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建设
张 娟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摘 要】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是边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方式。边区开展模范村建设是克服边区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的需要,也是改造边区农村社会落后状况的需要。随着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边区出现了生产模范村、文化模范村、卫生模范村等一系列模范村。边区模范村建设有许多成功经验,如通过政治教育提高生产积极性,运用竞赛方式开展各项工作,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这对于我国后来的农村社会治理和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革命巩固和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也是全国社会治理最为有效和规范的模范区域,特别是边区在农村治理和建设方面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一、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的背景
陕甘宁边区是为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所成立的,是隶属于国民政府的一个特区,其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等地区。边区地处西北,现代工业几乎没有,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边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农业的发展也比较落后,总体来讲边区的农村比较落后和贫困。边区成立后,为了建立巩固和稳定的战略总后方,同时改善和提高边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建设边区的农村,其中就包括模范村的建设,模范村建设在当时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需要强调的是,对标题的切片只是开始,对构成标题的三个元素再切片观察才是鉴赏解读的关键。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或提出有价值的、可供学生思索的问题。
(一)开展模范村建设是克服边区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的需要
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以及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成立,一批批爱国的革命青年纷纷涌入边区,他们的到来为边区革命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但人口大量增加也加剧了边区的财政经济压力;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停止了对边区政府以及人民军队的财政支持,还派驻数十万军队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加上边区的旱、涝、虫等自然灾害的发生,边区的军民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
首先,政府数据开放对政府开放透明具有较好促进作用。对于政府开放而言,其主要作用就是使透明度得以提升,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廉洁与透明。同时,政府数据开放的实现,可将全面深入的数据信息提供给政府部门,使基于数据的相关科学决策得以较好实现,可使政府决策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使政府管理方式能够实现较好变革,使管理型政府能够实现转变,逐渐形成公共服务型政府,保证政府服务更加高效与透明,使政府服务质量及效率能够得以有效提升。
为了提升边区群众的文化素质,推进全民文化教育,边区政府在大力鼓励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领导群众识字和学习文化,其中涌现出一些文化模范村,如,新宁县窦家湾村、淳耀县领底村、延安市磨家弯村等。
城隍庙东,有初等女学堂,在堂肄业之女学生三四十人。堂之规模不甚宏壮,其门联云:许多别径旁门休轻着走,不到升堂入室莫漫回头。初等小学堂设文庙之侧,中等学堂在府署之东,黄公祠内设西河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实业有限公司设立东大街,面目宏丽,维新气象咄咄逼人。府城风气之开,较之县城为早。[10]
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是边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区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推进方式,边区模范村建设具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这对于我国后来的农村社会治理和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开展模范村建设是改造边区农村社会落后状况的需要
生产模范村一般拥有以下特点:1.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生产模范村采用的是集体劳动的方式,他们组织在一起生产,集体劳动的方式就是组织变工队。变工队一般有三种变法:一是人工变人工;二是人工变牛工,牛工变人工;三是生产技术上的互助。[5](P.151)比如,安塞县马家沟全村21 户有14户参加变工队,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得到了合理配置;绥德县郝家桥在刘玉厚的带领下,全村677 人有88%参加了长年变工队,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组织起来发展副业。这里所说的副业是指除了农业以外的经济形式,如发展纺织、组织运盐、种植果树等等;如延川县赵家沟全村13 名妇女组织纺织小组,半年就纺棉156 斤,织布78 丈;安塞县马家沟的运盐队,全村26 头牲口20 头在农闲时运盐,一个月就赚了10 万元。3.注重制定生产计划,任务分配具体到各家各户,而且相互之间还要竞赛,形成了很高的生产热情。
为了改变边区农村社会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边区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来改造农村社会,其中之一就是开展模范村建设。当然,模范村建设是在改造农村社会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最初党和边区政府为了建立一个新型的农村社会,先在未进行土地革命的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使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随后,边区农民开始逐渐组织起来,由个体劳动逐步转向集体劳动,同时在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村也开展了各种运动来改造农村社会,比如消灭土匪、整治鸦片、改造“二流子”等。在农村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建设环境以后,农村社会的各项事业开始发展起来,比如毛主席号召“每人识一千字”,各地农村纷纷建立起读报组、识字班、夜校等学习组织,通过教育农民,群众积极学习文化,关心国家大事,倡导健康生活,反对封建迷信。延安市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开展起了“十一运动”涉及农村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场“十一运动”实质是改造占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和改善占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农民生活的乡村社会治理运动[4](P.166)。在广泛改造农村社会的过程中,模范村建设也随之开展起来。
