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2)02-0032-04

空想社会主义的观念,如果从16世纪莫尔发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巨著——《乌托邦》(15 16年)算起,迄今已有485年的历史了;而科学社会主义的观念,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 发表《共产党宣言》开始,至今也有153年的历史。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如果从1824 年欧文在美国试办共产主义新村算起,已有177年的历史;而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从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开始,至今不过84年的历史,在中国,如果从1956年算起,仅 有45年的历史。通过这个有趣的比较可以发现: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的观念和实践,还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观念和实践,都是观念在先,实践在后,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 意识形态的观念与客观实践存在着什么样的辩证关系?换言之,社会主义观念产生之后 ,由于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它是怎样影响社会主义的实践,而社会主义实践又怎样检 验、修正社会主义观念?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 主义由空想的观念变为科学的观念,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功绩在于把 社会主义学说变为实践,并结合各自的时代,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观念和理论 。因此,研究和比较不同时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设想,对于深入理解我们今天坚持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有益的。

一、社会主义观念的起源

欧洲近代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英国的莫尔(1478—1535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1568—1636年)、法国的马布里(1708—1785年)等等,大声疾呼,鼓吹公正、平等和绝 对平均主义等主张,从而在人类历史上形成了关于实行社会主义的第一个舆论高潮。不 过,那时他们尚未明确打出“社会主义”的旗号。由于他们的思想是构成马克思科学社 会主义来源的一部分,又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可能实行,脱离实际,所以后人把他们称作 “空想社会主义者”。

如果说,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尚未提出明确使用社会主义的观念,那么,在圣西门 、傅立叶和欧文之后,“社会主义”这一个词就逐渐使用并形成各种流派和思潮了。社 会主义观念的起源有以下特点:

1.反资本主义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弊端的剖析而提出社会主义主 张的。例如,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每个人对全体和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 度,资产阶级的文明就是奴隶制的复活。因此,空想社会主义者大都遣责资本主义,具 有反资本主义的性质。

2.人道性。空想社会主义者沐浴着文艺复兴运动和思想的洗礼,因而具有人道主义色 彩。在一定意义上说,空想社会主义理想起源于人道主义,向往社会正义和公平,主张 保护弱者,抑制强者,避免人与人像狼一样的残酷。

3.理想性。空想社会主义者总是把未来社会设想为某种尽善尽美的理想状态,对未来 社会缺乏矛盾分析的观点,因此,这种理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乌托邦的色彩,是从观 念出发,而不是从事实出发。事实上,企图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尽善尽美的制度和社 会,这种理想只能是空想。当然,某些空想中还包括一些天才的猜测,这是需要加以甄 别的。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观念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一方面,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成 果,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变革的革命实践,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总结工人阶级的斗争经验而逐步形成、发展、完善的。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之 所以叫科学社会主义,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说明历史发展规律的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理 论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不同于空想社会 主义,是因为他们立足于现实,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注重于科学分析,对社会主义的预 见是强调实践的检验,而不同于种种具体的方案的设想。因此,科学社会主义问世以来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总是一再提醒人们,千万不要把它教条化。恩格斯说:“社会 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来研究它。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01页。)

科学社会主义观念有哪些特点呢?

1.科学性

在这里,科学是相对于空想而言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它与空 想社会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单纯从道义上去谴责资本主义,而是在对资本主 义进行科学的历史的分析基础上,承认其历史功绩,肯定它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奠定物 质基础的作用。”因此,同样都谴责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是不同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大多向往原始状态下的田园牧歌,谴责资本主义的恶,而科学社会主 义者则承认“恶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作用”,承认资本主义在历史发展上具有历史 的合理性,但是,它又不能克服自身的内在矛盾,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最 终要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

2.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观点是马克思首先明确提出的。马克思集活动家与 思想家于一身,也是强调用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观点的。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 克思恩格斯不把社会主义看作是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而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因此,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 生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 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过程;并在由 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 3页。)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总是极其慎重,总是强调不 要教条化,总是强调实践的检验。而对于种种新的脱离实际的设想,他们则毫不留情地 予以批判。

3.革命性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革命这个术语十分重要,使用的频率也非常 高。马克思有句名言: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观念也是要 通过对资本主义的革命而实现的。因此,他十分热心于筹建革命组织,领导革命运动, 期待通过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推翻资本主义,去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但是,由 于巴黎公社失败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马克思所期待的欧洲 社会主义革命一直再也没有到来,所以,他不得不退回书房,重新思考资本主义的前途 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新问题。当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马克思对革命丧失了信心 ,相反,他对革命的实现形式进行了新的思考。

4.具体性

列宁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但每个民族的走法大不 相同。德国不同于英国,俄国不同于法国,东方不同于西欧。从列宁这个观点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是具体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列宁的这个观点既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 义观念的具体化,也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社会主义思考的发展。

三、中国人怎样接受社会主义观念

中国人接受社会主义观念,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来考察:

1.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

毛泽东曾论述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 方国家寻找真理。其中一些著名人物一度翻译、著文介绍过马克思主义。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十月革命”以前,社会主义观念在中国的传播有四个 特点:一是社会主义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庞杂,尚未作出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种种不 科学的社会主义的区分;二是社会主义观念的传播与无政府主义思潮交织,以至误以为 无政府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精髓;三是社会主义观念的传播与三民主义交织,以至于像孙 中山这样的思想家,误以为他提出的三民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四是社会主义观念的传播 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交织,误以为社会主义思想古已有之。总之,1917年以前中国人接受 的社会主义观念是庞杂混乱的。

