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区新农村社区村居住空间形态改良与探索论文_周峰

浙江宏正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地,而村庄作为农村人口居住地更是乡村文化的孕育之地。乡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新一轮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乡村规划和设计也将成为城乡规划的 工作重点。反思前期的乡村规划,往往把“城市问题和城市需求”转移到 农村去,而忽略了乡村基于农耕文明特征的特殊需求。城市的空间模式和 设施标准理论被粗暴地嫁接到农村社会生活中。这类规划建设带来乡村的 现代化“表象”,但却破坏了农村深层次的社会生态,甚至引发了社会问题。

一、乡村集中社区设计的现实问题

为了提升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益,在前期城乡统筹中很多地区集 中推进“撤村并点”和“新农村集聚点”,将农村分散居住的形态改为在农村 新型社区中集中居住。但在农村集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价值取向有失偏向,设计形态往往难以兼顾乡村“生产与生活相互渗透”的现实特征。

1.对传统居住形态特色的颠覆:目前许多新型农村建设和集中社区的设计形态完全照搬了城市的居住小区的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乡村的居住形态特色。设计通过大幅压缩农 民宅基地面积,使农民居所集中成片,采用多层住宅排列式布局,形态整齐划一。

2.对乡村生产生活特征的忽视:大多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忽视的是与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交往。

3.丢失地区文化传统和集体邻里生活:目前的集中社区规划设计都是也统一的风格,排列式布局,千篇一律,以功能分区的方式在相对封闭的集中社区中组织农民的生 产、生活和休闲交往,农村集中邻里生活交流无法良好实现,农民强行改变生活方式以适应这种空间。

二、城市设计方法在乡村实践和优化

构建集中社区的空间系统,农田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农田中的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农田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形成以小农经济为 主的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

(1)维护田院格局,打造生态居住模式

“让田走进生活 、让生活融入田”,对于集中社区空间形态的再设计期望不仅在 各居住组团之间维持“田”的存在,使各邻里单位处于彼此独立的区域, 形成独立的居住单元,达到虚实掩映的居住效果,而且在房前屋后 种植竹田,维护“田- 院”的格局,并通过田的维护,既保持居住组团的生 物多样性,也造就丰富的景观层次,还能形成农田小气候。

还原田宅地模式,维护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本次集中社区的改良设计充分考虑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这一独特的生活特征,改变社区公共绿地由物业或者社区集中管理的方式,将房前 屋后的公共绿地还给居民自家管理使用,既可栽种花草果树,也可耕作菜 园,不但延续了农民独立生产的习惯,也提高了居民参与维护和管理的自 主性。

(2)优化乡村交通组织

组织环岛式交通,优化外环内伸道路系统 传统农田的道路组织方式是典型的外环内伸式的环岛式模式,即外环路维持对外联系,内部尽端路联系外环与院落,这种模式体现了农村地 区机动车较少的特征,减少了机动车硬质道路面积,提高了道路的使用效 率,同时曲折的内部尽端路不但增加了步行的趣味性,创造出曲径通幽的浪漫意境,而且满足了院落私密的要求。

(3)深化建筑景观设计和文化融合

融情于景,打造具有农田特征的文化社区 。作为人为因素的田、宅与作为自然因素的田、水相互依赖、 和谐共存, 它不仅是江南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社区景观的营造中,应强调对江南水乡文化的理解与把握,“ 白墙、青砖、黑瓦”体现江南水乡农村的 田园生活意境。

(4)改良社区管理制度

提高生活配套标准,改善农村生活品质 社区集中意味着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标准的靠拢,集中社区的改良设计摒弃了传统家庭的柴火式自助配套方式,集中统一配置包括水、电、气 等基础设施,在社区中心布置,市场、卫生中心、活动中心等公共设 施,也根据本地的生活风俗和需求,将一部分集镇功能安排在中心场地,如礼堂、电影院、供销社等,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发展当地的民俗文化。

三、探索城市设计理念的乡村延续

对于乡村集中社区的空间改良设计尝试探索以下几个方向。

(1)尊重乡村在地环境纹理 乡村环境的形成过程是上千年农耕文明的锻造过程,从乡宅肌理到宅田水系,从邻里院落到村落形态,从农园果田到麦粒稻田都留下了本地农 耕传统的烙印,从纹理中寻找乡村传统符号,吸收乡村设计元素,是乡村 在地设计的基础。

(2)尊重乡村在地文化塑造 对乡村在地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延续是设计师的根本责任,一方面要尊重乡村居民生活的价值观,维护乡村传统文化活动的延续,设计能承载当 地文化活动的乡村空间,也要摒弃传统农耕文化的糟粕,既要体现传统延 续的责任,也要展示改良的价值,新旧并呈地反映设计的态度。

(3)尊重乡村在地生产生活方式 乡村设计要理解乡村生产与生活相互渗透的现实特征,既要延续传统生活方式,也要保证乡村居民的生产落实。 乡村的现代化并非意味着模仿城市,相反应进一步强化与城市的差异,这也是乡村未来赖以长期存在的基本前提。生活空间形态的特征与差 异是城乡差异最重要的部分。对在地环境的尊重和敬畏是城市设计的核 心价值观 ;对空间细节的认识与捕捉,对人的空间行为特征的剖析与归 纳,以及研究空间形态与个体行为的关联,正是城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4)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的发展过程中,城市设计也肩负着向乡村传递理念与价值的责任,城市设计既要坚守在地设计的价值取向,避免城 市对乡村无理侵蚀,也要体现先进的理念。希望通过发展真正立足乡 村、面向农民、在地发展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使农村居民也能真 正获取空间设计带来的生活品质改善和空间环境提升。

附图

参考文献

[1]邱红.从城市设计角度谈乡村本土环境特色的维育[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20-23.

[2]金广君.当代城市设计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周峰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浙江地区新农村社区村居住空间形态改良与探索论文_周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