生产模范村是边区模范村中最多的。这是由于模范村建设最初是从号召农民发展生产开始的,再加上农业生产是边区经济的主要形式,因此生产模范村最先出现也最为广泛。其中比较出名的生产模范村有:延安县吴家枣园、定边县马坊掌村、华池县城壕村和安塞县马家沟等。
二、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的类型
随着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边区各区县广泛出现了一系列模范村,甚至出现了一些模范乡,但是由于各地建设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存在的差异,模范村出现了不同的类型。
以往边区农村由于不讲卫生,各种疾病杂生,生活环境也较差。1941 年毛泽东提出中西医合作,并召开了卫生防疫会议,随后又开展了卫生运动,使得边区各地群众积极响应起来,进行卫生模范村建设。其中做得较好的是延安市杨家湾、三边分区卜掌村和新宁县窦家湾村等。
(一)生产模范村建设
因此,边区开展模范村建设的背景是克服边区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的需要,是大生产运动推动的结果,也是改造边区农村社会落后状况的需要,是改造农村、教育农民的成果。
土地革命以前的陕甘宁地区的农村基本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落后村庄。这些农村普遍存在着封建剥削经济,地主阶级残酷的压迫着农民,加上封建军阀的盘剥,广大农村处于落后贫困的状态。当时农村土匪猖獗,种植和吸食鸦片等问题严重,同时各种门道、帮会组织向农村渗透,无所事事的“二流子”也大量存在。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更是边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农民处于文盲状态,学校和医院几乎没有,妇女地位低下,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二)文化模范村建设
为了克服困难,1939 年的2 月2 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生产动员大会,提出“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2 月4 日,边区党委政府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经济通知》,提出生产规划和各系统生产自给的任务,并成立了边区系统总生产委员会,领导边区各系统的生产运动。[1](P.246)随后,边区各地开始开展大生产运动。最初,大生产运动是从军队开展起来的,但随后边区的党政机关和各类团体也相继开展起来,后来工人、农民也广泛的参与进来,形成了较为广泛地群众生产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言,大生产运动是“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大规模生产运动”[2](P.991),随着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广泛开展,到1943 年陕甘宁边区就基本上度过了经济困难的危机。
文化模范村为了学习文化,一般有三种进行文化学习的组织。一是读报组。一般由识字的人担任读报员,阅读的内容涉及国家和边区的大事、农业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讲卫生防疾病的知识等,读报组对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安塞县委李望淮所说:读报组对全村居民,不只是识字学习文化,而且是使全村人更团结互助,提高生产,改进风俗的最好教育的学校。[6](P.264-265)二是识字班。随着毛泽东提出“每人识一千字”的号召,各地农村积极设立识字班,消除文盲学习文化。比如淳耀县领底村家家制定识字计划,根据不同情况提出“忙一闲二”“忙二闲五”“忙三闲六”等不同识字计划;延安市磨家弯村为了方便妇女识字,小学田教员把窑里的家具都贴上“满窑吉庆”,门上贴“开门见喜”,灶上贴“灶火”,风箱上贴“风箱”,婆姨们看到实物就记下字。[7](P.137-138)三是建立夜校或半日班。由于白天农忙,村民们组织和参加夜校进行文化学习。如新宁县窦家湾村全村共85 人,有14 人上夜校,每晚一次课,两个月的时间大家就识得几十个字和各种票子,由于全村男女老幼都学文化,窦家湾村成为当地非常知名的文化模范村。
(三)卫生模范村建设
微课(Micro Lectures)是指以主题式的微视频作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视频,教师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自我测试题、学习成果展示任务等制作成微视频发布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播放教学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测题的完成情况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
卫生模范村为了搞好卫生建设,一般注重做两件事,一个是积极开展卫生运动,另一个是破除迷信。积极开展卫生运动的典型代表是新宁县窦家湾村。以往该村不注重卫生,各种粪便柴草胡乱堆放,由于没有厕所,随地大小便现象十分常见,在这种情况下,村里经常会有各种疾病,这与他们的卫生环境不佳有极大的关联。在县乡干部和医生的劝说和指导下,窦家湾村开始开展卫生运动,他们修建厕所,打扫庭院,开挖垃圾坑,使卫生环境逐渐变好。由于窦家湾村卫生运动开展的好,虽五区一、二、三乡都受病疫侵扰,但该村独能避免灾害,全村各户仍平安快乐,专心致力于生产。[8](P.220-221)破除迷信的卫生模范村是三边分区卜掌村。据三边地委在1943 年的统计,三边人民每年用于迷信的花费在2 亿元左右,全区有巫神约300 人。在卜掌村有一个叫崔岳舜的医生宣传破除迷信20 多年,并同各种巫神斗争近十年,在1944 年,边区把他评为破除迷信英雄,得奖后,他参加医药研究会,继续以医药破除迷信,并积极宣传卫生知识,在他的指导下,卜掌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使群众认识到了迷信的害处并烧毁了无用的神像,卜掌村群众在破除迷信后积极进行卫生的清洁工作,使该村很快变成了卫生模范村。
当然,在模范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村庄可能是多个类型的模范村庄。尽管各类模范村在某一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在模范村的建设过程中绝对不是单纯的只做一件事情,而是综合的开展农村社会的各类建设,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三、陕甘宁边区模范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正是农民广泛参与到大生产运动之中,积极进行农业生产,才产生了一批先进的生产积极典型人物和村庄。在这个过程中,边区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增强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比如1943 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提倡学习生产能手吴满有,并指出:“他的方向,就是今年边区全体农民的方向”[3]。随着学习吴满有运动的开展,各地涌现出更多的模范人物,而且出现了一批模范村。1943 年后,模范村建设进入高潮,更多的模范村不断涌现。因此,正是边区农民和农村广泛的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之中,边区才出现了一个模范村建设的高潮,而这也正是边区克服经济困难的需要。
(一)通过政治教育提高生产积极性
