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建筑技术各个方面的高速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在现代化都市中拔地而起,而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城市设计环境和心理之间关系的思考就是一个典型的方面,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逐步发展为一种生活态度。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建筑的环境,喜欢充满和谐的城市生活,建筑环境通过暗示、感化、启示作用对人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所以,建筑环境设计在环境心理方面的要求愈演愈烈。
环境心理问题研究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相互作用的边缘科学。它探讨人与周围物理的、社会的环境关系,包括环境感知、评价、刺激和行为以及个人与社会行为等领域,进而解决它们之间的问题。
怎样通过设计来避免高层建筑带来的不良影响呢?——这就是我这篇文章中想要关心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光线、风、交通噪音等几个方面对高层建筑的设计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环境;环境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提速,居住环境的提高,一座座标志性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人们关心的居住环境因素也越来越高,这些高层建筑周围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它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施工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者都在对高层建筑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
所谓“高层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高层建筑委员会在1972年召开的年会上曾建议将高层建筑分为四类:即9~16层最高50米者为第一类;17~25层最高75米者为第二类;26~40层最高100米者为第三类;40层以上高于100米者为第四类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10层以上就称为高层建筑。
1.高层建筑环境与人心理感受的关系
环境即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生物、居住地等生命保护系统,也蓄积了对人们产生刺激甚至袭击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力量。环境是有机体的生活空间,是和人的行为相联系的。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在许多方面都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生活与工作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的感情与行为也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人们的许多行为和心理活动正是其无意识地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映。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一致,所以,城市建设中建筑环境设计的重点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和“心理和谐”,并以建筑学、心理学、历史、艺术、文化为基础,进行全面的综合,通过物理环境的创造,力求开发一个更适合于人们需要的心理环境。
城市环境对人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在城市环境中,人通过各种途径形成了现代人特点:创造性、独立性、鲜明性的自我意识及对自身价值的强烈感觉。这种影响是通过城市公共有环境的作用体现出来的。
2.高层建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作为国家的重要产业,城镇住宅建设必将快速发展。所以,如果不抓住时机,及时把“生态理念”引入到住宅设计中,解决住宅节能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将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生态住宅设计,指的就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人工环境学、生态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把住宅建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环保、高效、美观的居住环境的一种设计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生态”绝非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一种对环境无害而又有利于人们工作生活的标志。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生态住宅涉及的技术体系极其庞大,包括能源系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水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热环境系统、绿化系统、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游憩系统和绿色建材系统等。
3.风环境对高层建筑带来的影响
高层建筑无时无刻受到风的作用这是自然存在的,要改善高层建筑中人体的舒适度,实质上就是要控制和减弱由风激振力作用下建筑物产生的振动。风力减弱了,振动也就随之减弱或消失,此时人们就可获得舒适感和安全感。
在大风季节时,高层建筑及其群体的布局,可能造成对自身及其周围不良风环境,甚至风灾的课题,已责无旁贷地展现在今日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部门、施工单位的面前。显然,良好的风环境指的是,在气象工作者给出的某一大区域里风特性的条件下,为了使人们工作、居住生活与活动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城市规划与设计部门能否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去营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风环境,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之需。
高层建筑及其群体的外形、布局,随设计者的构思而异。在风力作用下,其绕流特性各异。当布局不当时,在建筑物外部往往造成局部不良的风环境:如卷起灰尘、纸屑及杂物并堆积于背风区;掀起屋顶覆盖物、破坏围护结构、幕墙玻璃、门窗等等,对广场、街道上的行人及交通安全构成威胁。此外,目前很多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框架,设计重量越来越轻,高度越来越高,而本身机械阻尼却越来越低,对风力作用越来越敏感,且往往是高柔性结构。尽管结构工程师能保证结构承受风荷载是安全可靠的,但风致振动,使大楼产生摆动,造成室内家具碰撞产生噪声,吊灯摇晃等现象,也会使居住者心理上备感不适。
