操作性。
4)钢混组合伸臂结构工序穿插复杂
钢混组合伸臂墙钢筋绑扎前,需对组合伸臂墙自重、施工荷载及下部支撑架体荷载进行统计,确保组合伸臂下部支撑有足够的承载力。同时外框施工箍筋需根据现场纵筋位置实测下料,外框箍筋与型钢冲突位置多数采用焊接固定,故合理优化纵向钢筋及竖向箍筋的绑扎顺序十分重要。
3 型钢混凝土组合伸臂结构关键技术
3.1 组合伸臂后合龙施工
3.1.1 施工模拟
1)采用 ETABS 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塔楼主体结构整体建模(见图 3),包含钢混组合伸臂结构,不考虑向周边外扩;楼板一般采用平面刚性楼板单元,加强层及中间楼层采用弹性板,考虑实际楼板厚度,仅计膜刚度;上部结构嵌固于地下室底板,分析考虑大位移、大应变几何非线性效应。同时由试验分析或类似工程,确定混凝土收缩徐变等荷载参数。
2)根据塔楼主体结构复杂程度,合理细分施工步,初步定为≤5 层,遇首层、加强层(伸臂层)、外立面曲线拐点、连体等楼层处加密施工步。并根据施工步进行塔楼施工的全过程模拟,其中钢混组合伸臂结构合龙考虑 3 种工况:SC 为钢混组合伸臂与主体结构同时安装;SC3 为钢混组合伸臂滞后 1 个避难区合龙;SC5 为钢混组合伸臂待结构施工完毕后合龙。
3)根据施工模拟分析得出不同工况下各加强层结构角柱的变形及内力变化历程,根据内力及变形特点(见图 4),确定钢混组合伸臂滞后 1 个避难区合龙为最优时间,此时组合伸臂构件附加内力相对较小,且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不存在薄弱状态,也不至于过早合龙导致组合伸臂提前受力。
3)为保证厚钢板焊缝质量,每段焊缝均应包含端头打底填充、打底层、填充层及盖面打磨等工序,如图 6 所示。其次厚钢板焊后采取热处理方法以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同时清理焊缝表面的熔碴和金属飞溅物。厚钢板焊后热处理主要采用电加热为主、火焰加热为辅的形式,通过电加热设备保持恒温及后热均匀,保证焊缝中的扩散氢有足够的时间得以逸出,且焊接产生的应力得以释放,从而消减残余应力,避免出现延迟裂纹。
预埋钢板条深化计算应满足等强度替换原则,具体代换计算如下。
1)锚固钢条数量 采用预埋钢板条代替伸臂墙纵向主筋的预埋,需保证预埋钢板条锚固钢条的抗拉强度不小于代换前伸臂墙纵向钢筋的抗拉强度,如式(1)所示。
fy2·n2·AS2≥ fy1·n1·AS1(1)
式中:fy1为伸臂墙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n1为被代换伸臂墙纵向受力钢筋的根数;AS1为单根伸臂墙纵向受力钢筋截面面积;fy2为锚固钢条抗拉强度设计值;n2为锚固钢条的数量;AS2为锚固钢条单根截面面积。
根据结构设计图纸,将所代换伸臂墙纵向受力钢筋的 fy1,n1,AS1代入式(1),同时按照剪力墙角部钢筋间距及所选钢材强度 fy2,确定锚固钢条单根截面面积 AS2及数量 n2。
2)锚固钢条长度 锚固钢条长度目前无可参照规范,建议按照 11J930《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进行取值。当剪力墙厚度较小,锚固钢条直锚长度不足时,可将锚固钢条伸至剪力墙竖向钢筋内侧,并在钢条端部增焊锚固端板以满足锚固要求。
当预埋钢板条不可避免地与核心筒钢梁相冲突,则将锚固钢条预先开坡口,与钢梁进行坡口焊接,从而保证锚固质量。
3)锚固端板 按照 G101—1《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相关规定,锚固钢条端部增焊的钢板面积不应小于锚固钢条截面积的 4 倍。
3.2.2 预留预埋施工