边区在建设模范村时非常注重通过政治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中央和边区政府在鼓励群众进行生产时,不是单纯的就生产谈生产,而是把生产放在了更高的位置,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来激励农民的生产热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制定和提出了许多方针和政策。如毛泽东在1943 年11 月的《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一文中,曾指出:“实行彻底减租,就能发扬农民群众的积极性。”[2](P.892)在1943 年底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泽东在《组织起来》的报告中指出:“帮助农民做按家生产计划,组织变工队,组织运盐队,组织综合性合作社,组织军队的生产,组织机关学校的生产,组织工厂的生产,组织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组织生产展览会,发动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加上旁的各项本领,我们就一定可以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一定可以协同全国人民,把一个新国家建立起来。[2](P.932-933)”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政策和号召,把生产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到了抗日救国和人民解放的政治新高度,他让农民在意识到生产为自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做好农业生产农民所实现的社会价值,再加上农民通过党的政治宣传和日常生活中的读报识字教育,使他们越来越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生产活动,从而鼓舞和激发了边区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运用竞赛方式开展各项工作
在建设模范村的过程中,各村之间的带头人或劳动模范都积极展开竞赛,这就带动了所在村庄的生产积极性和各项事业的快速推进。比如边区劳动英雄吴满有和安塞县的杨朝臣为了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发展生产,丰衣足食;发展生产,援助抗战;发展生产,增进边区各阶层的团结;全边区增加细粮八万石;推广植棉十五万亩;实行广泛的劳动互助——实行变工、扎工;改进工作方法——实行多锄、施肥、深耕”[9](P.69)的号召,两人订立了生产竞赛条约,并把两人的竞赛扩展为两个村子的竞赛,使两个村子的生产都大幅度提高。这种生产的相互竞赛当时广泛的存在于边区农村,出现了个人与个人、党员与非党员、村与村、乡与乡,甚至县与县之间生产竞赛,由于生产竞赛的推动许多生产模范村诞生了。
型钢柱中有3种规格为变截面形式,由于建筑布置要求,周边型钢混凝土柱从 +4.950 m楼面标高开始逐层向外倾斜,到 +15.630 m楼面标高恢复直立状态,斜柱顶端最大位移 1 500 mm,向外倾斜 17°。
在模范村建设中,除了生产竞赛以外,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竞赛。比如在卫生模范村建设中,延安市北郊乡乡长高文亮就提出要和延安市北关乡、文化乡进行卫生建设竞赛,并提出了竞赛的十个目标和措施,这后来变成了延安市推选卫生模范村的标准。在文化模范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识字比赛,班与班之间、组与组之间的文化比赛,有些家庭甚至出现夫妻学习文化的比赛。从这种竞赛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各地农村通过竞赛的方式相互追赶、共同进步,并把各项建设农村社会的具体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三)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
树立先进典型是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形式和工作方法。边区政府一直注重从普通劳动群众中挖掘和树立先进典型的劳动模范,并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让群众广泛的向他们学习,从而发挥劳模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边区曾多次召开表彰大会,如1943 年冬的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和1944 年的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会。
适当地选择N×M的变换矩阵H,使得随机矢量与y无关,即Rey=E[eyT]=0.设x=x1+x2,其中x1与y相关,x2与y不相关,则有
先进典型都是从普通劳动者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来源于群众也能密切联系群众,同时通过宣传典型,可以鼓舞更多的群众向典型学习并努力成为先进典型。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号召下,各地各种先进典型涌现,如吴满有、杨朝臣、孙万富,以及妇女劳模郭凤英、刘老太婆等。劳动英雄在群众中可以产生很大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比如有个叫石德明的农民当了劳动英雄,附近村子的群众就提出:“石德明能当状元,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石德明能干好,咱也能干好。”于是许多群众就与石德明比赛,结果使村子的生产和工作提高了一大步。[10](P.759)因此,树立先进典型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去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在生产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正是在劳动英雄的引领下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奋斗下一个个模范村庄就产生了。
参考文献:
[1]梁星亮,杨洪,姚文琦.陕甘宁边区史纲[M].西安: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开展吴满有运动[N].解放日报,1943-01-11.
[4]汪小宁,阎树群.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与现实启示——以陕甘宁边区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5,(4).
[5]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梁星亮,杨洪.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延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延安文史资料(第2 辑)[Z].内部资料,1985.
[8]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9 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9]刘建华,汪新栋.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建模范村的经验及启示[J].农业考古,2007,(6).
[10]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2 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75(2019)08-0028-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农业新思维”下兰州乡村振兴路径研究》(18-037E)。
【作者简介】 张娟(1992-),女,宁夏吴忠人,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农村问题。
[责任编辑:马雅兰]
标签:陕甘宁边区论文; 模范村论文; 建设论文;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