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

崔景贵[1]2003年在《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文中提出本文以“反思、批判、吸收、建构”为主线,借鉴“现象学追问”和“解释学逻辑”,从分析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别选取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对心理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理性批判,运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观照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提出并论述了整合论心理教育观点,倡导开放互动、多元共生的心理教育发展路向,主张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研究心理教育,建构适合中国自己的心理教育理念和模式。 第一部分:走近心理教育。对心理教育的概念、学科、存在问题及研究等本体问题作了探讨。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心理教育是多学科“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超科学的科学。要正视心理教育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理教育研究要倡导多学科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第二部分: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从历史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视野来探讨心理教育的基本问题,心理教育在不同的学科视野中有着各自的范畴和可能走向。每一个学科视野关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属性,建构人的不同模型与形象。每一个学科视野对心理教育有其独特的认识,但只是提供对心理教育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第叁部分:心理教育走向多元整合。分化与整合是心理教育的发展道路。多元整合是心理教育的新视野。整合论心理教育是心理教育的新范式。心理教育学科将走向学科分化与科际整合。走向实践的心理教育整合模式需要不断超越与创新。 本文主张,要建构心理教育的元研究意识,要关注和研究心理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心理教育的本质、心理教育的必要与可能、心理教育场域的建构、心理教育的判断标准、心理教育的基本理念等。本文对心理教育的一些新课题,如网络心理教育、全脑型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本土化、全球本位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文化性格,提出了自己的初步思考。 本文认为,从不同的学科视野来解读心理教育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心理教育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视域,要对心理教育形成更理性的认识,需要实现学科间的“视域融合”;开放互动姿态、多元共生意识与学科整合视野是心理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创新与超越,心理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

崔景贵[2]2004年在《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文中研究指明心理教育是关注人类心灵世界的一种复杂系统,是关心人类心理生活的一种现代理念,是关照人类现代人性的一种新型教育,是关怀人类精神生命的一种崇高事业。21世纪是一个需要心理教育和呼唤心理教育的时代,也是心理教育全面兴起和大有作为的时代。作为心理

崔景贵[3]2005年在《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文中提出心理教育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概念。笔者从解释学的视角对什么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意味着什么等问题做了初步回答;认为,心理教育的核心旨趣就是着眼于有意识、有目的地引领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关注和建构人的心理生活,发展和提升人的心理素质;主张从多学科、多维度去理解和把握心理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心理教育既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又是一种现代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制度。

吴琼[4]2007年在《“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范式”理论作为切入点,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缺陷与弊端,从范式转换的角度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问题。教育范式转换表明新教育范式发展过程中对旧教育范式的对立、依存或超越关系。用范式转换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更能展示不同教育范式的背景、主题、理论视域及其转换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重构。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发生在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与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之间,其实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上”、“唯书”向“以人为本”的转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本文认为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存在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外在化、低效性的根本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向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的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论文通过深入分析文本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寻找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路,为深入推进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有效的实践指导。论文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并举的方法,遵循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问题贯穿论文始终。论文包括前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界定了“范式”及范式转换的涵义,并对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人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概念和特征分别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学科基础叁个方面。第叁部分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动因,从高校自身人本精神的缺失、外部动因和内在动力叁个角度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取向,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由工具化转换为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由规范性转换为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消极适应转换为超越;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统一单样转换为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转换为平等对话。第五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路,即确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

王长青[5]2008年在《上海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遭遇到种种问题,甚至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这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是否相关值得我们思考。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上海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调查,了解目前上海市中学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状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根源,并尝试为上海市中学进一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序言,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问题,最后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论文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加以辨析,其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做一概述和评析,然后概述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历史演变,最后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研究进行述评。第叁部分为研究方法。论文探讨了适合本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及其选择依据,同时陈述了研究的实施程序。第四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陈述。研究结果的陈述按照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分别进行,一些地方进行相互印证,叙述力求客观公正。第五部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得出研究结论,根据研究结论,研究者对上海市中学今后进一步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论文最后,就本论文的贡献进行回顾,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沈贵鹏[6]2003年在《心理教育活动论》文中认为心理教育是以增进学生心理成长为宗旨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它是一种张扬人性的教育、发展性教育和幸福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活动,学生的心理成长植根于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相应的活动是开展心理教育的关键。心理教育活动研究是一项直面现实的探索性研究,本项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以实践研究为主,以理论研究为辅。基本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考察、案例研究、专题访谈和文本分析,等等。心理教育活动运作的基本依据是活动文本,现行心理教育活动文本在编制的视角、呈现的形态、文本的结构等方面都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特色,体现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及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活动文本的教育理论底蕴、活动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深化。心理教育活动过程是物质的与精神的、认知的与情感的、行动的与反思的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过程,论文系统考察了情境、交往、自主、体验、行动等活动要素,在实践考察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原理。心理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叁种:集体活动式、小组活动式和个别活动式。集体心理教育活动集中体现为专题性活动和融合性活动;小组心理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为心理训练活动和心理矫正活动;个别心理教育活动则包括个别咨询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网络教育活动。叁种活动形式共同构成心理教育活动体系。心理教育活动方法与评价也是论文着力探究的问题之一。心理教育方法主要有六大类,即:指导—内省式、过程—体验式、践履—训练式、角色—内化式、沟通—对话式、主体—自助式。心理教育活动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评价的新型评价方式,其发展趋势是:从认知性评价到综合性评价、从书面性评价到情境性评价、从定论式评价到对话式评价。

