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代词论文,回指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回指式的构成(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将照应关系分成内指(endophora)和外指(exophora),回指属于内指。 我国学界也采用这种划分(黄国文1988:91;胡壮麟1994:49)。但是,Butler(1985:184)却认为“内指与外指的界限是模糊的”。Cornish(1996:19)进一步指出,外指实际上应列在严格意义上的回指名下,且更能集中体现回指的特性。本文认为,回指词在话语中的所指(先行项)实质上是一个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而不仅仅是一个词、表达式或交际场景中的人和物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回指既包括内指,也包括外指。)
传统语法认为:回指式是指“一个语言单位回指某个前面已提到的单位或意义”。(Crystal 1991:17 )回指式是“用一个词或短语替换在文章或对话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过的另一个词或短语”。(Richards,et al.1993:14)
传统语法把回指式描述为一种表层的语言成分关系,认为回指词(注:回指词即anaphor,又称上指词。本文采用王宗炎、桂诗春、 胡壮麟等学者的术语译法,称之为“回指词”。回指词包括人称代词。汉语语法文献大都认为称代词(即人称代词)只有称代作用或替代作用,易产生误解。代词的作用实际上是指称作用,故称之为回指词。本文要谈的回指词是第三人称代词。)和先行项都是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因此,Crystal(1991:17)认为,回指词是用来“指称句子中的其它成分”(refers to other sentence constituent)。这样,先行项被看成一种语词表达式( expression )或一个语言单位( linguisticunit,Crystal 1991:16)。构成回指式的基本条件是,回指词和它的先行项都必须在语言表层中明示出来。
语用学认为:回指式是用一个代词来指代前文中的某一词所指代的同一实体(the same entity)。(Levinson 1983:85)Levinson 的观点不同于传统语法观点,他强调回指关系不是词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语法成分间的关系,而是实体的同一性。这就把照应关系纳入了语义考察的范围,确定了回指关系语用分析的理论基础。但Levinson显然又受语法观点的约束,还是把回指关系限定在语言表层,认为先行项(所指)必定是语篇前文中某个明示的语词(term)的所指。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回指词的所指是一个心理表征,而不是语篇中语词的表达(verbal expression),无论是内指还是外指, 回指词的所指都是指表层语言之外的心理实体。(Brown and Yule 1983:201 )Brown and Yule的观点对于认识回指关系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话语的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这也使得我们能够解释传统语法和早期语用学无法解释的回指式。如:
(1)John bled so much that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and stained his shirt.
(it=the blood) (Ward,et al.1991)
约翰流血很多,渗透了绷带,上衣也血迹斑斑。
例中回指词it的所指blood并不是在前文中出现的词或短语,it 没有明示的先行词(explicit antecedent)。 按照传统语法和Levinson的观点,it在语篇中没有先行项,这种照应关系是不适切的。但在自然话语中,这却是一个完全可理解的句子。受话者可以凭自己的认知能力根据语境推断it的所指,这说明,回指关系还受语用因素的制约。
2.表层回指与深层回指
表层回指(surface anaphora)和深层回指(deep anaphora )的划分是Sag and Hankamer(转引自Ariel 1990:58)提出的, 他们把由句法因素控制的回指定义为表层回指。按照这一划分方法,Chomsky (1995:96)提出的三个约束条件中,
A.照应词必须在局部辖域(local domain)内受约束;
B.人称代词必须在局部辖域内自由;
