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环保:德国跨世纪的两大主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跨世纪论文,两大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世界“智谋工厂”——德国发展科技事业雄心勃勃
联邦德国自然资源匮乏,是一个主要依赖产品出口且劳动力极为昂贵的工业国家。因此,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价格上毫无优势可言的德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站稳脚跟,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科尔政府为维护和加强德国世界工业技术强国的地位,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资助计划,成效显著,成为欧洲尖端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最大的输出国。如何真正由传统的技术强国发展成为高技术强国,这是长期以来德国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所以如何改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技术能力,如何巩固世界技术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这根杠杆带动就业市场走出长期低迷的阴影,是德国政府长期考虑的问题。
德国红绿两党在联盟纲领中提出了要将德国变成世界“智谋工厂”(Ideefabrlk)的口号。“智谋工厂”从字面上看有两层含义:首先,“智谋”涵盖了知识、主意、方法、技术决窍等各个方面,是指技术创新领域的新思想、新思维、新技术和新产品;而“工厂”二字的使用则借用了生产流水线上产品源源不断的情景来表达“智谋”的产生永不衰竭的内涵。将德国变成“智谋工厂”这一口号的提出,充分表达了红绿联合政府将德国变为世界上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高新技术“创新基地”的决心。
根据两党联盟协议,新政府上台后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大力发展工业研究,以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
(1)新政府从1999年度联邦政府财政预算中继续加大对科学、 研究与创新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扫除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资助项目管理机制中的文牍作风;要继续推动具有多种组织形态的德国科研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要明确科研机构职责范围,提高科研机构运作的透明度、灵活性和责任感。
(2)新政府将继续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研究、 开发与创新活动的政策倾斜,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力争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的重新定位过程中,尽快淘汰和转移一般性传统产品、低科技含量产品、高耗能产品和污染环境产品的加工和生产;要率先争取资源上消耗少、环境上污染小、技术上含量高、经济上回报高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有利条件,将德国变成一个主要依靠出口技术而较少依靠出口产品的“白领”国家。
(3)加强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主导项目”(Leitprojekt)的资助,逐步取代以往对一般性项目的资助方式。广泛开展社会各界的对话与协商,共同制定得到各方认可、涉及德国科研体制结构调整的现代化科技政策,将涉及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以及关键技术等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领域作为科研项目资助重点,尽快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高技术国家。
2 核电站下马——德国能源供应体系将重新组合
对两党联盟协议中的核电问题,经过认真协调达成如下共识:由于核电站在安全上存在的巨大风险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无法估量的危险。因此,新政府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结束目前德国利用核能发电的局面。新政府将逐步分阶段实现关闭德国境内所有核电站的目标。首先将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建议联邦议会在本届立法议会任期内,就全面不可逆转地停止使用核电站立法;修改《核能法》,删除促进核能利用的有关条款,增加限制将核废料直接由核电厂运往最终贮存地以及核电站有义务向社会公众及时公布核事故情况等条款;在1999年10月底前,与核电行业就制定新能源政策和关闭核电站具体步骤以及核废料处理新途径进行协商和对话;在新政府上台一年以后,向联邦议会提交一份联邦政府对于核电站下马对业主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予赔偿的法案,并请予审议通过;提出核电站下马的最后期限;制定全国性的核废料处理方案;确定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时间表。
(1) 逐步取消核能发电将意味着德国的电力供应会产生1/3的缺口。因为,就核电技术和核电站拥有量来说,德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其核能发电约占德国发电量的33%,是除煤炭以外最重要的供电能源。如何填补这一电力供应缺口,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来看,只能通过提高传统能源载体——煤炭的发电比例来弥补。煤炭是德国最重要的传统载能体,约占德国所消耗矿物能的1/3,其储量约为680亿t,其中褐煤占440亿t,无烟煤占240亿t。目前德国大约60%的电力供应是靠煤。而可再生和二次能源载体,如水力、生物质垃圾、太阳能和风能只占德国能源供应量的2%, 对于弥补核电下马产生的供电缺口只是杯水车薪。
(2)由于核电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仅1995年一年, 由于利用核能发电,德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减少了1.5亿t。因此,如果核电站马上下马将直接影响到德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在200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减少25%的承诺。
(3)提高煤炭发电比例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二氧化碳和硫、 氯化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的问题。虽然德国燃煤电厂清洁燃烧技术以及脱硫和除氮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无论如何,提高褐煤发电比例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二氧化硫和氮化物的排放量。德国东部地区就曾因主要依靠褐煤提供能源,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两德统一后,随着经济结构改革、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环保意识的加强,至1995年底,德国东部地区的褐煤开采量已减少了大约65%。如果放弃褐煤采用德国北威州和萨尔州240亿t储量的无烟煤,也不是最好的办法。由于地质条件差,劳动力工资高,其采掘成本比进口无烟煤贵很多,因此,提高自采无烟煤发电比例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电价上涨,对德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提高进口无烟煤发电比例,将继续导致德国煤矿关闭、矿工失业,甚至会产生不良社会后果。
3
开征生态税——用经济手段推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