1)预埋钢板条应在核心筒避难层剪力墙竖向钢筋及钢板条下口标高以下,水平箍筋绑扎完成后插入施工,从而避免钢板条与钢筋绑扎冲突。
2)对于与剪力墙型钢不冲突的预埋钢板条,则通过与剪力墙纵向及水平钢筋全数点焊的方式固定;对于与剪力墙型钢冲突的预埋钢板条,则预先将锚固钢条开坡口,并与型钢进行焊接从而达到锚固效果。焊缝质量至少应达到二级焊缝标准,同时由于钢板条较长,需在临时固定的基础上从中间向两端对称焊接。
3)预埋钢板条水平定位需拉设通线确定,当竖向定位与剪力墙纵筋冲突时,可左右挪动 2 ~ 3cm,以保证纵筋通过。
3.3 组合伸臂钢结构施工
3.3.1 整体安装流程
采用 Tekla 对钢混组合伸臂钢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段深化,钢支撑及剪切耗能件的安装流程如图 8所示。其中剪切耗能件与牛腿应在地面焊接成整体后再进行整体吊装,从而保证焊接质量。
3.4 组合伸臂墙混凝土结构施工
3.4.1 组合伸臂墙钢筋绑扎
1)钢混组合伸臂墙钢筋绑扎前,需对组合伸臂墙自重、施工荷载及下部支撑架体荷载进行统计,并根据各层楼板设计荷载确定楼板回顶的层数。
2)钢混组合伸臂墙纵向钢筋绑扎前,首先在预埋钢板条上焊接 10mm 厚钢筋连接板,连接板宽度应保证纵向钢筋双面焊 5d、单面焊接 10d 的要求,连接板应从下至上逐层焊接坡口,并在上层连接板焊接前将伸臂墙纵向钢筋全部焊接到位。
3)组合伸臂墙纵向钢筋应遵循“先纵筋后箍筋,再从底至顶,纵筋依次焊接”的原则施工;伸臂墙竖向箍筋需遵循“后从里至外、先外围后内部,箍筋依次套入”的原则绑扎,对于不易穿过的外围箍筋,可用双开口单肢箍搭接代替原封闭箍筋,从而保证施工可操作性。
3.5 组合伸臂结构信息化监测技术
1)在剪切耗能件、钢斜撑及伸臂墙型钢上各埋设 2 个振弦式应变计,其中钢斜撑及伸臂墙型钢处振弦式应变计平行于构件长度方向设置,而剪切耗能件则设置为应变花形式,从而保证构件受力监测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2)按每月 1 次的频率采集变形数据,待伸臂系统合龙后结构每增加 1 层或荷载发生较大变化时监测 1 次。监测预警值取为设计值的 80%,若相关监测数据超过警告值,则立即上报,并及时提出处理措施。
3)在已安装敷设的监测设施上设醒目标记,系统外场安装的设备统一加装名牌和编号,并通知有关人员注意保护,同时做好仪器的检查保养和保护措施。
结语
1)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钢混组合伸臂结构受力性能,结合信息化监测技术,将采集数据与模拟、设计荷载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危险预警与处理措施并确定最优合龙时间,减少组合伸臂附加内力及变形。
2)创新采用预埋钢板条代替钢混组合伸臂墙纵向主筋预埋的方式,解决剪力墙厚度随楼层逐渐减小导致预埋主筋锚固长度不足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
3)对钢混组合伸臂钢桁架进行分段深化,结合三维模型空间定位测量,优化钢桁架吊装和焊接顺序,提高安装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段海,汪晓阳,张希博,等. 超高层建筑伸臂桁架“延迟连接”技术在沈阳恒隆广场主塔楼施工中的应用[J]. 工业建筑,2014,44(11):141-144.
论文作者:陈家洋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0
标签:组合论文; 锚固论文; 钢筋论文; 钢条论文; 结构论文; 型钢论文; 纵向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