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华裔教子的另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子论文,华裔论文,素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麟的故事:
我和孩子他妈当年由于处在特殊的时代,高中毕业后,都没能上大学,我们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当麟还在他妈妈肚子里时,我们就对他进行胎教,出生后,对他进行早教。令我们欣慰的是,这孩子打小就特别聪明,4岁能把《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大家都说他是神童,是文曲星转世(民间夸赞孩子聪明的一种迷信的说法)。
上小学后,麟的成绩特别好,是学校的大队长,市里的三好学生标兵。那时,小学还没有开设英语课程,为了让他能“早起跑”,在他上小学3年级时,我们就请老师教他学英语。为了鼓励他,我们也跟着他一起学。小学4年级末,他以高分考上了省重点初中。
当时有人跟我说,这孩子这么优秀,干脆把他送到国外读书,国外的环境要比国内的好,他的前景也会更大。我们也觉得不能因为自己家的条件不好,就局限了孩子的发展。一咬牙,我们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把麟送到美国读初中。我们怕他一个人在国外过不惯,就先后来到美国,靠在外面打苦工过日子。
刚开始,由于语言的原因,他在班上的成绩并不怎样。不过这孩子争气,一放学就回家,每天学习到深夜,早上上课从不迟到。有时候学校组织活动,我们要他去,他都不去,要在家里学习。
一年后,他的成绩赶了上来,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当时无论怎么苦,我们都撑着,就盼着他将来能考上哈佛,以后毕业做医生、律师什么的。
麟与一个黑人同学关系很好,那个同学特别喜欢音乐,在他的影响下,麟也喜欢上了黑人音乐。我们都是开明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家听一下音乐,培养一下自己的爱好也未尝不可。慢慢的,孩子就不按时回家了,问他到哪里去了,他说加入了学校的黑人音乐社团,有一些活动。那时,我们就有点担心,总告诫他:考哈佛,有个好工作是我们对他的期望,也是他的惟一出路。
可是,孩子对音乐越来越痴迷,房间里贴的都是歌星的照片,成绩也往下滑。有一次,他竟然说,他不要读书了,他要去搞音乐。天哪!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我们就苦口婆心地教育他。终于,麟肯改过自新。为了保险起见,每天上学,他妈都接送,也不准他再与那些同学来往。
这孩子“老实”了一阵后,他的老师来家访,说他不是请假就是旷课。原来他是利用上课的时间呀!老师说,孩子喜欢音乐也没什么的,我们不必将孩子逼太狠。哎,老师哪知道我们的苦衷。
这以后,麟变本加厉,还像很多美国孩子一样,以出走来示威。这么小的孩子,在外边一个人怎么过呀,他妈妈为此也急病了。他被找回来后,我们再也不敢逼他了,而他的学业也荒废了,对我们也冷冷的。
我们真得很不明白,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我们也常想,是不是不送他到美国,他也就不会这样了?
编者语: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因此,美国人一般都不注重孩子以后从事何职业,只要孩子喜欢就行。而中国人则不同,毕竟这与孩子的前途息息相关,更何况孩子也是他们梦想的寄托者。当这两种观点发生碰撞,也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杰的故事:
杰从小就任性调皮,成绩也不好,就知道和小朋友打架,常常被老师赶出教室。我们一逼他学习,他就喊头疼,到后来,他怎么都不愿意去上学。我们听说,国外的教学环境比较轻松,不怎么注重孩子成绩,重点是培养孩子的个性。我们经济条件也不错,就举家来到了英国。
由于语言不通,刚在英国上学时,杰没有一个朋友,还有一些孩子爱捉弄他。有一次,他放学回来问我,如何才能不被别人欺负?我随口就说要成绩好。他就又问,在英国学习,成绩如何能好?我就说英语首先要好,这句话竟被他记到心里去了。他努力学英语,家里到处都贴着英语单词,成绩在班上也越来越好。我们本想是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想不到竟让他爱学习起来。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
可成绩好了,也无法改变一些孩子对他的取笑,因为英国学校并不是很注重成绩。于是,杰开始跟同学打架。外国孩子一般都较高大,他常常都是被别人打。为此,我们要求老师保护他。可是,出了校门就没办法了。
那个时候,他一回家就看中国的功夫片,还要我们把他送到唐人街的一家武馆学武术。我们一想,学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保护他自己,就给他找了一家最好的。想不到,功夫一学,加上他的一股狠劲,再也没有谁打得过他。
我们以为他会就此打住,谁知他一发不可收拾。一次,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是他在学校跟别人打架。他一个14岁的小男孩,竟带着一群人进学校和高他们两届的学生打群架,这不整个儿个帮派头儿!我问他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架,他说他们欺负我们中国人,难道不应该教训他们吗?我说你可以采取其它的方式,他反过来教训我说,在这个社会,你不打别人,别人就会打你。
后来,我们也拿他没办法了。最后,警察找上门来,我们才知道他竟在外边赌博、吸大麻,差点把我吓昏过去。原本来英国是培养他的个性,没想到,怎把他这种“个性”给培养出来了!
