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_文化自觉论文

基于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_文化自觉论文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自觉论文,自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2X(2012)01-0020-0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也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视角进行思考,以期得到一些启示。

一、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究竟从什么层面上认识它们的关系?这些问题似乎清楚,但又有模糊之感。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工作者不弄清楚这些问题,就很难在工作实践中取得成效。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学者对文化概念的阐释五花八门。然而,谈到文化建设,很少想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的认识需要加以澄清和改变。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是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方面,《决定》中有突出的强调,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族文明素质培育和提高的重要阵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道德的养成既依赖生活体验,又离不开理念教育,生活体验生成的思想道德往往是感性的,理念教育培育的思想道德具有理性升华的特点。第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兴国之魂,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第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需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支撑。《决定》部署文化建设任务时,多处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组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用好红色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等等。这些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论述告诉我们,文化建设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割裂或疏离两者关系的认识是不符合中央精神和要求的。

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必须纠正关于文化认识的一些误区。首先,片面理解文化的功能,注重文化的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建设成为幌子,盲目搞项目,滥用文化资源,扭曲文化取向,结果劳民伤财,影响极坏。其次,将文化建设降低到满足感官刺激的低俗层次,片面地将娱乐化作为文化建设的追求。这两种现象早就受到社会的批评,但要真正克服还需要努力。对此,党中央的立场和观点十分鲜明。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软实力”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就是精神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主要任务涉及的都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是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必须从文化建设的高度着眼,以党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为动力,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依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对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感到迷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究竟有没有用?质疑很多。人们看到,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颁发专门的文件加以强调,有很多措施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十分认真地工作,但效果还并不十分理想。问题出在哪里?

有一种观点比较普遍,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制约,所谓课堂上一节课抵不上社会曝一件事,在校一礼拜抵不上回家一周末,大学象牙塔敌不过社会大染缸。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奈之感。这一现象也许是客观事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面教育确实受到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的负面冲击,但这不能成为解释的正确理由。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人们价值取向的丰富和更新,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行为标准等方面的承续、调整、修复和重塑难免伴随各种价值取向之间的博弈过程。当代中国发展中问题堆积、矛盾尖锐、事件频发,负面消极影响的严重性不可低估。然而,主流的优势还是强大的,这就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党中央相关文件的论述中,总是一方面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明确肯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这个辩证的判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事实根据。其实,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存在光明和黑暗的博弈,都会有主流与非主流、健康与非健康、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的冲撞,关键是树什么为主导、立什么为示范。假如因为社会负面的影响而放弃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或者不去主动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局面,那么,思想混乱、是非颠倒、正邪不分、善恶不明就会成为事实,人们的规循就会迷失,社会的运作就会出轨。

在现实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能不能有效?答案其实是肯定的。理论界有很多成果在探讨这个问题,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深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教育的有效性。从经验上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有反映教育目的、指导思想、基本立场、正确观点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正确理念,而且需要反映教育方法、技术手段、教育资源、引导艺术以及人格感染等方面的科学方式。因此,当好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不容易。一名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是与“灵魂工程师”职责使命的担当相联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这种职责使命决定了他们不只是职业上的教师身份,更具有国家发展中文化建设者的身份。

从《决定》精神中领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系,除了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外,最重要的是对党中央提出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求有深切的感悟。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觉悟文化发展的战略价值,觉悟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觉悟文化发展的艰难使命,觉悟文化发展的现实任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所谓“文化自信”,就是要相信根底深厚的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着丰富的思想资源,相信中华民族卓越的智慧为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力量,相信中国共产党具有胜任引领文化发展的能力和本领,相信人民群众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相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能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这样的文化自觉和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联系,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首先,觉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服务于文化建设,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其次,觉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和面临的挑战,自觉地担负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第三,相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增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信心。第四,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增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信心。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底气

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视角反省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有没有足够的底气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党中央对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既是党中央的期待,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的自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身从事工作的战略意义形成深刻的认识。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功效”,两者具有共通性。如果说文化的本质在于精神构建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人格塑造,两者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通过传播先进思想理论和政治知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大学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摆摆样子的。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不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建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有着现实的基础,这就是当代中国大学生从整体上说是具有理想追求的一代,对国家的发展充满着期待。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全国高校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很高,党的队伍以每年近二三百万的规模扩大发展,其中大学生约占了35%以上。尽管大学生入党的动机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能够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毕竟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对于青年大学生,思想的引导、立场的端正、政治的规范、素养的培育有着良好的条件。当代大学生迫切渴望有科学的思想理论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去解决自身成长中的困惑问题。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这种渴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当然,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不是一门课、几次教学可以解决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而要发挥好这样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建立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自信。

反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底气不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觉不自觉地看轻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视思想政治理论为空洞的说教,将认识降到世俗化的水平。马克思主义承认现实利益,一味拔高理想,否定实际利益,是极其错误的。理想的社会与世俗的社会不是截然对立的,世俗生活仍然需要理想信念,缺乏精神支撑,世俗就会变成庸俗。因此,空洞不是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属性,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讲得空洞的问题,没有思想政治理论只能空洞的道理。第二,对思想理论战线上正确与错误的博弈缺乏制胜的信心,以为社会负面影响力超过教师正面影响力,无可奈何的心理必然表现无可作为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上消极负面的东西不敢碰、不愿讲的现象在教学中客观存在。有的刻意回避,有的即使联系实际,也浅尝辄止,缺乏说服力。凡此种种,都表现信心不够、底气不足。第三,对主流意识形态缺乏自信,在各种价值取向纷呈下思想发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受到时代的挑战,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考验和风险。价值取向多元、文化选择多样、思想变动活跃,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引导力被打上了问号。第四,对驾驭大学生可塑性的自我能力缺乏信心,不能准确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代沟”为壁垒,怀疑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走进大学生心灵的可能性。以上分析的这些现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是主流,但却十分值得反思。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觉和自信是有待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需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入新世纪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已经发生了结构上的变化,“50后”的教师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快要退休;“60后”的教师成为骨干,“70后”甚至“80后”教师成为主力。这一变化突出了树立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觉和自信的重要性。就年轻教师接受教育的水平和程度而言,可以相信这代新人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然而,就他们出生和成长的时代背景而言,则不能不考虑这代新人担当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是否坚定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和抵御力,首先要求教师有足够强大的免疫力和抵御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思想信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3]只有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衡量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标准之一就是看其有没有“理直气壮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底气。

标签:;  ;  ;  ;  ;  ;  ;  

基于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考_文化自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