C.词汇性的名词必须自由。
符合约束条件A 的回指就属于表层回指。 表层回指还包括VP-ellipsis,sluicing,gapping和stripping(转引自Ariel 1990:58)。生成语法认为,对表层回指的分析使用添标(indexing)方法可以不必追溯深层结构,不需经过语用推理,在表层结构中就可以说明照应关系。构成表层回指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 )回指词(即自反代词和相互代词)的所指必定是语言中明示出来的明确的先行项;(2 )回指词与先行项在人称、性、数上一致。
深层回指(deep anaphora )是由语用因素控制的回指式(Ariel1990:58 )。 它只要求取回的实体在语义上是连贯的(semanticallycoherent ),
用于深层回指的回指词包括人称代词和零补语(nullcomplement)等。Ariel(1990:58—61)进一步认为,深层回指的使用不仅局限于物质语境,也适用于语言语境,先行项可以是篇章中的语言单位。本文认为,在句法范围内无法解决、需要借助语用推理才能解决的回指式都是深层回指式。根据这一划分, 生成语法中作控制语的PRO属表层回指,而pro则属于深层回指。
深层回指从形式上可分为: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歧义回指,零代词回指。由于这三类回指式都不能同时满足表层回指的两个条件,在话语理解时不能自动处理,所以,它们超出了语法分析的范围,需要对其进行语用分析。
3.深层回指的类型
Ariel(1990:7)按已知性(giveness )类型将语境分为百科知识语境、物质语境和语言语境。Ariel没有对这三个术语作详细解释。 我们可以把百科知识语境(encyclopedic knowledge context)理解为交际双方在理解话语时所具备的与话语有关的知识,它既包括一般知识,也包括元语言知识(metalinguistic knowledge),可以视其为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物质语境(physical context )则是指发话者和受话者感官所集中到的物质场景。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是指表层话语。
深层回指能充分提供形成照应条件的语境,不管是何种语境,只要信息充分,就能保证回指关系的建立,这与一般回指没有质的差异,只是获取照应关系的途径不同而已。以下是对深层回指的分类。
3.1 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anaphora
without
explicitlinguistic antecedent)
无明示先行项的回指是指回指词的所指在话语之外。如:
(2)贾琏见他娇俏动情,便搂着求欢,被平儿夺手跑了, 急得贾琏弯着腰恨透:“死促狭小淫妇!一定浪上人的火来,他又跑了。”平儿在窗外笑道:“我浪我的,谁叫你动火了?难道图你受用一会,叫他知道了,又不待见我。”贾链道:“你不用怕他,等我性子上来,把这醋罐打个稀烂,他才认得我……。”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3)(A在散步时遇到同事B一个人在散步)
A:今天怎么就一个人了,他呢?
B:φ出差了,φ今儿上午才走的。
(2 )中平儿所说的“他”的所指——王熙凤在对话中并没有明示出来。贾琏惧内,也用“他”来指王熙凤。
(3)中A和B是根据他们的共有知识来发话和答话的。A和B 是同事,相互熟悉,且经常散步时见面,B通常是和丈夫一起散步的。A的问话实现了一个潜在的话题(B的丈夫),B很容易推断这个话题就是她的丈夫。
这种回指式早在《马氏文通》中已有提及。《马氏文通》说,“有代字而无前词(即先行项)者,则以所指者为共知之事理,读者可默会耳”(吕叔湘、王海棻1986:84)。 回指式通常建立在百科知识语境中, 回指词的所指需要Cornish (1996:26 )所说的先行项引发语(antecedent trigger)。该引发语在受话者心里创立或突出一个意义表征、一个照应空间,在此范围内,受话者根据回指词与当前的述谓成分和话语环境之间的关系获得回指词所指。
3.2 零代词回指(zero pronoun)
零代词回指是一种替代删略(注:pro 原指时态句中没有语音形式的主语。如意大利语中的句子parla(意思是“他在说”)。 这个句子的主语并没有出现,而是靠动词parla的变位推测出来的。 这个空位主语相当于英语的he。Ariel(1990:60)将宾语位置的空位(零代词)现象也归为pro。本文将pro-drop译为“替代删略”。)(pro-drop ),按语法要求,下列句子中回指词(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强制性的。但在自然话语中,这类回指词有时可以删略。
(4)(A与B在海边看见一个人站在峭崖上)
A:瞧,那人在干什么?