2.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语)科学社会主义观 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伴随十月革命的炮声和列宁主义一起传入中国,并逐步确立为 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的。从1918至1919年,李大钊率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李大钊说:“马氏社会主义的理论 ,可大致分为三部: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就是他的历史论,也称社会组织进化论;二 为关于现在的理论,就是他的经济论,也称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为关于将来的理论, 就是他的政策论,也称社会主义运动论,就是社会民主主义。……这三部理论,都有不 可分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注: 《李大钊选集》第176—177页。)从这里不难看出,李大钊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比1917年 前的中国思想界更接近了马克思的本来面目。

1920年,毛泽东阅读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等著作,从 而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取了“阶级斗争”这四个字,选择了“以俄为师 ”的路。毛泽东十分赞成蔡和森的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只 有通过这条道路,才能够取得政权,才可能把社会主义观念变为实践,否则,纸上空谈 社会主义,无异于叶公好龙。因此,从1920年到1949年,在这个夺取政权的漫长征途中 ,毛泽东思考的主题是,怎样才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在理论上确立了 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 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必然归宿。至于什么是 社会主义,毛泽东直接谈论的不多。毛泽东在其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更多的是对 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加以界定,而这种界定,一方面区别于欧美式的 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又区别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是,新民主主义也不是“第三条道 路”,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它将来要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既然如此,那么,毛泽东心 目中的社会主义观念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等 ;二是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为参照系;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世界的一些 设想。正是这三方面的观念交织在一起,制约了毛泽东在夺取政权之后,对社会主义蓝 图设计的思考。当然,还要指出的是,他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所接触的空想社 会主义观念还有一些保留在他的记忆中,甚至在后来还一度“复活”并在更广的范围内 加以试验,这是无须讳言的。

四、社会主义观念向现实的转化

本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属于观念形态,还没有变为现实 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由空想的观念变为科学的观念,但是 怎样把观念变为现实?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解决。

把社会主义由观念变为现实的首先归功于列宁。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从理论上突破 了第二国际首领主张的社会主义只能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基础上才能取得胜利的束缚, 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东方落后的国家率先实现,这就是要依靠工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高度发展生产力。“十月革命”后,在实践上社会主义究竟 怎么搞?列宁经历了由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两个选择。列宁在这时候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有所变化。1918年,他说:“我们还不能阐述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将 来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达到完备的形式——这些我们不知道,也不能说。”(注:《 列宁全集》第27卷,第134页。)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从来不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 “本本”,他提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认为只能根据经验、实践的观点谈论社会主 义,并及时总结“军事共产主义”失败的经验教训,采取“新经济政策”来建设社会主 义。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认识规律的。然而,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不长。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转而 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了高度集中、过分单一、缺少活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国际上 称之为“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的建立既有理论上的原因,又有俄国缺少发展市场 经济传统的历史原因。不可否认,这种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对于社 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对于在短时间内加速重工业的发展,保证苏联在卫国战争中 打败法西斯主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体制也有严重的弊端。

我国社会主义的建立是以苏联为参照系的。本来,新中国建立以后,按照新民主主义 的理论设想和《共同纲领》,我们应当在一个时期内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纲领,建立新民 主主义的社会制度,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但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酝酿到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他多次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确保私有财产”等观点,认为 这是“离开总路线的右倾观点”。这样,毛泽东逐渐从理论和实践上放弃了开国之初的 新民主主义设想,采取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我们社会主义的 改造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胜利”。总的来说,这场社会大变革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建 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促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发 展,同时,也促进了当时的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在 社会主义改造中还存在着过急、过快、过纯的偏差,这就为后来的许多失误埋下了种子 。

总之,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我们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认识存在着严重的 偏差,在实践上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存在许多失误,犯了严重的“左”的错误。正如邓小 平深刻总结的那样:“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实际上违背了八大的路线,这一“左”, 直到1976年,时间之长,差不多整整20年。”(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3—254 页。)

五、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更新社会主义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 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这就从理论上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不随着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的发 展而更新社会主义的观念是不行的。如果我们仍然固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设想,固守我们50—70年代形成的社会主义观念,就必然要脱 离改革开放的实践,甚至会自觉不自觉地误认为改革开放是搞了资本主义。可见,在改 革开放中更新社会主义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我们今天对社会主义的理论 比过去丰富、深刻、全面、系统多了。

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这对我们更新社 会主义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内容十分丰富 ,而其中关于“中国特色”、“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市场经 济”等观点,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创新。我们党从正反 经验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而不能照抄书本上 已有的结论,照搬别国现成的模式和经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必然存在 许多特有的情况。我们只能从实际出发,按其固有的规律办事,而不能把现阶段必然出 现、应该允许存在的东西简单地加以排斥,也不能超越阶段,把将来才有可能办到的事 情放在现在来办。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扭住经 济建设不放,不断壮大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 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计划和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必须搞市场经济,等等。这些新的观点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我 们观察现阶段各种问题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这些观念上的突破,我们 今天的实践不可能发展到这样一个局面。

收稿日期:2002-02-26

标签:;  ;  ;  ;  ;  ;  ;  ;  ;  ;  ;  ;  

社会主义观念的历史发展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