舒川[7]2017年在《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学龄前残疾儿童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及学前教育工作的大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为切入点,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调查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并运用行动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该理论进行实践检验。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文献分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多元的康复模式、丰富的康复手段、全面的评价方式等特点;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研究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二、视角解读。现代康复中“全人发展”的诉求越来越明显,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全人发展要求运动康复具有康复目标终身性、内容全面性、方式主动性、评价发展性等内涵。在此视角下,学龄前残疾儿童的运动康复课程应重视体育学科的地位,强调在学校、家庭、社区等环境下进行主动的身体动作练习,使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全面改善。叁、现状调查。我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机构逐年增多,但由于缺乏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课程标准不统一、教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要缓解运动康复理论和实践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长、机构迫切需要的窘境,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运动康复课程。四、理论构建。以“全人发展”为导向,结合文献分析以及专家意见,确定了哲学的人本主义理论、生物学的人类动作发展理论、社会学的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体育学的适应体育理论为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详实阐述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的“七个目标”、“四个内容”、“叁个实施步骤”、“两个评价维度”,并最终拟定了《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教学指导建议(草案)》。五、实践检验。在行动研究的质性研究中,通过丰富的访谈和案例分析,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运动康复课程对残疾儿童、家长以及教师带来的变化,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可操作性。在行动研究的量化研究中,通过收集的运动康复课前、课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接受运动康复训练的学龄前残疾儿童其基础动作能力、体适能、认知及社会适应能力整体有所提高,证实了运动康复课程理论的实效性。

郑敬斌[8]2012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研究,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无论是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个题目作为学位论文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吸收和汲取了以往研究者的理论和成果,特别是吸收和借鉴了当代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德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深化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革和理论建设的深入发展。本文共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理论问题。论文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确立依据及其特征进行了简要梳理,并从承载形式视角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构成进行了解读。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教材梳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叁章主要探讨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情况。本章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考察了我国现行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构建现状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从而力求全面把握我国现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整体构建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针对前面的分析,论文首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进而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思路、实施策略两个核心层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具体实施问题进行了针对性探讨。

高超杰[9]2014年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诸如研究对象、学科本质、学科属性、学科边界、功能定位等,学界仍然缺乏共识。深度探讨这些问题的理论本质及其发展趋势,对学科理论进行适度甚至是高度概括,就是学科界定。这对推动学科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背景,有中国传统德教文化的历史积淀、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世界其他国家中有关公民意识、政治意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借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学科经历了初步建设、学科整合、深度发展叁个阶段,始终遵循着服从服务主导意识形态、借鉴依托相关学科成果、总结升华思政实践经验的发展理路。研究对象是学科确立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必须体现主导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以主导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存在一个“一体两翼”的结构特征,核心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领域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实施叁个方面。学科本质是一门学科存在合理性的哲学依据。思政学科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理认知、思政实践的理论升华、思政规律的知识体系等方面,是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方法的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本质观是学科本质存在的理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的确立是学科本质的实践依据。理论属性是指学科理论表现出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是反映学科最一般、最本质的特性,是划分学科归属的学术标准。它是学科研究对象进行形而上的理论抽象产生的学科属性特征。从理论属性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应用学科,又是中国向度的意识形态教育类学科。学科应坚持国际视野的学术追求,避免成为自说自话、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实践属性是指学科在连接主客观活动过程中的内在规定性,是学科表现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特征。它是因学科研究对象根植实践、源于实践、指向实践而产生的学科属性。具体表现为理论来源的实践性、目的指向的实践性和学科特殊的应用性。理论来源的实践性是指其学科直接源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根植于实践需要;学科的目的指向,主要在于人的政治社会化实践和精神建构实践;学科特殊的应用性,特就特在提升人们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的特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学科界定的重要内涵性因素.它集中体现为发挥核心价值主导下的超越性思想引领功能,可具体分解为解释性功能、目的性功能、工具性功能叁个基本维度。为取得话语形式和表现形式的突破,更好地发挥学科的社会功能,还必须更加注重教育对象接受心理、主客体互动规律、教育信息传播的优化、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等方面的突破性研究。学科边界是指一门学科在研究领域、功能发挥方面的限度,是学科界定的重要外延性因素。通过比较分析,思政学科与同领域的相邻二级学科的边界要进一步厘清;与德育学在狭义概念和概念来源上差异明显;与政治学和伦理学在对象和研究侧重中有很大不同。与国外相关意识形态类学科比较,体现出强烈的中国风格等。

吴慧[10]2007年在《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成绩与问题共生。如何使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开展下去,为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提供心理保障,是开展本研究的动因所在。本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军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论是在工作机制、宣传途径、活动开展,还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效果方面,我军院校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从而制约着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本文运用系统分析法、综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大教育的视域出发,依据目前我军院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从领导机构、目标体系、课程设置、队伍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具有我军院校特色的全方位、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对我军院校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 崔景贵.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多学科视野中的心理教育[J]. 崔景贵. 现代教育论丛. 2004

[3]. 心理教育的概念解读[J]. 崔景贵.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 吴琼. 复旦大学. 2007

[5]. 上海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调查研究[D]. 王长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心理教育活动论[D]. 沈贵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7]. 全人发展视野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D]. 舒川. 福建师范大学. 2017

[8].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 郑敬斌.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界定的理论思考[D]. 高超杰. 中南大学. 2014

[10]. 我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 吴慧.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