B:φ像是在拍照.(φ=站在峭崖上的那个人)
(5)Here's some syrup for you.Shake φ before using.(φ=the syrup)(Ariel 1990:60)
这是你要的糖浆,服用φ前摇匀
(4)和(5)的零回指词并不是生成语法中的PRO,而是pro。这两个零形式都可由代词(分别为“他”和“it”)来替换,替换后的照应关系也同样明确,但为什么要使用零形式呢?这是因为零回指词的所指是交际场景中的话题,在零回指词出现之前已成了说话者和受话者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中突出的(salient)实体。受话者对零回指词所指的把握需要依赖物质语境,或者,需要当前话语能够激活一个物质场景中凸显(salient)的实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零回指词的所指才会易得。
3.3 歧义回指(ambiguous anaphora)
歧义回指是指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中回指词在语篇中有两个或多个可能的先行项(potential antecedents)。这时, 句法关系无法排除歧义照应;从语用角度看,只要有充分的语境因素参与,恰当地运用并不会导致歧义解释。如:
(6)First Algernon[,i] laughed at Bert[,k],and then he[,i] ridiculed him[,i]
(7)First Algernon laughed at Bert,and then
HE ridiculed HIM.(Enkvist 1979:140)
(6 )中的两个回指词不重读, 受话者可使用平行功能策略(parallel function strategy)。这时,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中的主语和宾语关系不变。he[,i]指主语Algernon,him[,k]指宾语Bert。
当(7 )中的回指词重读, 提示不能使用平行功能策略, 出现了Enkvist(1979:140)所称的交叉互指(chiastic co-reference)。
从上述分析看,歧义回指的特点是它更依赖变元(回指词)与述谓间的语义选择限制关系。
4.深层回指的释义
4.1 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对回指的表层形式有某种强制性。传统语法认为,回指词应与先行项在人称、性、数上一致。这一原则还是语用分析须遵守的原则,但也受到语义原则制约。如:
(8)Even an apprentice can make over twenty pounds aweek and they don't get much tax taken from that.(they =theapprentices)
就是个学徒工每周也能挣二十磅,而且他们也不会因此交很多税。
从表层形式上看,此例中回指词they的所指——the apprentices并没有在前文中明示出来。 对they 所指的把握是靠受话者从语义上对an apprentice 的理解,即受话者在前一个分句中便已确定anapprentice所指的不是个体,而是一类人。这说明语义分析对于理解回指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代名词(pronominal)在管辖域内是自由的,不能在管辖域内受约束。生成语法靠是否约束或统辖来解释指代关系,其解释的范围是有限的。表层照应关系之外的回指关系的确立还须通过语用分析。生成语法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代名词(回指词)是自由的。
传统语法和生成语法对回指词的分析对解释深层回指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元语言知识是理解回指关系的知识基础。回指词与先行项在人称、性、数上的一致性是受话者理解照应关系必需的常识,也是一种验证手段。回指词(代名词)的自由特性则说明,应视回指关系为一种可能性关系,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并得以确定的因素就是语境,语用分析是确立回指关系的最终手段。
4.2 影响语用分析的因素
建立回指关系的最基本要求是, 先行项必须是高度易得的(highly accessible)。 任何需要受话者作长时间推断才能理解的话语都会降低交际的时效。那么,如何保证先行项易得呢?易得性可以表现在感官或表层语言上的易得,但最终是认知意义上的易得。所以,本文认为,先行项在心理表征上的易得程度就是先行项在心理表征中的突出度。先行项突出程度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4.2.1 话题
话题被功能语法视为the left-most constituent。 但心理语言学认为, 话题是一个实体, 是传统语法的主语, 是主要人物(maincharacter,Brown and Yule 1983:135)。所以, Katz (转引自Brownand Yule 1983:135)认为,话语话题(discourse topic)这个概念是指话语前文句子中共同的主题(common theme),该主题从一个句子到另一个句子连续下来,作为句子述谓的主语。
(9)When the woman arrives at the checkout counter+ thereis an old lady following her+ and+ she pays all the goodsexcept for+the bottle in her bag….(Brown and Yule 1983:221)
那位妇女走到收银台+身后跟着一位老妪+然后+她付了全部货款,只是+她袋子里的那瓶东西没付款……
此例中she和her有两个可能的先行项——the woman和an old lady。但the woman是主题, 主要人物, 因而回指词she 和her 更可能指thewoman。
从认知学角度看, 话题是一个心理实体, 其信息状态(information status)是突出的。话题的突出性在深层回指中表现为帮助排除歧义,也表现为保证零回指词所指的易得性,在汉语中尤其如此(如汉语的人物简介、讣告),限于篇幅,本文不举例证。话题突出度强烈地依赖于语篇类型和叙事角度,但是,话题远不是决定实体突出度的唯一因素。
4.2.2 语篇距离(discourse distance)
语篇距离是指回指词与先行项的线性距离。表面看来这可能与句法结构有关,究其实质,是与人的认知能力和方式有关。具体说来,与人的短时记忆效应有关。心理学家把末尾项目容易回忆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而把开头项目容易回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王初明 1990:140)。首因效应可解释话题的突出性,而近因效应则可以解释下面的话语中回指关系的建立。
