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坚强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大规模建设新阶段,电网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推进全过程机械化建设,提升技术水平,有利于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安全质量、效率效益、环保水平提升。
传统人力施工设备简易,人员作业强度大、效率低、危险性高。机械化施工显著改善施工环境,保障劳动安全。同时,有效提升工程施工工艺质量,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外部协调工作量。线路全过程机械化施工是从设计、施工、装备、建管四个专业,按照“先进性,专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原则,开展“标准化设计、机械化施工、流水化作业”创新与实践工作。这极大减少了施工人力投入,提高了施工工效,缩短了建设周期,成效显著。
杆塔组立阶段机械化施工的特点主要采用吊车辅助塔腿吊装机地面组装,减少升降抱杆工作,另外采用落地摇臂抱杆机械组塔无需设置外拉线,效率大幅提升。杆塔组立工程进度效益比较如下:
从实施角度考虑,施工是将设计方案赋予实现,而全过程机械化施工在主要施工工序上用机械代替人力,彻底改变原有施工模式,对施工来说是一场变革。如何统筹,建立全过程机械化施工管理模式,是机械化施工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监理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相关工作
一、做好施工工艺、措施方案的审核工作。
1、先进性上要求施工工艺与施工装备和设计技术相匹配,针对性强,系统完整,工程施工质量优良。
2、专业化上要求施工组织应根据工程设计、施工条件等合理选配施工装备,在保证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的情况下,各施工工序能有序、高效、科学合理进行。
3、标准化上要求施工方案、作业指导书、施工组织、技术规范标准化,明确指明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何种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4、系列化上要求施工针对不同地质、地形等条件,形成系列化施工工艺成果。
二、在项目管理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督促进场的施工队伍具备专业的机械化施工经验
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全过程机械化施工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培养具备一定装备知识的施工管理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能较好的组织开展机械化施工作业,并在工程中摸索经验,不断提高实践经验,逐步实现现场作业人员的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机械化施工转变,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综合素质。
2.督促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监理单位应结合输电线路工程特点,督促施工单位选择机械配套需求,合理配备资源投入,合理选择主导机械,匹配配套机械设备。
3.督促实现标准化的人员配置
监理单位应根据各工序机械化配套情况,督促施工单位开展对人力投入的优化,实现人员配备标准化和“以机定班、按班设岗、以岗定责”的成本管控目标。
4.督促机械化作业工序管理标准化
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引入“机械化作业工序管理标准化”,实现作业时间标准化的目标。根据机械设备正常效率,制定各作业工序时间参数,以参数为依据,实现工序作业时间标准化,从而避免误工、怠工等因素对施工成本的影响。
针对以上分析,在组塔阶段应做好安全质量等方面工作
三、在安全管理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安全策划管理。将机械安全作为一项管控重点,纳入监理单位安全策划文件,严格审批。
2、安全风险管理。制定有效管控措施,落实到安全风险控制。
3、分包安全管理。将分包单位自有或租赁装备及操作人员纳入项目安全管理体系中。
4、安全教育和措施。参加机械化施工的人员施工前须进行安全教育,经安规考试及格后方准上岗。对特殊工种、特种作业人员按规定进行培训,按期复审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四、在质量管理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形成机械化施工各关键工序的质量关键点,详见表1:全过程机械化施工关键工序质量控制表。
五、在进度管理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合理制定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按照顺序化施工和流水式作业要求,综合考虑属地协调等因素,结合机械化施工特点,优化项目进度实施计划,提高施工效率。
2、抓好工序的转序衔接。业主项目部应根据完成工程量情况合理安排工序,如为保证机械化施工的顺序化和流水化,应在完成全部基础的70%以上后方可转入组塔施工;完成70%以上按区段组塔转入放线阶段;根据基础养护情况合理安排,混凝土基础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方可进行组塔工作等。
3、严格落实质量监检和工程验收要求。基础施工及组塔组织中间验收合格后,及时报电力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进行阶段性监检,质监站签署意见后,方可转序进行下一工序(铁塔组立、架线)施工。
4、严格落实项目实施计划。业主项目部审批施工项目部编制的施工进度计划、物料运输计划、临时道路修筑计划,重点审核基础、组塔、放线、接地等分部工程时间节点和全过程机械化施工下的施工进度计划。工程开工后,针对不同季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进度偏差。
论文作者:陈永辉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3
标签:作业论文; 工序论文; 全过程论文; 工作论文; 效率论文; 重点论文; 人员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