德国能源匮乏,不仅石油储量少,天然气也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4,所需能源的2/3有赖进口。因此,除核电问题以外,降低矿物能源消耗和开发新能源是德国历届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然而开征生态税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应用,这的确是红绿联盟在德国的大胆尝试。
红绿两党在联盟协议中一致认为,长期安全的能源供应应该是既经济而又能被环境所承受的,这是现代工业社会中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根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将有利于开拓未来市场,减少社会支出,为德国经济发展带来正面影响。新政府将继续贯彻“节约优先于开发”的基本原则,将能源政策重点转移到面向未来有利环保和经济合理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要把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把开发高效、环保新能源作为主要战略方向;要创造适宜的社会外部条件,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扫除障碍;要促进能源供应体系面向未来新能源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进行战略性调整;要修改《能源法》,从法律上为可再生能源和本地能源在不受歧视的条件下以合理价格参与能源市场竞争提供保障;要大力推广实施“十万太阳能屋顶计划”。
为了促进新一代清洁能源的开发应用,作为工资、所得税和社会保险金改革的配套措施,新政府将开征生态税。两党的联盟协议中指出,开征生态税是现代能源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刺激就业市场、推动环境保护、促进节能环保产品和新型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
德国新政府将学习欧盟其它成员国如英国的成功经验,采用提高石油产品价格作为开征生态税的具体措施,以经济手段对矿物能源消耗加以遏制,新政府计划于1999年将每升汽油价格提高6芬尼, 取暖用燃油价格每升提高4芬尼,天然气价格每千瓦小时提高0.32芬尼, 电价每千瓦小时提高2芬尼。但由于欧盟内部能源税协调问题尚未最后解决, 所以对燃油、燃气和电力消耗量较大的行业暂不征收生态税。同时,为推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竞争优势,对可再生能源将免征生态税,对发电厂通过提高效率所产生的电力将在征税上给予优惠。
由于能源供应的平衡问题,提高矿物能源价格,开征生态税的必然结果是促进能源供应向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能源合理利用率的提高。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包括水力、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垃圾汽等,只占能源总供给量的2%, 其主要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相对于传统载体来说较低,而且可再生能源的获取在时间上具有不稳定性,因此经济性能不佳,所以较长时间以来在能源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景气状态。但是,当今世界的能源结构必将从以煤、油、气为主的矿物能源系统,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持久性能源系统,这虽然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但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德国新政府开征生态税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个契机,必将促进可再生能源研究进一步向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
4 生态现代化——德国将向更高的环保目标前进
在环境保护方面,社民党和绿党/联盟90在联盟协议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的概念,即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德国将把生态现代化作为德国新工业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点。联盟协议指出,生态现代化将为保护人类自然生存环境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机遇。德国应当在生态现代化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为率先在德国实现生态现代化,红绿联合政府将与社会各界开展对话,共同制定全国性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促进生态创新和落实《21世纪议程》的重要工具。新政府将修订有关环保法规,将增加采取经济手段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条款,将赋予环保社团和环保事故社团的起诉权等。同时重新修订《联邦自然保护法》,在综合考虑自然、环保和农业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土地使用规划和农业规划的宏观控制,建立起约占国土面积10%的大面积生态群落体系,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新政府上台后将立即停止东部新联邦州自然保护区的出售,制定国家自然遗产保护方案。此外,新政府还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修订土地保护和垃圾处理法规,加强土地保护预防性措施的研究,加大退居还地和恢复土地自然状况的力度;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生产过程中材料循环利用和产品结构生态化,对“绿色”包装材料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结构加以生态化和经济化重组;进一步明确废旧物品再生利用和废弃处理的界限与范围,停止危害环境的废物简易处理方法,如废物掩埋法等,促进废物处理行业的企业竞争与技术创新,实现废物处理生态化和机械化;制定包括提高燃油质量、降低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严格尾气排放标准、促进三升汽车的开发与应用等内容在内的私人交通政策,以适应环保现代化的需要;在国际环保协定谈判中坚持环境质量目标的高标准,推动国际间关于签订禁止向海洋倾倒废弃物条约的谈判;实现德国政府业已作出的承诺,在200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1990年减少25%。
5 生物基因技术——安全是开发应用中的第一主题
新政府认为在生物基因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将人类安全放在考虑问题的首位。联盟协议指出,生物基因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将其研究结果用于新药和免疫制品的开发、生产,业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承认。生物技术在为保护环境中有害物质向无害化转换和有害物质取代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和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危险。因此,对生物基因技术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应该负责任地、系统地进行。新政府认为,在德国和欧洲的有关生物基因技术的法规中必须突出保护人类和环境的优先地位;考虑到种植转基因农作物可能对人类带来长期负面影响,必须对大田试验和转基因试验进行长期科学监测,必须加强生物基因技术风险和安全研究,防止出现耐抗生素基因的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重新审核转基因物质扩散和转基因试验批准权限;必须从社会、法律和伦理等方面,加强对人类生物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研究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行研究。
收稿日期:1999-03-04