(10)in the middle of the page there's+ a square+ quitelarge+and near the bottom of it+there's a number five+in red(it=the square) (Brown and Yule,1983:221)
在这一页的中间有一个+正方形+很大+靠近它的底线+有一个数字五+是红色的
Brown and yule(1983:221)认为,在像(10)这样的语篇中,语法范畴不能提供辨别提示,
代词的显著特点是指代最近的实体(thesquare),而不是较远的实体(the page)。但Lyons(1977:671 —72)认为,在论域(注:又称全域,逻辑学术语。指讨论或辩论涉及的一切对象、 事件、 性质、 关系及思想等。 )(the
universe- of-discourse)中,不能简单地认为突出就是在最近的前文中提到。的确,这种前文提到不是必须的,但回指词潜在的所指必定是交际双方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如:
(11)(吴仲义在批斗会上表现失常,被造反派头目贾大真和赵昌发觉。贾与赵来到近代史组试图胁迫吴仲义交代“问题”,在场的还有崔景春。一阵攻心战后,贾与赵离去。)
这时贾大真走在走廊上,边对赵昌说:“回去等着吧,他不会儿自己就会来。”
(冯骥才《啊!》)
对于赵昌而言,贾大真所说的“他”的所指再明确不过,就是他们正在酝酿批斗的对象——吴仲义。这说明,影响短时记忆效果乃至影响先行项突出程度的因素并非只取决于语篇中先行项的位置本身。分析这种现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回指词与先行项的距离通常情况下不宜过长。
4.2.3 词汇—语义的激活功能
词所指称的是外部世界,词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外部世界的实体。但词是通过观念与外部世界的事物发生联系的,因而词的意义具有经验特征,表现为词能在人脑中激活与之相关的一个场景。我们说“乘车”的时候就能在我们大脑中出现一个由乘客、司机、售票员等实体所构成的场景,这是我们拥有的前理解(pre- understanding )、 前知识(prior knowledge),是我们理解话语、把握回指关系的知识基础。 在理解话语时,话语(或其中的某个词)会激活与之相关的实体,进入表征后,其中的部分越突出便越易得(accessible),如:
(12)I had been waiting at the bus stop for over twentyminutes.At last I saw the bus coming,but as I moved outtoget on,he just kept going even though he obviously saw me. Iwas so angry.(Kenworthy 1991:102)
我在车站等了二十多分钟,终于看到车来了。可等我走过去准备上车,他明明看到了我却不停。真恼人。
(12)中he的所指the driver并没有在语篇中明示出来,但可以通过bus来激活,而he所在句段中的述谓成分kept going以及saw me 又从语义选择关系上限制了he的指代范围。
4.2.4 语义—逻辑分析
语义逻辑分析实际上就是考察回指词和相关述谓成分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为语义选择限制。语义学的并置理论认为,在某些词之间存在着并置关系。并置又称搭配,搭配关系构成了一种选择限制。从语义学角度看,回指词是述谓结构(predication)中的变元, 作为变元,它的指代可能性当然也受到谓词的限制,这种选择限制表现为排除歧义所指,如:
(13)a.John knew the aspirin might upset his stomach.Hetook it anyway.
b.John knew the aspirin might upset his stomach.He coated it by drinking milk.
(Cullingford 1986:144)
在这两句话里, it 在语法意义上各有两个可能的先行词(theaspirin,his stomach), 平行功能策略和预测功能已无法使用,帮助排除代词歧义解释的是代词所在分句中的述谓成分。(13a )中谓词took不可能选择stomach 作宾语; (13b )中谓词coated 和工具格bydrinking milk则排除了it回指the aspirin的可能。
4.2.5 回指式的释义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对深层回指的释义过程可描述为:
1)在回指词出现以前, 回指词的先行项已成为说话者和受话者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先行项的提取可以依赖于语言语境,表现为对话题和话语中其它实体的把握;可以依赖于百科知识语境,表现为话语中语词激活一个场景,受话者籍此把握场景中突出的实体;还可以依赖于物质语境,表现为对物质场景中突出实体的把握。不论是以何种方式提取,先行项在回指词出现以前总是突出的,只是突出的程度有别。
2)回指词说出时,受话者不一定立即对回指词的所指进行人称、 性、数方面的分析,回指词所在分句中的述谓结构可以从语义上限制回指词所指,帮助排除有其它所指的可能。
3)受话者建立整个句子、语段或语篇的意义表征。 受话者有理由认为发话者的话语是关联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是获得所指、实现关联的必须手段。
4)语法规则可用于验证对回指词的释义, 是自动处理还是有意识地使用则要看发话者提供或受话者可用的语境信息是否充分。
这一释义过程的建立也体现了认知语法的基本原则。 正如Hoek (1995:313)所言,代名词(即回指词)使用时,它的所指在当前语境中是易取回的(retrievable), 因为其所指在话语中刚刚被述及或者就是物质场景中被说(受)话者感知到的人或物。Hoek(1995:337)同时也认为,“代名词图式(pronoun schema)相当不明确,只是要求代词与某一先行项互指”。这一观点与生成语法中代名词自由的观点相似,都说明了相关知识参与回指关系推导的必要性。
5.代词用于深层回指的适切性(felicity)
深层回指适切与否和先行项在心理表征中能否突出相关。在使用回指式之前,说话者应该明确受话者能得到充足的语境信息来获得回指词的所指。为此,使用深层回指时至少应注意以下三点:
5.1 在使用无先行项的回指式时, 说话者应确信先行项是受话者心理上已突出的实体。否则,受话者无法确定回指词的所指,如:
(14)(跟队员肖丽的谈话给教练卢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计要这位队员。于是就跑到前院的体委办公楼去,对体委办公室的黄主任说:)
“老黄,快去办,我要她了!”