编者语: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孩子难免会胆怯,特别是当别人欺负他,又没谁能保护他时,他更会采取这种激进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如何实现孩子在陌生环境里的“平稳”过渡,恐怕是所有把孩子送出国的家长的必修的一课。
薇的故事:
薇刚上小学时,我就被公派到新加坡,一年后,我把她们娘俩也带了去。新加坡是双语教学,新加坡人也大都说英语。好在华人居多,薇在那上学也就没什么困难。在新加坡呆了两年后,我又被派到了日本。她妈妈不愿再跟着我了,薇便归了我。来到日本后,薇又得重新学日语。
那个时候,我工作实在太忙,无暇顾及她。只有请个保姆来教她日语,照顾她饮食。我所能给她的,就是最好的吃穿住用。说来惭愧,孩子那几年在陌生的日本,一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我都不清楚。只记得薇比较内向,除了上课,就是呆在家里。想想也觉得挺可怜的。
薇小学还没上完,我又被派到了美国。日语没用了,以前学的英语她也不记得了,又要从头学英语。仅一个小学就上了四个国家,这种大跨度语言差异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我当时并不十分了解。只觉得,我这都是为了她,只要她吃好、住好、读好书,就行了。
在美国渐渐安定下来后,她也上初中了,我决定给她找个妈妈。不久,我把一位金发碧眼的阿姨带回家,想不到,她从此就很少呆在家里。薇上初二时,认识了外校一群年龄较大的孩子后,就经常跟他们混在一起。那些孩子大都是亚裔,在学校学不下去,就凑在一起东游西逛。问她为什么要与他们混在一起,她说只有他们才关心她,才真对她好。这话真叫我这个做父亲的伤心。
有一次她回来晚了,我就问她去哪了。她说她和男朋友去玩了,我说你小小年纪就敢交男朋友,她说她还不止一个呢。我真想揍她一顿,被她的外国妈妈给拦住了,数落我不应该这样对待孩子,孩子交男朋友很正常。她就趁势说,要是我再管她,她就打911告我侵犯她的权利。
于是,她三四天不回家就成了家常便饭,还常逃学。有一次,我发现她手臂上有烟头烫过的痕迹,手背和手腕上也被利器划过,担心她是不是受到了虐待,可她说那是她自己拿刀划的。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一点儿都不疼,觉得这样才舒服。
事情发展到这份儿上,不管怎么说,都得让她离开那些“朋友”,毕竟她还是个孩子。我们把家搬到一个非常好的学区,希望能给她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是离开了那些“朋友”,她依旧不去上课,情绪也不稳定,动不动就乱发脾气。
以前我以为给她足够的吃穿、供她受教育就行了,可没想到,我竟然完全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或者她需要什么。生活变了,国度变了,人也变了。
编者语:巨大的语言、国度的差异,不同文化的冲击,让孩子稚嫩的心灵更需要关怀和呵护。当孩子在忙碌的父母那得不到满足时,他只有在外面的世界寻求安慰了。
编后按:
一部由华人自编自导的电影就讲述了这样一些类似的故事:很多中国的小孩随父母来到国外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慢慢遗忘了出国的目的,而学习优秀在外国的贬值和父母对他们的疏忽,让他们茫然不知所措,最后走上了没落的道路。
据调查,几乎90%在美国的华裔,都宣称自己是为了让孩子受良好的教育、过人上人的日子才来美国的。的确,这些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们无可厚非。可是,面对一些没落华裔后代无辜的眼神,我们又应该去责怪谁呢?
标签:美国华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