由于规划、设计的失误而出现的高层建筑及其群体内、外的不良风环境,特别是体型不规则及怪异的建筑物,如何防护与改善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高层建筑迎风面的下冲旋涡风的防护,目前大多采用裙楼结构隔断下冲气流,并在大楼主要出入口设置防护顶棚,以缓冲可能坠落的幕墙玻璃及其它装饰物。注意在高层建筑周围植树。人们都知道,在平原风沙地区有“防风林”、“防沙林”。同样,在高层建筑周围种植树木,也是有效的防风屏障。注意高层建筑在群体中的布局,使高层建筑与其它建筑和构筑物的相互位置关系,有利于减弱近地风的作用。注意建筑物的高度与宽度的比例和建筑体形设计.尽可能减少风激振力的作用。
高层建筑及其群体期望建成后有一个良好的风环境,在规划设计伊始,一定要根据具体设计方案,认真进行模型的风洞试验,获取包括其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干扰影响在内的真实风压分布数据,并经论证、修改设计,反复试验直至获得较为满意的风压分布数据后方付诸实施,以免留下遗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光环境及日照对高层建筑带来的影响
光是人的周围物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光能够透射、反射、折射、散射,而且有着光辉。它的光辉很美丽,富有质感,具有感动人的表现力。特别是通过一些技法,诸如透光、折光、反光、往光、滤光等能创造出光的多种环境气氛,从而激发起人的心理反应。根据环境心理学的观点讨论人在光的物理环境中的心理反应,以便利用这些心理反应的知识来扩大、改善、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光作为物理环境因素之一,它是建筑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建筑来说,光环境是由光照射于其内外空间所形成的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环境。室内光环境是在建筑物内部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它的功能是要满足物理、视觉、心理、功效学、美学等方面的要求。室外光环境是在建筑外部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它的功能是要满足物理、视觉、心理、美学及社会方面的要求。
高层建筑的日照问题是特别严重的。高层建筑由于体量庞大,其在日照下的落影很大,遮挡住周围较低建筑的阳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层建筑周围地区的性质,对附近的房屋、街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危害到居民的生活,引起公众的不满甚至愤怒。高层建筑高耸于空中大都无遮挡,白天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风速大,处于不同高度、不同方位的房间,其室内温度各不相同,时刻在敏感地变化着,造成空调负载变化剧烈,冷暖气的调节比较困难,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人们或是为了避免过多的阳光进入室内,或是为了立面装饰处理,常常在高层建筑的立面采用大量的高反射玻璃。结果这些高反射玻璃把热量散发到它邻近的建筑和人的身上,较大的影响了建筑物周围的小气候。
5.交通噪音对高层建筑带来的影响
人群拥挤,交通繁忙,商品交易,吵闹的娱乐和各种应酬宴会造成了城市生活的喧哗景象。早在古罗马时,因货运马车铁轮压在铺石路上发出的铿锵声而破坏睡眠以至惹怒的人们制定法律以控制车轮的运行。另外,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也限制马匹和马车的行走,以保障居民的睡眠。
过去的噪声问题是无法与现代社会因噪声带来的困扰相比拟的。现今的噪声负荷和机械的嘈杂声困扰着我们的生活,它们不仅造成人们的烦恼,而且也危害到人们的健康。这一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加重。
认定噪声作为严重危害健康的公害是在近代。接触有害噪声带来的健康影响现今已被看作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市中心密集的高层建筑,使街道形成狭窄的“峡谷”。在此情况下,城市的交通噪声和人们的生活噪声,不仅因有高耸的摩天大楼的阻挡而不易迅速消失,还常常由于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和轻质金属的外装修饰面材料对声音的大量反射形成回声,延长了噪声的干扰时间。要消除高层建筑特有的因高度引起的风的噪声和声源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改善幕墙的构造,采用多层不共振玻璃,加强窗缝的密闭性,提高围护结构的隔声性能,简化建筑的外形,尽量减少墙面凸出物等多种途径才能解决。
针对由街道交通引起的噪声,最根本的方法是解决声源问题,在这方面不少国家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如为了解决约占城市噪声30%的交通噪声,一些城市投资铺设了必要的环城公路或铁路,把各种穿城而过的运输车辆一律引到市区以外.环城公路经过市郊住宅区的地方,营造了防噪声林带和防噪声墙,还规定各种车辆除在紧急的情况下鸣笛警告外,一般不准按喇叭。此外,在大中城市内,还将人口流量大,商店集中的繁华地区长期或定期开辟为各种车辆禁止入内的“行人区”或“步行街”,以减少交通噪声。
从建筑设计角度出发,为减少交通噪声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可以把某些低层建筑(如商业楼、公共建筑等)放在街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作为防噪声的幕墙(也可以筑土堤、种植稠密和高耸的树木)。
结语
总之,生态住宅是多种技术集成的结果,它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更不能离开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只有在设计过程中各专业人员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成果,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出发,系统地设计与评价住区的建筑环境,才会设计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住宅。
参考文献:
[1] 雷春浓著《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刘顺校﹑周湘津著《高层建筑设计》。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3] 田银生﹑刘绍军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
[4] 《建筑心理学入门》。
[5] 《建筑设计常用数据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吴景祥主编《高层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作者:靳振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