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文化服务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作为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其自身的新颖和独特性在中西方的戏剧中均有体现,通过在戏剧中表现出另一种戏剧情节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戏中戏的概念出发,针对戏中戏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从间离效果、表演情境以及后戏剧等方面来探讨戏剧结构到戏剧观念的转变,旨在为我国的戏剧发展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戏中戏;戏剧结构;戏剧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水平也不断提高,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戏剧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戏剧观念也逐渐开放起来,国内的戏剧流派也不断增多,反应的社会和现实问题也不断增多。戏中戏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戏剧的深度和广度,将戏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峰。就目前而言,我国学者对于戏中戏的研究局限于戏剧作品的分类和戏剧的结构、戏剧的思想表达,而对于戏中戏的探索深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本文对戏剧结构到戏剧观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戏中戏概述
(一)戏中戏的含义
在不同的文献和文章中,对于戏中戏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例如学者李玫认为戏中戏是独立于戏剧存在的短片或样式;学者胡建生认为戏中戏是指在戏剧中进行套演,展现另一种戏剧情节;学者吴金桃认为戏中戏是指故事里面的故事等等。虽然看法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意义和道理,笔者认为,通俗地讲,戏中戏就是指在一部戏剧中表演另一部戏剧。
(二)戏中戏的产生与发展
最早在戏剧作品中出现、使用戏中戏形式的国家是印度,梵剧《优哩婆湿》就出现过戏中戏的形式。在西方的戏剧发展中,文艺复兴将戏曲的发展推向了新的台阶,戏中戏盛行,主要的代表戏剧家为莎士比亚。
戏中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也较为久远,在古代戏曲中,戏中戏并没有受到广泛的欢迎,戏中戏这一形式也没有被人充分了解,但是在《荷花荡》和《戏中戏》中都涉及到了戏中戏的情节,由此可见,戏中戏在我国古代的发展虽然较为缓慢,但是发展的历程却很久远,并且在每个时期都有出现。例如,在准备时期,即明朝之前的时期,宋朝的《张协状元》中就收纳了例如“装鬼神”、“赖房钱”等多种形式和段子;明清时期的戏中戏得到了推广,最典型的例子为《神仙会》,其中在张珍奴家演出《献香添寿》来庆生;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戏中戏在我国戏剧中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各种手法和方式已经较为熟练,开放性较强,形式多种多样。
二、戏中戏的作用
首先,戏中戏对于戏剧的剧情和人物特点的表现具有重要意义。戏中戏的出现通常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或者是事情的发展状态,需要与戏剧中的人物加强联系、促进情节的发展,能够将人物的主要特点凸显出来,使得剧情更加跌宕起伏、引人深思。
其次,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戏剧的观赏性和观众的观看热情成正比,戏中戏在原有的戏剧形式的基础之上,丰富了戏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戏剧的审美价值,在同样的时间内为观众提供了更生动的内容,避免观众对于戏剧失去兴趣。
最后,增加了戏剧的历史价值。戏中戏是戏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创新,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在以后的研究中,戏中戏不仅能够为我国的戏剧研究历史提供有意义的研究方向和内容,还能够为社会环境和背景的反应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从戏剧结构到戏剧观念
随着戏剧行业的快速发展,戏中戏的应用已经较为广泛、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戏中戏形式已经成为当代戏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打破了传统的散文、史诗等单一的结构。发展的初期,戏中戏仅仅体现在戏剧的结构变化上,并列结构的戏中戏较为常见,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和进步,在中西方的戏剧发展中,戏中戏的发展已经放弃了生硬的并列结构,开始划分层次,甚至,开始讲究合二为一,注重穿插戏份的主动参与,将戏剧结构向戏剧观念的方向提升发展。
(一)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是由德国的转接布莱希特提出的新型的戏剧形式,主张从戏剧的和舞台的结构以及表演的手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得观众和演员在表演与观看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较为冷静的心态,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本着批判的原则去欣赏戏剧,此措施能够促使观众对当代的社会环境做出思考,对历史事件的意义进行理解。当戏剧中穿插的部分与原戏剧的表现手法产生区别时,两个故事情节将会产生背离的效果,起到了间离作用。能够让观众从思想深处对于戏中戏进行了解,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戏中戏的戏剧结构的趣味性。例如,西方的作品《四川好人》和《高加索灰阑记》等,都表现了两面性。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很容易受到影响,不同的新鲜事物也不断涌现出来,人们在发道德观念和是非观念等方面的意识需要不断增强,将戏中戏从结构转向观念时,戏剧家就将自身对于社会价值观和是非观的思考和评判融合到戏中戏中去,使观众受到感染,引发观众的思考和批判[2]。
(二)表演情境的变化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戏中戏对于原戏剧的情境都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在原戏剧的故事情节中,演员会营造一种情境,当穿插的戏剧在进行表演时,会切断这种已经营造的情境,对原来的故事情节造成干扰,在这时,观众会对戏中戏的产生疑惑,分不清现实和表演的界限,从而达到了戏中戏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理查德.谢克纳主张的后现代主义与戏中戏的表现效果具有一定的联系,都主张背离效果、转变剧场效用等。在戏中戏中,任何的穿插戏剧都能够成为戏剧的主体,作为戏剧表演的中心,来展现一定的思想,例如,在《暗恋桃花源》中的两个戏剧并存,并且具有悲喜对立的效果,有利于戏剧结构逐渐向戏剧观念进行转变;戏中戏中的不同戏剧允许存在矛盾效果,通过矛盾来引发观众的思考;戏中戏的舞台转变较为灵活,主张景随人动,戏剧的展现效果逐渐由“观看”向“感受和经历”转变。这种多样的、变化的特点能够使得戏中戏更加灵活和生动,在戏剧的表现方面也更加深入,推动着戏剧观念发生变化[3]。
(三)后戏剧剧场
在整个戏剧发展历史上,我们可以将戏剧的发展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前戏剧、戏剧剧场以及后戏剧剧场。前戏剧剧场为最原始的戏剧形式,在古希腊以及其他民族中被广泛应用,戏剧剧场的中心是剧本,主要时期为中世界往后,后戏剧剧场则在20世纪初期产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此时的剧场相对于文学的独立性较强,传统戏剧的封闭性被打破,观众与演员的交流增多,交流形式多样,例如,在《挂在墙上的老B》中,演员邀请观众对其演技进行评价,促使戏剧的叙事结构以及演员的台词都更具灵活性,戏中戏的层次和深度都更加强烈。后戏剧剧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情节和剧本的之间的关系更加灵活;舞台被作为油画来反映事物发展的特点;戏剧的虚幻和现实时间产生有效融合。
结语:
总而言之,戏中戏在中西方的戏剧文化中都有渗透,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戏剧形式已经为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增加了其观赏性、促进了戏剧情感的表达,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戏中戏的格式、风格以及层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已经较为成熟,并且呈现出继续发展的趋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结合当代设计和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协调各给、方面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戏中戏的作用,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蒋鑫.戏中戏:从戏剧结构到戏剧观念[D].安徽大学,2011.
[2]董华.谈主线型戏剧结构[J].戏剧之家,2015,(10):55.
[3]郭文君.锁闭式戏剧结构事件在情境中的作用[J].才智,2012,(18):179.
论文作者:唐华刚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戏剧论文; 结构论文; 观念论文; 形式论文; 观众论文; 剧场论文; 效果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