“谁,你说的是谁呀!”
“那姑娘!就是她!’
“唉,老卢,哪个姑娘?哪儿呢?姓什么、叫什么?”
(冯骥才《爱之上》)
没有充足的语境信息,受话者(黄主任)难以确定“她”的所指。发话者(卢辉)若使用低易得度标记词(low accessibility marker)如“肖丽”,就不会造成理解困难。
5.2 即使先行项已经突出, 受话者若得不到其它必要的语境信息,也可能导致受话者无法获得说话者所期望的释义。如:
(15)“Well,ma'am,”resumed Mr.Chillip,as soon as hehad courage,“I am happy to congratulate you.All is now over,ma'am,and well over.
During the five minutes or so that Mr.Chillip devoted tothe delivery of this oration,my aunt eyed him narrowly.
“How is she?”said my aunt,folding her arms with herbonnet still tied on one of them.
“Well,ma'am,she[,j] will soon be quite comfortable, Ihope,”returned Mr.Chillip.“Quite as comfortable as
we can expect a young mother to be, under these melancholydomestic circumstances.There cannot be any objection to yourseeing her[,j] presently,ma'am.It may do her[,j] good.”
“And she[,j].How is she[,i]?”said my aunt,sharply.
Mr.Chillip laid his head a little more on one side,andlooked at my aunt like anamiable bird.
“The baby,”said my aunt.“How is she[,i]?”
“Ma'am,”returned Mr.Chillip,“I apprehended you had known.It is a boy.”
(she[,i]=the baby girl assumed by Betsey,she[ ,j] = the baby's mother)
(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 I.p.10 )
这一段对话显然是由于指代关系不明确而造成了答所非问。原因是受话者Mr.Chillip在对话开始阶段没有准确把握she[,i] 的深层所指——发话者Betsey(my aunt )希望且肯定已经出生了的那个女孩(而生出来的实际上是个男孩)。这一点已在前文Betsey与产妇(David 的母亲)间的对话中说得很明确了。对于发话者Betsey而言,she[,i] 是她心理表征中突出的实体。 但受话者Chillip 是接生的医生, 他不清楚Betsey的意图,也就难以像Betsey那样理解she[,i]的所指, 而想当然地认为she[,j]的深层所指是产妇。Chillip对深层回指的把握有他充分的理由,而Betsey使用深层回指时没有考虑到受话者,造成答所非问,降低了交际的时效。
发话者有责任提供充足的语境条件,以使受话者能根据语境建立相关性,把握话语的意义。发话者若发现受话者不能得到所期望的所指,可使用低易解度标记词(如直接说出名词或名词词组)。
5.3 跨语言交际时深层回指的应用
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衔接方式。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三分是代词形式欧化的结果,如王力(1984:269)所言,“中国欧化文法中的三性(他她它)是受了英语的影响”,有了“他、她、它”的形式。但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同音,这至少在口语中降低了它们之间区分的明晰程度。可能是出于这一原因,尽管汉语第三人称单复数形式要比英语多(英语只有一个复数形式they),在性(gender)或数(number)上的区分也更细,但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英语,而更多地采用省略和原词复现等形式。英语中许多必须使用代词的地方在汉语中则不是必须的。深层回指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方式可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如:
(16)“A proud fool[,i]!”said my aunt.“Because his[,i] brother[,j] was a little eccentric-though he[,j] is not half soeccentric as a good many people-he[,i] didn't like to have him[,j] visible about his[,i] house,and sent him[,j]away tosome private asylum-place;though he[,i] had been left to his[,j] particular care by their deceased father[,k],who thoughthim[,i] almost a natural.Anda wise man he[,k] must have beento think so! Mad himself[,i],no doubt.”
