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α、IL-1β和IL-6在结肠息肉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_柯炳欣,叶科骏,王赛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肛肠外科 浙江 杭州 310006)

【摘要】 目的:探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结肠息肉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在我院收治的45例结肠息肉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另以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和结肠息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与疾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炎性因子水平与结肠息肉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临床诊疗,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关键词】 结肠息肉;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中图分类号】R6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093-01

结肠息肉是肠道常见疾病,主要是从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并向肠腔内的隆起物,其作为结肠癌早期病变的癌前状态,发展为结直肠癌的风险极高[1]。然而大多数结肠息肉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筛选相关指标辅助诊断及判断结肠息肉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认为,肠道疾病发病机制与炎症、免疫等因素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参与了肠道疾病的病理过程[2-3]。故本研究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探究其与结肠息肉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6月—2018年3月收治的45例结肠息肉患者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内镜等检查确诊者;(2)无结肠癌等其他合并胃肠疾病;(3)心肺肝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精神、心理异常,不能配合完成研究患者;(2)肿瘤患者。同时将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例正常人群纳入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平均年龄(58.9±5.4)岁;平均体重(67.3±5.1)kg;参照Southerland DAI标准[4-5],其中包括轻度活动期患者20例,中度活动期患者16例,重度活动期患者9例。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2±3.7)岁;平均体重(69.5±5.9)kg。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展开,所有入选受试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L-6表达,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5mL静脉血,观察组于入院第2d清晨空腹采集5mL静脉血,于3000r/min条件下离心15min,取上清液血清。根据人ELISA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测定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受试者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与结肠息肉严重程度相关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 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同时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比较

经方差分析,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及对照组间TNF-α、IL-1β、IL-6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各活动期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轻度、中度以及重度活动期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呈依次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两组患者TNF-α、IL-1β和IL-6水平比较(x-±s,ng/m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轻度活动期患者比较,bP<0.05;与中度活动期患者比较,cP<0.05。

2.2 炎性因子水平与结肠息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以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为因变量,疾病严重程度为自变量,发现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与结肠息肉疾病严重程度之间均呈正相关(r=0.694、0.759、0.724,P<0.05)。

3.讨论

研究认为,胃肠道疾病中,肠黏膜T细胞被异常激活,可诱导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大量释放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细胞因子,从而加剧炎性细胞浸袭肠黏膜,肠道黏膜稳态被打破,胃肠功能紊乱[5]。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失衡同样参与了结肠息肉的病理过程[1],本研究也证实了TNF-α、IL-1β和IL-6等炎症介质与结肠息肉病变程度有密切关联,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群相比,结肠息肉患者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且随着疾病程度的加重表达上调,提示促炎细胞因子增多、免疫调节紊乱,可加剧病程发展。

综上所述,炎性因子水平与结肠息肉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临床诊疗,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赛尔,李景南.结直肠息肉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16,33(11):788-790.

[2]裴中美,赵振亚,肖静波,等.白细胞介素-17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浆和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胃肠病学,2016,21(9):549-553.

[3]梁辰飞.胆酸通过诱导肠道低度炎性反应激活IL-6/STAT3通路在肠腺瘤癌变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4):928-930.

[4]马静,陈达凡,宛新建.IL-22BP在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胃肠病学,2018,23(4):216-220.

[5]刘琳,刘丽,张蕊,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β-内啡肽表达与免疫功能变化的相关性[J].临床荟萃,2017,32(11):969-973.

论文作者:柯炳欣,叶科骏,王赛赛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TNF-α、IL-1β和IL-6在结肠息肉患者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_柯炳欣,叶科骏,王赛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