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论文_张剑

浅谈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论文_张剑

张剑

(张家港市鹿苑医院 215616)

【摘要】 目的:探析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2年1月起在手术室中开展系统性防护措施,观察并比较防护开展前后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手术室医护人员开展综合化、系统性的防护措施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关键词】手术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8-0327-02

手术室医护人员是乙型肝炎患者血液直接接触者,感染风险较高,属于易感人群[1]。本院通过对手术室医护人员采取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系统性防护措施,显著降低了乙型肝炎感染率,可为日后临床应用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31名手术室医护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护士21名,医生10名;另外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的32名手术室医护人员作为观察组,其中护士23名,医生9名。两组成员在进入手术室前经检查,均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亦未接受乙肝疫苗注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常规防护措施,而观察组患者以常规防护为基础,日常工作联系手术室实践,增加实施系统性、综合性的防护举措。具体措施如下。

1.2.1增强日常培训

医院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乙型肝炎传播途径、相关防护措施、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等,尤其重点强调消毒、隔离、预防、紧急处理等操作,以提升医护人员业务水平、防护技能熟练度和自我防护意识为目的。

1.2.2完善消毒隔离制度

在手术室工作中,建立起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降低患者病菌感染风险,更是为医护人员提供人身健康的有利保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必须使医护人员熟悉掌握消毒隔离制度的各项内容,制度内容围绕如何阻断传播途径、如何降低传染源风险、如何采取感染应急措施等方面,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到防范于未然。在制度的具体实施中,则需要对各项用具的消毒隔离操作制定统一标准,定期抽查,严格执行,最后通过奖惩分明的管理体制强化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和防护意识。做好手术室无菌区、感染区、操作区等各区域划分,避免交叉污染。

1.2.3消毒操作规范化

手术室不同医疗器械,其消毒处理措施也不尽相同。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主要查看有效期及包装完整性,确保无破损且在有效使用期内。针对内镜或显微器具,通常将其完全浸泡在化学消毒剂内4~10h以达到灭菌效果,浸泡时需注意打开器械轴节,确保各细节部位充分消毒,在浸泡消毒后采取无菌盐水进行多次冲刷,避免消毒剂残留。针对硅胶管、敷料或其他常用普通器械,进行30min的高压消毒蒸汽灭菌即可。

1.2.4加强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管理

以传播途径为突破口,对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护管理措施。①手术前,首先对患者开展乙型肝炎检测,指导呈阳性结果患者做好病服清洁和皮肤清洁工作。对急诊患者,如果通过询问得知是疑似病例,需在手术单醒目位置备注说明。为患者安排独立隔离的手术室,由专人看护。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室器械及药物准备工作,穿戴专业口罩、手套、鞋套、隔离服进入手术室。②手术中,医护人员严格遵循消毒隔离制度,同时增强自身防护意识,细心操作,避免尖锐利器刺伤,刺破手指或因意外导致皮肤直接接触到患者血液,应及时清洗。通常处理方式,首先挤出受损部位污染血液,并采用碘伏进行擦拭消毒,24h内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及乙肝疫苗,尽量与亲属隔离相处,避免交叉感染,并于30d后开展乙肝病毒检查。③手术后,医护人员用专用吸收浸泡液清洗双手,严格采取正确洗手步骤和时间,充分消毒灭菌。做好医疗器械回收工作,废弃物品装入醒目垃圾袋内,隔离运送并集中处理;有用物品装入专用回收桶内,回收桶上应做特殊标记注明,将被污染用品和器械进行分类,按照隔离消毒灭菌规范开展消毒工作。手术室输液设施、麻醉器械、床、墙面、地面等受到血液污染处,均戴上防护用品后用消毒剂擦拭消毒。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阳性阴性阳性率(%)

对照组311219 38.71

观察组32 42812.5

X? 5.37

P值 <0.05

3.讨论

乙型肝炎因具有范围广、高传染性特征,在全球范围内均已引起高度重视。而我国因早期预防意识落后且该病在医学领域尚未研究得到准确高效的特殊治疗措施,近年来,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逐渐升高,一旦染病将直接影响国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研究表明,血液传播、密切行为的生活接触、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传播途径,其中,血液传播是最直接、最主要的传播方式[2]。

手术室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较多,一旦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出现针刺伤、割伤等意外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血液有直接接触,从而导致乙型肝炎患病率上升[3]。为有效抑制医护人员乙肝病毒感染几率,良好提升医院防护能力,本院在2012年1月起对手术室工作人员开展了系统性防护措施。通过防护内容实施后,医务人员感染率与开展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证实系统规范手术室防护措施能够良好抑制乙肝病毒感染情况。

综上所述,针对手术室医护人员开展综合化、系统性的防护措施可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本研究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可为日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从而有效避免手术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险,保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黄定文.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3):112-113.

[2]蒋莉.手术室人员健康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重庆医学,2011,40(19):1974-1975.

[3]于传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暴露及其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9):389-390.

论文作者:张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  ;  ;  ;  ;  ;  ;  ;  

浅谈手术室医护人员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防护措施论文_张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