(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 Ch.14.p.166)
从话语表层上看,这段话中的回指关系比较混乱,原因是话语中的he(his)在不同的地方有三个不同的所指,分别为Dick的弟弟[,i] (即a proud fool)、Dick[,j]以及他们的父亲[,k] (their deceasedfather)。回指词在话语中交错分布,语法规则显然已无法排除这种表层歧义,理解和把握这种回指关系只能靠语义逻辑分析。见下面的译文。
(17a)“一个骄傲的傻瓜!”我姨婆说道。 “因为他哥哥有一点怪癖——虽然他的怪僻不及大多数人的一半——他不喜欢他的弟弟在他的住宅附近露面,于是把他送去一个私立疯人院;虽然他们死去的父亲几乎把他看作一个白痴,叫他哥哥特别照顾他。他能这样看待他,必然是一个聪明人娄!他自己才疯呢,没有疑问。”
(董秋斯译《大卫.科波菲尔》,第14章)
这段话本来的意思是Dick的弟弟嫌Dick怪癖,把他送进了疯人院;而Dick的父亲则认为Dick的弟弟是个白痴。“我姨婆”也持这样的看法。译文将回指词变为低易解度的名词词组(他的弟弟,他的哥哥)以明确指代关系是必要的,也体现了翻译家驾驭母语的能力。 但是, 原文he[,i] didn't like to have him[,j] visible about his[,i]
house,and sent him[,j] away to some private asylum-place中he[,i] 和his[,i]指的都是Dick的弟弟(the proud fool), 在译文中却分别回指了Dick[,j]和Dick的弟弟。而且,在译文的后半部分,将‘他’仿照原文标示为重读则没有必要,因为译文已将their deceased father 从原文中的述位提至主位,成为话题, 反而用不着重读了。 Neubert (1995:152)说,“在某种程度上,语言调和(mediation, 即翻译)就像转轨,……语义内容需要通过目的语语篇体系这个‘转辙器’(switch-board)来重新组织”。左岩(1995)认为,“汉语多用省略和原词复现来衔接上下文以达到语篇连贯的目的,而英语多用照应和替代”。我们可以利用汉语的照应规律对译文进行修整,如下:
(17b)“一个狂妄的傻瓜!”我姨婆说, “因为自己的哥哥有点怪癖——这点怪癖还不及常人的一半——φ便嫌他在自己家碍眼,φ还把他送进私立疯人院。而他们的父亲生前是说他才几近白痴、让当哥哥的好好照顾他的。做父亲的是个明白人,才会这么想。疯的只是他自己,没错。”
修改后的译文利用了汉语中“自己”和零回指词φ在汉语中较灵活的照应功能,以减少“他”的频繁使用可能带来的照应混乱。
6.结语
Sperber and Wilson(1994:204)认为,歧义排除和指称归属实现得越早,所需付出的处理努力就越小;话语推进时进行的可能阐释越多,所付出的处理努力就越大。语法理论通常怀疑深层回指的合法性,因为深层回指易在语言表层造成歧义。语用学理论(如Levinson 1983 )大都没将本文所探讨的深层回指式列入考察的范围,这是因为,将回指关系限定在语言表层便无法解释深层回指在特定语境中的适切性问题。能对它作出合理解释的目前至少有认知理论和以之为基础的关联理论。回指词本身并不具备我们通常所说的意义,也不能仅凭自己的力量完成单一指称,它只有形成意义的潜势。要使这种潜势成为现实,受话者需要根据语境作出推断,但这种推断必定是短时(或即时)的。这要求回指词的所指须是当前语境中突出的实体。受话者寻找突出实体就是寻找最佳关联。对于回指式而言,关联性体现在:(1)可预测性, 即受话者能根据当前语境预测交际的焦点(focus), 如话题或物质场景中突出的实体等;(2)易激活性, 即受话者运用百科知识按逻辑事理的一般规律推知实体,具体表现为图式的激活和语义选择限制。语法规则对于回指的理解和使用是必需的,但它是作为语言运用和理解的前知识而存在,不能强制照应关系的表层语言形式,因而也不能代替语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